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或许"《防走失》教案(范例)"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走失已经成为了家长们十分担心的问题。孩子在外活动时,如果不注意自身安全,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孩子走失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一定的防范措施,让他们在外出活动时更加安全。下面,本文将给家长们介绍一些《防走失》的教案,给予大家在孩子成长中提供保障。
一、目的与意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防止走失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课旨在提醒孩子们在外出活动时要提高对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了解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
二、内容介绍
1.认识走失:介绍孩子走失的原因,让孩子们认识走失的危害。
2.防止走失:针对孩子走失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如:通过设置标志物、父母陪伴等方式防止走失。
3.如何寻找走失的孩子:介绍孩子走失后应该如何寻找,告知孩子们在孩子被走失的情况下,应该立即报警及联系家长。
三、教学方法
1.前置知识讲解:让孩子们认识走失的危害,引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讲解案例:通过讲解一些被走失的例子及其后果,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高他们自我防范的意识。
3.互动式教学: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孩子们自我意识到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流程
1.孩子们认识走失的危害。
2.介绍如何防止走失。
3.介绍走失后应该如何寻找。
4.实践操作:组织孩子们在饭堂、教室、操场等场所寻找标志物,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依托物品也是可以节省寻找孩子的时间。
5.问答环节:通过问答的形式,佐证扩展孩子们所学知识。
6.总结回顾: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
五、温馨提示
在孩子走失的情况下,如果家长不知道该做什么,可以考虑立即报警,以便能够及时找到孩子。此外,在孩子出门前,家长应该教导他们多注意安全,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行走道路。
总的来说,让孩子们养成高度安全防范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们应该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保障,既要注意人身安全,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成长。通过以上《防走失》的教案,我相信能够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更加安全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安全地成长。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越来越小,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家长希望孩子更早的增强社会交往、增强自理、自立能力。可一部分家长却不愿意送孩子上幼儿园,觉得孩子可怜,年龄又小,自理能力较差,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准动就是不能动。家长觉得孩子的整个个性都被压抑,不能释放。我想真正的幼儿园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同时,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培养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是幼儿老师一日工作的重点,培养孩子这种习惯,对幼儿入小学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老师的工作日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潜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满足幼儿好奇心,让幼儿放手去做,让幼儿放心去想,让幼儿放眼去看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孩子天生爱玩水,尤其是在夏天就更爱玩水了,针对孩子的这种兴趣,我特意设计了一次关于水的常识活动。教学目的就是让孩子玩水,还知道更多的玩水方法,了解水的秘密,并且节约用水。
活动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当孩子听说要带他们玩水,一个个欢呼雀跃。大家来到水池边,看到往日空空的水池里多了许多的玩具,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满眼疑问。我按活动环节一一进行,无意之中我发觉孩子们对这次活动相当感兴趣,活动进行10分钟后,平常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力力依然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我的操作。
当活动进行到玩自制的小型喷泉时,孩子对那弯弯的水柱产生了好奇“水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变成一座桥呢?”孩子们开始发问了,看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真的庆幸自己设计了这样的一次活动。孩天生是好奇的,在好奇中,他们会感知更多的东西,这些有益的生活、社会经验就促进他们探索,促进他们创新。
最后我请孩子们自己来玩喷泉,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小手举的老高,大声喊:“张老师,可不可以请我?”就连平常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东东也举起了手,看她小脸憋得通红,一副可人样儿,真的好乖。我想这不是锻炼他的一次好机会吗?于是我首先请起了她,她害羞的走到我面前,一双手很想伸出手来玩水可是又不好意思,于是我牵起她的手说:“来,我们一起来!”。在帮助下她很成功的玩了第一次,当我看到她脸上露出自然、满意的笑容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满足。于是我让她单独来了一次,这一次她很顺利就完成了,我希望:这次游戏能让她迈出第一步,迈出放手去做的第一步,迈出放心去想、放眼去看的第一步;也迈出她愿意探索和学习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用刚才的新花样玩水,孩子们很遵守规则,看到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样子,听到孩子们喊着:“老师,你看这水怎么啦?”一会而又是:“老师我知道啦!”…..欢叫声不绝于耳。
开始很有顾虑的一次活动很成功的进行了,最开始我怕孩子们毫无节制的玩水,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我感到意外。我深深的感受到孩子那种意愿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精神。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开发这片领土,让儿更加大胆的主动探索,主动求知!
