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你自己去解决吧”,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午饭过后,孩子们坐在一旁聊天休息着。突然从后面穿来凯凯的一声“朱老师,豪豪把我的裤带拉下来了”,原来豪豪把别人背带裤上的夹子给拔了出来。“又是这个小捣蛋鬼”,我心里在暗自埋怨。我远远地瞪了他一眼,豪豪也似乎感觉到我的愤怒。我正想严厉地批评他时,突然心想:这次我也不管了,让他们俩自己去想办法。于是我走了过去“好了,现在凯凯的裤子要掉下来了,我也没有办法,你自己解决吧,我和小朋友去散步了”。豪豪无奈地看着我们远去的背影,抓了抓小脑袋。散步快结束时,豪豪拉着凯凯的手来到操场上,“朱老师,你看我帮他修好了。”“那你以后还要拉别人的衣服吗?”我故意问他,“不拉了,再也不拉了”。还真灵,以后的几天豪豪真的做到了。

豪豪是个特好动调皮的孩子,以前他闯了祸都是在老师和家长严厉的批评后,帮他去“收拾残局”。这次,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孩子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对事情的后果不能像成人一样有所预料,而真的当他们做错事时,成人在批评与指责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抹杀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所以往往收效甚微。事实证明,适当的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过错,不但有效,而且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注重教育的策略,该放手时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吧。M.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我们去“购物”


班里有的孩子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些散钱,1元的、5角的、1角的。他们不时地拿出来摆弄,或向同伴们炫耀:“我有‘很多’钱啦!”,“这是我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收银阿姨找给我的钱”,“我也能去买东西啦”……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象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想做一些“大人”们才能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自如地运用钱币买东西是“大人”们特有的权力,而孩子们对钱币的了解只局限在它是可以买东西的,对于它的价值、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却是模糊的。基于这种原因,经由班级幼儿讨论,我们确定了“钱币”这个主题,希望能通过一系列有关钱币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对钱币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它的由来、发展、作用。学会正确的使用钱币。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在主题进行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超市,自己拿钱去尝试对于他们来说真正意义的购物。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1、孩子们集体给社区的华润超市写了一封信(幼儿口述,教师记录),并由孩子们选出联络员将信交给华润超市的负责人,并表明我们小朋友的意图——我们想来超市参观和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请超市的叔叔、阿姨给予支持与帮助。2、在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孩子们参观了超市。虽然他们对社区的超市已经非常熟悉,可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观察着各种不同商品的价格,留意超市中顾客购物的情景及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方法。3、经由大家商讨,每位幼儿从自己的存钱罐中取出3元钱,用来进行自己的购物活动。4、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三个购物小组,并自创队名(如:探险队、星星队等)。同时制定本小组的购物计划,其中包括:小组收集多少钱?硬币有多少?纸币有多少?打算买些什么?如果钱不够怎么办?买回的商品想怎样处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续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钱币开始了购物活动。在超市里,他们兴奋极了,拿着红色的购物筐,穿梭在货架之间,认真地挑选着自己想要买的商品,“这个饼干妈妈给我买过,很好吃的”、“不行,你不能拿这袋小食品,没看到它要很多钱吗?”、“找到了,蓝月亮洗手液在这里,”、“轻一点,不要把东西碰下来”……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计划选购到了商品,兴高采烈地去付款。在付款时,遇到了商品过多而钱不够的情况,经由孩子们同收银员的交涉,把多出的商品退回,直到买到与所带钱币等价的商品。看到孩子们认真的选购商品,互相提醒商品的价格,目不转睛的盯着收银台上的数字,小手一元元数着钱币,退货时忍痛割爱的模样,买到商品开心的笑脸,我真的感动了,为孩子们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就象瑞吉欧教育体系提倡的那样:“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去思考、去推理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应在与儿童重温与儿童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了解儿童,除了担负着观察、记录、解答、协调等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儿童创造能引起他们共同建构经验的机会。

案例:你能行


沈漪小朋友是我班里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不声不响,上课时也不爱举手发言,更不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一天早上,来园谈话后,我问幼儿:“谁愿意给外边的小花浇点水”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沈漪小朋友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我连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她去给花儿浇水,她显得很高兴。吃午餐前,我又请她分碗,吃完饭又请她收拾桌子、擦桌子……放学前,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小朋友也为她鼓起了掌,沈漪的脸上露出了羞怯的笑容。

