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什么他不肯认错?

06-07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师资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案例:为什么他不肯认错?”,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背景:我班籽延小朋友,他聪明、爱学习、爱哭、是个闲不住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籽延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还有一次音乐游戏,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伦伦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打了伦伦,伦伦哭了,其他小朋友说是籽延打的,籽延却怎么也不承认,一个劲地说:“不是我。”

分析:究竟什么原因引起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己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园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有年迈的外婆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的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外婆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外婆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一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的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得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地事,处处都十分小心。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经常犯点小错误,爸爸经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他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在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的表现。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籽延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没想到这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他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对策:1、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4、给籽延爸爸提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yjS21.coM

反思: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新生儿为什么不肯吃母乳


新生儿为什么不肯吃母乳

洪大夫:您好!读了您的初生宝宝“写”给爸爸妈妈的文章,我才知道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也有心理需求。我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不知是否跟心理有关?请您帮助分析一下。

我家宝宝刚满一个月,但是他竟然不肯吃妈妈的奶!谁都知道母乳最有营养,是新生儿必不可少的饮食选择。可是我的孩子根本就不吸吮,闭着眼睛一个劲地哭,好像那上面抹了辣椒面一样。我没办法,只好拿牛奶给他喝,他特别卖力气。您说这到底是为什么?(一位新生儿的妈妈)

新妈妈:你好!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经过调查,不是孩子不认母乳,而是妈妈没有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力。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给宝宝喂上母乳,而是先喂了牛奶,那么这个小宝宝很快(一般也就是3天左右)就会适应“牛奶”这种新的口味。而且橡胶的奶嘴又柔软,孔口又大,宝宝吃起来又快又省力;牛奶的糖分还比母乳高,甜甜的,让小宝宝觉得好喝极了。如果等宝宝适应了牛奶,再让他回过头来换吃母奶,且不说气味上又腥又咸,那些偏细的奶管就让宝宝费尽了力气。吃一顿奶还要累出一身汗,小宝宝自然难以从命。

新生儿刚从母腹来到人世的最初半小时是很关键的。一个弱小的生命初到人世时,那种体验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换了个新环境”、“又新奇又好玩”;新生儿从温暖舒适、很暗但很满足的母腹出来,对比强烈的寒冷感和光线刺激会让他很不舒服,温度、压力、呼吸方式全变了!外面的世界如此嘈杂、混乱、空旷、冷漠,多么孤立无援!面对这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宝宝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会紧张得发抖……如果他会说话,他一定告诉你:我要回去,我要回到那个熟悉的故乡去!知道了宝宝对于吃奶的“心理需求”,妈妈应该做什么呢?

尽快满足宝宝的需求,把赤身露体的小生命放入母亲的怀中。当宝宝听到母亲的心跳,贴着母亲的体温,闻到熟悉的气味,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会产生再度与母亲结为一体的心理渴望。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把乳房给他,小家伙一定会紧紧地抱住乳房,拼命地吸吮。虽然这个时候妈妈的奶汁还没有正式准备好,还只能提供少许稀清的初乳。但他(她)可不管有没有奶,他最(她)需要的不是乳汁,而是乳房!所以他(她)会非常卖力地吸吮,这是小家伙的心理需求啊!

这就是小宝宝的第一次“及时奶”。当他(她)得到心理安慰的时候、获得了和母亲结为一体的安全感的时候,他才稍稍定下来。也可以这样说,在孩子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是母亲给了他温暖宽厚的胸怀,是母亲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支持,这是最深刻的亲子情感的体验,同时也给他上了人生第一课――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握着小拳头、为奋斗而来,自己的饭碗自己找。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只有不懂儿童心理的家长。懂了这个道理,就会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一小时以内,看得懂他惊恐的眼神和求助的渴望,尽最大可能去抚慰他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奶水量不够大,也不够稠密,孩子会吃不饱。其实婴儿在最初的3~4天里,只需要很少的营养,而且小家伙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把这部分营养储备充足了。因此出生后,饿上2~3天没有问题,只要有水就成了,婴儿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是很强的。

