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部分人认为这样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对金钱概念。这样的方式小编只能说,要慎用!因为一旦家长掌握不好那个所谓的“限度”就会演化出许多的问题。最近我们在论坛中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稿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要对这个问题提高重视程度!
家长来稿:
我家孩子今年五年级,以前学习不太认真,所以我才像鼓励做家务一样用奖励的方式提高他学习的兴趣。这个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挺好的,孩子每天很积极的完成作业,周末的补习班也不排斥了。当时的做法是每天表现好的话会在奖励表画一颗五角星,如果连着一周表现好,就会奖励50,如果一个月表现好,就会奖励一个玩具(300以内)。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我觉得孩子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了,所以打算渐渐停了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没想到周末和孩子一说,孩子的反应特别大,还一直嚷嚷着说是不是我们舍不得给他花钱了?要是不奖励了他就不学习,补习班也不上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能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他学习么?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希望其他爸爸妈妈可以给我一些帮助,谢谢。
家长意见:
@昵称小雪:初衷没错,方法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开始给的可能太多了,一下子全没了当然感觉不好。可将打星表与孩子零用钱挂勾,他自己买东西不再另给钱。另外我根据孩子的变化不断调整得星项。哪项不好就加强给星,好的项慢慢减少直至消失。我一周控制在10元以内,如果孩子想要一些贵的却不是必须的东西,如玩具,手表等,我会让他自己攒钱。当然执行起来不可能完全规矩,但基本线有的。另外做的不好的项可以扣星啊,但注意别起冲突,实在不行,也别太较真,扣少点。建议你慢慢减下来,不完全奖钱,多奖励些看电影,户外活动等。但千万别奖励电脑游戏啊。家长多陪同活动,活动中谈心,将为自己学习的道慢慢灌输,比如吃饭时说今天菜真好吃,等你长挣钱了也请妈妈吃。长大你想做什么或进什么公司,那要在哪方面多努力了,没能力不行的等等。还可以帮孩子开个存折,鼓励孩子存钱,为自己上大学准备。总之,慢慢减少金额或将多余的金额存起来或报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给他留少点当零花,平时多灌输自己挣钱自己花,有能力才能自己多赚钱的观念。
@daisy0515:我觉得不能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学习本来是他的天职,不做不可以的,奖励给它变成了工作,不给工资就不干,任何时候都要慎用物质奖励。我们小的时候考试考得好会带他去吃他喜欢的东西,买个玩具之类的,大了变成鼓励,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足够懂事到学习是给他自己学的,他今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自己学习来决定的,我认为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物质奖励断掉,有可能短期会用不学习来惩罚家长,但总比长期只为了奖励学习好。过程要耐心引导,越大的孩子越不好说服,注意态度要坚决,也要耐心和蔼。
@拉风少年:
因人而异,但不得不说这方法应用得好,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很重要,稍不留意就会使得其反,正像有些家长说的孩子觉得学习是在为家长学习,是在为钱学习。
另外两点很重要:
1、要帮助孩子达成奖励的目标。并不是开好了奖励条件,就不管了。要帮他找到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当孩子获得奖励之后,要激发他的荣誉感,多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不是着眼于眼前这些蝇头小利。久而久之,荣誉感是比物质奖励更刺激到孩子的上进心。
@艾悦:我们攒了大半年星才兑换个几十块钱的玩具,一个月就三百太多了点吧。随着学习的进步,奖星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比如说做以前是对就奖星,现在要做对加字迹工整,还可以限时完成,超时就不奖星。兑换的门槛也可以遂步提高,但是奖品换大一点,比如以前50颗星换个40块钱的玩具,现在改成100颗星换60块钱的玩具。其实就是变相涨价,就好像麦当劳的汉堡不涨价,但是越做越小了一样。这样好过不奖星。
看了以上家长的意见,大家有没有学会呢?您又有什么样的还建议呢?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1)
我小时候,爸妈常这样激励我:好好学习,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妈一定给你买什么什么。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物质奖励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给我买了一块双狮的女表(父母一定攒了好久吧)。在村中学,那算是数得着的好表,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类似于这样与成绩挂钩的奖励,在中国家庭中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这样在物质的诱惑下慢慢成长。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培养正视它的勇气,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读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时,我被某些章节的内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妈妈,多年前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妈妈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写作于17世纪,至今依然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发行。
“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给予的这种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所有好的行为都用物质来奖励,这是不是也在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东西就是物质?我们应该用尽一生的精力来追求它?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值得我们付出的了?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中,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生存奔波,他们视吃好穿好用好为成功人生,对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对于穷人来讲,价值观的问题远不如生存的问题那么迫切。作子女的,当然不能苛责父母,但应以此为诫。
