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娘时代”——听二孩妈妈说全职

08-16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拼娘时代”——听二孩妈妈说全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孩政策落地,全职妈妈再次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主题。就在不久前,“高学历女性当全职妈妈是浪费吗?”这一话题就曾在朋友圈中引发讨论。上班挣得了钱,回家带得了娃,辅导得了作业,应付得了学校,做得了家务,还得跟得上时代。这让很多妈妈形容已然进入了“拼娘时代”。目前,成为短期或长期的全职妈妈已成为不少女性的选择。

故事

1、全职带娃“以校为家”

陈燕是一位前媒体人,已经全职在家近5年。她生活中80%以上的时间都是围绕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来安排。

陈燕全职在家之前是电视台的编辑,工作上一周休一周,尽管不属于高收入,但她一直认为是一份高性价比的工作。陈燕是在第二次怀孕时辞职的,当时两边老人都无法帮忙,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接踵而来。纠结犹豫,几乎是每个职场女性做出回归家庭决定前都必然经历的过程。陈燕甚至全职在家的2到3年内还一直为此而纠结。最终她还是做出了回归家庭的决定。

就在生完儿子半年后,陈燕又重燃起了回归职场的斗志,重新回到了电视台。但是工作了半年后,一系列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每逢单位加班,家里总是不给力,不是孩子生病,就是保姆请假。又是犹豫再三,陈燕彻底断了回到职场的念头。

全职妈妈的生活就是惬意的吗?陈燕完全不这么想。她说,自己放弃了工作,战场就转移到了家中。她开始规划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陈燕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多接触不同的兴趣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从大女儿三岁开始,她便与孩子一起踏上了漫漫“上班”之路,尝试各种辅导班。

陈燕让女儿3岁开始学习英语、舞蹈、绘画。4岁接触钢琴、棒球、戏剧、滑冰、骑马,5岁去了艺术团,开始演出培训,随后又追加了游泳课。所有的辅导班陈燕都全程陪同,往往一天下来,比上班还累。“记课都记晕了”。有一次陈燕的丈夫打电话问她在哪儿,她抱怨道“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

直到大女儿上小学,除了英语外,保留下来的学习项目是合唱团、钢琴课、大提琴课、舞蹈课、游泳。陈燕说,经过很多尝试,女儿对现在的这些学习项目都非常喜欢,也愿意去学。除了课外班,她还要安排寒暑假孩子的旅游学习等问题。

今年9月,女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儿子也已经进入幼儿园。陈燕原以为时间会更加充裕,却发现生活丝毫不轻松,她需要随时待命应对老师的微信通知。

陈燕的女儿在一所知名小学的分校。开学的第一天,班里就组建了微信群,家长(微博)们通过自荐的方式成立了临时家委会。陈燕也在其中。随后她发现,现在的家校合作极其密切,家委会成员全部都深入地参与到学校教学中。刚开学,他们就需要坐在一起讨论班规的制定,包括教室的布置,班规、校训的摆放,全部由家长们商量并亲自动手完成。甚至是孩子们使用的教具,比如美术用纸、数学材料等,全部由家委会的家长们精心挑选,集中采买。“学校经常是临时一个通知需要什么,大家就赶紧行动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她说,家委会中有一个全职妈妈几乎每天都要去学校,被妈妈群里称为“以校为家”。

陈燕说,自己虽然做不到“以校为家”,但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她意识到“家里必须有一个人专门管孩子”。由于老师的很多需要都是通过微信群临时下发,陈燕形容自己是随时待命的状态,“经常下午三四点钟就来通知要准备第二天带去学校的东西”。老师有什么要求,家长们都尽快配合完成。有时班里做日行一善的活动,老师一个微信要求家长第二天送来孩子的活动照片或者做小报,陈燕就需要立刻打开电脑,找出合适的照片送去打印。

同时,学校里经常会邀请一些名人来给孩子们讲课,而完成这些工作的主力就是家长。家委会的成员往往发动身边所有的资源来完成这些任务。“家长们实在太积极了”,陈燕忍不住说。面对学校不断增多的要求,陈燕说,自己特别理解老师,老师平时在学校教学之外的工作也特别繁重,这些琐碎的工作只能交给家长。“老师要是太牵扯精力了,怎么能搞好教学呢?”

故事

2、根据放学时间想换成弹性工作

很多职场女性成为全职妈妈的一大原因是家中老人无法帮忙照顾孩子,晓阳是其中之一。

晓阳曾是一家大型央企的职员,研究生毕业,一直在单位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离职前,年薪已近30万。照顾孩子的压力及办公室微妙的人事关系,让她最终选择了全职在家。晓阳说,她在辞职前考虑了两个月,内心经历了各种纠结。一方面工作很稳定,是众人眼中羡慕的国企,收入也过得去,另一方面,如果辞职,自己已经快40岁了,再找工作将是难上加难。但是,纠结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回到家庭。

最初成为全职妈妈,她时常被强烈的失落感包围。尤其是前同事或同学讨论工作时,常令她心里不舒服。让晓阳稍稍心安的是丈夫的收入还算可以,在她全职在家时能够支撑家庭的日常开销。全职后不久,晓阳再次怀孕,第二个孩子也很快出生了。晓阳说,在孩子出生后,她用了非常长的时间来调理身体,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并没有成为她全职生活的全部。不过,因为她一直在家中,对于孩子的陪伴确实更长。

现在,晓阳的女儿已经上小学,儿子进入了幼儿园。平时,女儿的钢琴课、舞蹈课也一直由她自己来接送。因为两个孩子都已经进入学校,晓阳筹划着做些自己的事情。晓阳说,再寻找朝九晚五的工作已经不可能了,下午3点钟孩子就要放学,作为职场女性很难会在这种时间下班。因此她也筹划着做点自己的小事业,让工作时间更加弹性化,能够更好的兼顾家庭。

