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能发现孩子的弱项进行“关注”,这说明她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老师。然而,仅有好心是不够的,案例中的冲突就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李老师不妨从这几个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注孩子产生现状的原因。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教养方式、生活习惯等情况,用以分析影响幼儿动作、体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以便制定因人而异的施教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从而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愿意配合工作。
关注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学习,掌握有关生理、运动心理等方面的保健知识,以“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为依据,创设为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同样是练习拍球活动,可以在“我是一个大皮球,拍一拍,跳一跳,拍拍拍,跳跳跳,它拍高,我快乐”的儿歌伴随下进行,还可以随着练习的层次,加入“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的游戏情节,使孩子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大部分小朋友都在玩大型玩具或游戏时,被“关注”的孩子却处于枯燥的动作练习中,势必使他产生低落的情绪,从而降低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而,教师不要严格地将两者划分开,而是通过上面提到的游戏活动有重点地和他展开互动,不留痕迹地支持他,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
善于开解孩子心中的结
案例:5月的某一天早晨,正当孩子们做完早操,有序排着队伍前往活动室的途中,涵突然双膝跪地,不肯起来,硬把有序的队伍打乱了。不管你如何劝说,涵始终不肯起来,他说:“我就要这样,我一直这样,我不走了。”无奈之余,我们假装抛弃了他,带着队伍离开了。涵见大家真的都离开了,只剩一个人孤零零地跪着,似乎有点不甘心,立马站起身,尾随着队伍而来。
事情的原由:回活动室后,我与涵进行了谈话。涵这样告诉我:“我不开心,以前都是我排在前面的,为什么今天变了,其他小朋友走在了我前面。”涵的申诉让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今年的5月天,不知怎么比往常的天气要热得多,孩子们在烈日中做操,一个个嚷着:“老师,我热。”“老师,真热。”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舒服的做操环境,我们寻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致使原来的队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涵是个小个子的男孩,因而总排在队伍的最前面,老师也总习惯拉着他的手带队。队伍的微妙变化致使原先的状况发生了改变,一个向后转,使得涵变成了排在后面的小朋友。涵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男孩,平时的他喜欢与老师牵手,这天,他落后了,而且不能牵老师的手了,心中充满了不解与不满,于是用双膝跪地的举动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解决办法: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我与涵之间展开了更为深入地谈话。我问:“你认为排在队伍前面的小朋友先走,还是排在后面的小朋友先走。”涵想了想说:“排在前面的小朋友先走。”“对啊,做事总要有个先后,要按顺序进行。如果你排在前面,那么是谁先走?”涵说:“我先走。”“可是,向后转以后,谁在前面了呢?我们来做个试验吧。”于是我们两个演示了一下向后转的效果,“现在谁在前面?”试验后我提出了问题。“是你”涵指着我的背说。“那么谁该先走了呢?”“你”涵若有所悟地说。“那么你刚才双膝跪地做得对吗?”涵欣然接受了自己刚才犯下的错误:“不对”“小朋友不开心的时候能不能随便发脾气?”“不能”……和谐的谈话气氛,解开了涵心中的不解与不满,涵微笑地接受老师婉转地批评。
启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当孩子心中怀有不满与不解之时,我们要善于开解孩子心中的结。否则,孩子心中的不满会升级,给他一天的生活、学习带来影响,也许还会给其他小朋友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细心、耐心是每个幼儿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道德。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他们开始了探究。慢慢的孩子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点,就连看似相同的指纹,也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在无意中孩子发现指纹很有趣,用笔稍添几笔,就能变成可爱的小脸。
渐渐地喜欢“指印画”的孩子多起来。可是由于孩子的手指小,再加上他们印指印时有深有浅,使得画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红团团。怎么改变呢?总不能对他们说:“指印和指印间要空开些。”这句话对成人来说或许能理解,可对孩子来说“空开些”这“一些”究竟是多少他们无法理解,也就做不到。
假如我是孩子:
观察孩子们的指印画大多是一个个小脸,那能否说是“快乐的一家”?指印出自于手指,那是不是尝试让孩子把指印印在“手掌”上(将孩子的手指分开,然后将整个手掌外形描在纸上,再用剪刀剪下),这不就解决了“空开些”?
(策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纸剪的“掌印”轮廓)
活动花絮(2):
“瞧!这是什么呀?”“手掌”。“手掌上有什么?”“手指”。“每个手指都有一个指印,这些指印在一起就是快乐的一家。……”没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在我的‘手掌上’画上快乐的一家……”。他们边画边向同伴介绍,“这是爷爷,他的年纪最大,排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
既然孩子喜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环境——“手”,让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呢?