和我同龄的一位妈妈说:“我小的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穿过好衣服,现在有能力了,什么都想给孩子买好的。小区里的孩子有什么,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亏了孩子。”
我听了觉得十分耳熟:哦,原来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讲这样的话,不过把“小区里的孩子”换成了“邻居家的孩子”。
为什么在养育孩子上,历经那么多年,竟然没有丝毫进步呢?我们依然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这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读到一则故事:
一对年轻的夫妇,想给他们快满周岁的儿子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一番思量之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个早晨,换上工作装,一人手拿一把铁铲,去自家院子里开始挖地。
他们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积累下来,几个月后,院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挖得规规矩矩的坑。年轻夫妇在这个坑里填入沙子——一个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现了。这个沙坑便是他们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令儿子快乐极了,小家伙每天都在沙坑里拿着小铲和小桶跌跌绊绊地玩沙子,那个沙坑带给他的童年乐趣,就像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应该全部通过购买得到。不买玩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儿童常常由于购买而拥有过多的玩具,从而养成一种见异思迁、贪多务得的心理,内心总也不得安宁,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却时时都在追求更多的东西,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总也不感到满足,在说话之前就学会了骄傲、虚荣和贪婪。……殊不知,从小奠定节制欲望的良好基础,乃是成就知足常乐的幸福人生的一条捷径!”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试着去做。在幼儿眼里,一颗光滑的石子、一张纸、一串钥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并不亚于那些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玩具。”
对孩子而言,物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随便拿物质当奖励,以免在无形中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质带给人的幸福感更强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涂鸦,一同放声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著名教育家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随着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有父母用打骂或惩罚来教育孩子了,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行为的重要。毕竟,都是亲爸亲妈,如果能有更温和更有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谁也不愿意天天冷面以对或棍棒相加。
但是,在父母奖励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往往父母认为孩子表现好,奖励零食、奖励玩具、甚至是直接奖励金钱,是个又省事,见效又快的好方法。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欲望之心也越来越大,玩具要的一个比一个贵,奖励金也越来越高,这让父母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物质,是最差的激励
▌为什么不提倡物质奖励:
用物质来激励孩子,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触到的一个词“代币制”。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曾几何时,这种用来治疗病人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对孩子的教养中来。
行为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见效快,这让父母们觉得“这真是个有用的好办法”。但行为疗法也有一个极大的隐患,就是另一种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应运而生。
把它带到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激励上来看就是,父母想要孩子建立和保持的行为,的的确确被孩子表现的很好,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物质)”联系在一起,给才做,不给就不会做。并且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物质奖励,才能更好的稳固下孩子的好行为。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听过这样一种奖励方式:家长把各项家务活都标定一个价格,比如擦地板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然后以此鼓励孩子做家务。
看上去这种明码标价的物质奖励似乎可以提高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非常愿意干家务。那么试想,谁能用一辈子的金钱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呢?如果撤销了这样的激励,孩子又会怎样?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初始以来,孩子们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精神激励远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
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这个实验曾反复进行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两种方式对于孩子好行为的激励效果。实验中,尚且是实验员在给孩子精神上的激励。如果换做是父母,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自出生以来,最渴望获得的便是父母的关注、接纳和认可。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孩子后天所有品质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
