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太焦虑会影响亲子关系

07-23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妈妈太焦虑会影响亲子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开始只有妈妈一个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妈妈的互动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妈妈只有情绪稳定,才可能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与健全的人格。

影响亲子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妈妈太焦虑

在心理学中,情绪稳定是指妈妈可以自由感受事情发生时的情绪,无论多好多坏,自己都能调节到相对平稳的状态。

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是说妈妈必须要一直高兴,有负面情绪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强烈的情绪。否则,她的关注点就会在自己身上,自然就无法观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孩子生病这件事,最能反映出妈妈情绪控制的能力。

焦虑的妈妈一看见孩子生病就会马上慌了,无论多晚都带孩子去医院看急诊。她完全被孩子高烧不退会引发惊厥,甚至诱发癫痫发作等灾难性的幻想所控制。生病后,孩子本身就很难受,需要妈妈的安抚。而焦虑妈妈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于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而情绪稳定的妈妈突然发现孩子生病,也会很着急,但同时她会进行判断:思考是婆婆白天带孩子出去玩着凉了?还是被其他小孩传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据不同情况来灵活地应对。

情绪稳定的妈妈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当下的需要,给予他不多不少的满足。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支持。

在中国,妈妈们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情绪问题是焦虑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辈受过很多心理创伤,包括:战争、饥荒、疾病、亲人的去世、被忽视……

这些创伤给一个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际传承一直传到了这一代。

焦虑妈妈可能从小就没有或者极度缺乏积极的母爱体验和家庭温暖,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忧之中。

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会想:“我小时候没体会过的母爱,我要给我的孩子!”这种补偿心理,让焦虑妈妈不顾孩子的需要,对他过度满足。

刘华清曾经接诊过一个男孩,他的妈妈就是一直很焦虑,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

一岁多时,孩子特别想自己吃饭。她让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说:“宝贝儿,你不能动,我要一口一口地喂给你!”孩子五六岁时,她又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说:“小区里的全是坏孩子,你不要和他们玩!”

总之,她不断地夸大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觉得只有依靠妈妈,才能获得安全。

实际上,孩子都是在磕磕绊绊、打打闹闹、犯错误、受挫折中成长的,他们自己去调整和处理,从中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

孩子有一个焦虑的妈妈,还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焦虑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会一代代地传承。如果妈妈自小被母亲要求苛刻,那么,她就有可能复制这种亲子互动模式,对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

这种焦虑妈妈就是所谓的“完美妈妈”,她们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一看到孩子有缺点,情绪就爆炸了。

刘华清经常建议妈妈们不要做一个“完美妈妈”,而是做一个“刚刚好”妈妈,轻松、自在地与孩子互动。如果妈妈低焦虑,那么,她就能够设身处地地观察孩子的需要,试探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在一起。

不稳定的情绪,会堵塞爱的通道

在刘华清看来,如果长期处于怨恨、内疚、无助、冷漠等负性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妈妈可能很难表达爱,孩子更是感受不到爱。

1、怨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轻妈妈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

孩子出生后,她们开始面对一系列的丧失:身材走样、失去工作的晋升机会(或者干脆失业)、没有娱乐时间……

当孩子不听话、哭、闹、尖叫时,她们会非常厌烦、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过得这么痛苦?”这种情绪困扰,于是衍生了指责甚至是暴力。

如果,女性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爱孩子,就不要施加外界压力,让她们仓促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否则妈妈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妈妈自身也要反省、成长,接纳自己的情绪。在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中尝试寻找平衡点。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孩子。

2、嫉妒

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时候被交给爷爷奶奶带。孩子为了重新获取安全感,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会本能地依恋奶奶。可是,当看见孩子跟奶奶更亲近时,很多妈妈会产生嫉妒的情绪,导致对孩子过分挑剔与控制。

刘华清建议妈妈除了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外,也要真诚地感谢婆婆所做出的贡献。

实际上,在被抚养的过程中,“奶奶”已经在心理上成为孩子的 “妈妈”。所以,当奶奶被否定和指责时,孩子才会这么痛苦和混乱。此时,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妈妈对女儿最好的爱。

