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预设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06-02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案例:预设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实录:

这阶段我班正在开展《有用的植物》主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孩子们已经认识和掌握了许多树的名称和它们的一些显著特征。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决定预设一个集体活动:树朋友的身份证。

活动前我让孩子们对所谓的“身份证”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孩子们说:“最近,我们小朋友认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树,跟他们交上了朋友。可是,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不认识这些树,那该怎么办呢?”我的话音刚落,锐锐马上说:“我去告诉他们。”君君接着说:“我有个好办法,给树也做张身份证。”很多孩子纷纷附和着说:“对,对,我们来给树也做张身份证。”看到孩子们情绪渐渐高涨起来,我就顺势提出了今天活动的主题。

于是,接下来孩子们便开始忙开了。有的在纸上粘上一根根的大头针,这代表了松树;有的把手按在纸上画下自己的手印,涂上了红色,这是枫树的象征;有的用绿色的纸剪成椭圆形,说“这是广玉兰的树叶”;还有的索性拿来了西瓜子的壳贴在了纸上,还真象是一棵黄杨树------

思考:

这一次预设的集体活动是建立在孩子们对树已有一定经验积累基础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把已有的零星的、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概括、提升。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积极与投入的。

正如黄群老师的《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思考》中所说的:对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慎之又慎,更偏结果性,能够更适合交流、讨论、分享,需要老师梳理、提升的,才更适合集体教学活动。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我们帮助你


背景:

我们班开展了“故事小分队”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带着自己的连环画和小伙伴合作到外班级讲述故事,发展语言、增强自信。

孩子们合作绘画完了《小猫生日会》的故事后,都在小组内认真地拿着画面合作练习完整的讲述故事,为组成光荣的“故事小分队”、到外班级讲故事做着认真的准备。

记录:

这是欣欣所在的小组发生了争执:

“……都是你,你不会讲,咱们组怎么到外面去讲呢?”

“我不想和你一组了。”

……

原来是烁烁、欣欣、凡凡、迪迪所在的一组出现了矛盾:孩子们正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年龄偏小、不能完整讲故事的烁烁表示不满。烁烁低着头、眼圈红红的、不知该怎么办。

这不正是个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相互帮助、友好合作的好机会吗?

我走过去:“孩子们,张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懂事、爱关心别人的孩子、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成功的合作、到外面的班级去讲故事。现在遇到了一点问题,相互指责别的小朋友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些不好意思了,相互看了看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进一步提示孩子。

“帮助他!”

几个孩子纷纷表示应该帮助他。

“怎么帮助他呢?”我提出了更明确的问题。

“我们替他讲吧。”凡凡想出了一个办法。

“烁烁不就是不用参加了吗?那就不是完整地小组了。”我也提出了意见。

“我来教他讲吧。”快嘴的欣欣说。

“不行,你一句句的教他讲太慢了;到时候别的小组早都讲完了。”迪迪不同意。

“我有个好主意。”凡凡兴奋起来,“第一副画面简单、只有2句话、好讲,让烁烁讲第一副画面吧。”

听了凡凡的意见,大家都很高兴。迪迪主动说:“我和他换吧,我来讲第4副画面。”

烁烁也高兴了,他大声地和孩子们练起了讲故事。

题后:经过调整,欣欣一组也成功合作、完整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画,并组成“中三班故事小分队”到小二班进行了讲述,充分的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分析:

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全依赖成人的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相互交往来发展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极好方法,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社会”里,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关系,学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1、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学会关心、友好合作

21世纪不仅要求人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幼儿园“学会关心”的教育应从幼儿周围的生活开始,具体的内容应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教育幼儿关心朋友,同情弱者,学会与小伙伴协商、合作,建立起同伴之间友好情谊。在合作讲述故事中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关系同伴。

2、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友好合作

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冲突中悟出交往的新技能。

案例:幼儿前期经验的准备对活动开展的影响


背景: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榜样法在孩子们当中很适用。经常在孩子们交头接耳,难以克制的时候,我会看着坐得很认真的孩子,对所有的孩子说:“你们看,XX他坐得真棒,看上去真神气!”其他孩子就会象他学习,也都会坐坐好。所以在“我自己”的主题,我们班预设了一个“英雄”的小主题。借谈英雄、说英雄、模仿英雄等形式来引导幼儿发现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萌生模仿英雄的愿望,从而树立自信,树立榜样意识。

实录:

师:前几天,我们一直在说英雄,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英雄呢?你心中的英雄有哪些?为什么你喜欢他?