从那次以后,我发现沈漪小朋友能主动参加活动了,积极性也提高了。由此,我想到了集体活动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让幼儿获得成功,有愉悦感。

一段时间过去了,在一次《小熊请客》的故事表演中,沈漪小朋友居然举了好多次手,而且每次的回答都很准确。我们大家都为沈漪小朋友的进步而高兴,她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多了。

看着沈漪小朋友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看来,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工作获得体验时,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当他再度面临问题时,便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

案例:把玩具送给弟弟妹妹吧


室内活动区游戏,大班的几个哥哥姐姐主动来到我们班游戏、教给孩子们新本领。在大班小朋友的帮助下,楠楠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出了一个小滚筒。

游戏后的交流中我和许多孩子好奇的问:“你们做的真好玩,是什么呀?”“是个可以拉着玩的小滚筒。”杨楠自豪的回答。

“怎么玩呢?”

“这样玩。”说着,杨楠把做好的玩具放地上给我们示范玩了起来。小筒在地上滚了起来,吸引了许多孩子的兴趣,他们都想试一试。动作快的一凡第一个从楠楠手中接过了玩具,玩了几下,又交给了其他的孩子。在孩子们轮流玩、感受着玩具的快乐的时候我听见几个小朋友嘴里说着“真好玩,我小班的时候就玩过……”小班的弟弟妹妹——对,这正是培养孩子们关心小班弟弟妹妹情感的好机会。

“你们小班的时候喜欢玩滚筒游戏,我怎么没看见今年小班的弟弟妹妹玩滚筒呀?”我‘很奇怪’的样子问。“他们可能没有。”几个孩子抢着说。“噢,他们没有……”我用遗憾的语气说。看着坐在一起的哥哥姐姐,楠楠忽然眼睛一亮:“老师,把我们做的小滚筒送给小弟弟妹妹吧!”“好呀,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可是……”我有些为难的说:“那么多的弟弟妹妹,却只有一个小滚筒,给谁玩呢?那该怎么办呀?”

“我们再多做几个,他们就都有的玩了。”闫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今天大家都回家找找瓶子,明天我们一起做滚筒玩具送给弟弟妹妹玩。”孩子们相互约定着。

分析: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也指出:爱的情感不是天生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因此抓住幼儿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使孩子的情感能得到感受与萌发,将会给孩子情感的发展造成很好的影响。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全依赖成人的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相互交往来发展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极好方法,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园内资源、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孩子们得到了哥哥姐姐的帮助、体验到别人关心自己的情感——抓住时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迁移自己经验、产生关心弟弟妹妹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案例:孩子,你别怕


--充分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时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少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我用手摸了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下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还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无着觉。”我看着他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碗了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

评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孩子,孩子心里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拉市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由此可见,爱和安全感这个前提非常关键,可以说,不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就等于不给幼儿做好孩子的机会。对于像陆少威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应认为孩子事多,而应意识到他是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比较强烈,应像吴老师那样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自己对他的关注爱和接纳。

案例:你 能 行


王艺文是我班里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不声不响,上课时也不爱举手发言,更不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缺乏足够的自信。

一天早上,来园谈话后,我正在请值日生,当问:“谁愿意做今天的值日生”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王艺文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我连忙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他来做今天的值日生,他显得很高兴。喝牛奶、午餐时他都忙着分牛奶、分小勺;…放学前,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他,小朋友们也为他鼓起了掌,王艺文露出了羞怯的笑容。

从那以后,我发现王艺文能主动参加活动了,积极性也提高了。由此,我想到了集体活动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在集体活动中应该更加注意让幼儿获得成功,有愉悦感。

一段日子过去了,在一次表演活动中,王艺文居然举手好几次,而且每次的表现都很棒。大家都为王艺文的进步而高兴,王艺文也逐渐活泼开朗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多了。

看着王艺文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看来,集体生活中的值日生工作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工作时获得了体验,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当他再度面临问题时,便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

喜欢《案例:你自己去解决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去公立幼儿园还是去私立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