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07-02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

有的妈妈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宝宝时,可能都会遭遇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宝宝越来越黏自己,有时候甚至连做饭的时候,宝宝宁愿抱着妈妈的大腿跟妈妈在厨房里一起玩,也不想离开妈妈半步。宝宝黏妈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专家建议,在宝宝15个月之前出现黏人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在15个月之后仍然很黏妈妈,这就需要妈妈们仔细读出宝宝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了。

一、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扰着许多父母。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智灵童国际教育事业机构教学总监、智灵童国际幼儿园总园长荣合灵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 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郑大教育学院心理系老师叶青青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二、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荣合灵说。

●安全感不足。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 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 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三、孩子太黏人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对待黏人的孩子时,荣合灵还提醒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有时,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却撒娇让妈妈帮他穿。其实,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是想从你那儿获得关爱。这时你不妨亲亲他,说:“妈妈好喜欢你,你赶快穿好鞋,妈妈在门口等你啊!”

2、平时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爸妈,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独处。

3、千万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语言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骗孩子。让孩子哭着看到你离开,比你骗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则,只会让孩子更焦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任性是宝宝的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任性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回应孩子需求《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


说来惭愧,周围朋友很早就推荐景老师的讲座,一直都没机会去学习,感恩学校组织的这次学习,今天有幸听到景老师的《读懂孩子,培育良好家风》,收益颇多。

父母总是怪孩子不听话,但我们真的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吗?他是想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如何读懂孩子。做父母从来就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事情,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只要开始就不算晚,正如景老师所说,我们该庆幸我们的孩子还处于错误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还来的及。和孩子发生冲突,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避免过激的行为发生,同时我们更要反省自己,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在反省,也在尝试怎样从可怕的大老虎变成孩子眼中温顺的小白兔,真的希望一切还来的及。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喜欢科胡特的这句名言,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真正的“为你好”。

看着小宝贝们一张张笑脸,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不同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有了压力,有了责任,有了面对社会的各种尔虞我诈,多想他们永远都这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昨天,有幸听了景老师的课,猛然发现我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的远,本以为我已经全力以赴,谁曾想我还不够格,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所需,没有真正体会孩子所感。看着孩子满脸质疑的眼神,也从不当回事,总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就是好的......陪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桥梁,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次旅行。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是发火惩罚,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平和地帮助孩子,只有你真的够强大,才能接纳并且引导孩子去承担后果。

