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故事告知你溺爱孩子的后果

幼儿故事4岁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07-17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做错事了,家长过来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好像还小是不懂事的理由。因为孩子还小,家长放弃了教育孩子明辨是非,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也依然是不懂事没教养的大人。

家长对孩子的放任,总有一天会还到孩子身上,当他长大后被残酷社会狠狠教育的时候,他就知道,无论大小,教育和教养都是不该缺席的一课。

所以,别再为孩子的没教养找借口了,更加不要变成文中的“熊家长”,家长的教育,无论孩子多小,都不该缺席。

一、年龄小,不是胡闹的理由

同学给我讲过她遇到的一件事情,她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同学朋友送了很多礼物。有朋友送了一个音乐盒,精致漂亮极了。刚拆开,被一起来的表妹看到了,5岁的表妹很喜欢,就直接张口问她要。

同学不是很乐意,怎么说也是朋友送的礼物。可是她不给,表妹就又哭又闹,有趣的是同学妈妈的态度,她很大度,很宽容地直接把礼物送给了表妹。理由是她那么多礼物呢,送一个给表妹又无妨。

肯定有人会不以为然,理由也能找出一大堆,“孩子淘气是天性啊,活泼点才惹人爱。”“亲戚家的小孩,给她又怎么了”……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总是宽容的,心软的。他们理直气壮地说:”他还小,不懂事,你就让让他。“

所以,小就成了天然的护身符,自带有理光环(我小我有理),就可以不懂事,就可以被原谅。

真的是这样吗?

二、熊孩子背后总是有一个熊家长

孩子小,爱玩,爱闹是天性,但也因为小,他们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成人那么清楚明白。他们会凭着天真的本性做事,没有父母的引导教育,这些本性导致的后果,有些在成人眼里无伤大雅,比如在电影院里跑跑,拿走姐姐的礼物……有些则可能导致很严重的伤害。【m.JaB88.cOM 88教案网】

新闻中曾经报道过一件事: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经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

面对警方的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更扯的事儿还在后面,孩子的爸爸在赔偿的时候,只赔了一条安全绳!!

呵呵!别再拿“小”说事儿了,每个熊孩子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熊家长。他们的熊行为,都是家长放任的结果。

三、你不去教育孩子,总有人替你教育他

有个很旧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母亲在网上发帖说: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她现在还在发抖。

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喜欢到邻桌到处跑跑看看,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被回打了……

这个母亲愤愤不平的点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调皮点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他小,可做妈妈的你还小吗?你难道不知道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吗?

孩子再小,总是要长大的。做家长的现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权利,以他小的名义原谅他,甚至要求别人原谅他。那么,有一天,当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他再宽容了。

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但愿你到时候不会后悔。

四、你可以宽容孩子,但社会不会

我相信还会有很多家长会说类似于“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的话,孰不知,在溺爱和错爱下的孩子,长大同样不会被社会所“原谅”。

有一个孩子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念高中。有一次回国,他给我们讲了个经历,却对自己感触很深。原来他假期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

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所受到的严厉惩罚,竟是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在中国式教育的娇宠之下,让学生罚站也如走钢丝,迟到自然可以逍遥法外。但多年以后,因一种积习所引发的重创,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4个案例告诉你你也溺爱孩子了


案例1

1.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打碗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会遇到的事,不少家长处理的方式是训斥,打骂,还有家长平静以对,不喊不吵。这些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6岁的龙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一家人去参加宴会,在桌上,龙龙蹦来跳去,很兴奋。最后,他不小心手一推,把桌边上的盛汤的碗打落在地,溅得妈妈一身的汤汁。龙龙吓坏了,立刻向妈妈承认错误。“我再也不打碗了,妈妈别打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龙龙妈觉得脸上挺挂不住的,冲着龙龙的屁股轻轻地打了两下。其实并不疼,可龙龙挺伤心的,哭个不停。

正面管教: “调皮、闯祸,是孩子天性的流露。”孩子闯祸后自觉认错,家长要抓住机会恩威并施。适度、当众批评有必要,同步平息周围人的不满,注意方式要平静、简短,态度要严肃、沉着。批评之后,可以给予一定惩罚(禁足,取消活动),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加以交流,接纳他的感受,表扬他主动认错,勿忘鼓励信任。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要求他参与补救,如向周围人道歉。“这个打碗的案例,就可以让孩子参与擦拭和清洁衣物。”

