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不送女儿去贵族幼儿园

07-12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为何我不送女儿去贵族幼儿园”,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不久前,我从单位辞职的时候,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今后你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你不打算为她提供更好的教育了?”这话问得我一楞一楞的,我不明白的是,在我辞职的时候,他不担忧我的生计,反而担心小孩的教育,足见,在他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比生计更严重也更难对付一些。其实,如果知道他这些年的人生轨迹,就一定不会诧异他有如此的看法。早在几年前,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就有个比较激烈的争论,而这种争论一直持续着,谁也没有说服谁。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环境论者,即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也并不反对,但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以及判定什么是"好环境"上,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他觉得能给孩子好环境的只有机关幼儿园或私立贵族幼儿园,认为那里硬件设施好,而且安保措施也得力,最重要的是那里就读的孩子非富即贵,给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有营养的人脉环境非常有必要。虽然,为此每年多花个一两万元(现在更多),那也是很值得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而我则认为,幼儿园不过就是一个让孩子从孤立的家庭环境走向群聚的社会环境的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这里与同龄人交往磨合,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规则。这样目的的幼儿园,不需要太豪华的装修,也不必要付过分高昂的费用,只要安全、干净、温馨就足矣,很多贵得让人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必需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指责和咒骂高额的建园费,认为那是自幼教小孩子们行贿和有钱就能买一切的邪恶价值观,但骂完之后,该缴钱还是缴钱,该拉关系还是拉关系。而孩子们在我们面前学到的第一课便是"心口不一",自幼就学会"宣扬自己所不信奉的东西"。我和朋友的争论,以各自持保留意见而告结束。看着我把孩子送到不交建园费的"小人物幼儿园"时,他那悲悯的眼神,至今令我难忘。他的孩子比我女儿大几岁,他在孩子读小学之前的几年,就精心规划了孩子的就学路线图,为此,他在自己满意的学区里购了房,谁知学区规划调整,他又动用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他经过几年调查甄选并最终得出结果的小学。为此,他所下的功夫,决不亚于再读一次大学,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在为孩子写入学鉴定书时,他所费的精力,不亚于当初写毕业论文……我对他这种近乎于诚惶诚恐的做法有点不可理喻,一如他对我的很多做法也嗤之以鼻一样。我们虽然彼此都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一个共识--他和我对孩子都是爱的,只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他对孩子的爱,表现在以一副承揽一切甚至代替她规划人生甚至想帮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架势。这种心态,爱孩子的父母多少都有一点,大家总担心在社会的风风雨雨中,孩子稚嫩的肩膀承担不起她们所面临的种种责任与负担。我们在上学路上,随处所见的由父母或爷爷奶奶代背书包上学的场景,其实是中国式父爱母爱的一种最典型形象--小学时家长代孩子们背书包;初中时父母帮孩子打架;高中时父母成为高考后勤补给团团长;大学时父母到学校帮孩子铺床叠被,经过如此一番无微不至呵护备加的代替式哺养之后,孩子们在毕业之后无所事事,成功成为啃老一族,而成年后的他们,父母依旧在代替他们找工作,代替他们相亲,代替他们全资筹备婚房和婚礼。等他们好不容易亲自生下孙子或孙女,又一次隔代代替式的人生轮回,再一次开始……这种爱与呵护,是当下中国家长们的主流。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大多数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以稀为贵;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的爷辈和父辈都是经历了物质窘迫的贫穷时代,一切都欠缺的匮乏记忆,造就了大家的饥饿与亏欠的心理,当这种心理与宝贝独生子女扭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并形成当下社会的种种奇观。一些父母,从孕育孩子那天起,便开始了令人惊奇的盘算,这种盘算不仅止于排卵期之类,而是对环境、氛围、温度和心态,以及食谱,都做了精心考量。有些人,甚至对孕房的风水,都会请人用罗盘来勘测一番。怀上之后,各类名目繁复收费奇高的检查应市场所需,纷纷出笼。各种与婴儿用品用具相关的东西,都以一种公主女儿不愁嫁的姿态,价格屡攀新高。并不是商人们眼光有多犀利,而确实是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太急迫,太跃跃欲试了。而之后的各种高举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早教,幼儿英语、幼儿珠心算、幼儿商学,各种高档智能玩具和特殊食品,应孩子们父母殷切的愿望而出,并煽动着这种愿望之火越燃越猛,越燃越烈。形成一种威压的气氛,让那些不愿被牵着鼻子或没有能力跟着去消费的人们备感压力,甚至产生"我不爱孩子?"之类的困惑。这种极端物质化的"爱",一直延续于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各种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是为满足这种"爱"的极端化产品,这种人为加大不公平,集优势教育资源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宗旨,就是为了迎合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之需而建立的,而于校方,"更好"的标准,是花更多的钱修更好的房子引进极致的昂贵生活方式提供各种看似高级实际却不知所谓的"皇帝新衣"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极端功利与物质化的教育,客观上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割裂感与焦灼,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是无益的。它对固化社会层级的作用,恶化社会风气,使很多人变成"物质动物",惟物质和金钱至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无论对社会空气还是对个人的修为和性情,都有极其负面的影响。我那位朋友大致是认同我这番道理的。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是要吃亏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的真实心态,大家被裹挟着,形成一股洪流,一面发泄着不满,一面同流合污。身处洪流中的我,时常对此发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感叹,并努力地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至少做到"独善其身",为此,我从孩子很小时就坚持对她在人格品质上进行培养。我无需她成为一个考试能手,但我希望她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名牌鉴定专家,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从生活细微处品味出美好与幸福的人;我无需她成为一个精于财务算计和权谋规划的人,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不为蝇头小利和利害得失而每天活在诚惶诚恐中的人;我不送她去名校受教育,但我会为她营造一个有情有义的家庭氛围,让她从中体会善意和美好;我不为她延请名师,但会身体力行地在她面前保持风度与节气。陪她玩,陪她去郊外观察,陪她写相同题目的作文;我不会送她超出我们购买能力的奢侈用品,但我会陪她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并从中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我不会从她幼年时就开始勤挣苦攒学费送她去留学或为她置办令人瞠目的嫁妆,但我会陪她旅行,陪她成长,用心灵和文字,记下与她一起成长的点滴快乐与趣味……用我那位朋友的标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小人物宣言",是一个不负责任父亲的心灵独白。但关于爱,关于女儿,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并坚持到底,其实很难!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下次要沙子,我自己去


