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活动课上,我正组织小朋友唱歌,他们都很高兴地唱着,只有洋洋小朋友静不下来,只见他左顾右盼。突然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学青蛙跳,当时我很生气,连忙走过去把他拉了起来,并且随口批评了他几句,只见他看了看我说了一句:“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当时怔了一下,随即被他的童稚逗笑了。这就是孩子,你说我怎么能再去生他的气呢?
幼小的孩子对纪律的理解很浅陋,他们有时还分不清那种事情该做,那种不该做,就像我们上课吧,我们要求幼儿上课就应有上课的纪律,意识要跟老师的意志转,但他们由于个人而异,有的幼儿有意意识比较淡薄,往往随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做
,他并不认为自己做的是不对的,所以出现了课堂上所谓的不守纪律,但我们却往往理解成孩子太难管了;太不听话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是有意与我们作对,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所造成的。
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一面,真实的、不虚假的一面。多可爱的一句话啊!它使我再也无法去生孩子们的气。
午饭后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各式玩具,开始与同伴一起玩耍。
莉莉带来一册厚厚的图书,跟我说:“老师,我今天带来了一本趣的书!”我打开来一看,原来每翻开一页都是一幅动物拼图“的确很有趣!”我接着说,“每一页上都有一幅不一样的拼图,就是这个拼图有很多也有点难,如果可以跟朋友一起合作着玩,那就可以玩到更多的拼图啦!”这时有小朋友听到我和莉莉的谈话,纷纷走上前来与莉莉交涉。沙沙说:“莉莉,我能跟你一起玩吗?”莉莉没说话,蕾蕾也走过来轻轻说:“我跟你做好朋友,让我跟你一起玩吧。”莉莉想了会儿,说:“好吧。”这时,小怡也走过来说:“莉莉,我只跟你做好朋友,你看行吗?让我跟你一起玩吧!”莉莉有些心动,她想了会儿但还是说:“我已经答应跟蕾蕾一起玩了,我们两个是好朋友。”说完,跟蕾蕾两个人坐在桌旁玩了起来。站在一边的小怡还是没有放弃,看着一页页色彩缤纷、图案有趣的动物拼图,她趴在桌上接着说:“可是,我已经不跟其他人做好朋友了,我只跟你做好朋友,这样行吗?”莉莉听完皱着眉头犯了难。听到这,我饶有兴趣的问小怡:“班级里有这么多小朋友,你都不跟他们做好朋友吗?”小怡说:“对啊!”我接着问:“为什么呢?”“因为我要跟莉莉玩拼图呀!所以,就只要跟她做好朋友。”我转过头问莉莉:“莉莉你有好朋友吗?”莉莉点点头,报出了很多小朋友的名字。我回过头跟小怡说:“你看,好朋友不一定是两个人,你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就像莉莉一样。你可以跟莉莉说‘我也跟你做好朋友’,你们三个人可以一起玩呀!”小怡接受了我的建议,跟莉莉和蕾蕾说:“那我们都做好朋友,一起玩,可以吗?”三个小伙伴开心得游戏起来。
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我总是跟孩子说,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一起玩一玩,可是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吗?你有玩具可以跟我分享,我就跟你做好朋友,你没有,我就跟别人做好朋友,交朋友难道仅仅是为了玩具吗?孩子们刚从小班升上来,交往方面的能力还是很欠缺,有时候多一些引导和示范,可以让孩子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交到朋友。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老师总跟我们说,你们来学校重要的不是要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学会怎么做人。前路漫漫,我想我要做的、学的还有很多,边做边悟,不断进步吧!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幸福最重要.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的师幼交往中。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天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刘老师休息了。”“刘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刘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刘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
我认为要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我们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在卫生间里、安静的午睡室里发出种种的怪声,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乐此不疲。为此,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别人休息时需要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而开展了此次音乐活动——《我叫轻轻》。
在活动的流程中幼儿对我一开始就准备好的情境表演很感兴趣,也因此很好地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为这个活动的开展起了良好的开端。