(策略:选择了活动室的壁面,贴上一个卡通地很大的手掌。见右图)
教师的分析:
“换位思考”这一名称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你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这所以我说“假如我是孩子”,正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园长要交待一件事,有的老师做得好,有的……。这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与每个人自身看待事物的判断标准有关……这之间的原因有许多,那要每个人都能做好,实现就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关键也就在这个标准。那换言之,你提的要求孩子是否理解?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究竟有多少?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发生花絮(1)的问题。而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突然发现“空开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必须是看得见,容易操作的。于是我发现孩子在印指印时,常常会因为不想把每个手指都染上红色,而把手指分得很开。这不就是“空开些”吗?也正是我换位思考,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就花絮(2)来说,孩子们都能做到“空开些”,他们也更喜欢交流自己的快乐。可是当我再次为他们创设环境——手,并没有我预期的效果。我不是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吗?创设大环境,更便于他们交流,可为什么在大手上只有5个指印?而我的想法是,“手”大了,孩子们不就能多画些?可再深一步了解孩子,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每个手指只有一个指印。虽然“手”是大了,可它在孩子的眼中还是一只“手”,他们也只会和先前一样在手指上印上一个指印。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也正是孩子的年龄特点。
由此,我更觉得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是光有理论,而是要积累实践经验,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这时的换位思考不再是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充分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时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少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我用手摸了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下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还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无着觉。”我看着他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碗了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
评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孩子,孩子心里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拉市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由此可见,爱和安全感这个前提非常关键,可以说,不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就等于不给幼儿做好孩子的机会。对于像陆少威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应认为孩子事多,而应意识到他是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比较强烈,应像吴老师那样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自己对他的关注爱和接纳。
新叶子和老叶子
这几天正好教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带孩子外出也忘不了复习。当我们走过冬青树时,我问:“Whatcolorisit?”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Green。”没走几步,杰杰不满地问:“老师,你看这个Green不一样的。”原来,冬青树的老叶子和新叶子颜色有深浅。我请小朋友一起看:“为什么冬青树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迪迪很直爽地说:“老师,你上次说过有新叶子的。”看来他的记性很好。听了他的话,孩子们似乎都想了起来,也跟着说开了:“这个是新叶子,那个是老叶子。”
看到孩子兴趣的转移,我想该让孩子仔细观察的时候到了,“我们再去看看别的树上新叶子和老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好吗?”在我们的路途中,我听到了不同的回答。
婷婷说:“有的新叶子小小的,还没有长大。”
悦悦说:“桃树没有老叶子的。”
溶溶说:“紫荆树老叶子、新叶子都没有。”
宇宇说:“这个(桂花树)新叶子有点红颜色的。”
迪迪说:“我发现新叶子往上长的。”
……
虽然孩子们只是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在表达,但是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点,有叶子色素变化的知识,有叶子生长时节不同的知识,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知识,有叶子向光性的知识等等。我想孩子能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对他们吸取新的知识经验是很有帮助的。
会“开花”的芦荟
早上来园的时候,庄成认真的看着自己的“朋友”——芦荟,小心的用手摸摸叶子,一副很陶醉的样子。这时花匠也搬来一盆芦荟说:“陆老师,这盆芦荟给你们班级。”我听了连忙道谢,接过芦荟放到庄成的芦荟旁。庄成听到声音转过头来看,马上一脸惊喜地说:“老师,你看它会开花的。”我很高兴看到庄成有这么快的观察反应,我说:“咦,真的呀,它的花真好看,那你的芦荟怎么不开花呢?”,庄成很自信的说:“以后它会开花的。”我表示怀疑地问:“是吗?”。
这时,刚好来园的悦悦听到了说:“不会的,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庄成听到了好象很不高兴地维护道:“会的,它会自己开的。”于是两个孩子争论起来。一会儿工夫来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也看到了新的芦荟,也看到了芦荟叶子尖上五颜六色的小花,他们开始参加争论。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对着悦悦说:“你来说说看,为什么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呢?”悦悦胸有成竹地说:“我家里也有的,我妈妈说这个花是装上去的,好看呀!”大家看到悦悦这么肯定地说就有点相信了。我对庄成说:“庄成,你说呢?”只见他低下头不说话。
“小朋友,现在只有悦悦一个人听妈妈说过,芦荟上的花是装上去的,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芦荟上的花是不是它自己开的呢?”我对着大家发问,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说过话的迪迪说了:“如果是假的花,那就拿下来看看,它又不会疼的。”他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黄花,刚拔出一点小朋友就发现了花朵根部的大头针,当我把带针的黄花给大家看时,小朋友们都高声叫起来:“是假的呀!”