要想将牛奶戒掉,就只有让孩子使劲吃母乳了。吃两口孩子会拒绝,会哭,等着牛奶的到来,此时妈妈要狠一狠心,坚持不喂牛奶。一次吃不多?没有关系,那就多吃几次吧。只要家长坚持,孩子很快又会适应母乳的。这样做,既能加强孩子的免疫力,让他得到均衡的营养,又能增进亲子关系,花费气力是值得的。

养育宝宝的原则就是“师法自然”,违背自然的做法,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案例: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从“五一”长假后,孩子们在早上来园的点心时间里,我们采取了让他们进行自助式喝牛奶的方法,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和好奇的事情,为此我连续观察了三天的时间,并对一些事件进行的记录和分析。

案例一: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在开始自助式喝牛奶之前,我们没有向幼儿介绍应该怎样使用小茶壶,应该怎样去喝牛奶等,而只是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他们喝牛奶可以自己倒了,然后我就在一边悄悄地观察。

孩子们洗完手后,大多数的人都不是急于去倒牛奶,而是先看看同伴是怎样倒的,然后自己再倒,而且倒的时候,都非常得小心,很多人都只倒了小半碗牛奶,喝完后再倒第二碗的,结果全班三十位幼儿没有一个人将牛奶打翻。

反思:

原以为第一次让孩子们自己倒牛奶喝,教师在没有提示和暗示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许多孩子把牛奶打翻,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所有的孩子都顺利地喝完了牛奶。

事后我仔细的分析了原因,从中不难发现:其实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较以前更独立了,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劳动都能很好的完成,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会观察、会思考,对于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也不会很冲动的去做,而是会“三思而后行”了,所以第一天的自助牛奶无人出差错。

第二天孩子们在自助牛奶之前,我依旧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提示,而是在他们都喝过牛奶之后,请小班长对今天幼儿喝牛奶的情况进行的讲评,结果只有辉辉将牛奶倒翻了,原因是他倒好牛奶后没有及时喝掉,却又去帮别人的忙,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牛奶打翻了。

第三天自助牛奶后,小班长在讲评中告诉大家:今天有两个小朋友把牛奶打翻了,一个是蕗蕗,他把牛奶倒得太满了,所以他端起来喝的时候,一晃就翻掉了;另一个是骋骋,他倒牛奶的时候没有看准,结果倒在外面了。这时骋骋站起来说:“我没有瞄准呀,我是不小心的。”

反思:

为什么在第一天之后连着两天都有孩子将牛奶倒翻,而且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是不是我该对幼儿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呢?但我转念一想,可能是孩子们在第一天的自助牛奶之后,发现这件事情不是很难做,所以有些孩子在自助牛奶时,不像第一天那样认真地去做这件事了,这也是一些孩子的特点——不会长久的、专注的去重复做好一件事,如果我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话,或许能收到一时的较好的效果,但却压制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忽略了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总结、提升经验的方法,于是我决定继续观察孩子们喝牛奶的情况,并采取下列措施:

1、鼓励幼儿用互相提醒的方法,当发现同伴的牛奶要打翻的时候及时提醒他。

2、坚持请每天的小班长对当天大家喝牛奶的情况进行讲评,总结大家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让大家帮助那些打翻牛奶的幼儿分析原因,用幼儿教育幼儿的方法。

请幼儿尝试对每天打翻牛奶的人数进行统计,争取做到“0记录”,以此来鼓励幼儿不要打翻牛奶。

案例:趣解十万个为什么


由趣解《十万个为什么》想到的……

从幼儿园资料室新领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以供我班午间活动之用。本来我是打算逐个讲解给孩子们听,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机械地接受还不如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回答,这样有可能会更能激发孩子的答题兴趣,更能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