比如从最初的安全感建立,到后来的自信、自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都是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下被滋养获得的。表象的行为习惯更是不例外。
习惯于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懒惰的,懒得去用心滋养孩子;或者是缺爱的,自身贫瘠的爱哪里还够去滋养孩子。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就该逐渐改变用物质去激励孩子的方式,懒惰的父母需要在育儿中更加用心,缺爱的父母也可以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新去体会爱与被爱。
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和激励
▌好的精神激励是有技巧的:
如果你认为给予孩子的精神奖励,就是简单的几句夸奖,那就错了。夸奖需要技巧,说错了会适得其反。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解释说:“夸奖孩子的努力,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所以,作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激励时,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对孩子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很聪明”等类似这些话。
比如,孩子会自己系鞋带了,我们不可以说:“哇,你真聪明,系鞋带的本领一学就会”,我们可以说:“你通过努力学会了系鞋带,我真为你开心”。
话语中对于孩子不同方面的肯定,你体会到了吗?这样的精神激励才会让孩子把好的行为习惯或品质内化。
与其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爱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小男孩,他在读的学校有一位女老师,长得很漂亮,无论她走到哪里,那里的人都会为她眼睛一亮。因此,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这位女老师非常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并且很守纪律。在罗斯班级的毕业典礼那天,女老师安排罗斯在典礼上致辞,并亲吻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
为了得到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小男孩开始发奋学习,没过多久,他的成绩就提高了很多,而且几乎全校都知道了这个很出色的男孩。随之,他的愿望也实现了——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老师一个吻的奖励。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第33任美国总统亨利·杜鲁门。
说到底,孩子都是需要被爱滋养长大的,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激励,没有之一。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干家务的“劳务费”,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懂得“用劳动赚钱”。
沈阳一对夫妻因“劳务费”的问题产生分歧,爸爸认为这是自家的家务劳动,不应该给钱,而妈妈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培养赚钱观念。
那么,究竟该不该给孩子干家务活的劳务费呢?
家长困惑
女儿对赚钱干家务乐此不疲 经常没事找事做
记者在微信里看到沈阳一家长在朋友圈中晒出一段充满纠结的话:“浇花、扫床、扫地,今天早上宝贝又做了许多家务,她的储蓄罐又快满了,又奖励了一块钱,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美丽,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自己收拾不也是应该的吗?有时候真搞不懂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务劳动了。”
通过采访了解到,李先生的女儿今年3岁,为了培养她喜欢干家务劳动的习惯,她的妈妈每次都让孩子帮忙捡碗筷和扫地,而且,特意准备了一个储蓄罐,并教育孩子:“劳动创造价值,以后干一次家务都会给1元钱。”
女儿也特别开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认识了一元硬币是什么样子,还会用自己赚到的钱去买喜欢的东西。
李先生最初也觉得这么做没什么不妥,一是可以引导孩子爱劳动,二是可以帮助她建立最初的理财观念。但是,随着女儿对干家务赚钱的事乐此不疲,经常自己没事找事做,有的时候还主动帮忙浇花、擦地,然后小手一伸“要钱”。有一次李先生没给钱,孩子反倒甩手不干了。
爸爸发现妈妈引导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开始跑偏了,甚至有一次,女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还跟爸爸说:“我自己做到的,我劳动了,应该给我钱啊。”
这让李先生在思考,这件事这么做究竟对不对。与妻子探讨后,妻子仍旧坚持孩子干家务应该给“劳务费”,而李先生则认为,家务是自家的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应该再用这种观念教育。
记者调查
过半数受访家长不赞成给“劳务费”
昨日,记者调查了30位孩子正在读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家长,对此进行调查采访。
12位家长认为,支持给孩子劳务费。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二是以有偿劳动代替无偿给零花钱,孩子通过劳动所得,不会乱花;三是可以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
然而,16位家长表示,乍一听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细细一琢磨,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
家长李宇航说,只要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应该自觉地无条件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孩子的义务,也是培养家庭观念的一种方式。如果参加家务劳动给报酬,容易让孩子忽略义务而更重视“金钱关系”,让孩子少了承担而多了利益心。
家长孙海也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家长长期培养孩子这种观念,容易让孩子淡化责任和亲情,比如,家长让孩子干一件事的时候,孩子会问:“你给多少钱?”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给钱,就不做事。那么,长此以往会不会让孩子没有亲情可言呢?