3、无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有些妈妈玩手机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其中有些妈妈不是因为没有责任心,而是因为自己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内心有一种绝望感和无助感。

孩子大哭时,她们的心里其实已经翻江倒海,但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装作没有听到孩子的需要,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在心理上,这种妈妈就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根本顾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问题时,她会表现得很无助,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很无能,看不起妈妈,感到愤怒和绝望。

4、冷漠

妈妈的冷漠,也可能是有心理创伤。

冷漠的妈妈不关注别人,没有能力马上响应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饿了,可她就是不过去。那么,孩子想要去控制别人的渴望就会加强。长大后,他会希望所有人都听他的,甚至养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为缺乏同理心,冷漠妈妈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妈妈去安慰他,冷漠妈妈的反应往往是:“这有什么啊?为了这点儿小事你就哭?”没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难传递给孩子爱与支持。

妈妈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有情绪时,可以逛街、找闺蜜聊天、听音乐、做运动等等,用合理的渠道发泄、舒缓情绪。

这样,情绪不会像条件反射似的爆发,而是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适合当下的处境,这样就能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

另外,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会集中爆发出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厌食症以及人格障碍倾向。

妈妈可以把孩子的问题作为改变自己的契机,和孩子一起系统接受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自我成长。

爸爸提供好环境,妈妈才会情绪稳定

刘华清认为,爸爸对于孩子的作用是保持整个家庭环境的稳定。环境稳定了,妈妈的情绪会更稳定,孩子就能从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很多男人在面对婆媳大战时,觉得自己应对不了就跑;或者认为“妈是亲生的,媳妇可以换”,一味地偏帮母亲,指责妻子。

其实,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家庭稳定的基石,两口子要一条心。

婆媳发生矛盾时,妻子有很多情绪。如果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妻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对着孩子去了。所以,这时候,男人要表现出力量,很稳地站在家里,在婆媳之间起到调和与缓冲的作用。

丈夫对妻子的支持,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关心和倾听妻子的需要,感谢妻子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帮她分担家务等等。

有一位爸爸,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但是,他每次从外地回到家,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都会亲手做一个大面包。等孩子们早上醒来,一闻到面包的香气,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欢呼雀跃着到房间里找爸爸。妻子也从这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汲取着营养与力量。

保持情绪稳定,是每个妈妈都要学习的功课;而帮助妈妈情绪稳定,是每个爸爸都要做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职场妈妈如何加强亲子关系


其实,与宝宝如何相处的技巧没有谁能真正教你,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个特有的妈妈。不要迷信所谓的育儿技巧,当你放松下来时,你就有了育儿的本能正如你意识到的,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1、想象一个足以让自己心情愉快、放松的情境,或者一些美好、舒服的词汇,比如:暖暖的阳光,开心的野餐,温馨的灯光,甜甜的笑容

2、在头脑中闪现宝宝的可爱,比如:胖乎乎的小脸,脆生生的声音(尤其是叫妈妈的时候),玩耍的模样,滑稽的怪相,还有好多可爱的第一次;

3、想象你与宝宝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游戏、读书、洗澡、玩水、学步相信这些想象足以给宝宝一个好状态的妈妈!这就象接力跑中的那段接棒区,是一个助跑、转接与加速的区段。工作以后的你,可能已经累了,而如果能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接棒区,将能使你从工作的后遗症中解放出来,给自己一个即将见到宝宝的幸福期待,也将激活你发自内心的母性的爱与灵感。

不论是声音、动作、姿势、语言、表情足以表达宝宝的需要,只要你肯仔细听,欣赏地、带着好奇地听。当然,你可以提出你的设想或建议,宝宝,想不想听妈妈讲故事啊?妈妈今天给你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书,想不想看啊?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交流以自愿为原则,我平时就经常陪孩子一起玩E巧派早教机,E巧派早教机里面含有丰富的儿童故事资源和多元化的早教互动形式,可以帮助宝宝认识乐器、听儿歌、学画画,培养宝宝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绘画等艺术能力。并且可以导入和播放自己喜爱的儿歌和音乐,拥有宝宝自己的音乐平台。游戏+学习+动画,学中玩,玩中学,让宝宝爱不释手,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我与宝宝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教孩子什么,就更要懂得如何吸引孩子了!