随着我的提问,孩子们都热情的回答:

“我心中的英雄是火车侠,他能够打败坏人,还能够克服困难。”(我们之前进行的“不认输的小火车”中讲到过)

“我喜欢迪加(奥特曼中的一员),因为他很勇敢,能够打败怪兽。”

“我喜欢超人,因为他能力强,能够在天空自由的飞。”

……

接下来是画英雄,但是很多孩子们都不会画,(因为我请他们收集资料,收集自信心目中英雄的图片,他们都没有带来。)这下怎么办呢?只能他们能画什么样就什么样吧,只要能够说出理由来就行。

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孩子们说如果自己是那位英雄会想去做什么。孩子们不是说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世界,保护人类。都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也许这就是孩子吧!

分析:

我们现在的活动设计遵循二期课改的要求,都特别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所以这次活动前,我已经与孩子个别交流过,而且也请孩子们自己寻找心目中英雄的图片,并把理由讲给爸爸听。同时,也请助与孩子一起寻找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图片,引导孩子了解该英雄的品质。

活动中,我们先是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从上面实录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些卡通形象。这就是说平时,孩子们在家里都看卡通片,爸爸妈妈很少与孩子看新闻,很少跟孩子讲英雄的故事。如近期的航天英雄等,都不了解。所以请孩子们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时,就出现了都是卡通人物的情况。这就导致之后两个环节的进行。

之后两个环节,孩子们都是围绕着卡通英雄展开。最后假设自己是心目中的英雄,想做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答案也都是一些“保卫世界”“保卫地球”之类。他们没有从自身出发,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

如果说,我在前期先让孩子们接触一些英雄形象。比如说杨立伟、费俊龙等等,孩子们的思路会不会更宽阔些呢?如果,我先单独布置一块英雄墙,每天让孩子自己去看看、找找,孩子们的经验会不会更好些?

所以,一次活动中孩子们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们没有前期经验的积累,那么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案例:老师提供“帮助”要慎重


在星期一《高矮排序》的活动后,我把一套套娃投放到了区域中。投放时,我是打开投放的,目的在于想让孩子继续在区域中进行高矮排序的操作。

星期二,王志新和龙语欣来到益智区,选择了这套套娃。俩人开始给娃娃排队,一会儿从大到小,一会儿从小到大。玩了一会俩人对排序不感兴趣了。他们开始对娃娃本身产生了兴趣,他们俩同时发现每个娃娃身子中间都有一道线。他们先在座位上不知商量着什么(我在其他区域,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就见王志新使劲地用双手去掰套娃。看样子,是想试试是否能打开。试了几次后,娃娃还没有被打开。于是,王志新和龙语欣一人拿住娃娃的半截身体,使劲往两边拔。刚一开始,俩人的动作不协调。后来,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动作越来越协调,那道线变成了一道缝。他俩也由坐着变成了站着。这时,班里的助理老师秦老师看到了,她过去想帮他们打开。我连忙制止了,我说:“让他们自己来吧!”其实,我也想看看他们到底能不能打开?会采取什么方式?会不会放弃?

就这样,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他们俩又商量办法。最后王志新用脚踩着套娃底部的槽,使劲将套娃拔成了两截。终于成功了!看到孩子兴奋不已的神情,我在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想了很多。

如果因为孩子没有按玩具的要求进行排序,就制止他们的探索活动;如果看到孩子们打不开套娃,就马上予以帮助,甚至亲自动手帮忙……那孩子们还会有此时此刻的成功体验吗?遇到同类问题还会尝试自己解决吗?