故事

3、完成幼儿园作业顺便get新技能

张睿从英国留学(微博)回国后进入外企工作,婚后一共生了两个女儿。起初,在双方老人的照顾下,张睿产假结束后正常上班。只是每每带两个孩子外出,总有人习惯性地询问她:你还上班吗?后来,张睿越发觉得大女儿进入幼儿园后,自己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的工作时间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张睿决定回归家庭休整一段时间。

张睿说,自己身边的朋友全职带孩子的并不多。尤其是高学历高薪水的女性,她们都愿意继续工作,通过请保姆、育儿嫂的

方式照看孩子。但是她觉得两个女儿的教育应该从小关注,通过妈妈的多陪伴来影响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她顶着双方父母的压力选择做了全职妈妈。

张睿辞职前仔细评估了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问题。她觉得最大的担心是回归家庭后的安全感以及生活保障。女儿上的是双语幼儿园,每个月七八千的园费也需要她掂量掂量。

回到家庭,生活节奏一点没有减缓。早上6点多两个孩子相继起来。穿衣洗漱,送大女儿去幼儿园,为小女儿准备早餐。张睿说,如果不是有家里人帮忙,她自己是难以应对这些问题的。除了生活,一些家校间的合作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幼儿园的各种作业不断挑战她的创意能力。“老师经常一个微信过来要求家长和孩子用水果或者废旧物共同制作一个玩偶,还需要拍下制作过程。”往往这个时候,张睿就要绞尽脑汁,力求做出新意。这次万圣节,幼儿园老师就要求家长准备糖果、买万圣节服装,还需要制作南瓜灯。张睿说,为了辅导孩子,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都提高了不少。

虽然全职的生活也很忙碌,不过张睿尽量抽出时间来阅读和学习。在大女儿上幼儿园后,她便一点点钻研烘焙,既解决孩子的零食问题,也将烘焙作为自己的一项技能。张睿一点点尝试,经常给女儿带些自制的小点心到幼儿园,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分享。由于这个意外的小爱好,张睿结识了很多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虽然全职在家,

张睿已经和朋友筹备开起一家微店,专门制作手工点心。

张睿说,妈妈是终身职业,但全职则不一定永久。全职妈妈也是一种职业,待孩子们都进入小学后,她也希望能够重回职场。

□专家说法

全职妈妈将渐成趋势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母亲回归家庭已经讨论了百年,对于孩子来说,孩童时代母亲的陪伴非常重要。但是,依然有很多女性在职场上坚守着。他认为这主要与全职妈妈没有法律保护有关。女性是弱者,对于她们来说,回归家庭后,一旦家庭出现问题,损失可谓巨大。特别是如果没有安全感的女性回归家庭,多疑、自卑的心态一旦出现,则会影响孩子。宗春山表示,全职妈妈是一种职业。社会应形成尊重女性,将全职妈妈视为一种职业。

宗春山认为,女性回归家庭后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他认为,女性回归家庭后,更应该学习育儿知识,因为伟大的职业更需要专业的知识。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未来将会有更多女性回归家庭照顾子女。成为长期或短期的全职妈妈也会成为趋势。这也需要相关立法的出台,对女性进行保护。未来家庭办学、父母办学也会成为一种选择。不过他建议,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不能因为妈妈回到家庭而一手包办。

他山之石

>>日本

全职妈妈可享丈夫保险

在日本,全职妈妈不用交税,如果丈夫购买了保险,妻子可以加入丈夫的保险中。到了65岁以后,全职妈妈也可以不缴纳保险金就领取国民年金。

>>法国

二孩妈妈可留职休假三年

在法国,两个或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最高则可享受3年的育儿假。同时,法国政府每月会补助这些家庭500多欧元。但是,大多数法国妈妈认为长期休产假会影响了自己的薪资、退休金和职业前景,往往很早就返回工作岗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最终到底在拼什么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夫妇,带着他们年幼的儿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水果摊,儿子在众多水果中看到了价格最便宜的香蕉,请求父母为他买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贫穷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仍然不够买一根香蕉,便强行把孩子从水果摊前拉走。

孩子放声大哭,他真的很久没有吃过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记了香蕉的滋味儿。他一路哭着回到了家,孩子持续不断的哭声惹恼了父亲,他动手揍了孩子一顿。然而孩子依旧在坚强地哭泣着,女人跑过来推开男人,夫妻为此吵了起来。夫妻间激烈的争吵以及孩子喊叫着“香蕉”的哭声让这个男人顿时感到了悲哀。这股情绪迅速化成了仇恨,这个男人开始仇恨起他自己来,他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连儿子想吃一根香蕉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这股情绪让他走到了阳台上,头也没回纵身一跃,跳下了十多层的高楼。他的妻子尖叫着,跑下十多层的楼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里。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着他的名字,他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意识到丈夫的生命已经结束,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体,表情木然地走进电梯。回到家中的时候儿子仍然在为一根香蕉哭泣。

这位母亲在儿子哭泣的眼睛注视下,找出来一根绳子,将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后,从容不迫地把绳子系在顶灯的铁钩上,将绳套套进自己的脖子后,看到儿子迷惑地看着自己,便将头从绳圈里伸出来,跳下凳子,走到儿子跟前,将儿子和他坐着的椅子调换一个方向,让儿子背对自己。然后她走回来,站在凳子上,重新将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伤心地望着儿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尽了。孩子依然在哭泣,并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为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总能看到很多早点摊。

有一对夫妻也在摆摊,女人皮肤白净,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让客人自己找钱。

他们也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

我想起了那个故事,有一次问他们:“你们这样摆摊能赚多少钱呢?每天这样很辛苦吧?”

“辛苦没什么,主要是图个希望。”女人笑笑说:“谁的生活没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脚的总是能谋生的,活人总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们也是失业人群,然而从他们的脸上,我却看不见任何悲伤的影子。

老话说,同样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关键还在于这个人本身。

有一个母亲,她也很穷,靠捡破烂贴补家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曾四处找人借钱,常常受人讥讽冷落。一个周末,十三岁的儿子和母亲一起捡破烂,母子俩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次陪母亲外出捡破烂,儿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为了捡一个掉进臭水沟的塑料瓶子,母亲不惜脱了鞋走进发黑的水里;在一家书店前看到几张牛皮纸,刚捡起来就被人喝斥道:“滚,叫花子!”

