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也是一个技术活

06-02

毫无疑问,当我们身为一名优秀老师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育经验。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育笔记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育随笔: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也是一个技术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评价孩子的作品应该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点,孩子美术发展是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大致会经历“探索材料”—“无意识呈现”—“有意识呈现”这三个阶段。

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也是一个技术活,当孩子很高兴的拿着作品给你看,我们首先要懂得回应,表达认同孩子的情绪。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去表现:

一、客观描述

1.描述孩子绘画时的动作——“我看到你握着蜡笔,从中间往外面,画了很多曲线,看上去很用力的样子.....”

2.描述用笔的方式——“我看见你用笔的时候,有时候轻轻地画,有时候又重重地画,所以这边线条密密麻麻,那边线条是稀稀疏疏。”

二、谈论作品

1.谈论艺术元素

说说画中的点和线,以及你所看到的其他美术元素。比如,“我看见你画了大大小小的圆点”“除了圆点、还有曲线、放射状的直线”

2.谈谈感受

谈论孩子画画时的感觉或给你的感受。比如,“你画画的时候开心吗?”“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三、引导表达

1.了解想法

可以说:“你能告诉我,你画了什么吗?”“我很好奇,这里是什么”“这部分看上去很有意思”...

2.了解过程

可以说:“能告诉我,你是从哪里开始画的吗?”“你画的上半部分是什么?”“你先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3.了解工具

可以说:“你使用了哪些颜色?”“你是用什么材料画出了这个圆点?”你是怎么做出这个看上去灰灰的颜色的?”

4.了解看法

可以说:“在这幅画中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你最满意的是哪一部分?”

孩子的世界总是其妙多彩的,赞美和评价也需要是技巧的,不要让我们一句无意的回应毁掉孩子的画画的信心。了解孩子美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懂得保护孩子创造力,掌握一些支持策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对老师们是非常必要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他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在今天,一个五岁的孩子给我这个二十八岁的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深刻意义。

今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涛涛非常沮丧地走到我面前,低着头,不说话,手使劲地拧着衣服,我用手摸他的衣服,果然湿了,全部都湿了。我轻轻地问他:“衣服为什么湿了?是不是洒水了?是不是开水龙头的时候,用力过大,把水溅得满身都是?”他一直低着头,红着脸,支支吾吾不说话。我接着问他:“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把水弄到你身上了?”涛涛还是不说话……

百问不答的小朋友,真是让老师烦躁死了。于是我便想当然地认为,责任在他自己,不然为什么不说话?不然为什么不告诉我原因?这个时候我真想发火,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快放学的时候,他居然全身湿透,他的家人会怎么认为?是我在一天中没有照顾好孩子?如果孩子因此感冒怎么办?一整天,我很辛苦,可是这一整天的辛苦,都会因为孩子的衣服湿透了而被否定。

这个时候,我正要发火,但看着他噘起的小嘴,我想:算了吧,等等吧,给他一个思考的时间,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于是我用我的衣服给他换下湿了的衣服,告诉他:“先穿老师的吧,等你的干了再换下来。”接着,我开始揽着他,耐心地等。一分钟过去了,涛涛终于抬起头,说话了,他说:“老师,我刚才大便了,水冲不下去,我用盆接水往下冲的,不小心,盆里的水就洒身上了,但是我把大便冲下去了。”

我瞬间凝噎。

涛涛接着说:“这样就不臭了。”

我紧紧地抱着涛涛,跟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个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差点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伤了孩子的心。

涛涛也紧紧地抱着我,向来,孩子抱我总是紧紧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我们总是因为自己是大人,有很多的想当然,并且把这个想当然当作真的事情放在孩子做错的事情上面,殊不知,我们这些自以为是伤过孩子多少次心。

