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谈中班幼儿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吃完点心后,孩子们都捧着自己喜爱的玩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换玩起了玩具。突然,从后面的角落里传来了一阵争吵声,这时斐斐愁眉苦脸的跑过来说:“天天不愿意和我交换玩具。”我看着斐斐的眼睛,都快流出眼泪了,正想去询问天天为什么不愿意与好朋友交换玩具的理由。这时,一旁的冉冉说:“我来给斐斐出个主意”。她拉着斐斐的手轻轻的说:“你别着急,你去和天天说,我们是好朋友,交换一下玩具吧,玩好了就还给他嘛!”斐斐听了,跑过去对天天说:“你的玩具借我看看,我的玩具也给你玩。玩好了再交换,好吗?”天天想了想,终于把玩具给了斐斐,斐斐也露出了笑脸。
看着这一幕场景,我深深地明白了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是由他们自己去努力的,并不是一定要依靠老师来帮忙解决的,让孩子们自主、自由的交往,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地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去解决同伴间的小矛盾,对以后的交往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教育随笔:小班礼仪交往
3—4岁的幼儿,应该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作为家长,在家里要鼓励幼儿与同伴接触;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园“孩子为主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能力,与同伴一起开展活动。
主体:大手牵小手,一起来散步
午后的太阳,温暖又和蔼。金黄的阳光照耀下,孩子们如精灵一般,显得格外动人。所以,每次的餐后活动,我们总是带着孩子去散步、晒太阳。散步途中,我们总会巧遇大班的孩子。在一声声亲切友好的问候中,孩子们很快就与哥哥姐姐们,建立了美好的友谊。
我与大四班的小乐老师关系匪浅,实属至亲闺蜜。所以每每散步途中,我们都会唠嗑两句。我俩的情谊,似乎也感染了孩子们。清晰的记得,当我们挽着手细语时,我们身后的队伍,无形中也贴近了许多。于是,小乐就提议,大家一起散步吧。大班孩子们的性格看来是随了他们的老师,连声道好,霸气十足。我们班的孩子年纪也小,做不了什么决定。只是集体把目光投向了我,闪烁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思。“我们和哥哥姐姐手拉手一起散步好吗?”“好”。他们甜甜的笑了,这一声“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从那以后的每个中午,大四的孩子都会等在我们的楼梯口,迎接我们小四的弟弟妹妹。起先,他们还是默不作声的走路,显得有些尴尬。这不,没有几天的功夫,他们便热络了。“哥哥姐姐好,弟弟妹妹好。”几个外向的孩子,都已经称兄道弟起来了。“杨哥好,涵睿好。”呵呵,如此和谐。而且,我还惊奇的发现,班里几个内外的孩子,和哥哥姐姐一起,变得开朗了;几个调皮的孩子,平时排队不怎么好,拉着大孩子的手,他们也安分了许多。一问小乐老师,他们班的“皮崽子”为了给弟弟妹妹做榜样,也一本正经起来。
散步时,偶尔也会有一些美丽的“小插曲”。某日,我们散步时与大四孩子错开了,赶巧碰上了中班的孩子,于是那日,孩子们换了新伙伴散步。大四的娃事后知道后,都“吃醋”了呢!真逗!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大四的某孩子和我们昊昊说:“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在这儿了,我们就不能一起散步了。”“那怎么办?”“到时候我们来看你们吧,好吗?”“好好!”无意间听到的对话,却让我说不出的感慨。孩子们的情感如此真切,暖心。想到这里,我的鼻头一阵酸楚……
就这样,我们的队伍开始变得庞大。在绿色的草坪上,这样的队伍,在我看来,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啊。大孩子与小孩子,个头、手儿都差了些许,但是只要握紧彼此的双手,相信孩子们的心会更近,友谊会更升温!