一天早晨,我无意间我发现我们幼儿园东边盖卫生室的卸了一大堆砂子,这些沙子黄黄的可干净了,正好我们种植角里需要一些沙子,去向人家要一些吧.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们班的孩子们.让谁去呢?孩子们的手都举得高高的.王福博你去吧!我选中了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这个孩子平时缺乏自信.做事胆怯,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太强,如果通过这件事能够曾强他的自信,那是一次多么好的机会呢?

我把他送出幼儿园门口,在拐弯处我站住了,让他提着小水桶自己去,王福博一步一步的慢走着,还不是为难的回头看我,我用鼓励的眼神冲他笑了笑,只见他到沙堆前不动也不讲话,看到他为难的样子,我想这样硬让他去做这件事可能会发生不愉快,何不来个以强带弱呢?于是我又让一个叫林丞轩的小朋友,这个孩子比较善于交往,你去跟王福博一起要点沙子来,林丞轩没有一丝犹豫的说"好"便跑过去说叔叔我们种植角里需要一点沙子,给我们一点吧!谢谢"叔叔"好吧,你们自己随便拿吧!两个人便开始一勺一勺的往桶里挖沙,只见王福博还端着桶使劲晃了晃,这样装的多呀.

回到班里,我让林丞轩把自己去要沙子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如何说的,叔叔怎么回答的,一一讲给孩子们听了,只见王福博低下了头,脸红红的,我便说这次是王福博和林丞轩一起去要的沙子,也有王福博的功劳.

