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孩子做亲子鉴定应该注意什么?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家庭的纽带和润滑剂,为家庭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但是一旦夫妻感情发生了信任问题,那么小孩就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谁都不愿意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是别人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很多男人就宁愿花钱去做个人亲子鉴定弄清事实的真相。那么,在给小孩子做亲子鉴定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一:亲子鉴定样本的选择
DNA亲子鉴定,是通过提取人体的任何组织(如头发、口腔拭子等)进行DNA鉴定的,这种方法是目前亲子鉴定中最准确的一种,准确率可达到99.9%,有检测准确率高,简单,快速,实用的特点。
给小孩子做亲子鉴定样本的选择分为两种情况:
1、未出世的胎儿:提取胎儿的绒毛组织和羊水作为胎儿的检测样本。如果要提前胎儿的绒毛和羊水做鉴定的话,一定要找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妇科医生采集样本,保证提供的样本确实含有胎儿的DNA,同时也保证胎儿和孕妇的安全。采集好样本之后,最好第一时间将样本送检,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要将样本冷冻存放。
2、已出世的小孩:已经出世的小孩做亲子鉴定可采集无创的口腔拭子作为样本,孩子太小不建议采集头发作为亲子鉴定样本,因为孩子太小,发质不好。建议10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采集头发作为亲子鉴定。
注意二:保护孩子的心灵
DNA亲子鉴定技术虽然是现在科技进步的产物,很多人会认为做亲子鉴定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侮辱,夫妻之间的猜忌和不信任,从而一提到亲子鉴定就会引起家庭或者婚姻变故。所以大家做亲子鉴定应该要谨慎,为了家庭,要顾及到孩子的感受,灵活运用,选择一种合适隐蔽的方式去做。如果需要办理可以选择华曦司法鉴定所,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
(本文感谢上海亲子鉴定中心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技术支持)
当喜欢自己来的3岁孩子想自己穿衣服,急着把外婆手中的衣服抢过来,笨手笨脚的试着穿上衣服,结果……
结果,一旁心急的外婆看着孩子笨手笨脚,抢着帮孩子穿,在孩子跟外婆互相拉扯的过程,越来越急躁的外婆就从孩子身上打了下去。外婆感觉自己的关心不被接受,开始破口大骂,而脾气硬的孩子更是一脸委屈,仍坚持要自己穿衣服。有时外婆看着孩子的妈妈陪着孩子穿衣服,嫌孩子的妈妈手脚太慢,也会插手把衣服抢走要亲自帮孩子穿。
因此,每天当洗澡完穿衣服的时刻,孩子都直接抗拒外婆的帮忙,坚持要自己穿。当穿不好时会嚷嚷要妈妈我来帮忙,完全不接受外婆的好意,因为孩子的妈妈会试着等待孩子自己完成,等孩子需要帮忙她会自己开口。急性子确实让外婆时常情绪失控,更让祖孙的亲密关系变质。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等待,其实大人更是急躁、没耐心等待。
孩子在发展过程,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时间来学习与反复练习,但是当妈妈的时常在一旁催促着孩子「快一点!快一点!」、接着是没耐心的直接帮孩子代劳、甚至焦急万分时直接对孩子大吼大叫与攻击责骂。
你知道吗?孩子需要的不是很能干的妈妈,需要的是能多给他一点时间、陪他一步步学着完成、与他分享成功骄傲的妈妈而已。
即使妈妈的生活有多紧凑,有忙不完的家事,不仅有孩子,还有家庭要照顾。但是,等待是妈妈在育儿过程中,必须要学习与磨练的重要能力。
慢养、等待是妈妈育儿必须学会的功夫。
等待,让孩子能情绪稳定,不会用尖叫、哭闹来抗议。
等待,让孩子能专注有耐心,不轻易放弃的学习新事物。
等待,让妈妈你能享受陪着孩子学习每一件生活小事,分享孩子当下的成就与喜悦。
等待,让妈妈你感受到孩子的单纯可爱,才不会让感到育儿生活只有劳累,没有喜悦!