我把孩子分成2组进行答题比赛,只要谁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所在的该组就可获得一分。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较好的发散性思维,虽然有的答案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但我同样对他大胆发言予以表扬和鼓励。

曾有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我问他们: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

彭翰森说,是因为小兔子太会哭了,所以就红了。

王昊飞说:是因为红红的胡萝卜吃多了。

梁九天说:是因为小白兔草吃得太多了。

金昶炀说:是因为小兔眼睛血管的颜色太深了,透出来了。

……

为了能使自己一组答题胜利,孩子不断开动脑筋,不断产生出一些新鲜有趣的解释。虽然有的解释不合常理,惹人笑但我同样把他们的回答记录在案。在这些记录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参与回答的幼儿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回答数量较少。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被老师看好的女孩子很少见她们积极地举手,有的甚至充当着旁观者。

由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男孩子个性随意、胆大,由此产生出的思维想象也极富有创造,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而平时一直被老师表扬的乖乖女在思维上则表现得拘谨,有点墨守成规。其实男、女孩子的这种区别不仅是表现在回答《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还有在绘画、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次趣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幼儿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案例:我为什么没有五角星


韬韬是个好问,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天美术活动,我们画太阳。韬韬就迫不急待地拿出水彩笔,趴在桌上认真地画了起来。他的作画动作很迅速,我看了他一会儿,画纸上就已经布上好几只形状各异的太阳,我微笑着鼓励他继续画太阳。没有想到,待我巡视一周后再回到韬韬的身边,发现原来美丽的画面变得杂乱无章。太阳的旁边都加上了说不上名的形状。“韬韬,这是什么?”我很生气地点着他的画纸。他依然在画,兴奋地点着那些莫名其妙的线条说:“这是太阳照射下来人的影子、这是从地里爬出来的虫来晒太阳、这是中午烧饭帽出来的烟……”“这次是画太阳,看你把画纸弄得这么脏,这幅画要重新画。”我很严厉地指责,转身又去拿了画纸给韬韬。只见他闪动的眼神一下木纳了,似乎很不情愿按照我说的行动。果然他没有重新画,而是在那张乱七八糟的画纸上上起颜色来,最后他把他的“杰作”交了上了。在作品评价的时候,许多画得又满又干净的幼儿得到了“五角星”的奖励,韬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一直没有送他五角星。讲评快结束了,韬韬忽地站起来:“王老师,我画得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太阳也很漂亮,我还画了影子、虫子、烟囱……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分析与措施: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俱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只是有的孩子创造性强点,有的孩子创造性一般。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向着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老师、家长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天然自我的创造力。依样画葫芦,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扼杀幼儿创造潜力的提升。有否五角星在幼儿的心里是“好”与“坏”的区分,创造性的发挥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肯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放弃创造、发挥,最终必定会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创造潜力的提升。韬韬的画虽然零乱,但是画面中包含了他的思想。这是他的绘画作品闪光的一面。老师不应该全盘否定韬韬的作品,而要将他的画进行有效地分析,使韬韬明白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懂得什么样的作画方法才会出来好作品。

事后,我向韬韬进行了说明,表示他画的太阳很美丽,应该得到五角星。但是添加的其他物品缺少美感,而且还和绘画的主题不符合,占用了太阳的空间,使画面看上去杂乱无章,影响了作品的效果。老师喜欢自己动脑画画的小朋友,不过在动脑的时候再都想一想这么做好不好?美不美?韬韬听了我的画,很用力得点点头。我鼓励他回家好好想想,再画一张。第二天早上,他一见到我,就递上了他的作品:满满的太阳,纸的下端开满了美丽的小花。晨间谈话时,我将他的作品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展览和表扬,补送了韬韬一颗五角星,他笑得开心极了。

反思:

二十一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造力,改革也并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更在人的思维方式,而未来要求今天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在后天对幼儿加以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将助一臂之力。我们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大脑,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来异想天开,来标新立异,来开展活动。在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幼儿探索、了解、表现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肯定幼儿的创造成果,鼓励幼儿的创造热情,并在活动中给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以催发幼儿的创造性。然而创造不是胡想,也不是“不一样”就是创造。教师要帮助幼儿把握思维的方向,孩子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老师可参与其中,成为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看见孩子在沉思,允许孩子异想天开,指导时讲究有效性,鼓励时体现尊重,评价时追求合理。

幼儿案例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争当排头


幼儿案例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争当排头

情景

随着户外音乐的响起,孩子们像要出笼的小鸟,“老师,咱们是不是要出去了?”“对,准备排队吧。”我的话音刚落,大宝“嗖”地跑了过来,丁丁也跟着跑到我的面前,为了当上排头,这两个人就当着我的面儿,用胳膊撞、用小屁股顶,都想把对方挤到后面去。别看大宝是女孩子,她一点也不甘示弱,我拉起大宝的手,丁丁立马哇哇大哭:“明明是我先来的,是大宝把我挤到后面的。”我好笑地对丁丁说:“你看,大宝已经站在前面了。”丁丁哭得更加委屈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当上小排头,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经常发生争执甚至用身体碰撞来达到目的。

一、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孩子们争当排头的现象屡见不鲜。户外活动出门前,孩子们你争我抢地站队当排头。有时,集合的信号刚发出,幼儿立刻收好正在玩的玩具跑到老师的面前站队了。户外活动结束时,进餐音乐一响,在大型玩具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一溜烟儿跑下来,你推我搡地争当排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亦或是什么力量促使幼儿争着抢着当排头,甚至不惜用“武力来对决”?

我曾经问过本班的孩子们:“你们想当排头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为什么?”豆豆小手举得高高的:“因为当排头可以站在最前面。”大宝红着小脸:“我想拉着老师的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笔者围绕“你想当排头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在幼儿最放松的时间段(玩活动区的时候),对中(1)班和中(2)班的60名幼儿进行了单独访谈,并进行录音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显示,93.3%的幼儿喜欢当排头,6.7%的幼儿不喜欢当排头。5名幼儿不喜欢当排头的的原因分别为:“(当了排头)就没办法和后边的小朋友聊天了”、“我喜欢站在(队)里面”、“当了排头我就不能到处看了”、“我不想走那么快”、“我个子太高了,会挡着后面的小朋友”。

根据访谈录音,我们发现导致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需求强烈

第一,乐于与教师亲近。

有21.8%的幼儿属于此种情形。比如,“我想拉老师的手”、“我可以挨着老师近一点”以及“我喜欢老师”等。这类幼儿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注意,通过肢体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中班幼儿喜欢肢体接触,拉起老师的手,不仅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情感的需求,心里觉得很愉快。

第二,矮个子的小朋友想当排头为了看得更远。

“因为个子太矮了,不在第一排看不见(前面)”或者“当排头可以看得更远”的回答占16.4%。他们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内心需要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这类幼儿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长处或者短处,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说明他们的内省智能占据优势,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

第三,有领袖意识。

“当排头可以带着大家走”、“我觉得当排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可以把队带得很整齐”、“可以‘指导’后面的小朋友”和“当排头可以管别人”,有4名幼儿(7.3%)这样回答。在幼儿群体中,总会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们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有自己的主见,不经意间就在活动中负责一些事情。而且,他们能主动发起游戏,同时在游戏中担任“领导”和“指挥”角色。这些孩子领袖往往清楚规则,也知道怎么做更好,他们的应变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比同龄孩子强,因而赢得同伴的信赖和拥护。