下班后王福博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下次要沙子,我自己去一定会回来的.

他们为何幸灾乐祸


大一班的音乐活动开始了,老师正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

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

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

“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

”他俩竟然不承认。

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许吃饭!”等等。

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

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

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

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

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

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教育随笔: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偶然间,阅读了台湾作家张文亮先生的隽永小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首小诗情趣盎然,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深深震撼了我……

这些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孩子们不正是一只只刚起步的小蜗牛吗?他们已经尽力地往前爬,可上课时的不安分,课间活动的小吵小闹,不良的学习习惯却因为达不到我的高要求而被责备,苦口婆心地教育,努力地纠正,每每这个时候孩子们都用或抱歉或委屈的眼神看着我。想想是我太急于求成了,是该放慢脚步等等这些小蜗牛们!

于是,我开始了牵着“蜗牛”散步的旅程:课堂上,放慢教学的进度,不再因为孩子一时的不懂而大声训斥,而是用眼神鼓励他们,温柔地与他们对话,孩子们上课时变得积极举手发言;绘本阅读课上,不再生气孩子们因为偷偷交流书上的内容而发出的声音,而是让他们大声地把自己读到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同学,从他们认真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他们收获知识的欣喜,听到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课间活动时,不再因为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尖叫而心烦,我放慢了自己的脚步,索性走进孩子的世界,与他们一起跳绳,做游戏……

慢慢地,我爱上了这群天真的小“蜗牛”们,节日里她们会送来亲手制作了几个小时的贺卡;生病时他们会轻声地问候;一次,弯腰拿东西,由于太过用力,桌上的不锈钢水杯不偏不倚地砸到我头上,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着急地喊道:“老师,您没事吧?”那着急的一张张小脸让人感动不已。教学生涯因为有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变得多姿多彩,我开始期待每一天与他们见面的时刻。虽然还是会有生气和失去耐心的时候,但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所展示的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切,让我不再厌烦,这一路的“散步”之旅让我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欣赏,学会了体谅,更学会了等待与心平气和。我收获了另一番景象:满园春色使人宜,鸟语花香令人醉。

杨振宁博士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春天,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学生就像那满含生命的种子一样埋在地里,他们极力地想寻找光明,怯生生吐出芽,伸出绿叶。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再快点......”催促磨去了我们的耐心,磨去了等待的从容。蓦然回首,才发觉多少“蜗牛”在我们的催促声中放弃了……

如今看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这些小蜗牛的眼光是率真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让“蜗牛”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阳光雨露以及美丽的花园,才能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总有一天小蜗牛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感谢上帝派来的这些“小蜗牛”,让我们有了“闻花香、听鸟语虫鸣、观夜空星斗”的机会。

教育随笔:带着我的声音去旅行


教育随笔:带着我的声音去旅行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同时又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使人畏不如使人敬,使人敬不如使人爱,使人爱不如使人忘。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同别人的交往。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幼儿园作为孩子年少时学习、成长的主阵地,在孩子启蒙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爱、沟通。家园合作是推动孩子交往沟通的主动力。同时家园合作也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旨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

一、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途径

1、依托家委齐抓共管

各班级家委会的成员都是各班家长自荐或班主任推荐的一些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教师通过与这些家长代表们的协商、交流,大家共同制定了班级的家委会制度与职责。明确了以家园共同教育,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的活动主要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通过观看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形式、方法,再通过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家长提出了内向、外向不同的性格、爱好不同的孩子如何培养;提出了在交往合作游戏中的挫折教育、失败以后的情绪引导问题;提出了幼儿在家缺乏交往途径的问题等等。

