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令人欣慰的娃娃们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06-16

雷锋——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雷锋精神就像是属于人民的美好事物一样,始终珍藏在我们的心底。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雷锋”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为了让幼儿更多的了解雷锋爷爷的故事,传承雷锋精神,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向雷锋爷爷学习”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播放了雷锋乐于助人的故事片段,还和孩子们一起说一说雷锋爷爷帮助人们做了哪些事情,让孩子们知道,虽然雷锋爷爷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却大大地帮助了人们。斐斐边听边竖起大拇指:“雷锋爷爷真善良啊!”

录像观看结束后,我启发孩子:“虽然你们现在是小班的孩子,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肯定也会做很多事情,谁来说一说你会做什么事情呢?”“我会帮妈妈拿筷子。”“我会帮奶奶倒垃圾。”“我会带小弟弟一起玩。”……“你们可真能干,今天呀张老师也要请你们当一名小雷锋,为班级做一些事情好吗?”不一会儿,孩子们就热火朝天的忙起来,有的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有的合作整理书架、有的把没人坐的椅子叠放整齐……十几分钟过去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都高兴极了。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生活是锻炼一个人的平台,孩子们各种规矩、习惯、品格、处事方式的养成都离不开生活,我们老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雷锋精神变成娃娃们自己的精神!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图形娃娃


泽泽先拿了一个圆形当娃娃的头,然后拿了一块大一点的长方形当身体,然后在长方形的下面放了两个小长方形当腿,接着他又拿了两个小的长方形放在头(圆形)的两边,我正纳闷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拿了两个小三角形放在这两个小长方形的旁边,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是手。原来,他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了。再看看其他几个小朋友,发现他们也是这样,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这时我对他们提问说:“你们看看你们的手臂长在什么地方?”他们看来看去,然后说:“在身上。”“对,那你们应该把手臂安在什么地方呢?”泽泽犹豫了半天,拿着长方形一会儿在头上放放,一会儿在身上放放,最后试着在身上拼上,还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没有异议,才确定下来。最后拼完的时候,我问他:“现在是不是像个娃娃啦?”他点了点头。

在拼图的时候,在画人的时候,小朋友会把手臂画在头上,这是小班小朋友绘画的特点,可能对他们来说,手臂长在肩膀上这个方位,小朋友还是不能正确的辨别出具体方位才会表现出这种绘画特点。我们中班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原来没有学过绘画,所以绘画的水平还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中。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结构,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水平,当他们不会画的时候,也可以用拼图或者黏贴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因为是很多小朋友都不会画,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这类的集体活动,帮助大多数孩子掌握这个技能。

教育随笔:熊猫娃娃


教育随笔:熊猫娃娃

开学第三天了,琪琪小朋友终于来上幼儿园了,她是在家过完元宵节才来的。早上她刚进入教室准备吃早饭时,琪琪妈妈便把我悄悄叫到一旁。琪琪妈妈说:“孙老师,琪琪这两天在可犯愁了,她想来上学又怕上学。”我问:“为什么呀?”她说:“琪琪想来幼儿园可是她怕吃饭和睡觉。”听到这里我立马明白了。琪琪妈妈接着又说:“孙老师,能不能让琪琪带个熊猫娃娃来幼儿园,中午她抱着娃娃睡觉可能会睡着。”我问:“为什么?”琪琪妈妈说:“她晚上在家睡觉就是抱着熊猫娃娃的。”于是我点头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琪琪果然带着熊猫娃娃来上学了。到中午睡觉时,她心满意足地抱着娃娃早早地闭上眼睛,不在像以往翻来翻去的,最后终于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慨颇多。琪琪是个乖巧、文静的女孩,平日在班级话语非常少,可是很懂事。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纪律很好。游戏和学习时表现也很不错,就是吃饭和睡觉一直是个难题。吃饭时太慢,睡觉时总是睡不着。虽然老师也提醒过或在旁督促着,就是很难入睡。后来了解到她平日在家白天也很少睡午觉,睡眠似乎就是比别人少,所以老师也不在强求她。但通过这次事件说明她还是很在意老师对她的看法,她的心思很细腻。作为教师我们平日可能并未关注到那么多,尤其是这类乖乖孩子。以后对于孩子们的观察,我们还需要更加全面与细致,要多关注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我认为虽然是大班幼儿了,对于每个存在个体差异与个性的孩子来说,对于每个孩子的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不能认为是大班幼儿就不能怎么样,对于孩子的需要要实时满足,适当引导。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玩“娃娃家”游戏了,我向孩子介绍新材料:围裙,告诉他们这是妈妈烧菜时围的,并且示范了围裙的围法,要在后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如果宝宝不会打,可以请爸爸或者老师帮忙。