第四,从来没有当过,想尝试。

当子游对我说,他很想当排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排头。”国翰也说:“我很想当排头,我都没当过。”身为教师的我感觉非常内疚。在访谈中有3名,即5.5%的幼儿都表示“从来没当过排头,特别想当排头”。分析幼儿性格特点,我发现这3名孩子都属于听话、乖巧、凡事不争不抢的幼儿。教师认为他们很乖,不用老师操心,所以常被老师忽略。在我们班排头是孩子们抢来的,他们没有抢,可是内心也有当排头的愿望和想法。

(二)受教师影响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从另外一个班孩子的回答中,孩子们当排头的原因也受教师的行为影响,有些教师把当排头看做是对孩子的奖励和肯定,有些教师则把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了当排头的小朋友。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争着抢着当排头。

第一,当排头的小朋友是受到教师肯定的小朋友。

1班46.6%幼儿的(占总体的23.3%)回答反映出这一点。“当排头可以带着小朋友做操”“当排头可以提醒别人做操做得好不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走”“可以带着小朋友跑步……”而2班幼儿的回答没有类似内容。分析两位教师的带班习惯,笔者发现1班教师属于树典范、立榜样的类型。在户外做操的时候,1班教师指定了4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排头,并借助对排头的肯定带动幼儿认真做操。如,“小排头做操真精神。”“谁做操认真请谁当排头。”“请排头带着小朋友走圈。”2班教师则是谁认真表扬谁,走圈和跑步的时候也是教师带领。

基于以上原因,1班有将近一半的幼儿把当小排头看作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认为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可以当小排头,站在最前面。而且,当了小排头以后,表现的机会更多,得到老师肯定、赏识的机会也就会更多。所以,教师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就导致了期待认可的孩子都想争当排头。

第二,获得某种优先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班有大约40%的幼儿(占总体的20%)表示喜欢当排头是为了抢到自己喜欢的户外玩具。这一现象不仅由于幼儿园户外器械的局限,也与教师的行为习惯有关,同时也再现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2班教师在幼儿自选玩具之前,为了不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从排头起请幼儿依次去选择玩具。可见,教师这种习惯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为获得好处而争当排头。

二、机会均等——让每个孩子都来当排头

在理解了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之后,我觉得孩子们想当排头的愿望是可以满足的。

第一,关注每个幼儿。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幼儿

幼儿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教师要将机会给予每一个孩子。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幼儿觉得被忽略的现象,是因为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和班级条件,无意中对孩子的关注有所差异。最公平的办法就是采用轮流的方式请幼儿当排头,满足他们的需要。任何活动、任何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权利,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得到一样的机会、一样的爱。中班幼儿已经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排头表格”的方式,请幼儿按照表格的顺序轮流当排头。这一方法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愿望,还有助于幼儿识字,熟悉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

第二,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推荐选举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荣誉感也在增强。当排头能让幼儿感觉自己长大了,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而且当排头能与老师手牵手,也是一种深深的爱的传递,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小伙伴推举的方法在中班下学期就可以使用了,因为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开始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并且对自己行为产生了比较深入的认知,愿意向榜样模仿学习。具体办法是:师幼共同制定评选排头的标准,再结合幼儿的一日在园表现,每天离园前评选第二天的排头。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帮助幼儿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和教师的赏识,而且便于孩子认识别人的长处,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争取下次能当排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能成为别人推举的对象。

第三,弱化排头意识,善于表扬

教师有意无意的行为经常会给幼儿形成暗示,所以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的一些日常语言和行为不经意间抹杀了幼儿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当排头被某些孩子当做表现自己的机会,甚或助长了某些孩子的利己行为。教师最好的做法是加大随机性,包括表扬的随机性和选择的随机性,如不单单强调排头的榜样作用,其他幼儿也有同样的机会;选择玩具的时候不单纯按照某一顺序,淡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争当排头是幼儿争取自己权益很好的表现,所以教师不要把它当做不好的行为进行制止,而是应该采用更平等、更开放的态度接纳每个孩子。弱化排头的榜样意识,给每个孩子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当上排头“过把瘾”!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为什么他不肯认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