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的家之环境美术

06-10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享,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如何动笔写一篇教育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随笔:我的家之环境美术”,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美术活动中不仅需要天分,也要对于自己眼界的开阔。接触的事物越多收集的素材就会越广泛。在绘画中想象也是基于现实的再次创造。

在进入美工教室活动的时候,唐天泽、张鹏浩和张梓宸就显得尤为兴奋。他们都对今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我的家》是绘画活动的主题。在绘画过程中三个人都各有千秋,唐天泽属于大笔挥毫类型的,喜欢大红大绿的渲染,他说道:我的家就是一大片的房子。张鹏浩属于笔触细腻的,他的家结构分明,笔笔分清,充满鸟语花香。张梓宸的绘画属于随心所欲,家在哪里不重要,周围环境好就可以。三个人在绘画结束后各自讲述了自己画里的内容,讲述中都兴高采烈的,总结中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将自己家周围的环境融入进去了。在活动中幼儿所绘画的我的家,都是根据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所反映出来的作品,美术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是孩子经验的折射。

唐天泽家里是城中村的房子,孩子内心习惯了成片连在一起的房子。所以唐天泽的绘画变形出来的就是成片的房子连在一起,,将整个画面填充的满满当当的。张彭皓家住在高层小区环境绿化面积多,他的画面就只有一栋房子周围都有花草。张梓宸的画中没有明显家,它就属于将自己现实中的理想在画中转化成虚拟的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期望。

5—6岁的幼儿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美术材料都很感兴趣,喜欢尝试各种形式的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美术的世界里孩子们是最自由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去创造,想象,一幅作品里融合着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玩“娃娃家”游戏了,我向孩子介绍新材料:围裙,告诉他们这是妈妈烧菜时围的,并且示范了围裙的围法,要在后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如果宝宝不会打,可以请爸爸或者老师帮忙。

漂亮的围裙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做妈妈,要给娃娃烧饭吃。于是,当我请“爸爸”去请一位“妈妈”时,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请到的“妈妈”相当神气,马上去戴上围裙,但是自己不会打结,旁边的“爸爸”这时也乐意上去帮忙。但是范涵宸一个人没动,也不去请“妈妈”,我就上前问他:“宝宝,怎么了?还不请“妈妈”去?”他一脸的不情愿,慢腾腾地去请了坐着的王泳懿,两人去了“小卧室”。

当我从其她区域回来时,发现“小卧室”只有芊芊一个人在,宝宝不在娃娃家了。我一找,原来跑到美术区去涂色了。我上前问他:“爸爸怎么出来了?啵啵饿了,在家哭呢!”他回答我:“我不要做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有围裙的,可以戴着烧饭,我没有。”我继续说:“那爸爸可以抱娃娃啊,爸爸力气可大了,是不是?”他听了,才点点头跟着我回到了“小卧室”。

后来几天的游戏中,我重点观察了宝宝,发现他在游戏时常常脱离岗位,一会走出家门,到别的家看看,玩玩,有时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到别人家去,仿佛自己的家不够吸引他。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缺乏角色意识,出现离岗、串位等情况。案例中航航的离岗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对爸爸这一角色的兴趣,无所事事,

在观察中我发现天天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天天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天天良好的个性品质,很是值得班上孩子学习的。

教育随笔:附和之好坏


教育随笔:附和之好坏

前两天,有一个同学结婚,就这样吧我们很多的同学又聚集在了一起,同学们无一例外的都在幼儿园从事着幼儿教师的职业,同学们聚在了一起,又很不免俗的谈起了幼儿园,谈起了我们现在的工作.总结到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幼儿园老师真不是好当的,累啊.

有的同学在一些民办的幼儿园,她就和我们说,她们在幼儿园,服务理念就是让家长放心,让家长满意.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基本上都是以家长为中心,它们的收费相对的来说也比较高,所以,就形成了家长觉得自己交了那么多钱,就应该得到你无微不致的照顾.我说一,老师就得跟着做,有时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得想方设法的去满足家长.要不然,家长不满意,就没有生源.还得负责去招生.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在公办幼儿园,不需要去承担招生这样的重任,一开始,很多家长可能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可是后来,通过我们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也逐渐的明白,对于我们老师的工作也比较的支持.想到这里,心里还是比较安慰的.

