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师,请让我做好吗?

06-08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案例:老师,请让我做好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案例】

早晨,小朋友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活动,这时,我正在算着这个月的伙食费,正需要用计算机,于是我不假思索的讲到:“谁去张老师那借个计算机呢?”话音刚落,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玩具,一拥而上抢着说:“我!”“我!”看着拥上来的幼儿,我扫了一眼,挑了一名平时最能干的幼儿杨飞。杨飞自豪地跑出了教室,耳边留下了一片叹息:“哎!又没请我!”

【案例分析】

其实,类似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去帮老师借把梳子!”“去把在中(2)班的书拿来”“把这个东西还给楼下的老师!”“我今天要请一个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当老师。”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每个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而言,不用费力或稍费力就能办到。案例中的幼儿为了能帮助老师做事,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戏,这表明他们“帮老师做事”这个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利用请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能力,锻炼能力弱的幼儿的能力,拉近老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个别关注,个别教育的好机会。在本案例中,因为我的一句话“谁能帮我借个计算机”而同时激起许多小朋友的热情,他们都在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老师,而我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每个人迫切的目光,仍用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力挑选了一位在我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因此,引来了其他孩子的失望。我当时只是想到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而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

【案例启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足,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崇拜、依赖、尊敬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与幼儿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活动中,我们身为教师,应注意哪些呢?

一、幼儿是老师的帮助者,而不是服务者。

在活动中,孩子们更希望我们的身份是他们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因此,我们在请幼儿帮助时应用商量的口吻:“你能帮我……?”“你是否愿意……?”“我想请你帮个忙,你愿意吗?”这样,幼儿在老师的影响下,在请别人帮忙时,也能变得更有礼貌,而他们也会更愿意为你帮忙,因此,我们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手中的指挥棒,想怎么指就怎么指。

二、教师是指挥者,不是支配者。

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喜欢,愿意帮你做事,就没有顾忌,无论是课间,或游戏时间,只要教师自己需要,就不管时间、地点、事情都支配幼儿去做。我们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不管对幼儿成长多有利,我们也要看场合,看地点。特别是在选对象时,我们应考虑,这件事让哪个幼儿去做更好,这样做对他哪方面发展更有利,而不是盲目地电差。

三、照顾与培养应共同进行。

我们老师在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主观因素,我们易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可爱,能干的幼儿身上。其实,能干的幼儿也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培养照顾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光应多朝向那些期盼已久的目光。在众多小事中,总有他们能做的,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培养,我们的关心!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奶奶,让我自己和老师打招呼


行为实录:

(案例背景)

每天早晨来园时,黄敏慧总和奶奶两人并排的走进教室,然后就会听到奶奶在那里大声地喊着:“陆老师,陈老师,慧慧来了。”然后又转过去对孙女说道:“好了,和老师打好招呼了,你快去玩吧!”

(案例实录)

第一次,我忽然注意到了,其实每次在奶奶打完招呼之后,慧慧就没有声音了,只是用眼睛看看我,便去玩了。

第二次,当她仍用眼神向我打招呼时,我对她说,“刚才是奶奶和老师打招呼的,慧慧说的我还没听到呢?你说响一点好吗?”于是,她用很轻的声音跟我说了一遍。“啊呀,慧慧说的比奶奶说得好听多了,明天早晨来的时候,你先和我打招呼,要比奶奶说得更快、更好,好吗?”“好!”

第三次,早晨一来园,慧慧就脱开奶奶的手,跑到我跟前说道:“陆老师,morning。”我笑着回了一句。

分析:

其实,慧慧是个比较乖又懂事的孩子,刚开学时,都是她自己和老师打招呼的,不过有一次,她说得太轻了,老师没听到,于是奶奶就进行了代劳。紧跟着,以后的每次招呼,都是奶奶在那里大声地叫着,慧慧一开始还重复一遍,但慢慢的就开始省略了,只是脸上还有一些害羞的表情,再到后来,省略就变得非常的自然了,幼儿此时就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因为既然每次奶奶都会帮忙说了,那我索性就省省吧!