我绝不捆住孩子、绑住孩子,绝不象机器人一样遥控孩子的行为,我会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及时调整活动内容,而且善于利用身会自然资源拓宽孩子的活动范围。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让我们的提问具有“开放性”,给幼儿充分的空间考虑问题,并且注意发挥幼儿、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个别指导,让整个活动形成师生活动、亲切融洽的饿良好氛围。此时,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惊奇、意外。
孩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我只想放走他们,让他们放心去做、放心去想、放眼去看!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将《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是我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中最大的感触。
案例一:
学期初,班上妍烨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几只蚕宝宝。刚开始,孩子们对于这些陌生的小客人非常关注,纷纷簇拥在蚕宝宝的周围,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咦,妍烨带来的这是什么呢?怎么这么可怕。”
“是毛毛虫吧,它们有眼睛吗?”
“哇,真可怕,这些虫子会不会咬人呢?”
“这种也不是虫子,它是蚕宝宝,我姐姐说它们以后会变成蝴蝶的。”孩子们困惑着、争执着。看到孩子们对蚕宝宝这么感兴趣,我顺势捕捉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蚕宝宝”的图片资料。然而结果却出乎我们的预料,第二天全班只有两三位幼儿带来了相关的资料。没过几天,关注“蚕宝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他们的兴趣开始转移到别的事物上,不再谈论蚕宝宝的事情,只是偶尔到自然角去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蚕宝宝”的活动已无法延伸下去了,那些“蚕宝宝”每天依旧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家”里,默默地等待着、期盼着……
那么,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是什么呢?小班幼儿对蚕宝宝的兴趣在哪里?有什么具体的表现?主题的内容选择到底要如何把握呢?我们困惑着、思考着……在研讨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幼儿的真实兴趣与需求。而要判断幼儿的真实兴趣和需求,就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幼儿。
案例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倾听孩子的谈话。在这当中我们果真有了新的发现:一断时间,中二班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足球比赛”,赛场上小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深深地吸引着班上的孩子们,很多时候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呐喊、助威。看到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情急之下,干脆让他们也去试一试,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都想上场参赛。虽说幼儿不懂得踢足球的技能、也不知道赛场上的比赛规则,可是孩子们依旧玩得那么开心、那么忘我。就这样,“球宝宝”的主题活动在这次无规则的赛事中产生了。紧接着,孩子们纷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球宝宝,在玩球的过程中,他们又自发生成了一系列的探索、学习活动。孩子们给“球宝宝”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为球宝宝请来了“打气筒医生”;跟球宝宝玩各种好玩的游戏;并且建立自己喜爱的“球宝宝娱乐馆”;当“球宝宝”遇到困难时,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尝试应用不同的工具去帮助它们、救助它们……这种种表现,是我们成人所始料未及的。在玩球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各种球的玩法,有的还能创造性地玩出一些新的花样。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探索与创新、学会了合作与分享。主题虽然结束了,可是我们似乎还沉浸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玩球姿势、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创意表现、孩子们的童真话语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是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成就感。
从以上两个活动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它们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都是取决于幼儿的兴趣,但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却大不一样。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主题的选材定位上没能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只是凭自己的想像和主观臆断去判断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而导致了第一主题活动无法延伸。“蚕宝宝”之所以寂寞,是因为它离幼儿的生活很远,平时孩子与蚕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有的甚至从来没见过。而且由卵-蚕―茧―蛹―蛾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孩子们在一时间是无法感知到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的小班幼儿来说,那就更为远之了,最终导致活动无法继续延伸,只能以“夭折”而告终。