结尾:其实,以“大”带“小”的活动方式,不失为培养幼儿交往的好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努力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从而来培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教育随笔:幼儿交往的重要性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曹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早晨,晨间活动前,孩子们在玩区角自选游戏,每个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大家都比较安静而有秩序的玩着。
“老师,老师,阳阳他抢我的玩具!”这时,一个软软的声音传来。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们班的“乖乖小公主”琪琪,只见她眼泛泪光,委屈地撅着小嘴,眼睛里传递着求救的信息。而她的对面,我们班的“闯祸大王”阳阳涨红着脸,见我望过来,嘴里结结巴巴地辩解着:“老师,我没有,老师,不是这样的……”而他的手里还拿着“罪证”呢,琪琪搭好的花冠有一半在阳阳的手里。人赃俱获,还想狡辩!这是我看到现场的第一个念头。但是我觉得不能仅以自己看到的就给事情定性,还是要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于是就按捺性子问道:“阳阳,怎么回事?”阳阳见我没有直接地斥责他,就连忙说:“我想和她一起玩,可是她不理我,所以我就……”“琪琪,是这样吗?”我向琪琪证实。“嗯。”琪琪轻轻地点点头。哦,原来如此。“阳阳,你想跟别人玩是好事,但必须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样大家都才会喜欢你,和你做朋友的。”阳阳见我没有批评他,如释重负的点点头。我又问琪琪:“琪琪,阳阳跟你说话,你为什么不理他呢?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呢?”而琪琪只是摇了摇头,继续搭她的积木。
这只是一段小风波,我想,在幼儿园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此类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更多的还有耳边听到的孩子之间的“告状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玩具!”“老师,他不跟我玩!”是现在的孩子都太调皮,喜欢攻击别人,像阳阳这样,你不跟我玩,我就抢;还是现在的孩子都太娇贵,不会自己处理问题,只会寻求大人的帮助;甚至还有的孩子根本不跟别人交流,只会自己玩自己的……而我想,造成这些更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不会与别人交往。
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游戏机,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他们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就是跟父母、祖辈和老师等成人之间的交往,爱会让这种交往变成一种不平等的交往。父母长辈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父母长辈的包办代替,会让孩子逐步形成依赖性格,事事都会需求大人的帮助;而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会让孩子失去更多的与同伴社会交往的机会,会让孩子的性格更孤僻,丧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孩子们缺少了和同伴之间的平等交往的机会,天真活泼的童心受到了抑制,形成了“自我中心”、“自私”、“暴力”、“孤僻”等性格特征,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
“学会共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孩子在儿童时代能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和我们教师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国家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做为我们教师和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呢?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努力的事。
孩子们之间,都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天,我刚把积木发完。任语轩就跑来寻求帮助:“老师,刘浩哲抢我的积木了!”我来到刘浩哲面前问道:“刘浩哲,你抢任语轩的积木了吗?”“我又还给她了。”刘浩哲胆怯的说。“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积木,知道吗?”“知道了。”
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不妥,于是我蹲下身来,搂住刘浩哲的肩膀,问道:“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积木?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少了一个车轮。”刘浩哲不高兴的说。我看了看他手中的作品,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我做出很神秘的样子对他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照老师的办法去做,一定会得到一个车轮!”刘浩哲饶有兴致的把耳朵凑过来。听了我的“秘诀”,他就高兴的点点头,来到任语轩面前说:“任语轩,我的小汽车却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我用完了会还给你的!”任语轩了看他手中的小汽车,爽快的答应了。
我借此机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刘浩哲的有礼貌和任语轩的乐于助人,并鼓励全班小朋友向他俩学习,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到,教师们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仅仅充当一个公正的老师是不够的,而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与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小编有话说:作为幼儿教师,除了通过各种活动、游戏教给幼儿知识和规则以外,通过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交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一些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引起幼儿之间的打架和矛盾,如何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呢?
首先,不要单纯的说服教育,那种教育的作用很小,一些大的道理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作用力很快就会消散。
不要大声的训斥指责教育,那样教育的作用很短暂,当他不在你的眼皮底下时,作用力就会失去作用。
要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做法,或者多对幼儿进行反问:“你是如何做的?”如:琪琪跑来告状说泽泽推他了,我没有马上把泽泽叫过来进行质问,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在干吗?”琪琪没有回答我就跑掉了。其实我早就看见了他们两人的问题,琪琪先推了泽泽,泽泽只是推他时用力了一些,琪琪就不高兴了。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先来告人一状,被我一句话反驳了回去,我只是小声的提醒了泽泽,让他小心一点,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其次,也不要特别注重幼儿的承诺,有时他的承诺像风一样吹过之后就会无影踪,太快速的承诺,失信也越快。
所以此时要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行为,如:田田抓了玲玲的手,田田看到我叫她,马上跟我说:“老师,我不抓小朋友了。”我没有理会她,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问清楚了:因为田田要玲玲手里的西瓜子,玲玲不舍得给,田田在几次索要不成时,便狠狠地抓了玲玲的手。首先我让田田给玲玲道歉,安慰一下玲玲,然后问田田,人家不给你时,你该怎么做?田田不做声,我把问题给小朋友,小朋友就给田田想出了办法:人家不给就不要了,或者自己想办法找几粒西瓜子。多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跟田田说你应该这样做,田田也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不要幼儿的承诺,只告诉幼儿正确的的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解决很多幼儿交往的问题,如抢玩具、站队时的插队、拥挤、减少幼儿告状等的行为。
交往方式,决定了幼儿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所以从幼儿期就教给他们正确的交往方式,培育和谐发展的幼儿。
与人交往是孩子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呢?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当从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大胆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交往的各种滋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其次,教给孩子交往的方法。交往能力是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交往能力,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者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然后要教孩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行吗?(好吗?)”“可以吗?”“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玩具借给你玩”等这些神奇的话,使孩子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第三,创造机会增加孩子交往能力。安排孩子和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如:和同年龄的孩子玩他们可以学会与同伴相沟通和配合的技能;与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活动,他们又会变成活动的带头人,锻炼他们怎样说服下级,取得对自己的信任。在日常交往中也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如:在商场,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马路上,让孩子有礼貌地向别人问路;在家里,让孩子帮助奶奶洗菜、扫地;坐客时,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等等。
此外,大声地赞美孩子的积极交往。赞美如同阳光。面对孩子的积极交往行为,我们要充满激情,毫不吝啬地大声赞美。如果能够加上肢体语言就更棒了:亲一亲,摸一摸,拍拍肩膀,拥抱一下,竖起大拇指等等,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并不断加以巩固和延续。
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为孩子创设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向孩子传授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多鼓励、激励孩子,逐步消除孩子交往的恐惧心理。这样,孩子的交往能力一定能有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教育笔记《教育随笔:谈中班幼儿的交往》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教育笔记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