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08-12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为什么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余秋雨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坚持终身读书的人,一定是不平庸的。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高尚者对话。”一个人阅读品位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精神境界,也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柳,雨中白莲,雪中红梅,暗香浮动。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充满叩问深思,发人深省。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0.3℅。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坚持读书的人,人生一定会大不一样。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不要再犹豫了,拿起书本阅读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


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胆活泼,表现得十分自如,俨然像个小大人,似乎“能干”、“懂事”,然而一到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宁可自己独处一隅。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实质上是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一般来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下表现特征: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寡言,情感不太外露,不喜欢交际;喜欢单独的游戏、安静的游戏和没有竞争的游戏;眼神稳定、动作沉稳,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怎么办?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3、增强体质: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4、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5、注意评价和态度: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6、增加孩子“参与”意识: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二、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

有句格言:“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在教育方面,从人生观、做人、学习以及与人交往等方面去引导他,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1、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古往今来,好习惯造就了多少人的丰功伟绩。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好的习惯,是家长的责任。好的习惯从哪里来?家庭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家一是从生活习惯去培养他。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二是做人习惯,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孩子懂礼貌、尊敬长辈,能够真诚地体味父母的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长辈的纯真亲情。同样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亲戚朋友对我的孩子都肯定有加。

2、为孩子树立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需求,积极的锻炼与合理的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保证,并使他从小学会自立,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家里,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重点培养了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爱默生说“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丽宴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认识生活的真实情况,注重培养他的劳动能力,经常引导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在汶川大地震、云南旱灾以及玉树地震中,我们都十分支持他的捐款行动。  3、培养孩子成才先学会做人的思想:从孩子的自信、诚信、乐观、谦虚、宽容、自律等方面去教育他,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肯定并鼓励他的一点点进步,让他在被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扬起自信的风帆,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下一个目标的实现。诚信是孩子一生的资本。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诚信培养诚信,并以生活中的事情为实例,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告诉他要有责任感,要言出必行。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享受幸福。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解决,如果不行,我们就给予他建议,尽量让他自己完成。培养孩子谦虚的美德。教育他要有包容心,宽以待人,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遇到的挫折,要勇于挑战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贵在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时间要合理安排,告诉他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十分有益。使他懂得了计划的重要性。所以他上学以来,从不因为学习其他的爱好和特长而拖欠老师的作业,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

5、教育孩子要快乐学习: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我们对孩子喜欢探索、喜欢思考、喜欢提问、喜欢关注周围生活变化等特点,尽可能地养成孩子专注、记忆、观察、创新、勤奋等特点,使他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空闲之余常常这样问自己。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柏栩栩时,“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柏栩栩一样,读清华北大”;我看到周杰伦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周杰伦一样,成为一个知名音乐人”;当我看到郎永淳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郎永淳一样,成为一个知名的播音员”;当我看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我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将来也能站在天安门阅兵的队伍中”……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一名家长,更是一个梦想家,无时无刻不在幻想和设计孩子的未来。

梦想永远是梦想,我们要面对现实。当我静下心来和孩子交谈时,当我们互相交换内心的想法后,他很冷静的对我说:“妈妈,那些都是你的梦想,我就想做一名象棋老师”。我突然被他的想法震惊到了,孩子的话打破了我所有的梦想。但是更多的是冷静,孩子说的没错,那些都是我的梦想,不是他的。我们应该正视孩子的理想,告诉他勇敢地去追求他自己的梦想。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觉得培养一个阳光正直自信的孩子远比一个只一味只追求成绩来得重要。成绩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荣誉或标签,如何让孩子积极向上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直截了当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和我的心理一样,怎么样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重点。

不一样的家长会


不一样的家长会

开好家长会是做好家园共育的关键,因此在每次家长会之前我都会煞费苦心地准备几天,把幼儿发展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都一一罗列下来,在会上和家长交流。

可几次家长会下来我发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在家长会的组织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把生硬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活动,引导家长主动参与。

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巧设调查要增强家长会的实效性,就必须要知道家长在家长会上最想知道什么,然后根据家长们的关注点确定主题。

因此在开家长会的前几天,我让每个孩子带了一份简单咨询表给家长填写。

里面有两个问题:家长会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开家长会。收齐咨询表后我进行了归类总结。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家长关注点还是比较相似:家长最想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自己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相比较班里其他孩子来说怎么样;想知道其他家长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口径一致喜欢轻松的座谈方式。

有了家长的反馈,我在设计家长会方案方面就有了侧重点。

首先我把平时收集的照片和活动录像做了整理,一来让家长们通过观看照片和录像,了解孩子在园一日活动的情况,同时通过对照不同孩子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请部分家长谈谈自己教育方面的心得,让他们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取长补短。