在幼儿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帮助”孩子。但这些帮助是不是都是孩子需要的呢?我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一些活动中,因为怕麻烦或者急着干下一件事,甚至就是因为习惯常常“好心”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怕他们不明白,就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现在想想真对不起孩子们。我的“好心”剥夺了他们探索事物的机会;剥夺了他们体验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幼儿教育重在让孩子获得体验,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愉快乐观的情绪。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些方面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幼儿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否则真会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

幼儿园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孩子融入集体


如何引导孩子融入集体

案例1

刚上小学的女儿在集体跳长绳时经常举起胳膊跳,老师怕绳子打到她,提醒她:“乐乐,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两次提醒后,孩子还是依然如故。老师又说:“乐乐,把胳膊挨着身边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学那样!”孩子看了看,不高兴地到一边玩去了。类似的集体活动中,如果老师提醒她或者没把她作为榜样,她就退出到一边自己玩去。

案例2

小朋友们在玩丢沙包的游戏,乐乐被沙包丢中罚出场时,表现得特别激动,哭着不愿意离场,我们一再要求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她就很生气地表示不想玩这个游戏了,然后到一边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为什么从集体中退缩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是造成孩子从集体中退缩的主要原因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还没有真正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案例1中,老师多次提醒乐乐应该如何做,并且告知这是为了避免被绳子打着,但乐乐始终不领情,最后还是从集体中退出。究其原因是乐乐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理解老师的话语和保护她安全的意图;案例2中,乐乐哭着不愿意被罚出场,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她没能理解游戏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觉得要她按照别人说的做,或者遵守什么规则,她就不玩了。

2.强烈的“自我存在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研究表现,4~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认可和称赞。同时对自己的认识偏向“乐观主义”,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乐观、积极,甚至会过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就会产生。案例1中,老师指出了乐乐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进行示范,这带给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点,我没有别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案例《不愿意继续参加家庭聚会的甜甜》来说明。

“爷爷,看看我的裙子!”5岁多的甜甜叫着,她正在参加中秋佳节的家庭聚会。“这个上面有小蝴蝶,小花……”甜甜的声音逐渐变小,因为她发现所有人都在关注她1岁的堂弟,堂弟在大人的鼓励下,摇摇晃晃正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没有人,包括最喜欢甜甜的爷爷,都没有注意她和她的新裙子。甜甜转身走进房间,把毯子盖在头上后走出来。她从毯子缝里窥视外面的情况,然后故意推倒堂弟,堂弟哭了起来。

拿下毯子,甜甜很快就看到了妈妈不快的表情。“妈妈,我看不见他,毯子遮住了我的脸。”妈妈坚持要她扶起可可,并立即向他道歉,可甜甜却不同意参加家庭聚会了。

在这里,甜甜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即我要被关注、认可和称赞,但问题是就连平时最喜欢她的爷爷都没有关注她,于是她要把毯子盖在头上,故意推倒堂弟,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于是她就不愿意继续参加聚会了。

3.缺乏交往技能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我们看下面的情境。

小区里有三个小朋友在玩“抓坏人”的游戏,小朋友A二话没说,直接闯入他们的游戏区域,说:“我要当老大。”结果,他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被赶出了游戏区,他失望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小朋友B来到旁边,他在旁边专心观察,然后说:“你们好厉害哟,特别是你(指向小朋友c)。你们在玩什么啊?”c说:“我们在‘抓坏人’。“‘抓坏人?太好玩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c说:“你爸爸是警察,那肯定知道怎么抓,那你快来抓吧。”B顺利地加入了游戏。

A为什么遭到拒绝呢?他直接闯入别人的游戏区域,且要当老大,招致正在游戏的大家反感;而B则先观察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然后赞扬别人,最后还利用自身的优势“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坏人”这一有效信息,促使别的小朋友主动邀请他加入游戏。

引导孩子融入集体的策略

1.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

学会换位思考是孩子平衡自身与同伴、与集体关系的前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就能理解自己抢玩具,别人会伤心的;集体的规则若不遵守,会让别人不愉快……换位思考能促使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我要妈妈陪我玩》。