过后教师在反思、探讨、观察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活入手,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及时捕捉良好的教育契机,调整教育策略,力求活动内容更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事实证明,“球宝宝”的主题活动之所以能得以延续,顺利开展。主要因素是这些“球”就生活在孩子们的周围,在幼儿园、在家里、在游戏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他们喜欢拍球、滚球、抛球、踢球……在玩球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便会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因此,我认为,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应时刻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幼儿的需要,特别是小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考虑到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入手,选择一些真正贴近孩子生活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内容进行教育。从而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空间。
《扶爷爷奶奶走路》是一个小班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在音乐中感知老年人是如何走路的,学会怎样照顾老人。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独身子女,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他们不懂得关心爱护别人和周围的事物,甚至还要年纪大的爷爷奶奶抱着走路,还要爷爷奶奶喂饭。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先用图片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让幼儿看看爷爷的头发白了,爷爷奶奶走路都不方便,要用拐杖。接下来,我还用两种不一样的音乐,一种是小朋友走路欢快的音乐,还有一种是慢慢的爷爷奶奶走路的音乐。通过音乐让幼儿进一步体会爷爷奶奶走路的不一样,提高幼儿对于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爷爷奶奶走路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知道要弯腰,捶捶背,走的慢慢的。最后就是游戏,首先我请幼儿做小朋友,我做老奶奶,让他们想一想怎么扶爷爷奶奶走路的,然后再请幼儿个别表演。小班音乐活动只有15分钟,在下午的游戏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加游戏的机会,我把小朋友们做成两排,一排当爷爷奶奶,学着他们走路的样子,另一排当小朋友,去扶爷爷奶奶走路,这样小朋友们就有足够的空间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幼儿对爷爷奶奶的认识,还让幼儿多次重复听音乐,提高他们音乐审美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加油稿,加油稿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你所见过的加油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5000米运动员加油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步伐,那是辛苦汗水的抒发,你就像天边的云端,有彩霞的绚丽色彩。
奔驰的骏马,飞奔的步伐,让你的.胜利在前方等待。
为你们祝福,为你们喝彩!
醒在梦的旁边,手指间,光线有些特别;我看得见,看见光在变,变成七彩的寓言,飞向梦的起点。
某一天,飞奔在跑道间;两腮间,汗水不断流出;
我感觉到,感觉你在变,变成生活的强者,奔向成功的边缘!
虽然,天阴沉沉的,虽然,有些隐隐的寒意。
但是,每个人都昂首向前,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每个人都向着终点向着胜利冲去!
迎接你的,是五千米跑道。
等待你的,是漫漫征途。
勇敢的冲吧,勇士们!
不要畏惧对手的强大,
你的.对手只有自己。
勇敢的冲吧!
五千米算不得什么,
付出的汗水就要得到回报,
胜利的泪水就要顺颊而下。
秋风会为你喝彩,
阳光会为你庆功,
掌声就要为你响起。
也许流星并不少见,
但它燃烧的刹那,留给人间最美丽的回忆!
也许笑脸并不少见,但胜利的喜悦,
总会留给世界精彩的一瞬!
是的,那些以往美妙的`东西仅有短短的一瞬间,
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
胜利,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胜利的喜悦,
是胜利与重新开始的转折,胜利是新的开始!
在阳光的照耀下,跳高的比赛场地格外辉煌,
运动健儿们,用那矫键的身躯,冲刺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没有尝试,怎会明白自己是否为强者,超越自己,也许会创造一番新天地!
运动健儿们加油吧,去创造一份份奇奇迹,去创造一份份惊喜!
偌大的竞技场期待着你矫健的身影,飒飒的秋风为你送来爽朗的气息,朋友,在你踏上跑道的那一刻,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
看台上你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替你吧奋斗的锣鼓敲响。
耳边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将为你增添无穷的力量。
朋友,在你挑战自己,挑战极限的时候,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
无论成功与否,请微笑着跑完全程,只要年轻的心还在蓬勃的跳动,就要大声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在阳光的照耀下,跳高的比赛场地格外辉煌,运动健儿们,用那矫键的身躯,冲刺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没有尝试,怎会知道自己是否为强者,超越自己,也许会创造一番新天地!
运动健儿们加油吧,去创造一份份奇奇迹,去创造一份份惊喜!
流星般的奔驰,
为秋天画下一道风景,
辛酸的泪汗,为生命添上一份色彩,
成功的`喜悦,为心绪加上一份激情。
成败,不是评价你的标准,
成功,也不是你唯一的追求,
只要你拼搏了奋斗了,
你就不必失望,
你的生命已放出了闪光
我们能够不美丽,但我们能够健康;我们能够不伟大,但我们能够庄重,我们能够不永恒,但我们能够真诚,我们能够不胜利,但我们能够赛出水平,让生活超脱自然,让生活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胞都欢乐起来,我要对失败者说只要你不曾放弃努力!