第三、在家长会方式方面,把原来的讲授式,改为座谈式。首先在座位安排上做一个调整,把桌椅摆成圆形,更方便家长交流,其次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我都会引导家长做交流,让家长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每位家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善用游戏家长会上家长参与活动的情绪和状态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往常家长会我设计的大多是以谈话为主的环节,为了让家长们不再感到单一和枯燥。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设计了一个名为盲行的游戏:家长被蒙上眼睛,由自己的孩子领着走过一段有障碍有转弯的路程。这个有趣热闹的游戏给家长会营造出了很强烈的气氛,我向家长们亲切道出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的初衷:请家长体验在黑暗中行走的心情,目的是让家长体谅孩子某些方面发展的暂时落后,希望家长们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体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家长们深受感动和启发,纷纷发表各自的感想。有好几位家长站起来主动谈了自己平时在工作中忽略了孩子,还有的纷纷检讨了自己过去不当的教育方法,游戏让家长会上的气氛达到高潮。家长会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悄悄话的游戏,请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说了一句悄悄话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对这样的家长会,家长们感觉既轻松活泼,又有严肃的主题,形式又新又好,深受他们的欢迎。妙用书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为家长们设计了《幼儿发展观察记录本》,让家长通过观察表对自己孩子在动作发展、行为习惯、语言能力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观察记录。

同时,我定期把这些记录本收上来,根据家长们的观察记录,结合幼儿在园表现以书信形式对孩子情况进行定期反馈,让家长有目的有对比地看,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的成长与变化,也让更多的家长发现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幼儿发展观察记录本》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有的家长说:书信形式的沟通更能带给我安全感,也更能让我畅所欲言,真心谢谢老师。还有的说有了《幼儿发展观察记录本》,我们能非常清楚孩子每一天的学习情况,并知道孩子需要我们什么帮助,也知道老师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在我看来,这样的交流胜似面对面的家长会,更能达到对个体的了解,更能因材施教。在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传真、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但书信传情达意、说理优势依然是现代通信所无法替代的。不妨让我们从书信开始,共同感受书信的魅力,感受书信带来的爱和动力不一样的家长会使几十个小家庭融成了一个大家庭,不一样的家长会让我看到更多的感动,让我自身感到获益无穷。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线老师,我们不妨多用心,多创造条件,让一个个不一样的家长会托起家园合作的桥梁。

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做了十几年的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相处了十几年,悟到一点道理,那就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不一样的孩子.

前几天回老家,见到两个堂哥家的侄子,很是顽皮闹心。十岁的晨旭今年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感觉还是不太懂礼貌不知尊老爱幼的道理,让我很是疑惑他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八岁的震震今年刚上一年级,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与晨旭相比,震震是个问题包,总爱问为什么为什么?没事的时候和二嫂聊天,她说起对震震的教育,那真是让我有些许的感叹。特别是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如二嫂这样的教育方式还真是少见!

二哥常年在镇煤矿工作,很少有时间管教震震,因此,大多时间孩子都是跟随二嫂身边。对于独生儿子,二嫂的管教不能不说是严格要求的,自小就从不娇惯震震。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二嫂从来不帮他去做,而是任由震震自己去做,然后再一边告诉他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哪些地方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如此一来,既能帮孩子纠正做错的地方,又能帮孩子把他做的不好的事情做好……特别是现在,震震开始去邻村上一年级后,二嫂更是一开始就放心地让他中午在学校自己就餐,二嫂的观点是自小就锻炼孩子的生活独立性。而很多的学生家长是不同意二嫂的这种做法的,她们直到孩子上到三年级还是天天中午去给孩子送饭,然后再看着孩子吃完饭才回家,如此一来,孩子一旦有一天离开父母都不知道该去哪儿吃饭才好?其实,没有一个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更别说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了,更是视若掌上明珠。但是,就因为是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就更应该自小就在各方面锻炼他(她)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嫂说,震震刚上学时遇到不会的难题就哭,有一次,震震问二嫂怎么办啊?二嫂说,你不会去问问你老师吗?震震的老师家就在二嫂家附近,也许是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多多少少惧怕老师的原因,震震从来不去老师家玩,倒是二嫂常去老师家了解震震的学习情况。震震一听二嫂的建议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他还是一声不响地拿着不会的作业出去了。二嫂也不再问他去哪儿了?后来听老师说震震去他家问问题去了,而且还问了很多平时不会的题。在这件事上二嫂及时的鼓励表扬了震震,从此,震震再也不会因为不会的问题而哭了。二嫂说,直到如今,同村的孩子中也只有震震自己敢拿着作业去老师家问问题。由此看来,二嫂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很好的,既锻炼了孩子面对老师时的惧怕心理,还让孩子学到了不会的问题。

现在,震震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很少让二嫂费心。

教了十几年孩子,和孩子家长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却很少遇到二嫂这样明智的家长。特别是在农村,更是少之甚少。二嫂的文化并不高,却能明白怎样去教育孩子,这很是让我佩服!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如二嫂一样明智的对待孩子。

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像鲁迅一样教子:让孩子成为能干实事的人


晚年得子的鲁迅对海婴十分疼爱,他在题为《答客诮》的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集慈父严师于一身的意愿。他认为,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他尊重和信任孩子,注意说服教育,从不训斥海婴。他认为:“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即使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他也是十分留心的。