余治莹:这个我更希望父母亲给孩子的阅读时间是固定的,不要断断续续的去做陪孩子读书。所以第一点就是给孩子固定的阅读时间。
丁鹏: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一个固定的习惯。
余治莹:是的,如果你有一个个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读书,可能平时会读半小时,十五分钟,那么即使你在忙,那你在那个时间段哪怕只陪孩子五分钟或者是仅仅用两分钟来给孩子完成一个对谈,那也是对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有帮助的。另一个就是给孩子良好的阅读环境。你在陪孩子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一个嘈杂的环境(),那样孩子是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的。
丁鹏:无法静心读下去。
余治莹:是的,所以亲子阅读的前提是我们要先把时间跟空间完全的设定好,然后我们再来看选书,就是之前谈到的跟他一起去读适龄的书。现在外在的条件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再来看共读的方法。共读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其实我们不必要去强调我们今天要去朗读或者是看图讲述,其实这个共读的过程和方式都是很自然的。我知道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是在是太担心了,所以共读的过程中她就会非常紧张,他想选一种更适合孩子的阅读方式,他时刻都在思考这个怎么读,一定要读多少分钟,我就觉得这样的家长会把这种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丁鹏:所以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跟孩子进行阅读的时候应该抛却那些“功利心”要跟孩子一起去自然的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不要让我们鉴于孩子成长的那部分焦虑传递给孩子。是这样吗?
余治莹:我觉得阅读,特别是亲子阅读,那应该要轻松的。因为孩子一旦体验到紧张,他就不会自然的吸收图书中的内容。亲子阅读中“在一起”享受阅读这是最重要的,跟阅读时间长短无关,跟阅读方式无关,只跟阅读的心情有关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不要老是考孩子:你明白了什么?这类的问题。
丁鹏:就是让他享受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余治莹:对的。
现在很多孩子养成了如今独生子女所特有的坏习惯,如:挑食、偏食,自理能力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脾气倔,在家说一不二等。现代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1、你是孩子的“克隆”对象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这种影M向尤为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和主要优缺点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孩于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浸,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采用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肠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3、孩子一样有自尊心
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不经意中就伤害了孩子。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其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其创新精神与自我行为控制。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其自尊心。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不及他人之处,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其他长处来激励孩子。
4、从小教起,从小改了
0—3岁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当前,有些中小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
,都是由于幼儿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
5、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孩子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往往是父母惯用负强化所致。
6、决不为孩子护短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爱听表扬和赞颂之辞。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兴。当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阅读时间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和宝宝亲子阅读的时间在逐渐延长,这一趋势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宝宝注意力维持时间延长了,这是宝宝神经系统成长的结果,家长敏锐地发现到了这个成长,就能和宝宝进行更多较为持续的互动了;
第二是家长愈发关注宝宝的语言发展和教育了,宝宝刚出生时,家长更多地是关注宝宝的保育,宝宝吃喝拉撒睡占据了家长的全部神经,随着宝宝生活日益规律,亲子互动日益融洽,家长也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宝宝认知发展的关注上。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无需规定其阅读时间,更无需为宝宝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担心。优秀的图画书会用它们的色彩、造型、构图、功能(洞洞书、翻翻书、触摸书、音像书等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好玩的”书呈现给宝宝,让宝宝有机会和这些“书”亲密接触,无拘无束。至于持续多长时间,那完全由宝宝做主就行了。
2选书类型
