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开始看不起妈妈了,怎么办?有时在家里孩子常常懒得听我说话,甚至直接叫我闭嘴!真是让人心寒啊!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对待母亲?是不是他们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呢?专家就此问题给予了以下解析:
一、现在的中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极有可能已经超过了家长。因此,很多孩子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父母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轻视父母的心理。对此,家长朋友要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孩子面前要学会凸显自己的能力,这并不难,因为可以作为优点的有很多,比如:某一样厨艺。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小姨家,因为她的小油饼炼得特别好吃,而且,她还是我师傅呢,呵呵,至今每次炼油饼的时候都会想起她。
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人感和自主意识增强,开始要求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在和父母沟通观点和意见的时候,就不会像小学那样,一味听从父母的安排。当遇到意见不合时,容易产生冲突和情绪波动。对此,要求父母学会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更多地接纳孩子的成长。
三、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他们从小看不起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和自己的孩子比,在言语和行动上贬低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出于逆反心理,就很容易产生看不起家长的行为。为此,建议家长朋友们,要学会真正地尊重自己的孩子,学会发现他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不贬低。
综上所述,家庭道德教育不是靠空话去说、去要求,更多地要靠家长引领孩子,从小到大地以身作则,尊重我们的长辈,尊重他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那样,孩子们自然就会耳濡目染地学习,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如何尊重自己的父母了。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总是习惯用别人的方子呢?中药就那几种,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药方。教育方法也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软、硬两手,关键是我们怎样因时因地因事地为孩子“搭配”,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得学和问。学和问之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消化,去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地改进、完善才是教育之道。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孩子不同,适应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个老师或某位专家。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说过:“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可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却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在网络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好家长?我们做家长的和老师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好沟通,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少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只有当他犯了“错”,我们才来批评他,责罚他。孩子除了害怕,除了想方设法地逃避责难,是不会也不敢把真话告诉我们的。只有当孩子能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像患者在医生面前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内心,知道了“病灶”在哪里,我们做家长的才能够“对症下药”啊。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听之任之,寄希望于“树大自然直”,可是多数的小“树”长大之后没有尽如人意地“直”,却无可挽回地“歪”了。家长的“长”字另一个读音是“cháng”,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不只是孩子的一生,也是家长的一生。我们总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实际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点拨。
当然,家长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帮助,这种共同成长贯穿着亲子关系的始终。家长,好比是接力赛的第一棒选手,我们比孩子早跑了几圈,教育的任务我们先当主角。然后他追上来了,两者并驾齐驱,再后来主角就变成他了,他又开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时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我曾不无感慨地向亲朋好友谈过自己做母亲的担心:1~4岁时,最怕儿子生病;4~8岁时,怕他被人拐卖;8~14岁时,怕他和人打架;学会骑车了,怕他和人撞车,出危险;上了中学,怕他早恋,影响学习……我的怕,就是担心。如果我们担心,就要告诉孩子怎样趋利避害,这就是教育。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期待孩子快快长大。这种体会固然是对希望的期盼,但是有没有隐含一些自己对责任的推卸呢?
现在的孩子对成长的艰难估计不足,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包括以后要做父母这样的人生大事,他们显然也思想准备不足,以为有个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当从别人身上或影视作品中得知那并不仅仅是好玩,还有很沉重的责任时,他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就盛行“丁克家庭”。这时就需要上一辈的家长告诉他们,人生不仅仅是享乐,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断指点和提醒就是教育。孩子不一样,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需要提醒和指点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一次,我去一位朋友那里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7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当朋友把这些内容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一个7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的时候会把儿子叫到厨房,告诉儿子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妈妈回来吃。慢慢地习惯了,儿子回家看妈妈不在,就会自己张罗着做饭吃。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她的儿子不仅能自己做饭,在妈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照顾妈妈。一次她说有点头疼,在沙发上躺着,儿子就给她倒了一杯水,并给她身上盖了床毯子,自己才去写作业了。这位朋友是做家庭教育工作的,她说没有别的诀窍,只要让孩子去做,孩子就愿意去做而且能很快学会做。至于孝顺,她说你只要告诉孩子说你不舒服,孩子自然就会照顾你。也就是说,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为妈妈做一些事情,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心。
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总是把自己的鞋子弄得很脏,刷洗起来很费劲。朋友就让女儿自己洗了一次鞋子。朋友跟我分享,她女儿一边洗一边嘟囔说,没想到鞋子这么难洗。后来,她女儿穿鞋就十分注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鞋弄得很脏了。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父母们也不要往这个方面去想,让孩子做家务,是我们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的一系列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
1、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心灵手巧的孩子大多会一些家务或者手工活,不同的家务可以锻炼到不同的部位,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擦地板则可以锻炼到大肌肉。2、让孩子练习分类归纳。分类和收纳的意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类归纳才能理清,学习知识也要分类归纳才能融会贯通。让孩子从小养成分类归纳的好习惯,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让他一生受益。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从小学着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便可培养出家庭责任感。孩子会更爱家,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承担。
4、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并从中获得自信。5、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刚开始学习做家务,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妈妈的做法,妈妈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孩子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以前,一般还是很乖、很听话、很好玩的。虽然他们还不大会说话,但大人的话,还是能听得懂的,大人的意图他们也是能心领神会的。大人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乖乖地做什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按照大人的意图不走样地怎么做,很少违背大人的意志或愿望。
孩子做得挺开心,大人再一夸他,他还美滋滋的。大人看了也打心眼里高兴,真是无穷的天伦之乐。带一两岁的孩子,那就是一个享受!