另外两位家长并没有直接支持与反对,而是说,各有各的好处,如果能正确引导,那么,都是发现有益处的一面。
家长杨丹认为,这个是可以给孩子说明白的,如果能给孩子把道理讲明白,就不会出现亲情淡化、责任缺失,而反倒能促进孩子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观。
■专家解读
要让孩子学会爱、感谢和尊重
“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钱?”专家如何看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李灿说,但是,如果家长用了物质奖励,那么一旦取消物质奖励,孩子就不再愿意参与家务活动。家长这时候要给孩子讲,家庭是大家的,爸爸妈妈为这个家,为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是没有要孩子回报,这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在不同年龄可以参与不同的家务活动,这也是让他们成为家庭成员、对家庭有归属感的重要部分,快乐生长。如果孩子因为做家务要父母给物质奖励,那么父母是否也应该因为给孩子做了这么多事情而让孩子给予回报呢?要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培养能力,也是一种爱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最好的回报不是金钱,是让孩子学会爱、感谢和尊重。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
李灿说,家务活先从游戏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家务,慢慢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另外,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天经地义的,而不要用物质做奖励。
要论生活条件,德国要比我们高出许多,但人家对孩子做家务都写到法规上了。为什么呢,我想,这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却未必能付之实践。在不少家长的心里,认为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小孩子读书已经够累了,只要好好的读书,其它的事都不用做的。父母都这样说了,孩子当然就什么也不用做,最后就什么也不会做了。
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小学生的例子吧。
小A是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她比一般的小女孩要高,要瘦,刚见她时,感觉她会被一阵风吹走。开学后,我发现小A的动作很慢,不管是吃饭,写作业,做游戏,收拾学习用具,而且动作并不协调。经过对她成长的了解,我知道了,她从小就被捧着像个小公主。书包有爷爷背,吃饭有奶奶喂,去花园玩,累了有人背,从不让她单独下去小区里玩耍,怕她摔倒。
小B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长得白白胖胖的,特别爱动。刚开学不久,就发现他经常丢三落四的,午睡后的被子也是乱放,连鞋带松了也要老师帮他系,吃饭时桌子上全是饭粒,作业老是完成不了。通过了解,知道他的爸妈是中年得子,所以宠爱得不行。什么事都帮他做,就连吃饭也是跟着他屁股后面跑着喂。他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玩。
这样的小学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们在家时就不会发现问题,一旦孩子上学了,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其实他们都很聪明,只是缺少了一种引导。只要家长善于从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相信他们在学校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劳动是光荣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何不学学德国人,让孩子每天都做些家务活吧。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做家务要注意一些问题和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1、不要急于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务,注意环境安全。
当煤气炉正在使用时,不要让孩子因为要做家务而靠近炉边;不要让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还小,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同时把好几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2、不要急于让孩子做到大人的程度。
叫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他会不知从何收起。要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着他,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一面指导、一面监督,上了轨道后,才可以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若孩子觉得太难了,父母可以将这件家务90%都做好,只剩一个步骤未完成,这样孩子既可以一个小动作就做完,成就感又属于自己,孩子将更有信心下一次可以做到。
但要事先跟孩子讲好规则,才不会到最后弄得一团乱,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
3、不要只是动口命令孩子做家务。
孩子像个复印机,会把家人的言行一项项地复印出来。
要求孩子做家务千万不要随性而为,要将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固定下来,父母跟孩子都要切实的执行。若父母跟孩子其中一人因为某项原因,需要他人代为完成时,趁机教导孩子一定要事先提出来请父母协助,父母再跟孩子商量解决的方法,引导孩子完成自己的责任。
4、不要用金钱诱导孩子做家务。
应该让孩子知道做好家务是家中每一分子的责任,不是一份获取金钱或礼物的工作,也不是用来交换条件的工具。
5、不要用“请你帮忙”的态度要求孩子做家务。
“请你帮忙”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要求”。
改用大人的“小帮手”角度来提升他的积极性是个好方法。
但是他份内的事情,还是要给予责任的概念,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才厉害,照顾好自己就是帮大人的忙。
6、不要把做家务当作是惩罚。
千万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把做家务当成惩罚的工具,那会让孩子更不喜欢做家务的。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喜欢模仿大人的举止,比如你做家务,他也喜欢在一旁掺和着干,当然是帮倒忙的时候多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不是吆喝着叫孩子站在一边,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将孩子哄开,殊不知,让孩子从学做家务,正是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极好时机,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做家务