然而令他惊奇的是,母亲对此习以为常,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俩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时候,母亲拿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着它把橙汁一点一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笑着说:“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我们要看得起我们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这个孩子震惊了,他望着母亲,充满了敬佩。

后来这个男孩长大之后,继承了母亲乐观坚强的品格,跻身成为一线演员,他叫孙红雷。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的我也异常焦虑,眼光总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和孩子的关系很僵,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很要强的一个女人。在外人眼里看来,她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自己在电信系统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错,然而她还不知足。听人说,在怀孕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些孕友,里面有好多女人物质条件都相当不错,渐渐地,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怀孕期间,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历;孩子出生之后,她开始给孩子筹划学区,花费巨资在滨湖买了第二套房子——两套房子的月供让原本阔绰的家庭变得拮据起来,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晚上下了班还批发衣服,到小区门口摆摊贴补家用。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她把孩子送进了托班,为了接送方便,简直是在拼命,一个月之内考取了驾照,这边新车刚拿到,还没有上牌照,结果一天下午,她骑电动车出了一场交通事故,送进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她的闺蜜说,这样一个女人到后来简直如发疯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从三岁买到了十岁,出事的头一天,她还在整理衣柜里的衣服念叨着:“这些够孩子穿到十岁的。。。。。。”

这件事故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忧虑可能会毁了我们自己,甚至会波及无辜的孩子。我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我们一直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而至于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由于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而《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全职妈妈的看法也有些偏颇。

文中提出,对于富人家庭来说,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职妈妈,甚至满世界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四处奔波。乍一看颇令人动容,但文章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妈妈是人不是神。

全职在家的滋味儿想必很多亲身经历过的妈妈们都颇有感触,那样一种环境下,虽然你衣食无忧,但由于缺乏价值感,实际上满满的焦虑。

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生活遵循着“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哉自在,轻松洒脱,令人羡慕;实际上,我们本身的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从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境优越的全职妈妈级学员来看,她们更是有苦难言。表面上看全职妈妈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明显的时代,也是成功学泛滥的时代。

人人都在叫嚣着成功,然而却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价值。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物质带来的便利与贫穷带来的局限被无限放大,人们越来越忽略了富贵里的贫穷、贫穷里的尊贵。就好像同样的贫贱夫妻,前一对夫妻面对贫困的时候被内心的情绪主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卖早点的夫妻以及孙红雷的妈妈,面对贫困却有一种骨子里的坚强与乐观——而后者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时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后却声名大噪。幸福不过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有些人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别人很可怜,多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更迭,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离开心理舒适区,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状态,但或许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为那个故事里的夫妻扼腕叹息,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气短。是的,这个世界多你一个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这对夫妻能够振作起来,当孩子吵着吃一根香蕉的时候,哪怕一起从路人那里乞讨一下,一两块钱的香蕉应该不是问题。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没钱,但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回头给你买上一大窜香蕉。甚至于可以和摊主讲明情况,让摊主给孩子一根香蕉,或许这都不是难事。

悲剧就在于,他们把物质的贫乏看得过重,以至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

拼爹拼妈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妈自己。唯有近乎执着地致力于自我完善与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与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只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全职妈妈,知识储备更重要


很多全职妈妈吐槽,说自己为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放弃自己曾有的事业或工作,把自己形容的如此含辛茹苦,光辉伟大。但是我认为,如果只是“吃喝拉撒”的照顾孩子,对于要全职的妈妈来讲,只有四个字:得不偿失!

这次先在知识储备量上,吐槽一下全职妈妈身上的责任吧:

当孩子嗷嗷待哺时,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怎样喂养才科学、才适合孩子;孩子什么时候需要添加辅食、添加什么样的辅食;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照顾;这个时候的孩子,只会用哭和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的哭声代表了什么……事无巨细,我们需要面面俱到。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初为人母,任劳任怨!也努力的从多种渠道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如何让孩子吃好、如何让孩子吃的有营养,对于小小婴儿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当孩子蹒跚学步时,这个时候的孩子,最没有安全意识,却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步。我们欣喜若狂之余,才发现还需要有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道在某个阶段孩子最需要什么;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常态还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孩子,还非常的脆弱易生病,这也是全职妈妈最为操心的事情,恨不得替孩子生病之余,24小时的守候不提,最主要的是悬着的心没有释放的地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针对孩子疾病以及意外发生时处理的一些简单判断能力的知识。

记得,宝仔大约一岁的时候,曾经被橘子卡住过,虽然当时对他的照顾自我感觉已经很小心了,但是依旧防不胜防。我一个转身,他顽皮的塞了一瓣橘子在嘴里,过去他吃的橘子我都是把橘瓣外面的一层皮去掉给他吃里面的果肉以及允吸果汁的,所以一下子他就开始翻白眼,当时吓得我手脚发软,还好他的爸爸及时的把他倒立后猛拍背,使他吐出了橘瓣。之后,他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眼泪汪汪的抱着他,心中无限的后怕——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慢慢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幼儿时期的孩子才是对家长知识储备粮真正的考验,尤其是全职妈妈,除了孩子去幼儿园的时间外,他们都和我们呆在一起,如何面对他们随时无数的为什么与无穷的求知欲,如何帮助他解答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又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个时期也是奠定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的时刻。

如果你只是一个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是敷衍的态度。那么在孩子心中,妈妈也就仅仅是“衣食父母”中的“衣”和“食”而已;妈妈的形象可能慈祥,但绝对不会上升为“良师益友”的角度;孩子对你的尊敬,也仅仅是应有的“孝道”;当面对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小秘密、自己空间的时候,仅仅作为“衣食父母”,又如何来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呢?又怎样来奢望孩子和你分享他们的梦想与愿望呢?