儿女若是风筝,父母便是线;儿女若是箭,父母就是弓。适当的放手既是成全,也是尊重,更是真正的“为你好”。

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


聪明的妈妈,要学会慢半拍

昨天去接鼎儿的时候,小东西突然冒了一句:“妈妈,我不喜欢姥娘,我不想让姥娘来我们家!”当时听了,心里多少有些不悦,毕竟姥娘费心费神的带了鼎儿两年,而且这次生病还是姥娘专程来照顾他,小东西怎么这么没良心啊?我没有将自己的不满写在脸上,而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的下一句话,果然,鼎儿说:“妈妈,姥娘一来我们家,你就不见了,我想和你在一起!”我一下释然了,原来鼎儿是希望能够和我一直在一起,他觉得只要姥娘一出现,妈妈就不在家陪他了,其实他并不是不喜欢姥娘,而是更喜欢妈妈!我对鼎儿说:“鼎儿,姥娘来是为了照顾你,她非常的爱你,就像爸爸妈妈爱你一样,并不是姥娘来了妈妈就走了,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下班了不是就回来了吗?”鼎儿紧紧的牵着我的手,我非常庆幸自己刚才没有直接训斥他,而是等待着他把话说完了,“听话听音”这个说法在孩子跟前也是可以成立的,蓦地,想起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对恋人他们感情非常好,唯一的分歧是男士不愿要孩子,女士非常喜欢孩子,之后,随了女士的愿,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婚姻也在不久后解体,单亲妈妈带着孩子过得异常的艰难,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埋怨她的不明智,觉得丢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却给自己留下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女士沉默着。这天,妈妈去接园,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特别能吃,还不愿跟别的小朋友玩!”说这话的时候,一位家长看了老师一眼,转身走了。妈妈心里有些莫名的失落,带着女儿回了家,女儿想要偎在妈妈怀里听故事,妈妈却冷淡的推开了她,孩子去倒水喝,不料打烂了杯子,弄脏了衣服,妈妈的怒气在那一刻爆发了,她大声喊着:“你这个白痴,就知道惹麻烦,我要你干嘛?”女儿受伤的看了妈妈一眼,扭身进屋了,一会儿,女儿露出小脸来,惊恐的问:“妈妈,手自杀了会怎么样?”妈妈一惊,拉出孩子一看,满手的血,那一刻妈妈心里充满了恐慌,带着孩子急忙冲向诊所,医生看了之后,说:“这孩子的手是刀切的,很深,处理完了之后,要好好的保养,千万不能感染了。”当妈妈满身疲惫的带着孩子回到家时,她接到了老师致歉的电话,老师告诉她:“今天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说了您女儿的事情,她说您女儿和她的孩子是好朋友,您的孩子说她在幼儿园里面要好好吃饭,吃得饱饱的,不要生病,免得给你添麻烦,还有她不是不跟人家玩,她只在想怎么样能让妈妈开心点,其实,您的孩子很乖很懂事,我那样说您的孩子真是对不起……”妈妈泪流满面的挂了电话,走进孩子的房间才发现那把插在苹果上的沾满血的刀,女儿怯怯的说:“妈妈,我只是想给您削个苹果吃……”妈妈抱着孩子痛苦流涕,之后,她平静的告诉朋友:“养育孩子就是缔造幸福,我不后悔!”

之所以能够因为鼎儿那么小的一件事情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类似的情况在你家我家她家都出现过,现在想来我很庆幸,那次鼎儿问我还有没有多余的旺仔牛奶时,我没有嫌他贪心,要知道鼎儿是怕我渴想让我都喝了,孩子在说这句话,或者做那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往往因为孩子简单就轻易的定论为他想怎样,其实那真的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也许,你会因为孩子不舍得给你吃手上的半块饼干心存芥蒂,再等一秒,你会发现孩子从盒子里给你重新拿了一整块;也许,你会因为睡觉时孩子扯走了你搭的单子满脸不悦,再等一秒钟,你会发现孩子给你拖来了一条厚棉被;也许你会因为孩子不配合穿衣服恼怒不已,再等一秒钟,你会发现孩子正用他那胖嘟嘟的小手儿笨拙的扣着扣子……

我们的孩子就像一杯白开水,他们用纯真演绎着自己的无色无味,而我们大人却往往忽略了这杯水的存在,总是往里面添加自己喜欢的各种味道,如咖啡,如奶茶,如果珍,终归有一天,你会发现,最让你无法释怀的还是那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稍微迟钝一点,就会发现,总是给我们制造事端的孩子其实更能生成感动,只是在感动来的前一秒钟,你用自己所谓的聪明将她尘封在了萌芽状态,妈妈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判断,伤害了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别让我们的鲁莽蒙蔽了智慧的眼睛,慢半拍吧,你会看到孩子令人意想不到的那一面……

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需求


0-3岁,宝宝敏感期集中爆发的阶段,语言系统又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是最苦的。

0-3岁,是每个宝宝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基础。这个阶段受到冷落的宝宝会在潜意识中自然的产生不自信。而家人温馨的陪伴和引导,同样会为宝宝的起点积攒优势;

之前部分推文《你要知道宝宝心中的苦》《你了解宝宝的三次“叛逆期”吗?》《掌握周岁内宝宝心理规律,带娃变轻松》《周岁宝宝:谁来守护我唤醒的安全感》从生理方面讲解了宝宝0-3岁应该注意到的点;

本文从宝宝生活的四个细节上告诉大家,宝宝的内心,是有强烈寻找及时反馈的需求;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保障宝宝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

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

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

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

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

怎样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1、母亲要切实做好第一任启蒙老师:母亲要对新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用亲切温柔的话语与宝宝交流,言语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需哺乳,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护理等,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状态,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3、母亲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4、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极有好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妈妈们要学会读懂黏人宝宝的心理需求》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