提供支持:

(1)当时支持:鼓励她摆脱依赖的思想,自己开口和老师打招呼。

(2)延后支持:1、与她的奶奶进行交流,不要将孩子该说的话都说掉了,剥夺

了孩子应有的“权力”,使她便得越来越不主动了。

2、对慧慧能主动打招呼进行表扬,并鼓励她继续保持。

案例:老师,我错了


一、案例

事情还得从一周以前说起,那天下午户外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小蝌蚪,我和孩子们围聚在幼儿园的小河边,看着,说着,叫着,特别兴奋。

“老师,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们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这样,我们把小刺猬带回了教室,展开了关于“刺猬”的生成活动。

家云是个调皮的男孩,平时略有欺负人的行为,每天都会有小朋友来状告他。小刺猬来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经常簇拥在小刺猬旁的一个。

开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动物,还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体,然后赶紧缩回来,说:“啊,原来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点软的。”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小刺猬胆子小,怕吵闹,遇到有东西靠近时,会变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经过全班集体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照顾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伤害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纸箱旁,手伸到了纸箱里面,我走过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响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着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点点了”

“你说它会不会痛啊?”

“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不痛呢,再试试看。”家云这样回答,我听了非常生气,但我忍住了,说:

“我觉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缩成一团了,你们认为呢?”

“我也觉得它肯定会痛的。”另一小朋友点了点头。

“家云,你说小刺猬害怕别人欺负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变成刺球。”家云见到我发现了,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他低下了头。

“那你说它受到欺负和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痛的……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小刺猬的……我知道错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欢,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当他多次经验总结,得知小刺猬不会反攻时,他便有了攻击性的行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这正如他以往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动机一样,我记得当他听到对方的哭声,他的眼神会变得跟打对方时不一样,略带有后悔的神色。说“老师,我错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要等“打”的结果出来了才会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评与引导都不起作用呢?这都源于他无法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无法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强,但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经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的自控行为很不稳定,随情景而变化,有时表现得好些,有时表现得差些。

案例:老师,我不会!


在“我爱我家”这个主题中,我的搭班老师预设了一次“画手”的活动。我带着浓厚的兴趣,聆听了这次活动。陈老师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一只手放在纸上,手指分开,不动,再用另一只手把它画下来,画完换另一只手画。这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可是却有很多孩子嚷着:“我不会!”其中喊得最响的是沈强。我跑过去问他:“老师把自己的手放在纸上,你来想办法把它画下来,好不好?”结果,沈强立刻直截了当地说:“我不会!”我知道他根本都没有考虑过。我看到他旁边的汤诗雯正在有模有样地画,于是我说道:“咦,汤诗雯是这样画的呀,沈强,你能不能学她样画画看呢?”没想到他还是说:“我学不来!”他还是这样怎么办呢?我只有拿着他的手,带着他画。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杂货商的女儿,可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崛起引起了欧洲和世界各国的注意,并被称为“世界第一女人”。她的成功与她的父亲自幼对她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为此,当撒切尔夫人5岁开始上学时,父亲把她送入学校,并从那时起就不再允许她说“我不会”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她父亲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演讲,和她一起读许多名人自强、自信、自立的传记。她父亲教她对自己要有信心,千万不要去迎合别人,并经常对她说:自己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正如后来她在当选为首相时所说:我父亲的教诲是我信仰的基础,我在那个十分一般的家庭里所获得的自信教诲正是我大选获胜的武器之一。

自信,也就是一个人对能否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对孩子来讲,是其将来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注意对儿童自信心的早期培养。沈强的没有自信心,与家庭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他来到了幼儿园,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大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会轻易地说:“我不会!”为了帮助沈强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积极鼓励与帮助。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整理玩具、帮助老师做事情时,我尽量不去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因为干涉往往表示一种暗含的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会引导他冷静分析,鼓励他去勇敢地尝试,而不会训斥、讽刺或说什么“你怎么这样笨”等会刺伤孩子自尊的话。总说这种话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逐渐变得胆小、自卑和依赖他人。当孩子请求帮助时,我也不会包办代替,而会表示相信他的能力,如,“你以前做得很好,现在你会做得更好”等。