案例2

2.“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些刚刚开始会数数,会念诗的宝宝,让家长既欣喜又焦急,忙不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琪琪今年5岁,还没到暑假,妈妈就已经为她计划了整个暑假的学习、生活安排。”琪琪妈说。放假有三四天了,每天如此紧密的安排,琪琪并没有反对,但看起来,挺不开心,一个劲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带她去看大海。

正面管教: 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就该接受适合他的教育,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都应该是在他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味生搬硬套以及填鸭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适得其反。不如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哪怕是一同做家务,让孩子在各种经历中自我成长。

案例3

3.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

4岁女孩芊芊,与人打招呼全凭心情。高兴时,家长让她喊谁就喊谁,不高兴时,家长让喊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全当耳旁风,不仅不喊,还把小脸背过去。芊芊妈说:“有次,我让她叫小区里的一位老太太,连哄带骗,叫她喊,她都不睬,弄得老太太和我都很尴尬。”等老太走了,芊芊妈说她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坏孩子。她听了一下子就哭了说:“我就是不想叫她嘛。”

正面管教: 多数家长会急于指责,当众批评,并强迫孩子做“正确的事”,结果扩大了后果,加重了负面性质。殊不知无论成人孩子,不适行为(果)的背后总有心理原因(因),要允许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追本溯源才是解决之道。稍加劝告未果,家长不妨用示范化解当时的尴尬:“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所以今天我代替你来叫:奶奶好!”之后与孩子单独交谈,首先,花70%时间着重了解他的真实感受,理解并接纳,降低情绪;然后花30%时间,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强化)他曾经有过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和信任。

案例4

4.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经常在超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前,看中一款玩具,哭闹着要家长购买。童童的妈妈就为此苦恼不已。她说:“我家童童今年7岁,别的都好,就是喜欢各种小飞机,看到什么样的都要买,不买就赖着不走。”小的时候,童童妈舍不得他哭,一般都能满足。后来大了,童童妈觉得无限制地惯着,任凭孩子怎么闹,都不肯买,常常是逛个超市,大人小孩都不开心。

正面管教: 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物质上很容易得到满足反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因此家长要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要求说“不”,通过沟通引导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什么是必须品可以购买,如日用品等。玩具、零食这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只要看到就可以买,但可以用于表现好的奖励。“在进超市或商场前,事先说好,哪些可以买,只能买一样。这样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耍赖了。”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你溺爱孩子吗?


什么是溺爱?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都响应了生一个的号召,一个家里就一个孩子于是大家视作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孩子捧手心,一不小心就溺爱了。大家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与最高标准的满足。不管在哪里都是有人随从服侍。满足孩子的所以要求……

现在每个学校放学时的门口家长们翘首期盼,孩子一出校门,家长赶紧接过书包递上各种好吃的……这些都是溺爱孩子。

溺爱的不同表现

1、给孩子特殊待遇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孩,于是这个掌中宝在家中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好吃的好玩的通通只属于孩子一个人,让孩子的地位远远高出长辈。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挫折。

2、无条件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孩子总能够随心所欲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必须得到。很多小学生就开始用手机、平板电脑,穿着要名片开始了虚荣攀比的生活。孩子渐渐的失去吃苦耐劳的精神。

3、生活随意懒散

大人的约束不到位让孩子为所欲为,缺乏劳动精神过着奢靡的生活。长大以后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4、祈求孩子

为了让孩子多吃口饭,或者让孩子加快写作业的步伐而央求孩子,比如:你吃完饭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这样只会让孩子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更加扭捏作态。也让家长的威信完全丧失。

5、代替包办

任何事情都怕孩子办不好或者怕孩子累着、吃苦,于是家长就全部代办。这样只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会。

6、过度担心

怕孩子摔跤,担心孩子怕黑...结果孩子就真的怕黑,也从来没有摔跤然后自己爬起来过。这样的孩子更加的娇气懦弱。

7、剥夺独立权利

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万无一失的安全而剥夺他们的独立权利,让孩子不能自主的行动。渐渐的孩子变得胆小丧失自信心。

溺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1、溺爱让孩子只会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会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也失去了来自体验劳动的乐趣。

2、孩子总是有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因为父母总是不让它们亲自动手,这样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3、孩子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习惯了听父母的,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被允许。失去主见也会让他们变得懦弱。

4、各种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也失去了原则。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没有规则,他们会变得不讲道理甚至无理取闹和社会格格不入。

溺爱孩子孩子导致的结果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新东方泡泡少儿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希望广大家长能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都必须听他的,他不肯为别人着想,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宠坏了的孩子们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未来的学业事业甚至婚姻都可能变得比较困难。