不曾放弃完美自己,成功的彼岸就会在前方等你。
朝阳的金色洗亮了跑道,
青春的旋律谱成了这首歌,
充满激情的心是这首歌的'音符,
花季的少年火热的心,永远的真诚不变的心,
你的身影是跑道上的风景,
矫健的步伐迈出你的自信,
听,
我们都在为你喝彩,“加油”,
不能表达我们的激动。
飞吧!
胜利在向你微笑。
青春的旋律永远回荡在耳畔。
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眼看小朋友们都陆续来齐了,可是,小纯还没进教室。我向教室门外张望,发现小纯和爸爸一直在教室外徘徊。只见小纯的爸爸用宽大的臂膀紧紧地抱着女儿,眉头微锁,双眼充满着依依不舍之情。小纯也对爸爸表现出无比的依恋,脸蛋上挂着两行还未被吹干的泪痕,眼睛直直地盯着爸爸的脖子,双手紧紧地抓着爸爸的衣领,头靠在爸爸的右肩,小脸和爸爸的脸贴在一起。但父女俩之间却没有多少言语上的交流。
我走近他们,对小纯张开手臂说:“小纯,爸爸还要上班,教师抱你好吗?小朋友们在教室里等你一起玩呢!”听到我的话,小纯生怕爸爸要逃走似的,把爸爸抱得更紧了,眉头紧锁,不停地摇头,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小纯的爸爸也紧紧地抱着女儿,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
3岁左右的幼儿第一次离开朝夕相处的家长,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很显然,小纯入园对她的爸爸同样是一个“难关”。看得出,他对女儿是否能融入集体充满着担忧,虽然他没有在女儿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他的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早已把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告诉了女儿。
为了让小纯和爸爸熟悉幼儿园,我先带着小纯和父亲在幼儿园里四处参观、并陪小纯玩,以消除她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接着我向小纯爸爸详细介绍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并告诉他在幼儿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告诉幼儿幼儿园是个好玩的地方,可以游泳、溜冰、做游戏,能学到很多本领,使用恰当的语言让幼儿理解上寄宿制幼儿园的原因,周末会接她回家。送走小纯的爸爸后,我用情境表演法通过大带小的活动,让小纯感受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和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小纯性格较内向,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喜欢独处,在他人和集体面前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好哭泣。针对小纯的情况,我准备对她进行“个案跟踪”,帮助她喜欢上幼儿园,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好朋友。
调整交往伙伴
三个月后,每逢周一来园,虽然小纯依然有哭闹现象,但教师稍加安慰她就能安静下来,不过基本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满脸忧郁。没有固定的小朋友和她玩,她和同伴也基本没有主动交流。
镜头一: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只见小纯抱着爸爸买的心爱的玩具,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一言不发。我叫来了班中最开朗的小君,对他说:“小纯没有朋友,一个人很孤单,你能做她的朋友吗?”小君一口就答应了。我带着小君和新玩具走到小纯面前,蹲下身子介绍道:“小纯,小君很想和你成为好朋友,和你一起玩玩具,你愿意吗?”小纯点点头。于是,她们玩了起来。
小君在同龄幼儿中确实算得上很会交往,她见小纯不会玩,就说:“我来教你!”于是,小君玩给小纯看。接着,轮到小纯玩。毕竟还是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小纯没玩了一会,小君就把玩具抢了过去说:“不对,不是这样玩的。”随后自顾自己地玩了起来,越玩越开心,把自己的“好朋友”撇在了一边。小纯则在一旁像观众一样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
儿,看小君没有搭理她,就又坐回了自己的座位,抱起自己的玩具,继续保持沉默。
镜头二:今天班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乐,由于刚到新环境,情绪极不稳定,时常哭闹不止。可过了一会儿,却听不到小乐的尖叫了。我一看,原来小纯和小乐正肩靠肩同看一本书呢!小纯时不时地和小乐轻轻地交流着什么,脸上绽开了进幼儿园以来从未看到过的笑容,而小乐也似乎忘了一分钟前哭闹的情景,安静地看起了书。
