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

05-31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

开学季,“入园焦虑”的各种表现将会在各个幼儿园门口大肆上演。“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各种无法停止的哭闹声,此起彼伏。正所谓是,幼儿园门口,听取“哇”声一片。

众所周知,“入园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对初入园的孩子而言,他们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面对陌生的园所环境,面临亲人的分离,情绪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然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快慢以及适应过程中不良情绪反应的大小、强弱,都与家长的处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孩子的入园也伴随着父母的心理适应。从孩子入园的那一刻起,与其说是孩子的适应,还不如说是家长各种担心的开始。因此,帮助孩子克服“入园焦虑”,首先要从家长开始。家长的情绪和心态,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焦虑程度。

家长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担心孩子进入陌生环境后,不会表达需求,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二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如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等。M.yjs21.cOm

而事实上,任何人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到另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家长们一定程度的担心是人之常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各种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情绪控制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总没有成人那样成熟。面对孩子的不安,看着孩子的哭闹,只有家长的坚决果断,才有孩子的接受适应。家长们若是守在门外,坐立不安、心绪不宁、六神无主、魂不守舍,还伴随不安、抱歉等一系列复杂表情,迟迟不肯离去,这就大可不必。或许,正是因为你的迟疑,让孩子多了一次哭的机会;也许,就是你的不舍,让孩子多了一次闹的理由。他们的情绪,因为你们的种种牵挂,成了“焦虑“的砝码。但可能,只要你的一个勇敢转身,就会换回孩子的此刻的安静。

我们总希望孩子在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前提是自己首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孩子不适应,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去适应,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焦虑。因为,适应环境本来就是孩子成长中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家长只有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一闯,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克服焦虑,更有可能在未来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有一个好“底子”。

因此,知道克服“入园焦虑”的方法和建议再多,也不如家长拥有一种好心态,一颗强大的内心。用正确的心理与孩子一起接受开学的分离,我们相信“九月的哭潮”一定就会很快过去,你家的孩子,一定不是“九月的哭宝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幼儿的行为


最近,商桢的妈妈工作比较繁忙,爸爸平时也来不及接送孩子,所以就将孩子托付给一个小饭桌的人,负责接送。

不知是不是因为家长比较忙,最近顾不得照管孩子,商桢这段时间比以往要调皮好多,并且常常和别人打架,在课堂中也不那么积极主动,总会东瞧瞧、西望望的……

今天,商桢又和别的小朋友打闹了,我连忙把他叫到身旁,告诉他不要这样,并说“如果在这样打闹,我就要和你妈妈谈谈了!”

商桢听后,回过头去小声的对小朋友说:“反正我妈妈最近不来接我,也不送我!”

听完这话,我震惊了!平时表现挺好的孩子,最近怎么了?

见此情景,我觉得我有必要和商桢的妈妈谈一谈了,于是,下午来接时,我请接商桢的叔叔转告家长,如果有时间来一趟幼儿园。

第二天,商桢的表现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呦,今天不错!

中午,商桢妈妈打来电话,语速非常着急的询问“商桢最近怎么了?”“是不是我没有接他送他,发生了一些事情?”帮助家长稳定情绪后,我告知了家长孩子最近的表现,家长听后,主动要求面谈。

过了一会,商桢妈妈就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和我推心置腹的谈了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的这种认真、主动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而且家长认为还需要继续给孩子做工作,并且无论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引领孩子。由于前段时间家长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所以导致孩子有其他不正常的行为发生,而在幼儿不良行为萌芽初,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探讨、制止,并定会让孩子顺利发展下去。

事后,我心想:怪不得今天商桢课堂表现这么好、课下也没有和别人打闹,原来昨晚商桢妈妈和爸爸已经和孩子谈过了一次。而同样是此事,发生在不同家长身上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只有真正关注幼儿在园的一切行为、关注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家园合作,共同做好教育问题,才能够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一致的教育中顺利发展。