在讨论过程中,我充分地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意见,但是如果我请幼儿把轻轻走路、轻声说话、轻轻敲门的动作做出来或是进行一个情境表演,我想效果会更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对于小班的孩子老师讲的东西更应该具体化,让孩子一目了然。
在活动中,我安排了游戏《妈妈睡觉我不吵》,开始是我扮演妈妈,请一名幼儿扮演宝宝,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宝宝),这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孩子能积极参与活动,也很感兴趣,而且这个游戏体现了本次活动的重点,规则意识很强,也因此很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的。但是仅仅是一次活动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够的,所以我想要在活动的延伸中加以渗透。比如说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之间做好督促作用,表现好的加以表扬(如制定一张表格,做到轻拿轻放,轻轻走路等要求的小朋友都能得到小贴画)久而久之习惯就成自然了。另外在平时搬小椅子、喝水等都要求幼儿做到。这样就有利于本班常规很好的进行,这也是小班幼儿养成教育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事件实录:在午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先吃完饭的小朋友们可以先搬小椅子到黄线上,然后玩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小玩具。A最喜欢玩玩具了,任何空隙的时间,他都会围在玩具筐周围,尝试着伸进箱子摆弄一会玩具。今天我在给小朋友们盛汤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我一看,只见A的两只手把汽车紧紧地攥着,正张开嘴巴准备用咬来反抗,而一边的B则心急的大叫:“给我,你给我!”我连忙跑过去把他们拉开,但是他们还是在争抢玩具。我连忙把玩具从A手中拿走,问:“要是抢玩具,玩具宝宝就归我了哦。”我先安抚在哭的B,再询问他们事情的经过。A:“是我先拿到的玩具,他要来抢。”我问B:“那你记得陈老师说过,能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B说:“不可以。”“那你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应该怎么办?”A说:“要问他能不能借我玩。”我说:“你很棒的,知道要用嘴巴问,那嘴巴可以用来咬人吗?那你也可以用小嘴巴告诉他不要来抢玩具。”“B,那你再用小嘴巴问一下王熠名能不能把玩具借你玩?”A马上同意说:“可以。”
分析、思考:
虽然上幼儿园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是A他在常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如有时间就去玩区域里的玩具、集体在活动中随意走动等自由散漫的行为。再加上小班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是自己的。因此,在分散玩时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会去别人手里抢。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A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满足他想玩玩具的愿望。和他说道理的时候他都懂的,但是性子急,有的时候会动手、咬人。因此要告诉他正确的解决争抢玩具的方法,让他慢慢地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手。还有,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想办法让A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表扬、冷处理等,帮助他慢慢地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小C今天第一次玩蜡笔。一开始,她在蜡笔盒里翻来翻去,拿了3支蜡笔放在自己的手心,然后随意的在纸上每种颜色的笔都画了几笔。这时边上GG已经画好了一个苹果,他很高兴的向我炫耀自己的作品。小C看了一眼GG的作品,于是也开始绕着圆圈来画。画完后,又换了一只颜色的蜡笔,用左手开始绕圈画。画了几下,小C又换了一只手,换了一个地方开始画。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作”的目标1中提到“3-4岁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并乐在其中”。从小C的游戏情况来看,小C就是喜欢涂涂画画,她对新接触的蜡笔非常感兴趣,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按照游戏的要求来画苹果,而是选择了各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蜡笔,在纸上随意的涂鸦。后来开始绘画时,她一会儿用右手画,一会儿用左手画,这也是一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进行干预,只是在一旁观察,最后,小C画出了不同形态的苹果。
小班上学期的孩子手指精细动作发展较弱,老师不需要在绘画技巧上给予太多的要求。只要孩子是一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并且乐在其中,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