教师为了帮助内向的幼儿变得合群,惯常鼓励他(她)与表现积极、活泼的幼儿玩耍,认为活泼的幼儿能够影响内向的幼儿并让他们也活泼起来。从小纯和小君和小乐的交往情况看,我发现,内向的幼儿与活泼好动的幼儿一起玩,反而会因差异过大而形成更大的压力,活泼的幼儿往往过于主动、高高在上,让内向、被动的幼儿更加压抑。如果主动的一方流露出不满意时,更会加深了另一方的自卑感。因此,小纯需要的是性格相似、彼此有共同语言的伙伴,而并不需要只会命令她、帮助她的“朋友”。意识到这点后,我采取了新的策略:鼓励小纯和内向、年龄偏小的幼儿一起玩,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甚至能让她发挥主动性的环境;给予小纯充分的适应时间和空间,细致地观察、挖掘她的长处,创造条件使她得到表现的机会;经常以商量的语气、信任的目光、平等的心态与小纯沟通,做她的好朋友。
更新自我定义
为了增强小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特地和小纯的爸爸约好为全班小朋友上一节化学课。这天下午,小纯的爸爸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准备为小朋友上课了。小纯看到爸爸来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静静地走到爸爸的身边,拉着爸爸的手,把爸爸带到自己的座位上。爸爸时不时亲亲小纯的脸蛋,小纯脸上时不时露出微笑。
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非常兴奋。当看到试管里红色的液体一下子变成透明时,小朋友们纷纷冲上讲台想看个究竟。可坐在第二排的小纯却纹丝不动,尽管讲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座位上根本就看不见爸爸的演示了,可她还是静静地坐着没动。
上完课,小纯爸爸紧紧地抱起自己的女儿,一脸的担心和忧郁。他说:“我真希望刚才小纯能和其他幼儿一样冲上来,不要那么遵守纪律。可她老是一个人坐在凳子上,我都急死了。为什么她那么内向?”听完爸爸的话,小纯满脸的紧张,小眼睛一直盯着爸爸。小纯爸爸又忘记了我们的忠告,我急忙安慰道:“别着急!小纯已经交了不少朋友,慢慢地学会交往了,她正在进步啊!”我的话说完,只见小纯地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假装开玩笑地捂住小纯的耳朵,轻轻地对小纯爸爸说:“孩子的内向你也有责任,因为你一直在告诉小纯‘你是一个内向的幼儿’。”小纯爸爸一脸冤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一言不发、畏畏缩缩往往会很焦急。有些家长会当面责骂幼儿,有些会简单地鼓动幼儿,这两种方法都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加畏缩。更有些家长逢人便问:“我这孩子太内向,怎么办?”这种无意识无异于给孩子贴标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幼儿对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最后的结
果是家长越心急,幼儿越内向。
事后,我找机会将上面的道理讲给了小纯的爸爸,告诉她对待小纯这样内向型的孩子,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她的性格问题。之后,我们又开展了亲子活动——“谈谈我心中的好宝宝”,请小纯父母向小朋友们介绍女儿的优点,帮助小纯对自己进行积极定义。
完善榜样内涵
入园九个月后,纯纯渐渐喜欢上幼儿园了,是班中遵守纪律的乖乖女。我有意识地将小纯作为集体中的榜样,想提高小纯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帮助小纯获得自信,同时也要让她遵守纪律的行为影响同伴。“你们看!小纯的小嘴巴没有一点声音,她已经坐好准备上课了。”每当我说完这句话,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小朋友们都偷偷地看看小纯,然后学着小纯的样坐好。这时,小纯也会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使自己看上去坐得更好。但很快我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我的表扬,她要刻意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坐姿(这样一定很累),结果完全没有了其他幼儿活跃的思维。
由于我误导了“好幼儿”的含义,使内向的小纯以为只要上课坐得好、没有声音才是教师、同伴心中的好幼儿。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哪怕看到了非常惊奇、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物,也丝毫不能调动她这个年龄该有的惊叫声和呼喊声。这一现象让我重新反思自己对榜样法使用的科学性。我本来是想借助成为别人的榜样给小纯更多的自信,但我没意识到让本来就内向安静的小纯成为遵守纪律的榜样反而成了限制她积极活动的枷锁,强化了她的弱点。
接下来我开始积极纠正“好孩子”在小纯心中的定义——除了遵守纪律,还要勇于探索,积极发言、不怕困难。并针对幼儿爱模仿教师日常行为的特点,让小纯当小老师,体验与同伴一问一答的快乐,激发她开口说话的愿望。为了增强小纯的自信,更多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小纯的长处加以鼓励。
经过十个月左右的跟踪与努力,小纯渐渐地喜欢上了幼儿园,在班中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时也愿意在集体面前表演简单的儿歌,小纯脸上的笑容多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