2、家校合作齐头并进

以前我们班级召开家长会,较多的是向家长展示我们的教学活动,交流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主,较少涉及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等因素的培养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因素恰恰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和存在困惑的方面。所以在本学期的家长会召开前,我们先确立了本次家长会的重点家教内容:即帮助家长树立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观念、改变其教育的态度、行为和把握科学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在家长会上我们有的放矢让家长看孩子在园的游戏活动情况,观察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存在交往合作能力上的不足以及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随即组织家长展开讨论、发现原因,提出建议和措施并通过家园互动来实施。在下一次的家长会上交流经验、提出新的困惑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教师事先家长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了解班中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现状,在平日的活动学习中注意观察和引导,让幼儿知道礼貌交往,学会谦让,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教师们还重视日常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等表格资料的梳理,及时发现问题,在经常主动的参与、询问和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中,使家长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计划。

3、从点到面辐射小区

通过在家长会上的交流,部分家长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和同一小区里的三、四个孩子是同班同学,本来陌生的家长朋友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于是有家长建议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和家庭可以组成活动小组,有空的时候家长就提供条件和空间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即可以培养幼儿做客交往的礼仪,又可以培养作为小主人的幼儿礼貌待客和愿意分享的良好品德,同时家长们也可乘此机会聚在一起谈谈育儿经和放松心情。

4、以扶带帮达成共识

在每个班级的家长中不乏具有个别热心的,有较好教育方法的家长,我们就以点带面,让这个家长把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通过实例来促动那些对家庭教育不重视或缺乏认识的家长。同时家长与家长之间可能更有共同语言更能产生共鸣,教师只要适时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了。如果班中有教师子女,这些家长往往是教师自己的同事,有一定的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同事在家长会等各种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发言、宣传等作用。

二、家园合作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形式

1、游戏中认知,快乐中感知

在家庭教育中,让同一小区或家长互相认识的孩子们经常串串门,为他们创设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样就有了交往合作的前提。如:可以让孩子们合作制作手工、去户外运动游玩、玩娃娃家、学做小老师等。如果个别家长有能力和时间的话,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小组中的幼儿进行交往合作类的活动如:共同制作“寿司宴”,让孩子们分头去买材料、制作和收拾餐具等。

2、社会中认知实践中体会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小区、银行、交警大队、超市、敬老院等社会资源。如:采访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到银行去体验存取钱的程序、观察交警执勤的情景、结伴到超市购物、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培养幼儿分工、协商、解决问题等合作能力,体会交往合作的乐趣。

3、活动中参与合作中成长

每一年幼儿园肯定都会举行庆六一、庆元旦等一系列的节日庆祝活动,较为多见的是教师组织班中个别幼儿表演节目或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游园活动,但是在整个活动的筹备和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的真正参与面又有多少呢?我们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整个节日活动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不是很强,孩子对节日的体验是粗浅的、表面的。作为大班孩子他有一定策划、筹备活动的能力,在节日活动商量、准备、布置、分工合作、表演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是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契机。

三、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意义

交往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会了交往才会有机会与人合作,所以交往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同时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也都搬到了陌生的高楼小区,这些居住场所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的情况居多。导致孩子的玩伴除了家人,更多的就是电视机、电脑、玩具,使孩子缺少了和他人交往的途径。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自私、孤僻、攻击性行为、与同伴之间不能相互谦让等问题的原因。

从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便显现出来,假如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适时适宜的引导是刻不容缓的。可见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来说只有家园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他们为何幸灾惹祸


在一次音乐活动时,老师正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这个活动单元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承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这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教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教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欢顺应老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老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欢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教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捣蛋的为何总是他们


下午副餐时间到了,我请孩子们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然后分别给他们分发点心。可是这时辉辉、小颖等几人用力敲着茶杯,还大声尖叫。我当时非常生气,就走过去严厉地对他们说:“你们怎么又捣蛋了,不要吵了,快去吃点心吧!”吃完点心后,当我上课时,辉辉、小颖又开始走来走去,我又一次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请孩子们收拾好自己桌子上的废纸,其他幼儿都整理干净,可是他们又把纸仍到地上……这使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捣蛋的总是他们呢?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我总是批评那些所谓的爱捣蛋的孩子,使他们受到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永远也改不了,所以也就不会想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我想如果我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而是信任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做是不对的,那么孩子们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一个孩子表现的好坏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评价,教师的定位能决定孩子的表现,更能改变孩子的表现,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孩子为何不打凳子了