但“好景不长”。
当孩子长到一岁半或两岁的时侯,情况发生了变化,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随着年龄地增长,“主意”渐渐多了起来。遇事要自作主张,不大听大人的话了。有时,大人要他往东,他偏朝西,“让他打狗,他偏要打鸡”,好像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你给他玩这个玩具,他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不要”、“不要”,递到他手,他就扔掉,偏要玩另外一个玩具;你要喂他吃饭,他偏要自己吃,弄得身上地上一塌糊涂;可有时你要他自己吃饭,他却非要你喂他吃不可;地上没有水的路他不走,他偏走“歪门邪道”,哪里有水走哪儿,把鞋都踩湿了,眼睛还得意地边看着妈妈……
你说,这小东西,气人不气人!
“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妈妈们常常发出的感慨。
孩子小时侯,吃饭得要大人一口一口地喂,拉完屎要大人给擦屁股,提留裤子。那个时侯,大人只是觉得“累身”,“心”并不觉得太“累”。
到这个时侯,是既“累身”,又“累心”。每天不仅把大人折腾得晕头晕脑、筋疲力尽,还时不时地惹你生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是反常现象,还是正常现象呢?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岁半到两岁的时侯出现的上述现象,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突出的年龄心理特征。
孩子从出生到成熟这十几年期间,要经历两次“断乳”:第一次是“断乳”是在一岁半左右,开始吃饭,从此不再以母乳为营养,可以称作“生理的断乳”;第二次是在十四、五岁左右,他们觉得自己的身高跟父母差不多了,长大了,要摆脱大人是束缚,独立自主,可以称作“心理的断乳”,由此便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岁半的时侯,彻底“断乳”,他们开始自己进食;学会了走路,想到哪里去或做什么,能够独立自主了。这就意味着,孩子要逐步摆脱对母亲的依恋和依赖。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空间的扩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变为在对父母的依赖、依恋和摆脱、独立之间摇摆不定,并且逐渐完全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依赖,向独立自主靠拢。
再加上孩子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喜欢探究,爱好尝试,好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等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反对或不大赞成的事。
大人要是懂得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干预,他做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也就有可能自动地放弃不做了;要是大人进行干预或强行制止,他就有可能非做不可。
此时,孩子往往以直接反抗或对抗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由于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有的则缓和一些。但在这个年龄阶段,都要有这种表现,这是孩子迈出的摆脱母亲的第一步,是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然现象。
所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孩子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训斥、打骂,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孩子的身心正常发育。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做家长不乐意、不高兴的事,有时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是为了摆脱大人的束缚,有时侯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也有时侯是为了把家长也“拉进”自己的活动之中,让家长也参与他的活动。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惊慌失措,生气发火,粗暴地训斥,不仅不会发挥预期的作用,获得预期的效果,很有可能会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感到新奇有趣,越发激起他们再试一试的好奇心。
比如,小孩子学会说话的时侯,听到别人说脏话、骂人,他们也就跟着学,说脏话,骂人。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脏话、骂人的话的真正含义,只是模仿别人,学着玩而已。如果家长听到了就发火、生气,他们看到家长那发火、生气的样子很好玩,就很可能还要继续说脏话、骂人的话。
如果家长采取淡然、平静的态度,加以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孩子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也就渐渐地不说脏话和骂人的话了。
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时侯,家长要有个心理准备,免得来个措手不及。
遇到孩子跟大人“对着干”的情况,要平静、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大发雷霆,最好是采取示范、讲道理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合理的话,家长要亲自帮助孩子做,具体地指导他们做,也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亲情关系,也会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胆活泼,表现得十分自如,俨然像个小大人,似乎“能干”、“懂事”,然而一到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宁可自己独处一隅。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实质上是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一般来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下表现特征: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寡言,情感不太外露,不喜欢交际;喜欢单独的游戏、安静的游戏和没有竞争的游戏;眼神稳定、动作沉稳,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怎么办?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3、增强体质: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4、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5、注意评价和态度: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6、增加孩子“参与”意识: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二、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
有句格言:“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在教育方面,从人生观、做人、学习以及与人交往等方面去引导他,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1、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古往今来,好习惯造就了多少人的丰功伟绩。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好的习惯,是家长的责任。好的习惯从哪里来?家庭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家一是从生活习惯去培养他。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二是做人习惯,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孩子懂礼貌、尊敬长辈,能够真诚地体味父母的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长辈的纯真亲情。同样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亲戚朋友对我的孩子都肯定有加。