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吧,也许他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教育随笔: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教育随笔: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心中要有爱,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走进幼儿的心灵,拨开幼儿眼前的迷雾,点燃幼儿心中的希望之火。妞妞是这学期班内转来一位新生,长得胖胖的,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妞妞是个挺乖的孩子,上课能专心听讲,午睡也安安静静的。但就是不肯自己吃饭,每天早晨来园,他总要哭一会儿,原因就是不要吃饭。刚开始的几天,都是我们喂他吃的。同时我发现,很挑食,喜欢吃荤菜,不爱吃素菜。我想,他可能是对我们老师还不熟悉,怕老师会批评他,所以才不肯吃饭的。为了消除他的恐惧心理,一开始我并不要求他一定要把菜全部吃完,只要他把饭和喜欢吃的菜吃完就可以,而且会奖励他一个“五角星”,这样他才勉强肯吃。那天幼儿园吃青菜肉丝面,小朋友分到面以后都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只有妞妞又哭着说:“我不要吃饭,我肚子不饿。”我蹲下对他说:“来,我们先尝一口,看看好吃不好吃。”“我不吃,吃了会吐的。”“吃了吐也没关系,老师不会怪你的。”说着我舀了很小的一勺喂到他嘴里,他吃下去了,并没有吐出来,我及时地表扬“不是很好吗?我们再来一口。”“我不要吃了。”“我们就吃面条和肉丝,青菜不吃也可以。”妞妞还是不肯吃。从他的眼神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不吃的原因是因为心理紧张,于是我就不强迫喂他,而是跟他交谈起来,和他说一些与吃饭无关的话题。我问他,“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然后不经意间,往他嘴里喂上一口面,就这样不知不觉,一碗面吃完了。我说:“妞妞你看,你把面全吃完了,真了不起!”这时候妞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又及时地在他的额头上贴了一个五角星,并且对他说,如果以后你自己吃老师就给你贴两个。就这样,妞妞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先是早晨来园不再哭了,慢慢地他不但能自己吃饭,有时候吃完一碗还能去添第二碗呢。我想也许我说的事情不算什么,可在整个过程中,我倾注了我的爱,正是我的爱使妞妞消除了对我们老师的恐惧,从而有了改变,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爱是一剂良药,爱是一把万能钥匙,让我们一起带着爱上路,让生命中爱的河流永远奔腾不息!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一个拥抱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一个拥抱

今天想谈的是关于宝宝班孩子与家长分离上课的案例。宝宝班第二个月,我们准备让家长在教室外面等带宝宝们,不用陪在教室里,可是天天都有几个孩子包住爷爷奶奶哭喊着不让走,孩子们撕心的哭喊不但爷爷奶奶的心在痛,身为母亲的我也禁不住鼻子酸酸的。

可是宝宝班的孩子来幼儿园已经一个月了,不横下心来离开,也不是长久之计。因而,我事前与孩子家长商量好,来园后,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们按下心来,再静静地走开,剩下的时间让老师和孩子们玩耍沟通。

几天下来,孩子们大部分都可以顺利地与家长分离,只有两三个宝宝还是依依不舍,家长离开,他们就大哭大闹,老师不能正常上课。

记得那天周二,是我上宝宝班的课,王瑞小朋友还是在哭声中与妈妈分离的,但是在课程中,也许因为我便的魔术过于吸引,王瑞竟然不哭了,放学的时候,王瑞看见妈妈兴奋地跟我说:“孙老师再见!”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马上蹲下来,小声的说:“瑞瑞,今天和孙老师玩的开心吗?”王瑞羞涩的点点头,“明天来还用妈妈陪吗?”他先是摇摇头,接着又点点头。“呵呵!”我笑了,伸开我的胳膊把王瑞紧紧地抱在怀里,说理一句:“瑞瑞,真可爱,老师喜欢你!明天孙老师还等你来哦!”