合理赞许与表扬。当沈强完成某项任务并获得成功时,我会及时给予表扬与赞许,使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有一位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虽不是很好,却非常爱下棋,且经常战胜成年人。于是,父亲抓住孩子的这一长处,指出其棋艺高超是努力的结果,启发他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和其他活动中,这对于培养孩子在其他活动中的自信心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尊重选择与信任。尊重孩子的选择、感情与意见,并在行动中帮助他建立自信心。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十分重要。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引导教育,沈强虽然还是经常说我不会,但他愿意去学习了,而且也有了竞争意识。

案例:老师我没劲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可是,我们班却有一位不参加游戏的孩子——杨思璇。记得这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很好奇,别的小朋友哭闹的时候,她却问老师为什么他们老是哭,自己一个人则开开心心的玩积木。每当叫小朋友学习早操、听音乐跳律动的时候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还听不懂口令的时候,她的动作已经又到位又优美了,小眼睛聚精会神的盯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认为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紧接着就是国庆节,孩子回老家半个月,再次来到幼儿园,就一直嚷嚷着没劲,平时喜欢跳舞的她在早操、律动活动中看不见她活跃的身影,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身边的同伴,看到好笑、滑稽的事情一个人笑的人仰马翻。在宽松、愉悦的自主性游戏中,别的孩子忙着扮妈妈、扮爸爸的时候,她却搬着小椅子静静地坐在一边,问他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他的回答总是两个字“没劲”。

针对她个性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老师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解释孩子最近发生的情绪变化,在家长处,了解到孩子在家非常的活跃,能翻版在幼儿园的活动,请爸爸、妈妈做小朋友,自己则扮演老师,要求爸爸、妈妈听话,做这做那。同时家长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尊心很强,非常的好胜,总是希望自己去指挥别人,在回老家的一段日子里,村上的孩子都听她的,在得到心理满足后回到幼儿园,事情发生了变化,没有小朋友听她的指挥,为此,她对上幼儿园会出现厌倦。

针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我们两个老师统一意见,采取以下措施,尽量使杨思璇再次对幼儿园感到好奇,能愉快地参与幼儿园的一切活动。

(一)建立师生的和谐性。

大家都知道,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幼儿园的小班时,会被种种的不适应包围着。焦虑、恐惧、失落与无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更

是孩子脱离不正规的家庭教育走入正规教育体制的第一站。这时候老师是她的唯一依靠,为此,我每天都给她一个拥抱,每天都主动与她交谈,不时抚磨她的头,和她好朋友式的亲亲、抱抱。没过多久,孩子看到我就笑,我两真的成了朋友。于是我逐渐和他交换条件,慢慢地他愿意在集体中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游戏,每当请她领操的时候,她特别高兴。于是我说:明天如果你在下面做的很漂亮,老师在请你上来做好吗?她欣然接受。可见,老师放下自己威严的身份,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多给孩子微笑和拥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孩子才会接受你,孩子才会听信你,孩子才会期盼你的到来。

(二)挖掘游戏的可玩性。

幼儿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充分满足他们,为他们提供各种适合他们、能促进其发展的玩具。像杨思璇这个孩子心理比较的成熟,现成的玩具玩法单一,以无法满足孩子爱探索的欲望。为此,老师在捕捉到孩子这个信息后,要及时进行思考,对幼儿的操作材料进行研究。针对杨思璇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我设计了“夹夹子”游戏,用彩色泡沫和自粘纸制作成形象逼真的太阳、瓢虫、刺猬、螃蟹、小鸡等物体,请幼儿用夹子为它们装上光芒、刺、腿等辅助物,同时这里隐含了对称、数字等数学知识,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孩子能力的差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如能力弱的孩子就是随意的夹夹子和数夹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根据动物的实际现象进行正确的夹夹子,同时认识对称,如瓢虫左右各夹三个,螃蟹左右各夹四个等。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提高,他们感受到玩具的新奇,感受玩玩具的乐趣。为此,每天都期盼着上幼儿园,每天都期盼着老师会提供什么新玩具。