平日里,父母都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以及朋友圈子里的事,可是仍要在忙碌的时光中抽出宝贵的时候,让一家人在一起用餐、游玩儿,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的时候。

“体罚”会疏远亲子关系


体罚的形式多样化,其中高中以罚跪、罚站或辱骂为最多,初中以手打脚踹或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为最多,家庭中的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是较为普遍,更不可思议的是,幼儿也是被体罚对象之一。

中国有句俗话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很多中国人相信,孩子如果调皮捣蛋、行为叛逆,家长可以对他们施以包括体罚在内的家法。他们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必须严格管教,这种体罚教子观念样子延续到现代家庭里,在学校也是个屡“禁”而不“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儿童身心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儿童体罚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孩子对“体罚”教育接受程度极低

体罚的形式多样化,其中高中以罚跪、罚站或辱骂为最多,初中以手打脚踹或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为最多,家庭中的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是较为普遍,更不可思议的是,幼儿也是被体罚对象之一。那么孩子受到体罚,他们的感受如何呢?据调查显示,40.3%%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辍学念头”。从这一组数据透露,“体罚”这一管教方式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呵护,需要成长的雨露。经受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更受不了教师的各种体罚。但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和为达暂时教育效果的老师,却全然不顾孩子自尊心、羞耻感,因此在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体罚孩子,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的身心发展。

孩子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

小佳今年4岁,孩子贪玩,经常白天看不到影子,每到晚上吃饭才回来。这让家里人总是担惊受怕。于是小佳妈妈采用了暴力行为,每次回家晚了总是要冲孩子的屁股一阵棒子。

经过这么一阵棒子的教训,可能是小佳怕了。每天白天准时回家,晚上一声不吭吃了饭,看书,睡觉。小佳妈妈心里暗自高兴,看来奏屁股有了成效。不过没过多久她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了。问题并不是小佳又开始了贪玩不回家,而是最近总是感觉孩子没有以前的精神劲了,说话少了。每次大声说话小佳都会浑身颤抖,在和孩子沟通时也出现了问题,小佳总是有潜意识的自我保护,精神紧张。无意中,她还发现小佳的小屁股淤血还没有消除,心突然揪了起来,眼泪也哗哗而落。最后她带着小佳来到了某医院,并咨询了医院的心理咨询医生。然后才恍然大悟,悔不该当初下手如此重。

据医院的心理医生介绍: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常打其屁股以示教训。打屁股用力较轻时,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精神上处于紧张、恐惧和压抑状态。同时,还会使孩子智力发育迟缓,身高受到影响。若经常打孩子屁股,会使孩子产生不良性格,如孤独、胆怯等。同时内科某主任说:打孩子的屁股有可能影响其身体的健康状况,容易损伤他们的肾脏。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也表示,“体罚”会带给孩子不少负面影响。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或行为,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同时,无论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体罚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摧毁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同时还会扼杀孩子的智慧。哪怕仅仅1、2次,均可在幼小心里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会随着父母“所赐”的体罚管教方式而变得疏远,幼儿会心存警戒,不再与父母亲近,如此一来,父母无法给予教养和管教。

幼儿需要慈祥的老师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尤其是身心发展都处于萌芽状态的幼儿禁不住风雨,也经受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更受不了教师的各种体罚。但事实却是,幼儿在学校早体罚现象仍然层出不穷,罚站、恐吓是使用最普遍的方式。中新网曾报道,广东同德的南方中英文幼儿园的两名保育老师,要求深夜睡觉时讲话的5岁小冯,脱光衣服吹冷空调,此前,小冯曾3次被老师两只手并到一起,用麻绳紧紧捆住。此外,还有包括他等数名同学,也经常被保育老师用绳子绑住双手,幼儿园负责人承认有体罚学生的事实。

这不但未能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也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教师,更应该熟知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呵护这些花朵。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看,体罚为职业道德所不容,对幼儿“动粗”更是为人所不齿,与教书育人的宗旨背道而驰。