教育随笔:做客娃娃家


案例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案例描述: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立刻娃娃家里的耀耀、萱萱、贝贝就将各自准备的三杯水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们自己的那杯水,然后又开始忙乎着为我准备饭菜。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萱萱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没有马上指责她,而是不做声响地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爸爸耀耀说:“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赶紧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萱萱给我揉揉肚子,宝宝贝贝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评析与举措:

通过观察,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在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揉肚子,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并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不需要马上指责,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随笔:环境创设所想到的


教育随笔:环境创设所想到的

今天下午通过观看各班级环境及各个区角的布置时,能充分的看出各班老师是从幼儿角度出发,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共同布置班级主题墙面,实现了环境与孩子的“对话”,促进了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展现了“以幼儿为本”思想指导下运用于环境创设中的独特用意,将环境与教育紧紧融合。特别是一楼小班,吸引我的是他们走廊上的板面,他们剪了几个大小不同颜色的心贴在了我们平时用的小夹子上,又夹在了墙上,既简单又漂亮,还有她们把教具做在了墙上,不仅填充板面,孩子们还很愿意动手操作。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娃娃家中教师们利用了废旧物品大纸箱做的汽车,不仅废旧物被利用了,孩子们也爱玩也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坏了也不会太心疼。

还记得以前的环境只是我们老师们忙着在墙上画呀、剪呀,做出一幅幅精致细巧的作品,孩子们只是欣赏。

直到今天在创设主题墙环境时,我们注意使主题墙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主题墙不再是单一的幼儿或亲子作品,更多地是网络图的展示。一个大主题分为好几个小主题,师幼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发展主题,丰富完善主题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的图书、图片、照片、实物、网上下载的资料、孩子们或亲子的作品等。使主题墙的意义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示,而是一种交流手段,从网络图上能清楚地展示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整个探索过程。我们利用一切的有效空间和资源,让主题墙会“说话”:与孩子说话,与老师说话,与家长说话。我们有了新的环境理念:主题墙的形成需要是以幼儿为主体,同时需要教师的必要点拨和家长的适当介入。它不是教师精巧的手工才艺展示,而应该是孩子智慧的展示,凝聚着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进步,感悟与实践。主题墙环境是孩子们的,而不是教师的。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幸福最重要.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的师幼交往中。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天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刘老师休息了。”“刘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刘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刘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

我认为要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我们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教育随笔:有序环境 ?潜移默化


教育随笔:有序环境潜移默化

近一周时间来,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操作不专心,情绪浮躁、持久性差、学具乱放的现象。因此在活动前适当地进行安静活动、活动中因势利导,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营造让幼儿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与能力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所以根据幼儿特点,创设有序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分隔小区域,有目的投放材料。

根据班级教室面积的实际情况,用小隔断或者小家具将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分豆豆比赛、给娃娃穿衣服、洗衣服、晾衣服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动物指偶、图片外,还增加了立体有声的玩具和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三、建立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规则意识。布置好活动区后,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医院”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美工材料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形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坐,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强化了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随笔:“我的”玩具


事件实录:在午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先吃完饭的小朋友们可以先搬小椅子到黄线上,然后玩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小玩具。A最喜欢玩玩具了,任何空隙的时间,他都会围在玩具筐周围,尝试着伸进箱子摆弄一会玩具。今天我在给小朋友们盛汤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我一看,只见A的两只手把汽车紧紧地攥着,正张开嘴巴准备用咬来反抗,而一边的B则心急的大叫:“给我,你给我!”我连忙跑过去把他们拉开,但是他们还是在争抢玩具。我连忙把玩具从A手中拿走,问:“要是抢玩具,玩具宝宝就归我了哦。”我先安抚在哭的B,再询问他们事情的经过。A:“是我先拿到的玩具,他要来抢。”我问B:“那你记得陈老师说过,能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B说:“不可以。”“那你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应该怎么办?”A说:“要问他能不能借我玩。”我说:“你很棒的,知道要用嘴巴问,那嘴巴可以用来咬人吗?那你也可以用小嘴巴告诉他不要来抢玩具。”“B,那你再用小嘴巴问一下王熠名能不能把玩具借你玩?”A马上同意说:“可以。”