大人出门前习惯擦擦皮鞋,孩子也爱拿起一块抹布跑过来帮忙,这时家长最好要显得十分高兴地对他说,小宝宝真爱劳动,然后教他将皮鞋上的灰尘擦掉,擦完后,家长应该给予宝宝一定的口头奖励:“你看,小宝宝擦得真亮啊,小宝宝真聪明。”在你的表扬下,他会对做家务更感兴趣,还会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断向你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等等,渐渐地,你会发现小小的他已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做家务当成了一种乐趣。
以“失误”的方式启发孩子
自己假装将衣服没叠好,便自言自语地说:“这衣服怎么叠得这样不好看哪!小宝宝一定比妈妈叠得要好。 ” 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一般都会跑过来将衣服散开来重新再叠一遍,这时你一边暗地指导他,一边又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小宝宝能干,比妈妈强多了,下次一定会叠得比今天更好。”孩子都喜欢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做的事情比爸爸妈妈做得还好,他就会在做家务时加倍地认真、仔细,从而培养他做事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处事习惯。
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
从玩具店里买一些“锅碗瓢勺”和布娃娃等,在家里的地板上将玩具的“架子”搭起来,像一个小家庭一样,然后让孩子当家长,和他一起玩过家家;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当布娃娃的妈妈,她上班、做饭、带孩子上医院等,让她亲身模拟体会,从小懂得做父母的艰辛。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难体会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让他经常做做“父母”,这种“ 亲身体验”,会帮助他成熟,学会孝敬父母,自觉为父母承担家务。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电视上经常出现“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这时大人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看,电视上的小朋友多懂事啊,这么小就帮爸爸妈妈做事。”然后就跟他讲故事里小朋友的故事,以此加深印象。“形象”教育等同于品行教育,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懂得热爱劳动是光荣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爱心,学会关心、帮助人。
让孩子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养其责任心。当然也意识到在培养孩子做家务习惯时,需要时间与耐心及周详的计划,让孩子能“自主自发”地去做,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其实儿子极具可塑性。年龄虽小,却已经具有独立的人格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让儿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培养儿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儿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形成良好的品质。
让儿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儿子对自己、对家庭的负责意识,并逐渐过渡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使儿子成为一个“社会人”。
意识到做家务好处还有很多:
*可以锻炼儿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儿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儿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可以培养儿子的自信心,儿子会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劳动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5-6岁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过长时间,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
了解了做家务的好处后,就开始帮助儿子爱上做家务。我们比较喜欢用拟人方式的语言来表达,并且带些游戏方式。心里牢记以下几点:教他做,做给他看,带他做,看着他做,让他做。同时切记:
1.给儿子做示范的时候少说话,如果只顾说,儿子就没有看我的双手在做什么,而是看我的嘴在说什么了。
2.最先从儿子容易上手的家务活开始,表扬他要比建设性的批评更有效果。
3.要明白我的的意见对儿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他认为我不满意的话,他可能就不做了。
4.不要重做儿子干完的活:如果跟儿子说:“把灶台擦得真干净”回过头来却马上重擦一遍,这是在发出混合信息,他会不清楚自己到底做得好还是不好。即使他干的活不够完美,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儿子负责任,并且对自己为家庭做的贡献感到自豪。可以事后再教他如何做得更好。
然后就开始进入状态。比如,洗碗。我们就会很形象得说成带碗去洗个澡。而儿子也会很乐意地一边洗一边和碗在聊天。当儿子把碗洗完后,我就会用很满意的语气对儿子说:“有儿子真是太幸福了、真是好棒!把“我”洗得干干净净,谢谢你!“儿子听到这就会接着说:“我可爱的碗,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得!你好好休息吧,我们晚上餐桌上再聊!”我们已经习惯用物体来说话的方式。在我们家是平等对待的,我们三人每人洗一天的碗,如果老公不在,一般都是儿子替代了。而对于其它的家务就只有儿子有空时才做的。比如:
1、择菜、切菜、炒菜:让儿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儿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然后才是切菜。最后当然就是炒菜了。(虽然只做过二次,但是儿子做得不错。)
2、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我和儿子就一起参与,并告诉儿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儿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当然这些儿子比我还懂)让儿子除了参与家务外,同时又上了节约的一课。
3、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儿子专用的抹布及拖把,让儿子试着去做家务,有时也由我教儿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4、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有时让他帮忙拿衣架,晾衣服就归我了;有时也让他自己晒自己的衣服。收衣服时,有时让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及叠自己的衣服。
经过这半年的努力,儿子现在是一个爱干家务的小伙子了。同时儿子也认识到,做家务会让环境整洁有秩,是件有创造性的、愉快的事情。
家园共育《用物质奖励孩子做家务可取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做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