幼儿遭体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以幼儿的柔弱之躯,显然承受不了“深夜脱光衣服吹冷空”、“被绳子绑住双手”等残忍手段的折磨,留给孩子的可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发青淤痕”,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伤痕无法轻易抹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老师并不是慈祥妈妈的形象,而是厉声呵斥、随意体罚的“母老虎”,势必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今后的学业造成影响。幼儿遭体罚事件之外,更多地是家长的愤慨和社会对教师的非议,而这些显然使“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蒙羞,损害了教师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走出动辄体罚教育的误区

“打是亲,骂是爱”,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东方的家庭教育。在古代,整个中国都处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政权都是靠压制和武力来维持,需要的是逆来顺受的人格特征,这是专制社会下家庭体罚的背景。

而在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民主和谐、以民为本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健全的、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国家主人。在这种背景下,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畏缩不前,不仅不会让孩子有正直的性格、幸福的人生,而且会让孩子在他人面前显得奴性和低人一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用体罚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健康发展和一生的幸福,所以,幼儿教育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启蒙,更应该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善于观察与揣摩孩子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走出动辄体罚教育的误区,用温暖可亲的手去呵护孩子的幼小的心灵,这样,孩子会扬起人生的胜利之帆。

童年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当你对爱情患得患失时,当你不断要求伴侣的呵护时,会不会想到,这与童年时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相关呢?日前,美国研究人员调查了1500名男女后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

一、母爱影响恋爱模式

1、安全型爱情。

拥有这类爱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拥有安全型爱情的孩子大多有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母亲。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

2、逃避型爱情。

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王国荣分析,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3、极端渴望型爱情。

23岁的小曾告诉记者,她2年内换了5个男朋友。“几乎每次都是我倒追。两个人刚在一起时我会很依赖对方,可没过多长时间,就会分手。”对此,王国荣指出,这类人的母亲童年时往往对他们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就认为,只有“紧缠”母亲,才能获得爱。“这又叫”情感饥渴症“,放到爱情和婚姻上,表现为不断追求完美,并极度依赖对方。”

二、父爱影响社会角色

如果说母爱影响孩子情感的话,那么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犹太国家,父亲常会对儿子说,”我是怎样把你驮在鹰背上的。“”王国荣告诉记者,这句话代表着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因为,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这样的教义: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老鹰就用枝条拨弄小鹰。小鹰就不得不在窝外盘旋,当看到小鹰要掉落到岩石上时,老鹰就会用背接住它。通过这样的故事,父亲首先告诉儿子“你可以飞”;其次暗示他“我会无时无刻保护着你”。“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王国荣指出,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得不到父爱,或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长大。

三、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关系则会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关系。王国荣告诉记者,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最后,王国荣强调,这绝非决定性作用。“即便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保不齐孩子日后可能胡作非为;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也照样能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小编总结:在每个家庭,家长们都有着对自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可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却截然不同。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


影响一:对语言发展之影响

不管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果和孩子之间有良性的语言互动,孩子的语言表达会发展的非常健康。反之,则可能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口齿表达不清、口吃结巴等问题。

举例:孩子在年幼时期,家长常用标准的语言慢速与孩子沟通,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沟通就是建立关系,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口型。如果孩子在一个方言较多的家庭或者关系不良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甚至语言发育迟缓。

影响二:对人格形成之影响

家长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曝露出暴躁、易怒的行为,那么孩子长大后多数也会有这样的性格。很多人会说,看你遗传了你爸的坏脾气,其实这是亲子关系互动中,孩子的行为模仿,是可以避免的。不是遗传!和孩子互动最多的影响最大。

影响三: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

家庭关系融洽、亲子关系亲厚,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有被关爱、被需要的感觉,那么孩子多数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假如孩子一直在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成长,那么孩子多数会不信任他人,没有安全感,不会发展出令自己满意的朋友关系。

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满足的愿望,大部分都是孩子渴望被爱和关注!