如果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也面对了,但是用的是不求甚解或者蒙混过关的方法,一旦孩子长大真正面对答案的时候,他们又会对我们多么的失望亦或不信任啊!

所以,这个时候,天文地理、生活百科……等等知识,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哪怕是网络搜索、度娘帮助,也需要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切记:你是什么态度,将来孩子就是什么态度!当我们在未来责怪孩子学习态度马虎、不认真的时候,一定要先要想一想当初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的。

当然,这也是我痛定思痛的总结。我前段时间就闹了个乌龙:

某一天,宝仔绘声绘色的给我讲了一个新闻,他说:“一个女人啊,她想不开了,站在楼顶想跳楼自杀。这个时候,有个男的在紧急关头救了他。结果啊,这个女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这个男的呢,却受了重伤!”

我跟着问道:“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这个男的救了她啊!”

我继续问:“为什么男的受了重伤,而女的没有受伤呢?”

他想了想没有回答。

而我却在没有常识的情况下又信口解释道:“因为一般情况下男的都要比女的重,在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重的肯定会先落地,所以这个男的垫底儿啦!”

儿子点点头。我却忽然产生了一丝不安,似乎很不对!作为文科生,物理和化学是我曾经避之不及的两门功课,几乎为零。所以我也很是疑惑的告诉儿子:“仔仔,妈妈不确定刚才说的对不对,还是让我求证一下吧!”

直接百度后,我首先给儿子道了歉:“仔仔对不起,妈妈刚才的理论错了!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是会同时落地的。在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一个叫做意大利的国家,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叫做伽利略,他在有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大致讲解了这个理论后,我又告诉他:“儿子啊,关于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的知识呢,妈妈的确非常的欠缺,所以还要你以后好好学习,给我做老师啊!”

宝仔好奇的问我:“妈妈,什么是物理、化学啊?”

我想了想,告诉他:“物理和化学是两科很重要的知识。我简单的给你打个比方,比如说刚才的同一高度的物体落地理论就是物理,还有比如你的电子积木上面的电流、怎样一盏灯亮,怎样两盏灯亮等等,这些都是物理知识,物体的一般运动规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物理;而我们把纯奶最后做成了酸奶,就是奶起了化学变化。再比如神十能够去太空飞翔,里面就用到了太多的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啊,物理和化学的领域特别的大,也非常的神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所以,作为全职妈妈,我们在孩子还不能自主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而当孩子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更要和他们共同进步。有些全职妈妈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也很忙,忙着整理家务、忙着追剧、忙着煲电话粥……殊不知静静地陪着孩子学习,他们做作业,我们看书,相处一室却互不干扰,但其乐融融。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时光,却被很多妈妈浪费掉了,实在可惜!

总之,全职妈妈虽然说在家里,但是不能被社会淘汰,更不能让自己固步自封在锅碗瓢盆、衣食住行的小小世界中,而忽略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更要满怀热爱的去感受外面的精彩,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精彩!

加油!为自己,为所有正在努力的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教育问题多多


“全职妈妈”教育问题多多

为了更好地抚养和教育孩子,选择当“全职妈妈”的女性越来越多。但山东现代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全职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过度,不少人成了“全职保姆”。

为了更好地抚养和教育孩子,选择当“全职妈妈”的女性越来越多。但山东现代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全职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过度,不少人成了“全职保姆”。

在妈妈的过度呵护下,不少孩子表现出了很多问题,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强、男孩过于女性化等表现得都很突出。

2006年7月至今年7月,山东现代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对800多名由妈妈带大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共同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自理能力差。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甫是该课题组的成员之一。他说,对这些孩子行为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穿鞋。

除了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强、男孩过于女性化也是表现最突出的。课题组成员程燕说,由妈妈带大的孩子自信心普遍较差,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干好一件事,但往往在做事前先否定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此外,由于整天围着妈妈转,不少男孩在言谈举止上女性化倾向非常明显,缺少男孩应该有的阳刚气概,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性格、心理都有影响。

谈到问题的根源,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张志甫说,这些“全职妈妈”已不单单是妈妈的角色,还扮演着保姆和教师的角色,也可以把她们看做孩子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全职保姆”,她们在这些角色中的共同点就是呵护、包办,时间长了,孩子就成了一个被圈养的宠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全职妈妈”带出了好孩子,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案例

15岁男孩吃饭还要妈妈喂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经适应了夏令营的生活,吃饭、刷碗、叠被子、洗衣服我都会干了……请你们放心。”在军事化夏令营即将结束的时候,来自临沂的段清逸和其他营员一样,给父母写了一篇个人汇报。

15岁的段清逸,到济南参加军事化夏令营前吃饭还需要妈妈喂。“从小就是妈妈喂我,我都不知道应该自己盛饭和吃饭。”段清逸说,他的妈妈就是“全职妈妈”,他没上过幼儿园,上小学前一直由妈妈教他认字、读书、学画画,每天吃饭时都是妈妈把饭端到他跟前然后喂他,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活他从来没干过。这种生活,妈妈坚持了15年。

虽然自理能力差,但段清逸的学习成绩很好。今年7月,他顺利考取了临沂一所知名高中。高中离家比较远,中午没法回家吃饭,妈妈这下急了:总不能整天端着饭去学校喂孩子吧。她开始考虑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后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下,把孩子送到济南参加军事化夏令营。

段清逸的带队老师说,孩子刚来时都不知道排队打饭,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行动起来。经过十多天的训练,自理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打饭、洗衣服、叠被子都能干了。

专家

孩子3岁后别当“全职妈妈”

专家认为,“全职妈妈”带孩子有利有弊,但孩子3岁后,如果还自己带,弊就会大于利。

山东现代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曹云昌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妈妈有条件成为“全职妈妈”。本次调查就发现,“全职妈妈”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都比较好。一些妈妈之所以选择自己带孩子,除担心老人或保姆对孩子照顾、教育不好外,还想通过和孩子的长期接触培养和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这个出发点是对的。