在一片笑声中,我仔细观察三个孩子的表情,庄成睁大眼睛地瞧着花(不会吧,真的是假的?),悦悦喜滋滋地抬着下巴(我妈妈说的就是假的),迪迪斜眼看了看花转过头微微笑着(我想出来的办法)。
我想通过这件只发生了不过几分钟的小事情,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而又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经验会给他们以后的探索带来帮助。
给小树喝水
早上桌面游戏结束,小朋友们陆续收拾好玩具。刚坐定,琦琦就一脸天真地说:“老师,你看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去给小树喝喝水好吗?”听到了他的建议,我很高兴孩子会主动“关心”树朋友,就问大家:“你们说好吗?”孩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用什么来给小树喝水呢?”我疑惑地问,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用娃娃家的小水壶。”“用自然角里的雪碧瓶”“用阿婆浇水的东西”……。“可是,我们小朋友这么多,浇水的工具不够怎么办呢?”我又向孩子发问,“那我们明天从家里带来瓶子好吗?”陈晨着急地说。为了趁热打铁,不扫孩子的兴,我对孩子们说:“让我来想个办法,对了以前我们带来许多酸奶瓶还在,我去拿出来看看够不够。”孩子们听到我的话,感到有希望了。当我从储藏室里取出一袋子瓶子,没想到孩子们竟然高兴地拍起了手,我被他们的激情感染了。
当我们拿着不一样的装好水的工具,浩浩荡荡地出发时,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乐滋滋的。班级前有两排瓜子黄杨,孩子们开始工作,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叶子上往下浇水,只不过有的小心翼翼,有的一下就浇完了水,只见陶晨宇蹲下身体,把水瓶的口对向黄杨的根部,慢慢倾倒着水,突然他的眼光开始寻找老师,当他发现我在看他时,他一手点着树根激动地说:“老师,你看他们把水和掉了。”“哪里?”我朝着他点的地方问,“真的,水会下去的,是它喝掉了。”于是我招呼大家来:“小朋友,你们刚才给小树喝水了,那小树的嘴巴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小朋友回答:“根就是它的嘴巴。”“那你们是怎么给小树喝水的呢?,我请陶晨宇来介绍他的发现。”我一边说一边把陶晨宇推向前。虽然当时陶晨宇的介绍不生动,但是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
回想在以前的谈话中,孩子们都了解根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而忽略原来的知识经验。看来,孩子们的经验如果没有直接的实践,很难成为真正的经验,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只有在经常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孩子的经验,那么才会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经验的理解。
绿绿的花
幼儿园里的花真多,小朋友已经能认识十几种不同的花,当我问小朋友:“你看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红、黄、蓝、白等。这几天我发现冬青开花了,它的花小小的,绿颜色的,不太容易发现。于是我给孩子一个挑战:“小朋友,我的眼睛亮亮的,我发现幼儿园有一种绿颜色的花,你们看到过吗?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呢?”孩子们当然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我带着孩子们顺着路往前走,一路上我总是在鼓励他们:“你们可要仔细看吆!”当我们经过桃花、长春菊、紫荆花,来到冬青树旁,我满以为孩子会发现,可是孩子们似乎不愿意在这里逗留,激情高涨地说:“老师我们走呀!到前面去找一找。”我本想暗示他们去发现,但我还是忍住了。结果当然是孩子们走遍了“儿童乐园”也没有发现,我们开始往回走,这时的大路两旁还是冬青树,眼看快要到教室了,他们的激情渐渐消失了。
“小朋友,我们在这里玩一会儿再回去吧!”听到我的建议,他们的小脸蛋开始多云转晴。于是我们玩找小猫的游戏,随着歌声的变化,孩子们又投入到音乐游戏中,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他们不约而同地躲到两旁的冬青树下,我做“猫妈妈”开始找小猫。就这样玩到第三次时,躲在冬青树下没有被找到的“小猫”迪迪抬头发现了绿色的花:“老师,我找到了绿绿的花。”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了,都围过来看,我指着花问:“真的是绿绿的,那这是什么花呢?”迪迪响亮地回答:“冬青树花。”大家听了他的话好象觉醒了,开始自己寻找,一会儿孩子们都开始叫起来:“老师,我也找到了。”最后我们都带着幸福满足地笑容回到了教室。
看来,孩子们的观察特点是最能注视大而艳的花朵,对于小小的冬青花,他们一开始简直是视而不见,这里也不排除他们的认为——冬青不会开花,今天的活动,孩子积累了观察小花、与叶子同色花的经验,也使他们了解到许多树会开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心中要有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