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1、正确定位 塑造优良形象

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的、美好的优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关爱和严格比肩并重。说到关爱,大部分的家长都能做到,毕竟是自己家的孩子,但是严格很多家长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时候也许做到了又过分严格了,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上学后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做作业太晚、往往对作业的书写要求不严格,又或者孩子贪玩不想写作业,这时候家长要么放弃原则随孩子的意愿,觉得孩子高兴就好,要么严厉指责,不达标准不准睡觉。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模式。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告诉孩子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那要对自己做的事承担相应的后果,家长要做到对原则温柔的坚持。不打骂,也不放弃原则。

2、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开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父母要乐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适时否决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蛮要求,但父母不能严词厉色,而是用温和的态度,说明为什么拒绝。有时候孩子生气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你不满足我,为什么还要凶我?这时候,给孩子温柔的拒绝,合理的解释,关爱的眼神,孩子多半不会哭闹纠缠。如果,还哭闹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哭闹过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3、尊重孩子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

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合理的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工作,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深刻体会到他也是家中重要的一分子。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比如说:自己的书包、物品自己收拾,这样孩子也有物权的归属感!)

4、杜绝家暴 营造和谐

如今已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空间,支持孩子独立正面挫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师长、关爱朋友等好习惯。不能动辄打骂,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暴力会带来欺骗!

温暖美满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生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游刃有余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技巧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就开始用“法官”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没有全面地了解孩子,高高在上单纯地说教,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父母应当像“律师”一样,充分剖析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轻视他们的自尊,给予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他们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讲明是非,这些才是父母应当做到的。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人生,就是一个大赛场,孩子必须自己参赛,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对生活,更不能当“裁判”,而是应作为“拉拉队”来给予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面对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问题,父母要充分给予孩子空间,让他们做出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张,替孩子决定好。

(1)选择前。尽量不要引导孩子,导致孩子做出父母自认为好的选择,而是给孩子足够的选择,让孩子真正面对各种问题,留下印象,总结经验教训。

(2)选择时。父母依旧不要提出过多的想法,除非孩子做出的选择会伤害到他们,否则不要擅自改变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自行面对,让孩子成长起来。

(3)选择后。在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后,父母应当为孩子感到骄傲,感到开心;倘若孩子的选择并不怎么合适,父母也不要嘲讽孩子,而是让孩子总结经验,以便下回做出更好的选择。

作为“拉拉队”,一方面父母应当细致观察,发现孩子优秀的地方,并竭力称赞他,为他加油,给他力量;另一方面,在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时,父母也应当支持他,适当的指引他们方向。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了解、认识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据对比他人的行为举动,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这也就体现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学做“镜子”,让子女愿意与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应避免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

避免过早的让孩子识字、抄袭文字,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死记硬背更是不妥,而是应该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教导孩子,灵活多样。理解后识记。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教孩子适当的文字知识,打好基础。

误区二:

俗话说“七岁看大”,父母应该在孩子7岁以前,就教给孩子全部的信息系统。只要神经系统一经刺激,孩子就可以自己抓住机会,做出选择。多多激发孩子的右脑,右脑发展良好,将来孩子的理解能力就越强。

误区三:

父母应该避免过早地、过于粗略地教育孩子对文化的分类,最好是有“不仅…而且”“既…又…”的概念。在孩子三岁前,父母的教育会让孩子树立是非观。父母不要将自己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想法里,这对孩子是极其不好的;要教给孩子,文化不是单一的、是多样化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让孩子发展成多元而包容的人格。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以下介绍了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尤其是父母双方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从孩子身上能反应出很多家长的生活习惯,下面一起来看看夫妻双方不同的关系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第一种

夫妻关系较近

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夫妻关系很紧密,会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美满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

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

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

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

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如果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没有家长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之所以说孩子有问题是家长有问题,是因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长负完全的责任。我们要永远记住,孩子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毛病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后来涂抹上的一道道缺点毛病的印痕都是我们家长所为:有些是我们家长因为无知所为,例如我们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所犯无心之过;有些是我们的错误观念驱使我们所为,例如我们认为孩子必须听我们的话因而强迫孩子服从由此所犯的过错;还有些是我们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所犯错误所为,例如我们自己情绪失控却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所犯的过错等等。孩子是一张白纸,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在这张白纸上随意渲染,为了孩子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些关系,还孩子一道绚丽的风景。

家园共育《妈妈太焦虑会影响亲子关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亲子运动会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