比如,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对爸爸妈妈说:“明朝会。”一天,鲁迅正病得沉重,回答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就大声连连地叫喊起来。许广平惊动得跑下楼来训斥海婴,但他为了不使海婴失望,挣扎着把头抬起来,大声地回答:“明朝会,明朝会。”说完又咳了起来。

还有一次,鲁迅请朋友吃饭,从菜馆叫来的菜中,有一碗鱼做的丸子,其中有的新鲜,有的变了味。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别的人也不信,因为他们吃的恰好都是新鲜的,以为是小孩子乱讲罢了。许广平又给海婴拣了一个,海婴一吃又嚷开了。当时,大家都不在意,他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感慨地说:“得尊重孩子说的话。”

鲁迅善于观察和引导孩子,使海婴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他带海婴到郊外去玩,让大自然陶冶孩子的心灵;到玩具店留心选玩具,让孩子在玩乐中培养兴趣。当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他就给海婴买了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敲敲打打,很认真,像小工程师在盖房子。

鲁迅认为,好的父母,不但要顾及孩子的现在,还要想到孩子的将来。他真心实意希望海婴能够成为一个能干实事、对社会切实有用的人。他在《死》一文中,立下遗嘱,特地关照:“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的这一遗训,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孩一策,不比较的人生


生活中,不论是我们还是父母们,从小基本都经历过被拿来比较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些家长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成为阴影。所以,我们主张一孩一策,应该都有不比较的人生。

两个孩子逃不过的就是被比较

比较,是老大老二始终逃不过去的一道坎。刚出生时,老大五斤八两,老二六斤二两,家人欣喜。

老大嘴细,老二口泼,于是世界运行着不同的加速度。鱼虾和鸡腿猪蹄的不同明显呈现:老大十斤时,老二二十斤,老大二十斤时,老二四十斤,老大四十斤时,老二八十斤……

一个又黑又瘦,一个又白又胖,学习上也有差距。领孩子一出门,不停地看到奇怪的眼神,听别人说“妈妈偏心,光把好吃的给老二吃”这样的话已经听出茧子了。即便不说这个,也一定要问:你俩谁学习好啊?亲戚们见了更多是跟老大说:多吃点,长个啊!更有甚者,明知老大矮,还要跟他们家的孩子比个子,明知老二胖,还要问老二多少斤。

作为寒暄,这些话都没错。但是孩子心里是别扭的,尤其老大,用世人通常的标准,哪方面都比不上老二。

我心堪忧,我心堪忧!

孩子兴趣不同,采取一孩一策

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孩子受到这样的比较,我几乎去除了所有礼节性的走亲访友。估计也得罪了不少亲戚吧!

孩子在家是开心的,跟同学一起也是开心的,因为她们有很多可以玩的,可以说的话题。

小学时,为了接送方便,从一年级便在一个班一个组,兴趣班也一起报。现在回想起来,我当真是后悔。

同事家有双胞胎,问我上学要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起。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是放在一起,孩子避免不了被比较。

同事应声道:是啊是啊,有阿姨只是说了一句:姐姐眼睛好大啊!妹妹立马就不高兴了。

四五年级时,孩子上课外班,我明显发现兴趣不同,于是果断采取一孩一策。虽然每个周末车水马龙地接了这个送那个,但我发现孩子真的比以前开心多了,也有信心了。

初中选择学校时,老大老二则果断分开。

老大学校先定,老二挥汗如雨备考时,老大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泳。

事实证明,一孩一策是我们家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大政方针。

人生不糊涂,人生不比较

孩子们各自有自己的新集体,很少有人想得起,也没有什么机会提到孩子还有一个同时出生的姐妹。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而不是总被另一个人的影子缠绕。

分开之后,因为老大上私立,一周或两周回一次家,孩子们感情更好了,还可以互相帮助。

在我的内心:永远不要让亲姐妹成为竞争对手,那么尽量不要把孩子放在同一环境下。

有一句话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有,而你的邻居没有。

我们的苦痛通常来自于同一环境下的比较,你的同事比你挣的钱多,你的朋友比你更幸福,你的同学考上了而你没考上……

虽然我们会说:我的内心比他丰富,我的境界比他高,我的工作比他轻松……

人生的账,谁能算得清分毫?

囿在“我”中,不能自拨。痛苦失落,纷沓至来。

孩子考完试,我从不问分数,更不问同学的分数。保护孩子,一丝一毫的难过都不希望她有。

但我们并不逃避,通常我不问,孩子都会主动跟我讲她的成绩,讲那道题是怎么样的,讲老师跟她的想法不一样。我通常问:摸住良心,有不该扣的分数吗?

久而久之,孩子回家便会讲哪道题失误了,哪道题扣的冤,哪道是自己粗心了。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孩子对于考试问心无愧,还需要知道别人的分数吗?埋头苦干,也许有一天,惊奇地发现自己挤入好学生之列了。

人生不糊涂,从纷繁复杂到清明澄澈,智慧生存;人生不比较,从小我到无我,悠然自得。

家园共育《为什么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