正好,第二天,我和宫老师换了一节课,又是我上宝宝班的课,我看到王瑞来到教室门口没哭,只是在妈妈耳边说:“妈妈,你在门口等着我!”接着过来拉着我的手。我一阵欣喜,她的妈妈静静地对我说:“昨天回到家里就跟爸爸、爷爷、奶奶说了好几遍,老师说我可爱,老师抱我了,老师喜欢我!今天来园就不哭了,真是奇迹啊!”

听到这里,我兴奋极了。从那天起,每到离园的时候,我都会把每一个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告诉他:“宝宝,老是喜欢你,明天见。”

通过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与他们的一种温柔、爱抚、贴心的感觉,孩子能感觉到妈妈是爱他们的,假如我们每位老师给予孩子们的都是这样的感觉,那么,孩子一定会愿意待在你的身旁,把你当做她的妈妈。

教育随笔: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已经很久没见到水龙头流“眼泪”了,我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学会了珍惜水资源。班内的孩子洗完手后经常关不关紧水龙头,为此我大伤脑筋。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不知想了多少办法:讲道理、批评教育、彼此监督,但都不见起色。直到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跤,哭得非常伤心,一个孩子说:“雨欣,你哭起来怎么和打开水龙头一样呀?”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你们说雨欣为什么哭呢?”“因为他摔倒了,很疼呗。”“因为小朋友都笑她,没有人帮助她。”“那你们说这样做好不好呢?”“不好”!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我笑了笑,继续对她们说:“我们班里有个“小朋友”呀,经常因为其他小朋友不理睬它而“流眼泪”,大家面面相觑。有的孩子沉不住气,“老师,你说的是谁呀?”“你们想知道吗?”我接着问。“想”“那我带你们去看一看吧。”大家好奇的跟着我来到洗手间。“就是它”。我指着水龙头说。大家被我的举动弄糊涂了。沈兰金是个小精灵:“老师,你是不是说小朋友们都不关水龙头,它就会流眼泪?”我点点头,接着说:“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它呢?”“愿意”。孩子们齐声地回答,我高兴地笑了。

从此,水龙头再也不流“眼泪”了。《指南》中建议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对待事物也是一样,通过这件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关心别人,还学会了保护水资源。

教育随笔:冷静地观察每一个孩子


今天午睡时,孩子们有秩序地躺在小床上睡觉,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陈老师,我要上厕所。”“去吧!”我回答着。“老师,我也想去小便。”我与蒋玉淳对视了一会儿,看到她的眼神,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应该去相信她。”于是也爽快的答应了她。刚答应完,又有好几个小朋友说:“老师,我要小便”、“老师,我中午喝了许多汤,要小便”。我在心里嘀咕到:“他们一定是起哄。”于是我生气地说:“不许去,闭上眼睛安静地睡觉。”

瞬间卧室又安静了,再也没有孩子说要小便了,两点钟起床的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伴随着音乐陆续地都起床了。“老师,胡婷昀的床上湿了”,一旁的薛凡琪叫起来。我连忙走过去一看,果然床上湿了一片,我生气地问她:“怎么又尿床了呢,想小便为什么不告诉我!”只见她不吭声地地下了头,这时旁边传出了一个很小的声音,“老师不让我们小便”,顿时我回想起午睡前说过的话…孩子们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当许多孩子都说要小便时,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是捣乱的,而我的一句话则伤害到其他的孩子,发生今天的事情,如果当时我能冷静地观察每一个孩子,根据个别孩子的特点分析,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教育随笔:一个塑料袋


教育随笔:一个塑料袋

今天,我们班的集体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向白色污染宣战》,由于活动内容科学性较强,我费好大劲才使孩子弄明白什么是“白色污染”,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等问题。活动结束后,我带孩子们来到院子里活动,秋日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孩子们围在我身边无拘无束的说着、闹着,看着他们欢呼雀跃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了许多。“老师,于冰岩捡了个塑料袋!”快嘴的“小八哥”赵心宇过来报告。“你过来!”我大声音吆喝于冰岩。因为在此之前,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时,曾有一个男孩子用一个塑料袋子蒙住了另一个小朋友的头,差点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把塑料袋扔掉!”我不假思索的命令于冰岩。于冰岩怯生生的看着我,慢慢地把塑料袋放在地上。我用脚把塑料袋踢到离我们活动区较远的冬青边上,又回到孩子们中间,再也没去注意那个塑料袋。