育儿经验:孩子成绩下降时家长情绪别上来


上个期末,儿子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面对妻子没有好气的责问,儿子不语。“七年级共有1300多个学生,你从30多名下降到350多名,也太离谱了吧!”面对儿子的沉默,妻子更加气愤地说道。儿子仍然不语。

“这半年来,你干什么了,课上干什么了呀,你看看试卷,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就做不对呢?”“我就这一次考差了,又不是一直都考不好!至于这样批评我吗?”儿子终于爆发了。

我拿过儿子的试卷,发现整个卷面书写非常潦草,让人难以看清楚,于是我平心静气地指出:一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不端正,自我原谅不能从根本上认识问题;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七年级了仍然和小学生一样,从不主动学习;三是学习习惯不良,大题会做但不全对,小题总出错;四是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更别谈灵活应用与综合应用了。

听完我的分析,儿子心服口服。因此,当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抱怨,要知道孩子的心情比家长难过得多,与孩子好好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准备从抓书写开始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认真书写统一态度端正、习惯养成与知识点的掌握。

假期里,我和儿子一起到“书法培训中心”报名练习钢笔字。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工工整整、仔仔细细地练字,儿子为了超过我,不仅练字认真,吃饭时还比画着某些笔画、某些字怎么写。我读书做笔记时也按老师的要求练字,儿子则把练字贯穿在复习与预习中。一个月后,老师考核我们的钢笔字:我的整体水平好于儿子,儿子进步得比我快。

后来儿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原来的认识和学习方法是多么幼稚啊,与爸爸一起比赛、一起学习,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事、做人的道理……”现在儿子稳居级部前50名,有时还能考进级部前10名,工整漂亮的试卷经常被老师在班上传阅,在全区硬笔书法比赛中还得了一等奖。

健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其出门时,幼儿便立即意识到又要上托儿所(或幼儿园)了,于是便哭闹、不安起来。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健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的讲,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地讲,焦虑与恐惧还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是由即将发生实际上尚未发生的事情引起产生紧张恐惧的心态。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一吃早餐,便知餐毕便会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不肯老老实实吃饭,还“作天作地”。这些是焦虑的表现;当抱到托儿所(或幼儿园)门口时,幼儿便紧搂家长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是恐惧情绪。幼儿焦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素质性焦虑

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分离性焦虑

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即出现,便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环境性焦虑

这种焦虑,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多见于母亲带领幼儿到了别人家庭(幼儿感到陌生的亲戚家)游玩或小住几天,到了晚上,幼儿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去睡觉。

境遇性焦虑

对境遇突发事件,幼儿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有位幼儿随母亲来到农村,第二天清晨,听到鸡鸣,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鸡,不料突然被鸡啄了一口,吓得哭了起来。从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时便焦虑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鸡啄。后来,焦虑不医自愈。因为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逐渐消失。

期待性焦虑

这种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焦虑是一种不利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他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学会及时自我调试,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若发现幼儿有焦虑情绪,应积极加以健康引导,并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一、让孩子获得友谊。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怎样进行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二、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孩子对于强加给他们决定都是排斥的,是指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

三、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四、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收入特别丰厚的孩子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愉快,他们只不过对所拥有的感到满意。过分的给予会使孩子产生“获得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这种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如果孩子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快乐。

六、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愉快的性格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著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在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乐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拥有乐观的条件。只要家长们能从小就培养孩子乐观的去待人待物,那么孩子以后也会具备乐观的品质。千万不要把悲观的情绪灌输给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问诊孩子梦想,治疗家长焦虑


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家长为什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焦虑,孩子劳累。(5月30日人民日报)

每年六一临近,教育与孩子的话题都将成为一时热点。六一节日,学校、家长温情关怀之下,孩子们都会快乐几天,但很快又将在学校、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再次投入紧张、劳累的学习之中。如果说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而得了焦虑症,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孩子们失去了多少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呢?