为了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每天早晨幼儿入园或下午离园时,我都会安排几个早到园或晚离园的幼儿,帮老师把小凳子轻轻放到桌子上,以便于阿姨打扫卫生。久而久之,许多孩子都以帮老师打凳子为荣,甚至有的孩子为了能帮老师打凳子,要求早入园、晚离园。班内出现了幼儿争先恐后帮老师打凳子、打扫卫生的现象。可最近几天,我发现多数孩子不愿打凳子了,我很纳闷。一天,我问几个正不情愿地搬着凳子的幼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以前都抢着帮老师打凳子,可现在怎么都不愿打了呢?”“老师……”琪琪欲言又止。“为什么?大胆告诉老师!”在我的鼓励下,红红说话了:“老师,打凳子不是好孩子做的事情。那天做游戏,小凯不听话,您不是罚他到教室打凳子了吗?”我愣了一下。

哦,那是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孩子们在户外做钻圈游戏时,调皮的小凯趴在地上做鬼脸,自己不钻,还影响了后面的小朋友钻圈。我一气之下,说:“小凯,你不愿做游戏,到教室里打凳子去!”小凯不情愿地从地上爬起来,慢腾腾地走进了教室……没想到,我的这一举动让孩子们感到帮老师打凳子是不光彩的事。为了挽回影响,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我向小凯道了歉,并肯定了热爱劳动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此后,孩子们又争着打凳子了,我心里又是一阵欣喜。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或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会把很小的孩子送去上幼儿园。但是,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虽说不愿上幼儿园是个普遍现象,但每天又哭又闹的孩子还是让妈妈觉得很心烦。

上幼儿园的最佳时期和孩子对幼儿园的接受程度,因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而不同。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也愿意听老师的话;可有些孩子很大了还是吵闹着不愿意去。虽然时间先后存在些许差异,但通常满3岁后就可以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小一点的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而哭闹是很正常的。还有就是,男孩儿的发育相对晚一点,4岁前不愿上幼儿园都是属于正常范围的。

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妈妈

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就应该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原因了。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处于分离焦虑阶段。这时候,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性,经常强迫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可这样会让孩子的焦虑感更强烈。孩子会把去幼儿园和再也见不到妈妈联系到一起,因此顽固地表示拒绝。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以前去过幼儿园,但因为不适应又回来了。妈妈总是希望孩子能多和外人交流,但孩子如果一时难以适应,自然就不愿意再去了。还有就是生性胆小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所以也不愿意去幼儿园。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还有很多。可能是对妈妈过于依恋,或者是不善于处理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理能力不强,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应该正确判断真正原因,并立即着手解决。

不去幼儿园也是可以的

幼儿园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选择。特别是个别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最好是在家里由妈妈照顾,以后直接上学。孩子没做好心理准备就被父母强行送到幼儿园的话,不适应集体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会不断累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经历太多失败对孩子没好处,成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为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可以逐渐延长孩子和妈妈分开的时间。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或者去亲戚家串串门,创造一些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一开始孩子会比较关注妈妈是否在身边,当他确认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不会不安全后,就会逐渐变得独立起来。

刚开始去幼儿园的时候,大人可以多陪陪孩子,适应1~2周后再逐渐引导孩子自己玩。如果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可以事先告诉老师,请老师特别留意。去幼儿园大约1个月左右后,如果孩子能够适应最好,实在无法适应,也没必要强求。适应期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即便不能适应,也不要责怪孩子。让孩子在家调整一段时间,找机会再送就是了。

另外,亲兄弟间或者比较熟悉的孩子之间没必要做比较,不是说大的适应了,小的就一定没问题。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育笔记《为何我不送女儿去贵族幼儿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去公立幼儿园还是去私立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