漂亮的围裙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做妈妈,要给娃娃烧饭吃。于是,当我请“爸爸”去请一位“妈妈”时,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请到的“妈妈”相当神气,马上去戴上围裙,但是自己不会打结,旁边的“爸爸”这时也乐意上去帮忙。但是范涵宸一个人没动,也不去请“妈妈”,我就上前问他:“宝宝,怎么了?还不请“妈妈”去?”他一脸的不情愿,慢腾腾地去请了坐着的王泳懿,两人去了“小卧室”。

当我从其她区域回来时,发现“小卧室”只有芊芊一个人在,宝宝不在娃娃家了。我一找,原来跑到美术区去涂色了。我上前问他:“爸爸怎么出来了?啵啵饿了,在家哭呢!”他回答我:“我不要做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有围裙的,可以戴着烧饭,我没有。”我继续说:“那爸爸可以抱娃娃啊,爸爸力气可大了,是不是?”他听了,才点点头跟着我回到了“小卧室”。

后来几天的游戏中,我重点观察了宝宝,发现他在游戏时常常脱离岗位,一会走出家门,到别的家看看,玩玩,有时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到别人家去,仿佛自己的家不够吸引他。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缺乏角色意识,出现离岗、串位等情况。案例中航航的离岗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对爸爸这一角色的兴趣,无所事事,

在观察中我发现天天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天天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天天良好的个性品质,很是值得班上孩子学习的。

教育随笔:做客娃娃家


案例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案例描述: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立刻娃娃家里的耀耀、萱萱、贝贝就将各自准备的三杯水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们自己的那杯水,然后又开始忙乎着为我准备饭菜。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萱萱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没有马上指责她,而是不做声响地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爸爸耀耀说:“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赶紧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萱萱给我揉揉肚子,宝宝贝贝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评析与举措:

通过观察,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在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揉肚子,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并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不需要马上指责,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随笔:娃娃家家里的爸爸


大区域活动时间,你来到娃娃家做爸爸。你拿了一大叠的钱,来到小超市,看到了一个章鱼毛绒玩具。你兴奋地说:“哇!章鱼!还是红色的!”你赶紧将它拎在手里,又去了超市的“水果区”,你拿了一串葡萄,说:“家里好像没有水果了,买点葡萄吧!”你买好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看到妮妮不开心,你说:“妮妮,你怎么啦?”妮妮说:“我想去小吃店买东西,可是我没有钱!”你看了看自己手里的钱,想了想说:“我给你一点吧!”你拿出了一张绿色的,一张黄色的纸币,边递给妮妮,边说:“这个给你!”妮妮说:“这么一点点啊?”你说:“没关系的,你先去用,等下没了再给你!”

在这里,我发现了怎样的学习?

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作为爸爸,去超市买东西,除了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要买家里需要的,是个不错的“爸爸”哦!当你看到妮妮的时候,你会去关注她的表情,从而解读出妮妮的开心与否;你会去询问,并帮助她。看得出来你对同伴很关心,乐于帮助他人,且有一定的洞察能力。

下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性

天天对超市游戏很感兴趣,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天天去超市逛逛,了解超市买东西的规则,适当了解一下钱币。天天对同伴很关心,希望这样的品质一直保持,对同伴、长辈都关心,这样的天天谁都喜欢!

教育随笔:娃娃家里的小女孩


今天,我来到小一班的娃娃家观察孩子的自主游戏,此时娃娃家的人不多。我看到静静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摇篮边,一会儿将娃娃放进摇篮,盖上被子,轻轻地拍一拍,一会儿又把娃娃抱起来晃一晃,一直没有与其他人交流。

此时游戏开始已有一会儿了,静静一直处于独自游戏的状态。当时我想:这个孩子是不是不善与人交流、游戏水平不高?我要不要介入以推动她的游戏的发展?