但孩子3岁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需要跳出家长的陪同式呵护,否则不但易导致性格变异,而且会造成视野狭隘。此外,3岁之后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家长再包办一切,就会使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慢慢丧失。大部分“全职妈妈”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无形中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孩子越大,背负的压力越大。

学习育儿知识,相信自己比幼儿园老师教得好。不少“全职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颇为自信。曹云昌说,调查也证明,很多“全职妈妈”为了教孩子,都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学了一些育儿方法,但大多并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些人甚至在刻意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这很可怕。

他说,孩子3岁以前由妈妈养育,好处还是比较多的,3岁后最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带孩子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品,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要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

育儿方式:全职妈妈or隔代教育


若说妈妈教养与外婆教养出来的孩子有多少区别,还真不明显,也许是母女之间好沟通。因为外婆们常说:我女儿说了,味精对孩子身体不好;我女儿说了,让孩子自己吃饭。又或者:我女儿说了,让孩子每天洗澡……不胜枚举。女儿的教养观念,母亲貌似能良好地贯彻执行。但细细观察下来,又似乎有那么点细微的差别。

性格差异

全职妈妈身边的孩子,性格或恬淡或活泼,但都比较随和、稳定,不会乱发脾气,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偶有情绪,在妈妈的安抚下能很快平静下来。

相比较之下,外婆羽翼下的宝宝,或娇气、或暴躁,情绪不稳定,稍有不如意就会哭泣或尖叫,更有甚者还有暴力倾向,这时候,外婆往往自己也很沮丧,不能很好地安抚宝宝。上课时坐不住,时不时就要绕着教室跑,或者去打扰其他小朋友。当妈妈客串带孩子上过亲子班后,外婆再带,孩子更会有情绪上的不适,反弹会更大。

生活习惯

全职妈妈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起居时间,饮食有序。自理能力也很强,很小就开始学着打理自己,还能帮妈妈做事情。而外婆总要娇惯些,由着孩子的性子,爱给宝宝吃零食。凡事包办,吃饭的时候,别的宝宝都好好坐在位子上自己吃,他们却坐在外婆的怀里,一口口被喂着吃。

生理发育

这点,让我们有些诧异。大多由外婆带大的孩子,更容易尿裤子。据宝宝的妈妈说,他们家外婆从小就给宝宝把尿,频繁到20分钟1次。夜里很早就开始甩开尿不湿,给宝宝定时把尿。也许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尿频的原因。

鼓励方式

当宝宝完成一项活动时,妈妈会说:宝宝,你看,只要努力了就能完成,加油!或者,宝宝,真是能干的小伙子,能自己穿鞋了——是非常具体的。

而外婆,不管宝宝有没有完成任务,对活动有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做什么,只是坐在那儿,她们也会表扬宝宝:你好棒——后果是,宝宝没有表扬就不吃饭,没有表扬不动手做作业,没有表扬不肯上课。

为什么全职妈妈与外婆带出的宝宝会有些许的不同呢?兴许是宝宝在妈妈身边自然而然产生的自信、忍耐力与安全感;又或者,外婆带的孩子,白天接受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及规矩,晚上父母回来,又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变化在宝宝幼小的心理上会兴起波澜,反映出来的就是性格上的不稳定。

也有说我们宝贝外婆或祖母带,脾气也好着呢!是的,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每一个祖辈都溺爱孙儿,就像也不是每一个妈妈或者爸爸都有科学育儿观一样!

70后与彷徨的二孩


两年前,“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传开后,犹如给了很多生育意愿强烈的“非独”70后当头一棒,死了生二孩的心。而今,全面二孩的放开,70后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也让这个生育能力渐弱的群体陷入了集体彷徨——想生却生不了的尴尬困扰着太多“奔五”的70后妇女和家庭,而无限逼近的生育极限也迫使他们与时间赛跑。

三个70后家庭的二孩之路

近日,“全面二孩”的消息传出,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将在中国正式结束。尽管新政策仍未落地,但“二孩,生还是不生”已经成为人们闲聊时的话题。在跨越了70后到90后的婚育人群中,有表示“坚决响应”的行动派,也有大呼“养不起”的拒生派。其中最为纠结的,莫过于即将“奔五”的70后们。许多70后妇女生育期已接近结束,只能眼看着错过“二孩”的末班车。

近日,华商报记者走进三个70后家庭,分享他们有关二孩的故事。

故事1

44岁的老洪: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在得知二孩政策放开后,女儿已经上初中的洪树林夫妇突然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44岁的老洪,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宿地抽烟,心中五味杂陈。而正在吃中药调理的妻子赵婷,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陷入了某种“危机”。

能生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政策,老洪夫妇俩可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母。

妻子赵婷三年前曾意外怀孕。当时赵婷还不到四十岁,老洪也曾经考虑留下这个孩子。可是孕期的妻子,总担心孩子没长好,加上各种外部压力,两人最终到医院堕胎。在当时的老洪看来,“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只有一个女儿虽然说不上什么‘光荣’,但至少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绝大多数已经形成共识,二孩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吞吐的烟圈儿让老洪的讲述显得意味深长,“超生红线以前也不是说绝对不能碰。可是在过去,‘一个’是基本国策,这孩子国家是不需要的,他不合法,生出来也别扭。就像收庄稼,一年一茬,可七八年不收了,也就磨蹭过去了。”

然而,如今面对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却令夫妇俩陷入彷徨。在家里老洪尽量避开二孩话题,但当不堪重负的妻子提出“去医院检查”时,老洪突然感到巨大的失落,一时竟感慨“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其实,早年曾有老友揶揄没生下儿子的老洪,“那么蹦命干啥,将来还不知便宜了哪个王八蛋呢。”老洪后来承认这句话“触动”了他。但出生农村的老洪与妻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作为同龄人眼里的“半个”精英,他一开始就“本能”地摒弃了重男轻女的习俗。

老洪的母亲当年在42岁时才生下他这个幺儿。对于老洪唯一的女儿,老母亲从未说过半个不满意,唯有84岁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宁叫儿气死,莫叫儿想死。”而今,44岁的老洪方才体味到这句老话里的“无奈”。但面对“国家”的需要,老洪夫妇这一次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妻子已经有了早期的更年期症状,一直在吃中药调理,钱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按照她现在的健康,要生二孩,风险太大。”