2.孩子性格骄横

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骄横乖张。由于家长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无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会目中无人,敢于骑在长辈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宽容,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

3.孩子懒散唯我独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代办,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这样下去必然会变得懒散。而且在家谁也管不了他,唯我独尊,他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试想,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4.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长期被家长的宠溺包围,这些孩子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本想不到还需要为别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会上,也许自私能谋得一时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业迟早会遭遇失败,感情也是一样。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5.不能经受挫折

家长给予孩子的溺爱,把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护和宠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离开温室,遭受一点小小的困难便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无法行大事。

6.知礼节为何物

家长对孩子过度宠溺,一般会对孩子做各种让步,更不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礼貌,没有做人最基本的礼节,坏习惯会慢慢发展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溺爱孩子的六种恶果


现在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独苗,家长便很容过度宠爱孩子,北京最大小升初辅导机构八人教育吴老师提醒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直接会导致以下6中结果,让家长追悔莫及。

一、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障碍

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小皇帝,别人都必须听他的,他不肯为别人着想,自私自利,目中无人,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宠坏了的孩子们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未来的学业事业甚至婚姻都可能变得比较困难。

二、孩子性格骄横

过度被宠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骄横乖张。由于家长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无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会目中无人,敢于骑在长辈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宽容,不懂让步,更受不了委屈。

三、孩子懒散唯我独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无论做什么都有父母代办,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这样下去必然会变得懒散。而且在家谁也管不了他,唯我独尊,他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试想,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四、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长期被家长的宠溺包围,这些孩子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本想不到还需要为别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会上,也许自私能谋得一时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业迟早会遭遇失败,感情也是一样。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五、不能经受挫折

家长给予孩子的溺爱,把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护和宠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离开温室,遭受一点小小的困难便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无法行大事。

六、知礼节为何物

家长对孩子过度宠溺,一般会对孩子做各种让步,更不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礼貌,没有做人最基本的礼节,坏习惯会慢慢发展扩大,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的故事


关于溺爱,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妈妈,我要机车,这样上学比较方便。」

「可是你还没满十八岁。」母亲说。

「不管,给我嘛!」

于是,儿子有了一部机车。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又来找母亲。

「妈妈,我要最新款的手机,不然出门没面子。」

「那旧的怎么办?」母亲问。

「那不是重点,重点是:妳到底爱不爱我?」

于是母亲没再说什么,给宝贝儿子买了一只手机。

从那次开始,儿子要什么,母亲就给什么。

她想,我可不能失去儿子的爱,在这世上,我只剩下一个最爱的人了。

有一天,儿子打电话找她。

「妈妈,我现在要一笔钱。」

他把那笔数目说了出来。

「开玩笑!」母亲听完大叫一声!

「不是开玩笑,我需要那笔钱!」

「不行!你回家来,我们慢慢谈!」

儿子大吼一声:「原来你爱钱比爱我还多!」

不是这样的。

母亲还想说点什么,但儿子已经把电话挂断了,因为她没有教会儿子怎样听人把话说完。

她心爱的儿子,已经听不懂人话,尤其听不懂拒绝他违逆他反对他的话了。

觉得自己没人爱的儿子,回家以后做了一件震惊社会的事:

把最爱自己的母亲给杀了。

这个母亲,最后还是失去了儿子的爱,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爱,但不要溺爱。溺爱,有时真的会害死人。

在另一个故事里头,有一个从小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无恶不作,最后被捕入狱。

他死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再喝一口母亲的奶水,结果当母亲真的来了,他却把含在口中的乳头给咬掉了!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都是妈妈害的,如果妈妈不要那么宠他,或许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这种想法很要不得,每个长大的人都该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父母出面负责。

真正成功的人,会把失败的责任归给自己,却把成功的因素归之于他人,归之于上天;真正的失败者正好相反,他们会把成功归给自己,却把问题推给别人,怪罪上天不照顾自己。

但另一面,从故事中我们也看出家庭教育的影响真的很大。

教育,不能真正解决人所有的问题,但不好的教育,往往就是制造问题的工厂。

人性中有其黑暗的一面,有罪住在其中;加上不合适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就有如火上堆炭,让世界陷入一片火海。

溺爱、凌虐或者逼压太紧,都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唯一能达成的就是把孩子内心的野兽养肥,最后反噬自己。

爱,但不要溺爱。爱,要在光中去爱,要为心爱的人儆醒,用你的祷告守护他们。

也许你仍然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未来的事谁也不知道。但你可以把天大的事情信托给至大的神,把一切难题带到耶稣面前去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