过了一会儿,静静把娃娃放入摇篮,走到手中拿着塑料玩具、听筒什么的芳芳身边说着什么,只见静静点点头,焦急地把一个扁平的塑料玩具当作手机开始拨号,听电话,挂电话……然后,静静抱着娃娃急急地走到旁边与在那里玩的小男孩说了些什么,便穿上鞋和芳芳走出了娃娃家。

过了一会儿,静静和芳芳又回来了,静静拿了一个茶杯倒了一些水给娃娃喝,然后把娃娃放到摇篮里让她睡觉。不久,她们又打电话、挂电话,再把娃娃抱起往外走。出于好奇,我悄悄跟了过去,看到她们去了卫生间,在那里逗留了不长时间,又抱着娃娃回来了。

接下来,静静持续地做着抱娃娃、喂娃娃喝水、哄娃娃睡觉的动作,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我趁势跟她聊了起来:“你们刚刚抱着娃娃到卫生间去干什么呀?”她说:“我们给娃娃看病啊。”过一会儿,她又补充道:“娃娃生病了要多喝水,所以我就给她喝水。”

这时,我意识到孩子的游戏反映着他们的现实生活。开始我以为静静不善与人交流、游戏水平不高,其实她十分专注于“母亲”的角色扮演,此时教师最适宜的做法是理解她并期待她产生深入游戏的行为。通过这次观察,我也发现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会尝试以物代物,如用扁平的塑料玩具当手机,用丝巾当被子……不过,小班幼儿表征能力还不强,还需要一些比较具象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促进游戏的发展。比如,芳芳拿的听筒就是支撑静静生发“给娃娃看病”游戏情节的有效材料。到中、大班,则可减少比较具象的游戏材料,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

教育随笔:娃娃家——转移注意力


一、情景描述: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幼儿像往常一样,拿了区域牌,开心地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游戏。而我就在旁边当一名观察者,观察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语言、交往方面的表现,并且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适时得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今天和往常一样,娃娃家还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区,来这里的人也最多。毛毛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玩具手机给妈妈打电话,雯雯进了娃娃家后看见毛毛手中的电话,上前就抢,嘴里还说着:“我打一个,我打一个。”两个孩子开始争抢起来,把那些“小朋友要一块儿玩、和小朋友商量商量”的话抛在了脑后。我等了一会儿,两人还是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而且看情形,她们马上就要来告状了,看来非要我出马了。于是,我马上走过去说:“雯雯,毛毛是小妹妹,先让她打行吗?”雯雯虽然停止了争抢,但是仍不甘心地看着毛毛的手机。这样不行,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灵机一动,去其他班上又借了一部电话,并大声说:“铃……铃……雯雯快来接电话,妈妈找你。”只见雯雯满心欢喜地跑去接电话,并和妈妈聊了起来。矛盾化解了,雯雯也投入到愉快的游戏中去了。看来我这招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还真是有效。

二、分析与措施:

小班幼儿年龄小,常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准与他人交往,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争抢,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情绪易转移这一特点,适时地介入并加以引导,使“纠纷”很快化解。这样,既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情绪,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育随笔:娃娃家成员的游戏性质


角色游戏在幼儿的期待中准时开展,孩子们习惯性地跑到自己所插牌的区域开始游戏起来,我也紧随他们进入游戏区域,轩轩活跃的身影进入我的眼前,他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进入超市,这挑挑,那挑挑,最后拿了一盒饼干放进书包里快速地走出超市,朝着娃娃家的方向就窜,我伸手拉住他:“轩轩,你今天是谁呀?”“我是哥哥!”他大声又快乐地告诉我,“那你告诉我哥哥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不动声色地追问,“小孩!我要上学的!”他看着我,此时他还是一脸的快乐,并夹杂着些许自豪,“小孩子能单独逛超市吗?”我轻轻问他,这时他似乎有些察觉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小声说“不能,要和大人一起去。”然后悄悄回到娃娃家,取下书包,抱起了娃娃讲起了故事~

轩轩平时很是活跃,游戏时常常把游戏规则抛到脑后,但也会想出不少即兴玩法,今天他在游戏中的表现是投入地、快乐的,但忘了娃娃家成员的游戏性质:小孩是不可一人逛超市的。而我们的角色区域是没有学校的,他能背着书包想象着自己是去上学的,这也是孩子对游戏的一种连带想象,可以增加游戏情节。讲评时,我引导幼儿说说娃娃家中各成员可以做的事,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经验,并把轩轩上学这事拿出来和孩子们探讨,最后孩子们决定在活动室里开设一个幼儿园场地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