迟到的生育福利已无力改变生命轨迹

与正在老去的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一样,老洪也不得不面对养老压力。一想到宝贝女儿将来要嫁“旁人”,老洪会像个孩子似的感性起来,“等女儿嫁了,我就到终南山去隐居,再也不出来了。”但冷静下来,他又恢复了理智,“我们这辈人注定要进养老院的,哪能给孩子添麻烦呢。”说到底,老洪对“二孩”的念想似乎又与“传宗接代”无关。

老洪无法忘怀与女儿小时候的一段对话。“当时一位长辈过世,不过三四岁的女儿问我‘爷爷去哪儿啦?”我就随口告诉她爷爷去天上了。女儿又问我‘为什么要去天上?’我就说,每个人都会死,将来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去天上。结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伤心了一天一夜。”

“我没办法,只好叫来妻子帮忙安慰,编造了很多话,说我们将来都会在天上看着她,我们还会有很多彩色的翅膀,红的、蓝的,才把丫头给哄乖了。”

女儿的反应给了老洪莫大的触动。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和她妈妈不在了,孩子怎么办?哪怕多个闺女,也不一样啊。”

在同事朋友关于“二孩”的热议中,老洪决定给自己放个大假。他请了年假关了手机,躲到家里闭关去了。而对于许多的70后来说,迟来的生育福利不过是水面的涟漪,纠结过后,被“一孩政策”改变的生命轨迹已无力挽回。

故事2

40岁的西安公务员:搭上末班车期待政策在孩子出世前落地

对于西安的耿大成夫妇来说,“二孩普遍放开”的消息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按照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很可能使二人被“开除公职”。

顺利的话他们的二宝明年6月出生

“你知道新政策什么时候落地吗?”11日晚,西安北郊,陪着女儿上英语培训班的耿大成向华商报记者打听着“二孩放开”的最新动向。三个月来,耿大成夫妇一直小心地保守着一个秘密,他的妻子怀孕了,“如果顺利的话,二宝将在明年6月出生。”

今年40岁的耿大成与妻子都来自陕西农村,且在西安有稳定公职,妻子是一名医务人员,耿大成在司法系统上班,属公务员。

对于耿大成来说,“二孩完全是个意外。以前亲眼见过村里超生的被拆了房子,没收了粮食,还罚款。现在咋说变就变了?”

按照此前的政策规定,属于“非独生子女”的夫妇俩一旦要二孩,将会因超生面临“开除公职并交纳社会抚养费的处罚。根据陕西现有的政策,二人需要交纳20万左右的处罚款。”“养不起”成了耿大成的现实考虑。“我们俩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八千左右。大女儿今年6岁半了,上一年级,一年光择校学费和兴趣班的花费,就要三万多。不怕你笑话,我看起来是个中层干部,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再要一个,说实话,养不起。”

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和风险,耿大成得知妻子怀孕后的第一反应曾是“流掉”。夫妻俩商议后达成共识,“生活压力太大,要二孩也带不来幸福,与其这样不如放弃。”

破釜沉舟曾做好被开除公职的准备

然而,9月初,二人到医院检查时,主治医生的建议却让二人犯了难,“根据妻子的健康状况,手术流产的风险太大,不如生下来好一点。”这是耿大成没有预料到的,“骑虎难下”的耿大成在反复权衡后,最终决定“破釜沉舟,豁出我20年的工龄不要了,大不了被单位开除公职。”

就在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后,半个月前的二孩新政却给他带来了戏剧性变化,“即将失去的饭碗保住了。”当天,听到一位60后领导向他感叹“政策变软了,机会却永远错过了”,耿大成差点激动地流下泪来。

与70后纠结的心态不同,耿大成发现,对于身边的60、80、90后夫妇来说,二孩的选择简单很多。“60后已经过了生育期,没得选择。80后表弟则认为,无论有没有放开二孩,都只生一个,自己活得轻松才最重要。”

耿大成的考虑与经历有关。“我和妻子都不是‘单独’,我有两个姐姐,妻子娘家姊妹六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到现在家里的大件儿也都是姊妹间互相帮扶着添得,众人拾柴火焰高,遇到大事有个商议。可现在的家里孩子都是小皇帝,一个孩子独苗难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第二代没有叔伯婶姨,第三代则没有了任何通常观念中的亲戚了,整个家族亲情的纽带将被完全割断。”

然而,从“4+4+1”的家庭结构到“4+4+2”,给孩子多个伴儿也意味着更多的背负。如今,他每天密切关注着新政策落地本省的新闻,“但愿孩子出生前,政策能在陕西落地。”

故事3

37岁的产科医生: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

林颖是甘肃省定西市某医院妇产科主任。作为独生子女,出生于党政干部家庭的她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孩九岁、男孩两岁半。得知二孩政策普遍放开的消息后,37岁的林颖偷偷乐了。她庆幸自己三年前坚持生下了儿子。

冒着被开除公职的风险给女儿“生下一个伴儿”

从小到大,林颖一直是父母眼里的乖女儿,领导眼中的好同志。然而,三年前,这个“模范”医生却冒着被单位开除公职的风险,做出了一个“违反政策”的决定。她“精心谋划”后,托关系向单位请了长假,猫在同在一个县城的娘家偷偷生下了老二,“给女儿生一个伴儿”。

多年妇产科工作的经历让林颖对所面临的风险心知肚明,“但为了孩子,顾不了那么多了。”令林颖意外的是,在她的二孩之路上,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外部压力,而是来自丈夫张明明。“丈夫坚决反对要老二,怀孕期间一直与我冷战。”

今年36岁的张明明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近日,在酒店打烊后,张明明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这段经历。“听林颖说又怀孕了,我当时非常生气,我的态度是立即到医院堕胎,差一点点就……”说到儿子,张明明夸张地撇了一下嘴。