2、为孩子树立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需求,积极的锻炼与合理的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保证,并使他从小学会自立,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家里,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重点培养了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爱默生说“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丽宴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认识生活的真实情况,注重培养他的劳动能力,经常引导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在汶川大地震、云南旱灾以及玉树地震中,我们都十分支持他的捐款行动。 3、培养孩子成才先学会做人的思想:从孩子的自信、诚信、乐观、谦虚、宽容、自律等方面去教育他,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肯定并鼓励他的一点点进步,让他在被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扬起自信的风帆,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下一个目标的实现。诚信是孩子一生的资本。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诚信培养诚信,并以生活中的事情为实例,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告诉他要有责任感,要言出必行。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享受幸福。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解决,如果不行,我们就给予他建议,尽量让他自己完成。培养孩子谦虚的美德。教育他要有包容心,宽以待人,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遇到的挫折,要勇于挑战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贵在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时间要合理安排,告诉他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十分有益。使他懂得了计划的重要性。所以他上学以来,从不因为学习其他的爱好和特长而拖欠老师的作业,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
5、教育孩子要快乐学习: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我们对孩子喜欢探索、喜欢思考、喜欢提问、喜欢关注周围生活变化等特点,尽可能地养成孩子专注、记忆、观察、创新、勤奋等特点,使他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有些年轻的爸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个月总有十天半个月要病一次,真是头疼。不得不说,养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孩子却活泼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孩子依然三天两头生病。可见,缺乏正确的养育方法在年轻父母的群体中还是很明显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纵容孩子偏食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简直到了极端,在饮食上偏执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长时间的偏食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骨骼和肠胃发育。
一妈建议: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坏习惯,首先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的唠叨孩子偏食这件事,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就餐环境。其次,家长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食物有新鲜感。箱仔是个典型的肉食动物,对青菜的抗拒让我苦不堪言,后来我就把蔬菜剁碎用来做肉丸子,没想到小家伙还挺爱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肠胃还没发育完善,没有节制的吃零食对肠胃真是一大灾难。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类当主食,把饮料和汽水当开水,这不但增加了肠胃的负担,还有肥胖的风险。其次,中医认为,常食燥热的食物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肝旺脾弱”的现象,而这种体质最容易被感冒光顾。
一妈建议:家长尽量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对零食的种类要严格把控。糖果、碳酸饮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种类尽量少吃。肝火旺的宝宝应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绿豆汤等。脾弱的宝宝在饮食上要减少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达标
小儿的睡眠时间比成人要长,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习惯,也纵容孩子跟着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晚睡不但会影响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导致精神状态极差。
一妈建议:家长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须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要求,保证时间和质量。睡眠足,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个睡前爱折腾的孩子,不过在入园之前,箱妈就严格执行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计划,不但避免早上赖床,还让孩子更有精力参与户外互动。
给孩子穿的实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长总担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着凉了,却从不认为其实是穿多流汗了。给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了。
一妈建议:相信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不少家长还在执迷不悟吧?小儿的衣服的确要随着温度的改变实时增减,但千万不要担心宝宝着凉,就拼命给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脚部位的保暖。
喂养过于“科学化”
虽然我们倡导孩子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化。可不少家长却过度推崇“现代西化营养学”的文章,严格按照指标来喂养孩子。殊不知,西化营养学最大的问题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却忽略了属性。比如,深海鱼虽好,但却是寒性食物,长期食用会出现腹泻、湿疹、咳嗽等状态。
一妈建议:小儿饮食要营养均衡,这本没什么大错。不过,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身体状态。比如,多动的宝宝不适合吃鸡肉和羊肉,湿疹、哮喘、腹泻、咳嗽的宝宝不适合吃水果酸奶等凉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宝宝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祈祷杀菌作用。如果宝宝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会杀死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一妈建议: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咳嗽等病情,要谨慎只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时也降低儿童肥胖的可能。如果医生建议吃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
滥用补品和营养剂
小儿发烧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生病亏了身体,于是病情一好转就开始给孩子大补。其实,此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肠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补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网络上不少洗脑的“育儿科普文”,让更多的年轻妈妈热衷于给宝宝补钙、补锌、补铁......
一妈建议:我从来都不主张给孩子吃补品,家长在给宝宝大补之前先要了解,宝宝真的缺吗?你给宝宝吃的补品,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明明正常饮食都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素,偏偏通过剂品来补充。我见过很多宝宝一喝液体钙总就拉肚子,也有因补充带腥味的铁剂出现呕吐的情况。此外,有些成人的补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给孩子食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