如果说家长们的焦虑症源自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源自功利化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小被各种人为因素推入千帆竞争的人潮人海。不论教育制度、家长期盼还是学校、老师,都唯独忘了孩子们才是第一要素,当各种压力纷纷落在柔弱的孩子肩头时,有谁有问过孩子们所想所愿?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劝导孩子刻苦学习人人都能说滔滔不绝,近期央视六一街头调查“如果回到童年,你最想做什么?”家长们不约而同回答:后悔当初自己没好好学习。学习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固然很重要,那么思想、道德与人生观教育就不重要的了吗?对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家长为他安排好的一切和那些名校、名师、重点。无数事例也证明,那些经济不富裕,甚至相当贫困的家庭,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树立正确远大理想,让他自己去独闯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往往更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改革开放30多年让中国家庭有了经济基础,而家长们自然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自己曾吃过的苦,于是教育投资意愿让公益性的教育走了样,提高民族素质,向国家社会输送各种人才的教育机器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极端化、形式化。功利化是那无法撼动的应试教育体制,极端化是整个社会那纸比金贵的各类文凭,形式化是大学毕业生们走入社会所学课程几乎一无所用的尴尬和那喊了多少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素质教育。

总之,家长的焦虑症折射的是中国教育与人才市场衔接的失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应该建立于公益、公平性质之上,建立于孩子们的爱好与原意之上,建立于因材施教人人成为社会有用人材之上。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如何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情绪平和,沟通良好,包容大度的人格特质?关键是家庭中妈妈自己的情绪稳定!

昨天一位妈妈带着她11岁的儿子来到我的咨询室,咨询她儿子为何情绪这么不稳定,脾气这么暴躁,不分场合就会大哭大闹。经过一个小时的咨询,逐渐了解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觉得他性格上有很多的缺陷,为了改善这些不足,妈妈不断突破孩子的边界,把自己认为好的强迫要孩子执行,否则就大喊大叫。比如:吃饭孩子要小碗,而妈妈认为已经11岁的男孩,吃饭应该用大腕,一次把吃的都放碗里,也能体现出男子汉的气质。结果好好的晚饭变得大哭小叫的打斗场。这一案例明显是母子互动出现了问题,仅仅调整孩子的情绪那是无济于事的。那如何培养一个情绪稳定、意志独立、善解人意的孩子呢?

1

妈妈要“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自家孩子满眼里都是不足,而且忍不住对孩子唠叨指责,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尽快改善。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优点和缺点时最好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呢?因为只有母亲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的动力和机会。

有的妈妈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得体有礼貌。可一回到家,见到自己就变了个人似的,不可理喻,蛮不讲理。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虚”没做好,不能虚下来的母亲,不能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被妈妈的情绪裹挟包围着,孩子很不舒服。为了抵抗这种不良感受,所以孩子会变得烦躁,甚至具有攻击性。

2

妈妈要“弱”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呢?妈妈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管束下的孩子很难自信,因为,孩子很多言行会被打压甚至剥夺其自主性,他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在妈妈强势的压迫下一点点的被削弱。凡是站在孩子头上说话的妈妈,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独立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能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自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

3

妈妈要“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其实是在孩子面前的“柔”。温柔的坚持边界和规则,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反倒是越有力量。那种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拼命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心中的遵从。到了青春期,会出现各种反叛、情绪不稳、成绩下降、性格孤僻等等问题。

母亲情绪不稳比孩子的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干扰源。基础层面支撑乱了,对孩子内心的破坏力更可怕。不要孩子稍微出现一点问题或者学校老师一个告状电话,你自己先乱了方寸,各种情绪不稳,各种行为表现层出不穷。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妈妈们提出的一个深层次又又挑战性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所以,不管孩子发生什么问题,自己的情绪要稳定、平静,然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要给孩子留出空间

孩子的成长是在成功、失败、挫折中蜿蜒曲折地逐渐完成的,这个发展过程的空间要留给孩子自己去完成。

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长是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任不管了吗?放不是不管,而是让你站到你该去的位置里,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给孩子包容、接纳,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对孩子行为层面过多的干预和指手画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就如养殖花草,我们要做的是给于植物花卉成长的环境,具体怎么长有它们自己内在的基因决定,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造成它的夭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家长工作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