在后来的沟通中,林颖得知丈夫反对二孩的“心结”缘自不为人知的经历。原来,张明明与妹妹二人并非父母亲生,当年,为了“延续香火”,他被祖父母做主,从自己的二伯(生父)家过继给了没有生育能力的养父母。而妹妹则是后来由母亲领养的。

“我是上初中时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身世的。我完全不能理解,儿子、香火,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我是一个女孩,这辈子可能完全不同。”

被过继的身世是张明明无法接纳又无从改变的现实。他从此拒绝与相隔一条街的“二伯母”、自己的生母往来。“我早都下了决心,这辈子只要一个孩子,最好是一个女孩。”

“单独二孩”放开才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

而对于“二孩”的决定,妻子也寸步不让。“我父母当年本来可以要二孩,但那个年代的人重荣誉爱先进,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了我一个。可是后来,母亲后悔了。”

林颖不希望女儿重复自己成长的孤单。“我父母的老家都不在本地,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回老家,与亲戚、表姊妹们团聚。我虽说没有缺吃少穿的烦恼,但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没有人跟你抢,也没有兄弟姊妹可以分享。”

夫妻俩“冷战”了数月,直到孩子即将临盆。林颖回忆,“孩子在肚子里时一直很健康,生产时却出现了难产。”

眼见着林颖和孩子都命悬一线,曾经漫不经心的张明明幡然醒悟。他当即“噗通”跪在了产房外,死心塌地地接受了儿子,“我错了,假如他们俩有任何闪失,我会终生不安。”

这场二孩的僵持最终以儿子顺利出生而告终。为了规避政策“红线”,林颖一直将儿子养在娘家。为了应对可能的政策瓶颈,林颖甚至准备效仿一位姐妹“假离婚”。“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是在乡村,一旦怀上二胎被发现,马上就会被乡上的计生干部领来医院引产。如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还会被开除公职。县城还相对宽松点,可是谁敢冒险?”

不过,在儿子半岁时,林颖迎来了全国“单独二孩”放开的曙光。“抢跑”的林颖才敢给儿子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她始终觉得:“二孩是自己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现在好了,以后我们老了,至少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亲人,哪怕是吵架呢。”

全职妈妈,精彩每一天


“孩子的降临打破了原本二人世界的平静,甚至有点措手不及。突然间,生活没有了自由,除了孩子还是孩子!”

袁红英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刚结婚时,她在银行上班,工作轻松,待遇也不错,但每天的按时上下班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觉得那颗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心受到了束缚。她义无返顾地辞去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开起了网吧。

每天边做生意边畅游在各个坛子里,晚上下班后和老公先去街头的排挡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骨头汤,然后相拥回家,日子过得舒适而惬意。原打算这样的日子再过上三五年,却不料,孩子不期而来了,这个柔柔弱弱的小不点打乱了她全部的生活。因为父母都有自己的事,先生又要经常出差,她没有任何选择的做了全职妈妈。她开始每天与时间赛跑、与尿不湿相伴,以前的朋友几乎不联系了,郊游、聚会这些词在她的字典里已彻底消失了,她的世界里除了孩子还是孩子。

每每累的筋疲力尽却仍狼狈不堪时,她就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她已经完全陷入自己所厌恶的那类传统的家庭主妇生活中去了,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觉得自己要争取做个好妈妈,但更不能失去自我。

“全职并不代表生活里只有老公和孩子,女人的精彩还是要自己创造!不时地给老公、给家人露一手自己的爱好,让他们惊觉:原来她这么棒啊!”

袁红英首先整理了每天要做的事和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对这些事进行了统筹安排,什么事可以在孩子睡觉时做,什么事可以边带孩子边做等。这样一来,她每天在带好孩子、做好家务的同时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她又可以泡在网上了解各种信息,也可以尽情的和久未联系的朋友煲电话粥了,还可以做做面膜、整整头发……她几乎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

生孩子前,做菜是她的一大爱好。每每看到老公吃了自己做的菜后幸福满足的样子,那种开心劲就别提了!有了孩子之后,那种手忙脚乱的生活让她许久没进厨房了,现在,利用空闲时间,她又开始琢磨着做一些营养丰富的菜肴和点心,做完后还拍成照片,和网上的朋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了《母婴世界》“围裙妈妈”栏目的围裙妈妈。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她潜心研究宝宝菜肴,这种用爱心烹制出来的的辅食成和小点心,自然能博得新手妈妈的认同啦!她说,做围裙妈妈带给自己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的体现,现在的全职妈妈已不再是“家庭主妇”、“黄脸婆”的代名词,她一样可以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全职妈妈的生活很充实,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听着她用稚嫩的童音喊你妈妈,用刚学会不久且并不十分清楚的语言跟你诉说她看到的花、鸟、树,那种幸福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

也许有人会问:每天在家里与孩子相伴不枯燥吗?袁红英说,与孩子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看着她一天天的长大、听着她稚嫩的童音喊你妈妈,用刚学会不久也并不十分清楚的语言跟你诉说她看到的花、鸟、树,那种幸福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自己并没有被孩子牵着走,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往前走,由自己主宰的生活能不开心吗?

全职妈妈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目前,很多妈妈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养育孩子,被大家成为全职妈妈。根据一项统计,86.9%的全职妈妈是出于自愿,因为经济条件允许而特意留在家里养育孩子。但专家指出,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全职”反而不如“兼职”,因为全职妈妈越全能,孩子越无能。

专家指出,不像欧美或日本,中国没有一所专门对父母进行培训的机构,因此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多少全职妈妈系统地研究过教育。

但有全职妈妈持不同意见,“我因为全职带孩子,看了很多育儿书,这种理念试试,那种理念试试,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了。”全职妈妈胡女士的困惑很多。她说,她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因此读了很多关于天才儿童成功的书籍,可是各种育儿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我自己都觉得很矛盾。”

专家指出,全职妈妈养育对孩子尤其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更加人性化和科学。但很多全职妈妈容易把孩子当成实验品,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同时,全职妈妈容易把孩子当作生命的一切,这种爱会带来压力。

专家说:“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任何偏激的教育方法都会将孩子推向深渊。”

■相关链接

何为全职妈妈?