分析、思考:

虽然上幼儿园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是A他在常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如有时间就去玩区域里的玩具、集体在活动中随意走动等自由散漫的行为。再加上小班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是自己的。因此,在分散玩时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会去别人手里抢。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A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满足他想玩玩具的愿望。和他说道理的时候他都懂的,但是性子急,有的时候会动手、咬人。因此要告诉他正确的解决争抢玩具的方法,让他慢慢地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手。还有,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想办法让A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表扬、冷处理等,帮助他慢慢地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教育随笔:我的故事


教育随笔:我的故事

我和孩子的故事,当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头不禁涌动着一股温情,我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天,此时此刻都是鲜活的跳跃着。记得刚迎接你们的时候我质疑过自己,我没有带过小班我会带吗?他们哭怎么办?他们不肯吃饭怎么办?他们不肯睡觉怎么办?我能帮助孩子们成功度过开学的分离焦虑吗?每天睡觉都会问一遍自己。但其实到真正见到他们以后自然而然的疑惑都消失了。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亲手抱进来的,他们对你的情感,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你对他们的情感就像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闹都拥入自己的怀抱,抱着他们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睡觉起床吃完点心就来了。从开始的陌生也渐渐地消失了。现在总是觉得孩子们都可爱的很,贴心的很,用陈老师的话通俗的讲就是:“赖利头的儿子总是自己的好。”

虽然已经是下学期,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每次受伤跌倒,总是想我像妈妈一样抱抱他们,哄哄他们,才会安静下来。今天正好中午讲到孩子们你们马上就要升到中班咯!以后就是中班哥哥姐姐了,以后要给小班弟弟妹妹做榜样!孩子们眼睛里满眼的期待。睿睿问:“老师,中班以后是不是就是大班。那大班以后呢?”我说大班以后你们就要离开杨老师虞老师了,你们就要去小学上一年级了。说着孩子们都开始擦眼泪了,豆豆冲上来就对我说:“杨老师我不要离开你们。”说完一把把我抱住开始哭,孩子们见豆豆冲上来抱着我都冲上来了,好几个宝贝在偷偷抹眼泪。带着我也留眼泪了,虽然离毕业还远呢,但是孩子们的重感情把我触动到了。原来孩子们这么爱我!

班里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墨墨,她对我就像对妈妈一样,喜欢和我闹。喜欢和我做游戏,总喜欢和我谈话,拽拽我的衣服,摸摸我的手。有时候护送孩子们上厕所的时候,她总是牵着我的手,并和其他小朋友说:“我要和杨老师牵手”记得有一次,下课后我们一起排队去小便,这时她的小手早就牵好了我的手一起去,当我从厕所里出来,她和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的抢着牵我的手,于是我牵着她的手问:‘‘你们都小便了么?’’你说:“没有”“那么你到厕所里干什么了”,她害羞的笑了笑说;“我要是不快点,其他小朋友就和我抢牵你的手”我看了不禁一愣。只是想牵老师的手,就陪老师走一趟,这是多么天真的孩子呀!所以我才像自己孩子一样爱他们,呵护他们。他们的想法是那样的单纯,做法又是那么的幼稚,只是想和亲近一下。

我再和他们一起回想了刚刚进幼儿园的样子,好多宝贝都是躲在我的怀里哭泣的样子,是呀,你们离开妈妈的怀抱多么需要温暖呀,哪怕只是牵你们的手,摸摸头,亲亲你们的小脸蛋,都会让你们无比满足和快乐,由此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能总是以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孩子,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心里爱老师,爱上幼儿园,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她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来到幼儿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随笔:我的家之环境美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家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