今天的艺术活动中,我教小朋友画画—(我帮妈妈绕线线,需要用水彩笔。当我请宝贝们拿起水彩笔时候,我发现宝宝们什么样的拿笔姿势都有,大把攥的、毛笔式握法的……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握笔姿势我想如何引导这样小的孩子去掌握正确地握笔姿势呢?这时候我想起我们平时做手指游戏——(小蜘蛛)游戏时经常先让幼儿用双手分别作出小****的姿势,班里赵锦涛小朋友就很爱用小手做出“八”,或者是“****”的姿势,我赶紧对孩子们说:“老师有个好方法叫笔宝宝听你们的话,看。”我用手比出了“八”的手势,孩子们有的说:“老师,****;老师小蜘蛛……”我说:“对了,老师比出了这个姿势,你们看,我把笔放在这两个手指中间,用这两个手指夹住我们的笔宝宝,笔就拿好了。”于是,我示范用这个姿势在纸上画起来,孩子们高兴的纷纷比起了“小****”的动作来模仿拿起笔,我观察到借助“八”动作来拿笔这个方法孩子们很易于理解,所以他们模仿起来效果也比老师一个一个矫正动作要顺畅的多。看着孩子们纷纷的拿好笔开始做画,我感觉得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握笔技巧,减少了他们因为不理解而苦苦练习正确拿笔的烦恼。
实践证明正确拿笔的意识对于婴班的幼儿来说,需要接受的东西越接近于他们经常能做的、能看到的事情,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易于被他们接受。“****”是他们经常做的手部动作,尤其男孩子更爱模仿。因此这些决定了这个方法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对婴儿的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到是否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喜欢的事情入手,那样幼儿就容易掌握。
教育随笔:我的故事
我和孩子的故事,当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头不禁涌动着一股温情,我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天,此时此刻都是鲜活的跳跃着。记得刚迎接你们的时候我质疑过自己,我没有带过小班我会带吗?他们哭怎么办?他们不肯吃饭怎么办?他们不肯睡觉怎么办?我能帮助孩子们成功度过开学的分离焦虑吗?每天睡觉都会问一遍自己。但其实到真正见到他们以后自然而然的疑惑都消失了。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亲手抱进来的,他们对你的情感,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你对他们的情感就像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闹都拥入自己的怀抱,抱着他们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睡觉起床吃完点心就来了。从开始的陌生也渐渐地消失了。现在总是觉得孩子们都可爱的很,贴心的很,用陈老师的话通俗的讲就是:“赖利头的儿子总是自己的好。”
虽然已经是下学期,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每次受伤跌倒,总是想我像妈妈一样抱抱他们,哄哄他们,才会安静下来。今天正好中午讲到孩子们你们马上就要升到中班咯!以后就是中班哥哥姐姐了,以后要给小班弟弟妹妹做榜样!孩子们眼睛里满眼的期待。睿睿问:“老师,中班以后是不是就是大班。那大班以后呢?”我说大班以后你们就要离开杨老师虞老师了,你们就要去小学上一年级了。说着孩子们都开始擦眼泪了,豆豆冲上来就对我说:“杨老师我不要离开你们。”说完一把把我抱住开始哭,孩子们见豆豆冲上来抱着我都冲上来了,好几个宝贝在偷偷抹眼泪。带着我也留眼泪了,虽然离毕业还远呢,但是孩子们的重感情把我触动到了。原来孩子们这么爱我!
班里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墨墨,她对我就像对妈妈一样,喜欢和我闹。喜欢和我做游戏,总喜欢和我谈话,拽拽我的衣服,摸摸我的手。有时候护送孩子们上厕所的时候,她总是牵着我的手,并和其他小朋友说:“我要和杨老师牵手”记得有一次,下课后我们一起排队去小便,这时她的小手早就牵好了我的手一起去,当我从厕所里出来,她和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的抢着牵我的手,于是我牵着她的手问:‘‘你们都小便了么?’’你说:“没有”“那么你到厕所里干什么了”,她害羞的笑了笑说;“我要是不快点,其他小朋友就和我抢牵你的手”我看了不禁一愣。只是想牵老师的手,就陪老师走一趟,这是多么天真的孩子呀!所以我才像自己孩子一样爱他们,呵护他们。他们的想法是那样的单纯,做法又是那么的幼稚,只是想和亲近一下。
我再和他们一起回想了刚刚进幼儿园的样子,好多宝贝都是躲在我的怀里哭泣的样子,是呀,你们离开妈妈的怀抱多么需要温暖呀,哪怕只是牵你们的手,摸摸头,亲亲你们的小脸蛋,都会让你们无比满足和快乐,由此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能总是以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孩子,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心里爱老师,爱上幼儿园,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她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来到幼儿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随笔:我不跟你玩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