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养育孩子的妈妈。

全职妈妈的优势

长时间与宝宝相处,亲子关系亲密,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全职妈妈的劣势

情绪控制出现问题。长期在家,视野狭窄,而且过于敏感,无微不至,易导致孩子过于依赖,长此以往会令孩子无能。

全职妈妈解决之道

全职妈妈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心里头多装一些人,而不是妈妈一个,这样他就不会只依赖一个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打算生二孩?做好7个准备


随着二胎政策松动,很多家庭有了二胎的准备。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教授认为,除了经济条件上的准备,父母自身和第一个孩子心理上的准备更为重要。

最佳年龄——大孩5岁左右为宜

梅其霞建议,最好等大孩子5岁左右再要第二个孩子。

她介绍,0到2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个时候如果有了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的信任还未建立起来,就可能出现危机。3到6岁的孩子,不仅心理上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理能力也提高了,父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小孩子。

自我调整——自己要愉快地生

梅其霞说,有的妈妈并不愿意生二孩,但老人想要、丈夫想要,最后妥协了,怀孕期间情绪不好,可能导致腹中胎儿发育不好、性格不好等问题;另一方面,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妈妈出现产后抑郁,必然会给两个孩子都带来心理上的影响。

事前沟通——要征得大孩同意

生二孩前,父母通常都能做到征求大孩的意见。但是,孩子才几岁,怎么才能知道是否真的愿意有个弟弟妹妹呢?

梅其霞说,父母要注意观察大孩是否喜欢与人分享,是否对父母过度依恋等,要先化解大孩身上的不良情绪。

同时,要多给大孩传递“有个弟弟妹妹是很幸福的”信息,带他接触一些正面案例,让他感受到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快乐。父母还要告诉大孩,以后爸爸妈妈老了,如果多一个弟弟妹妹,就有两个人照顾,减轻他的辛苦。

独立培养——尽早让大孩分床

生下第二个孩子,马上让大孩分床睡?这么做,大孩肯定认为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就不要他了。因此,怀二孩之前,要尝试和大孩分床睡,让他知道分床是上学、长大的必经之路。

感情培养——让大孩帮带孩子

生第二个孩子之前,可以让大孩和你一起准备婴儿用品;怀孕期间,可以让大孩对肚子里的弟弟妹妹唱唱歌、说说话;生下二孩后,多和大孩交流,引导他:“弟弟不会走路讲话,这么弱小,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这些方法,可以培养两个孩子的感情,也能增强大孩的责任心。

合理分配——爱抚大孩多一些

梅其霞说,有两个孩子的父母,生活中要一碗水端平。日常照顾上、时间上要合理分配,可以向大孩倾斜一点。比如回到家,首先给大孩一个拥抱,如果有什么问题,先把他的问题解决好。然后,再带着大孩一起去照顾弟弟妹妹。

家庭环境——不说过激威胁话

“你不听话,你看弟弟就比你听话,不要你了!”“姐姐这么聪明,你这么笨,你到底是不是我生的?”这些充满威胁、歧视的话,绝对是一大禁忌。

梅其霞说,父母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家里带孩子的老人、保姆同样不能说过激、威胁的话,更不能对孩子歧视。两个孩子稍微大点了,家长最好不要当着两人的面表扬其中一人,也不宜只批评其中一人,更不要把两个孩子拿来做比较。

认清孩子性格对症下药

第二个孩子出生,多多少少会给第一个孩子带来影响。由于每个孩子个性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有所不同。梅其霞教授建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做一些教育和疏导。

自我中心型

这种性格的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后,可能表现出逆反、发脾气、不配合。

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尽早调整他的性格。一方面,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鼓励他把好吃的、好玩的分享出去。另一方面,带他参与一些有竞争性的游戏,让他学会承受挫折。此外,还要延迟满足他的要求,比如,他想要买一件衣服,你答应第二天买,让他学会等待。

胆小被动型

这类孩子平时很依恋父母,有了弟弟妹妹后,通常会表现出更幼稚、更依恋。

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尽早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分床睡、整理床铺、洗碗等,培养独立性。此外,多带他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与外界接触。

听话顺从型

有了弟弟妹妹后,这类孩子可能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痛苦往肚里吞。

针对这样的孩子,建议父母教育方式要灵活,平时多让孩子发表意见,鼓励他大胆表达,还要多和他谈心交流。

暂时失落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多。有了弟弟妹妹后,心里有些不愉快,有的会说出来,有的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发现苗头后,父母要多观察,多交流,但不必过度紧张。如果他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适当加以引导,这种失落情绪很快就会过去。

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及《怎么说孩子才肯学》。这是两本关于“如何操作”的书,书中提供了很多我们从未接触到的教育观和实施技巧,以及帮助父母掌握这些技巧的可操作的练习。

尊重,并且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当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才能开始着手寻找解决办法。文章内容参考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及《怎么说孩子才肯学》。这是两本关于“如何操作”的书,书中提供了很多我们从未接触到的教育观和实施技巧,以及帮助父母掌握这些技巧的可操作的练习。

你有没有觉得,你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经常演变为争吵或者无声的对峙,而你却总不知道为什么会走到了这一步。下面是我们和孩子间经常发生的两个对话场景——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怎么样,看出问题了吗?对,这位妈妈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要听从妈妈的判断!

我们成年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更了解状况、更明白事理,所以总是习惯性对孩子说“你说的不对”“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的”或者“你没必要这么难过”。但是,当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不断地被人否定时,他怎能不感到困惑和愤怒呢?孩子的感觉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做的很简单:从今天开始,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当孩子向你表达感受时,你把自己当成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想一想你希望面前这个对你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年人对你说什么。我们总结出四种技巧,看看它们与我们之前经常采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效果如何吧?

喜欢《“拼娘时代”——听二孩妈妈说全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全职妈妈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