(三)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想象力若影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幼儿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的时候;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固定的成人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应当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敏感地捕捉幼儿自由想象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力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思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在创造性游戏中,小班幼儿不会模仿成人,游戏情节总是很空洞。他们总是四处奔跑,小偷来了,打枪等模仿动画片,于是在讲评中我问孩子,为什么你们家里会有小偷呢?你们自己家有小偷吗?为什么没有?最后总结出,家里都有防盗窗和防盗门,所以小偷进不来。为此,我鼓励娃娃家也要装上防盗门和窗,大家一致通过,于是选材料,讨论怎么做,最后卷报纸、贴双面胶,大家整整忙了几个活动,在每一次

活动中大家都非常的自豪,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为此,只要孩子真正进入了角色,就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总之,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在探索中的许多想法常常违反常规,我们教师应给予肯定和热情鼓励,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想象的方向,使他既符合客观现实,又超越客观现实。这样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大有好处。于是,我们试着从不同性的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亲自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孩子们在多次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案例:“老师,我成功了!”


星期三这天,按照内容,又是我们区域化活动学习的时候,今天,我们的新工作是《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老师介绍:大轮船是用钢铁做的,它又大又重,可是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呢?让我们等会用橡皮泥做个实验吧!老师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大口玻璃杯,里面有半杯水,还有橡皮泥,油笔,老师用笔标出了水位。

宋苏丹和章晟是我班的聪明人,对新的实验最感兴趣,当选择游戏活动时,他们马上来到了科学区,按照提示做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又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看他俩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不由得跟着他们来到了科学区:只见他们俩各拿起一块橡皮泥团团圆,轻轻放到水面上“扑通”橡皮泥一下子沉到杯子底了,哎,水涨高了,用笔标出现在的水位。可是橡皮泥没有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只听见两人叹了一口气,仔细研究了一下提示,交头接耳讨论了一番,从水里捞起橡皮泥,重新团起来,把橡皮泥的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高一点,中间凹进去一点,放到水里一试,结果,水慢慢从低的一边淌进去,橡皮船又沉下去了。哎呀,两人又叹了一口气,又把另一边再次捏高一点,这样,再重复试了十几次,橡皮船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沉“怎么办呢?”宋苏丹用求助的眼光望望我,我望望他,做了一个我也不知道的动作,宋苏丹从我那里没有找到答案,想了想说:“我不相信,把边再捏高一点”“老师,成功了!成功了!”只听见宋苏丹那激动的声音在活动室响起,边说边站过来,把我拉近了看“真的,真的成功了!真了不起”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时,周围的小朋友也激动得围了上来。借此机会,我马上请宋苏丹介绍成功的经验;但是,宋苏丹马上打断我的话题问我:“老师,我只是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橡皮船就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为什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适时机地告诉孩子:这是浮力在起作用。一样东西在水中占的地方越大,他排开的水越多,水对它的浮力也越大,同样多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后所占的空间更大些,所以,它排开的水也就更多,水对它的浮力大到足以使它浮起来。

反思:

浮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使孩子能够理解,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其实,在刚开始时,看到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的反应时我想马上把它撤掉,但我精心设计的活动就这样马上废除,我又不甘心,在宋苏丹操作的同时,我曾经想直接示范给他们看,成功了,就算活动顺利结束了。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活动中更有了一片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不断产生挑战和探索的欲望,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而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认识的重要性,不断反思自己,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研讨、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信《案例:老师,请让我做好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老师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