童书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外形上可以分为异形书和普通书;从材质上可以分为非纸书、纸板书和普通纸质书;从内容上可以粗略分成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图书。从主题上更有丰富的内容。
小宝宝的家长在选书时,选择范围没有大宝宝的家长大,主要是由于低幼童书较少,新手父母的经验不足,宝宝的阅读局限性比较大。
0-2岁宝宝理解故事的能力尚未形成,家长可以选择少量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类图书,题材主要是和宝宝的日常生活有关,例如吃饭、睡觉、便便等,利用宝宝现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宝宝理解故事。
这个年龄段,家长可以更多地为宝宝选择一些异形书或玩具书,题材也是以认识身边简单事物为主,例如宝宝的身体,宝宝的动作,宝宝熟悉的动植物、生活用品等,帮助宝宝爱上图画书展现的世界,并把自身经验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基于经验阅读,并把阅读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此时选择的图画书尽可能色彩柔和、明亮,色彩不宜太过艳丽、纷乱。过多的细节并不是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必需,简洁明了的造型更能得到宝宝的关注。
良好的性格培养、习惯培养都是必要的,但图画书给宝宝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图画书中深受宝宝喜爱的正面形象为宝宝的行为做出了榜样,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选取主人公年龄和当前宝宝年龄相仿的图书,这样才为宝宝树立了可及的行为榜样,相反,如果为宝宝树立了超越其年龄段的榜样,宝宝理解不了,也做不到,图画书的行为塑造作用也就没有了。
3选书依据
从调查中看出,三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把“宝宝兴趣”当作为宝宝选书的首要依据,这是非常可取的态度。
其实,“宝宝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宝宝能力”的具体表现。
年轻的父母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定义不同月龄宝宝的具体能力上下限,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指标。年轻的父母不用为此担心,只要认真观察宝宝,遵循他们的兴趣就好了。就像维果茨基讲的,“三岁前的宝宝他们自己的发展大纲”,父母要做的,主要就是发现和支持。
也有父母选择“自己的期待”,而且,随着年龄提高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孩子大一些了,父母希望给予更多的规则、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只要是父母的期待符合孩子发展的水平和孩子的意愿,就没有问题。
但不要把要求定得太高,实际上,当父母的期待违反了孩子发展的规律时,父母很容易看到孩子的抗拒反映,例如不专心,表示拒绝等等。这时,就是宝宝给父母发出信号了,他们在说:“我太小了,还不看不懂。”“这个内容,我目前还不感兴趣。”爸爸妈妈只要把这些图画书留起来,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宝宝可能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了。
因为图画书的阅读也好,其他内容的学习也好,都要基于宝宝慢慢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超前和滞后的学习都是一种浪费,而最知道是否适宜的,就是我们的宝宝。跟随宝宝的兴趣,就是尊重宝宝的能力。
成人的期待需要用“宝宝的兴趣”来检验。
4亲子阅读方式
三个年龄段的大多数父母都选择了有互动的亲子阅读方式,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适宜的。
三岁前宝宝的阅读,主要是依赖父母的讲述进行的,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来建构完整的概念。
听故事,确实是宝宝的需要,听故事在童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看图也同样是宝宝的需要。宝宝通过大量的图画信息来完善头脑中的图式库,为他们将来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从小给宝宝图文阅读的机会,也会让宝宝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有些父母选择让宝宝自己看,我想可能指的是一些玩具书,宝宝和书的亲密接触也很重要,给宝宝与书单独相处的机会,当书是一件玩具,也是需要的。
5开展亲子阅读的目的
多数父母选择了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说明他们意识到对于0-3岁宝宝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认为,小宝宝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而培养行为习惯、拓展知识经验、塑造健康人格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
如果父母看着宝宝的兴趣,顺应宝宝的需要,那么阅读的综合培养价值就会逐一显现;如果父母过分看重认知、品格甚至识字的功能,而忽视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甚至破坏了宝宝的兴趣,那么就有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6亲子阅读后的工作
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除非他们对文字有明显的兴趣,过早地刻意识字并不一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不少1岁以上的爸爸妈妈选择了识字作为阅读后的活动,并不恰当。
0-3岁,主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识记字形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困难。一般宝宝对符号的兴趣,出现在4-5岁以后,那个时候再结合阅读的内容讨论一下符号,也为时不晚。
而0-3岁的宝宝,不妨就和他们聊一聊书中有趣的情节,做一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小游戏好了。而实际上,对宝宝最好的活动,就是一读再读。因为宝宝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有限,往往多次重复阅读才能满足他们理解的需要。如果方面要结合阅读内容展开游戏,不妨考虑和生活密切结合的游戏或活动。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