孩子们闹够了,玩累了,陆陆续续回到教室。于冰岩走到垃圾桶旁边时随手扔进一样东西,我出于好奇,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刚才被踢掉的那个塑料袋,我的脸一下子火辣辣的烫起来,全明白了:于冰岩捡塑料袋并不是为了玩,而是把老师的教导――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付诸了行动。是啊,“言行一致”对于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它的含义也肯定人人皆晓,但真正做起来我们却甚至不如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带着深深的羞愧与自责,我要全班小朋友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扬了于冰岩,全班的小朋友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在小朋友的掌声中,于冰岩不好意思的笑了,小朋友们也笑了,我也笑了……

教育随笔:做一个“懒”老师


做一个“懒”老师

每当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他打我这里了;,回头想想,孩子们确实长大了不少,能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问题的小朋友。

对于这一现象,我也有一些见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造成这一现象,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育儿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易溺爱、放纵、言听计从,特别是老人家生怕孩子碰伤了,难交待,怕孩子的父母会怪责,所以更限制和溺爱幼儿,使幼儿的依赖性比较强,性格比较内向、胆小。这对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不妨试试做一个懒老师。这里的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懒,应该是对教师目标的把握、时机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帮助,但并不是当幼儿一要求马上就给予。当幼儿跑来告状时,教师应当首先判断幼儿是不是真正需要帮助,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难题,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你试试自己解决!你和他商量一下该怎样办!不是太严重的事,老师都不要插手,让幼儿自己解决。无论解决后是怎样,事后教师都要给予孩子教育和指导。如:幼儿一起玩时许多时候都会发生纠纷,老师,她抢了我的玩具。这时如果老师马上帮孩子出头就会让她产生依赖。很多时候我会这样说:那你们两个商量一下该怎样玩这个玩具吧。把问题扔还给幼儿。如果他们解决不了那两个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到收完玩具后再把他们叫到跟前了解事情的经过再教育一下。当你观察后发现,孩子确实是遇到了问题,也不必急着帮他解决,而应该指导他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老师的提示策略指导可以多一些,问题还是应当留给幼儿。

通过教师的懒、鼓励和教育,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都会渐渐长进,告状也会少,还可以从中学会包容。

教育随笔:一个“家园便签”的价值


每天在门口迎着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同时也伴着许多的家长对我说:“老师,孩子要多喝点水,有点感冒。”或者“老师,麻烦你关注一下我家宝宝需不需要大便,早上在家里没有。”“老师,我家宝贝今天咳嗽不能吃水果。”等等话语,而我总是很自然的回答:“好的”。这样的对话每天有着许许多多,可是我自己能记住的到底有有多少呢?经常某个家长在离园时会突然问:“老师,我家宝宝今天到底有没有咳嗽呢?”让我既心虚,又发懵,如何才能让我自己有条不紊的接待孩子,又记住家长的要求呢?

经过思考,我想到了“家园便签”的作用,我给班级所有的家长发了一个通知,内容如下:尊敬的家长,为了我们能更细致的照顾幼儿,请您在入园时有需求的时候在家中一个便签条上写下你的嘱咐,我们也将针对你的嘱咐,写下我们的执行结果。有了这个家园便签条,家园之间的沟通变得自然有协调了许多,我也可以很自然的接待离园,入园时间。

少了些许的的语言叮嘱,可是却多了细节关注的程度,这样的效果更大于有声语言,“家园便签”——让它更好地为家园沟通服务。

喜欢《教育随笔: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也是一个技术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