红红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一起游戏、一起看书。可是妈妈今天晚上要写东西。妈妈在书房工作时,红红跑过去说:“妈妈,你陪我玩吧。”妈妈说:“宝贝,妈妈今天晚上要做事,没时间陪你玩。让爸爸陪你玩,好吗?”红红只好去找爸爸。没几分钟,红红又跑进来找妈妈:“妈妈,爸爸什么都不会玩,我就是要你陪我玩。你不陪我玩,我就不喜欢你。”红红的妈妈不知怎么办才好。

红红的行为很明显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这种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妈妈不用着急,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有工作要做,如果不做完,妈妈会被批评的。”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再来影响妈妈,今天完成了任务,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要是反复缠着妈妈,妈妈会做得更慢。”

2.引导孩子逐步掌握交往技能,让孩子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交往技能包括倾听、表达、换位思考、问题解决、分享与合作等交往策略。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玩打电话、当小老师、为孩子录音等游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打电话游戏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干什么,描绘周围的环境和看到的事物等。当小老师是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了,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偶尔故意捣乱,让孩子思考怎样好好听讲。家长还可以将孩子所讲的故事、儿歌或唱的歌曲录下来重放,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会很开心,会讲更多的故事。

3.鼓励孩子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自然后果中体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自然后果是指利用孩子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合理的惩罚的方法。如当孩子在某一游戏活动中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通过暂时剥夺其参与游戏的权利来惩罚他,目的是让他知道参加集体活动是要遵守一定规则的。我们看案例《我们不和你玩了》。

四个小朋友正在一起玩传球游戏。可F小朋友接到球后总喜欢在地上拍几下,然后再传给别的小朋友。K说:“不要拍了,直接传给我。”F在K的催促下,将球快速传递给了K,但接下来的回合中F又反复拍球。终于K和其他几个小朋友急了:“F,我们不和你玩了,走开。”K把球直接传给别的小朋友。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并且显得很失落。之后在家长的协助和同伴要求下,F答应遵守规范,和大家一起继续游戏。

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是一种自然的后果。同伴间的相互约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来为对方着想,它为幼儿同伴间契约式规范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交往技能的获得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多带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让他自己去尝试,出现问题家长不着急,坚持原则,孩子慢慢就可以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了。

案例: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谈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10月20号,我们听了顾杉、陈爱华、张静三位老师的公开活动。活动后,我们就“集体教学中组织实施有效性”展开了分组讨论,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我们提到了活动的组织安排要注重游戏性、情景化和操作性,也就是说要注意从各个方面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幼儿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活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怎样的安排组织才能让孩子感兴趣呢?《有趣的汉字》是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之前,有好几个老师都告诉我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决定了活动的枯燥性。

我重新把活动的过程看了一下,从流程来看,这次活动有四个环节:一、找汉字二|、看图猜字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我把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稍做了修改。

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我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我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我们中国人很聪明的,他们后来又创造了会意字,指示字等好多的字,最后这些字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这么多的汉字,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什么字啊?”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很容易的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因为在活动之前,我已经对孩子的识字情况做了很多的了解,并做了一些卡片,所以,当孩子说出他们认识的这些字时我一般都能将卡片和字出示。

最后一个环节是看图识字,可是,我们没有活动材料,这时,我想到了我们双美教学中的拍卡片游戏,孩子们在玩时非常开心的,于是,我将这种方法用到了这次活动中,让孩子进行字图配对,出错的小朋友被罚出场。孩子们欢心雀跃。被罚出场的小朋友也仍然高举着小手,想再玩一次。

在活动的延伸中,我将这些字和卡片放在了区角,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他们时,孩子们开心的跳了起来。

整个活动中,从孩子的表现来看,气氛是非常高涨的,师幼互动也很好,首先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既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兴趣点是存在的,而且,无论是帮古时候的人想办法,还是看图猜字,还是拍卡片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热衷的,是非常具有游戏性和操作性的,都是能激发幼儿兴趣的。

喜欢《案例:预设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集体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