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迷茫:“抢跑族”破灭了我的教育理想

08-20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妈妈的迷茫:“抢跑族”破灭了我的教育理想”,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学期伊始,读者张女士打来咨询电话。女儿琪琪刚升入小学三年级,张女士却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三年级刚开学,孩子班里的同学们都纷纷报英语班、大作文班。这种知识类的培训班,孩子们少则上了一两个,多则三四个。大家都报,闺女不报,她会不会落后于同学们呢?我的内心隐隐不安。作为80后这一代家长,我自认为比较用心,也加入了一些亲子教育类的群。群里的家长都很有一套育儿方法,他们的孩子都各有所长,比如小小年纪就有作文得奖出书的。我感觉有一些压力,目前没看出我的孩子哪里有特别的才能。我担心孩子以后成了一群大树中间的一株小草,他如何能吸收到阳光雨露呢?有时,我真想退出育儿群,真想不过多与其他家长沟通,就按自己的思路来,让孩子慢慢成长。不报知识方面的课外班,多给她玩耍的时间。但这似乎也不可取。在这个快时代,感觉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这位80后妈妈的心声,也是许多家长的困惑。教育孩子,该何去何从?父母为何如此纠结怕落下是一种心理需求特邀观察员:张丽(北京闻心斋心理工作室)首先,是什么原因使家长们趋之若鹜报各种训练班补习班而唯恐自家孩儿落下?为什么要尽可能和其他人保持一致甚至还要争取领先?那是人们渴望获得安全及尊严的心理需要。许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快乐成长很重要,但在教育主流观念下,更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班集体、学校及社会保持优越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发展前景。这也正是家长陷入困惑迷茫的原因。我们无法逃离社会大背景,所以在教育上也必须考虑到大背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对待训练班补习班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做出规划,引导鼓励孩子主动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并承诺坚持的科目。这样既满足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愿望,也达成了让孩子成为阳光雨露下一棵大树的期待。总之把课外学习班当成协助培育孩子的工具,善用它,让孩子从中获益。择“群”而居特邀观察员:郑懿(亲子教育专家,著有《家长手册:幼小衔接,你准备好了吗》)非常理解这位家长的焦虑,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之激烈已经远远大于我们小时候。育儿真的是在“拼爹拼妈”,这里拼的不是金钱地位和权力,真的是拼家长们的智慧。许多父母为了多学习加入各种育儿群体。育儿群会分几类,比如关注升学的,英语学习的,亲子育儿的。作为家长要有清晰的意识,每个群都有自己明显的趋向。对于一些升学类的群,关注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升学动态、相关政策,及时把握外界动向,为自己孩子的学习调整方向。因为这类群本身就是应试类的导向,所以家长要有思想准备,不要因为“牛孩”晒的成绩,而让自己受影响。对于提升育儿水平的群,一定要慎重挑选。现在很多群,集结一些所谓的专家,轮流做线上课程,但真正的目的是商业行为。关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实是家长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简单快捷的方法不信也罢。总之,积极学习是正确的,选择慎重也是需要的,育儿学习没有捷径。学习类课外班报不报一切从孩子出发特邀观察员:岳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我周围的80后父母,其中不少受过点诸如“自由放养”一类理念的熏陶,每谈及对孩子的期望,总能很潇洒地来一句:“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渐渐地,父母们听到的都是:老同学的孩子得了征文大赛二等奖、咱班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报了英语班,一来二去,他们曾经的潇洒劲儿烟消云散,这班是报还是不报?其实,只要拿出“一切从孩子出发”这条标准量一量。如果孩子在学业上确实有困难,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推给课外辅导班,而是要发现问题出在哪儿: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孩子的课内外活动安排得太多,使孩子无力应付。找出问题之后再对症下药,争取与孩子、老师合力解决。如果孩子学业表现不错,那么报不报班还是要看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有精力,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同时辅以父母的观察,避免孩子仅仅一时心血来潮或是跟风报班的情况。父母还要帮助孩子综合分析已有的和拟新增的各项课内外活动,确保孩子健康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社会实践,比单纯知识学习更重要特邀观察员:郑丹娜(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中三年级。小学四年级时,我第一次给孩子报了奥数班。我发现每一节课几乎都是讲公式,再做题练习。这种模式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对孩子思维水平提升和学习兴趣激发并没有好处。于是,第二个学期便取消了这个奥数班。我个人认为,把小学生送去上学习类的课外班不如亲子共读一本好书,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陪伴孩子走进博物馆,拓宽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样的童年是美好的,孩子的心性是健康的。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高考改革的深水区,更注重孩子的综合性学习、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创新能力。这一转型正在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影响到学校、社会、家庭。但是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不在于一朝一夕,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时节,正如一篇文章所写:小学关注习惯和兴趣,中学关注学习品质,大学关注学习成绩。所以,即便时代的节奏很急,但是我们仍需保持冷静,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有目标,有思考,有定立,是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修炼的本领。学习之外,更需要注重什么因材施教,给孩子广泛意义上的学习特邀观察员:赵澜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困惑来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外在评价之间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和大家一样,在思考后,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内心强大之后不会再有困惑。首先,因材施教,不盲目攀比。因材施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生是长跑。孩童时代需要为孩子能够长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基础。这个基础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当我们困惑时,需要时时反问自己:我究竟要把孩子引向何方,是为自己的面子,还是为孩子长远的发展与幸福。其次,因孩子的特长、兴趣而学习,学中玩儿,玩儿中学。学习是个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学习文化知识,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任何的活动、玩耍都是学习。玩耍也不是简单的玩儿,比如体育运动中,学习的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毅力的培养;比如旅行,学习如何规划形成、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比如下棋,学习的是如何独立思考、运筹帷幄等等。我会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当然,任何学习是艰苦的过程,父母要帮助孩子坚持,坚持就是成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孩子没有欠缺,没有必要因为攀比而去提前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和写作。需要孩子多读课外书,到外面走一走,多一些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长远来看,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更重要特邀观察员:罗红燕(北京171中学副校长)以往我们总强调注重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最新的理论表明,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包括感恩心、耐挫力,非智力因素的行为规范等等。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很多,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孩子才能全面成长。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原来比较关注孩子理科学习,学数学物理等知识,但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文科素养特别重要,包括他的阅读量、摄取量、表达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这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是孩子以后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两条线,齐头并进。我们学校对孩子的评价标准是,与自己比进步就好。正确引导孩子,只要家长没有攀比之心,孩子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这个妈妈的教育太有心机了!


对于幼升小时段的孩子,什么最关键?当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那么让我们快来看看下面这位母亲的分享,学习一下吧!

1.饮水机事件

女儿快一岁时,对什么都好奇,尤其对饮水机的开关好奇,她外婆带着她很担心,一直看着并不停阻止,要知道这是很难的事,大人总有走开的时候,而女儿在学步车里是可以到处走动的。

于是我决定不用看着了,饮水机的开关并不很危险,只要一放手水就会停,与其一直提心吊胆地看着不如让她烫到一次来得有用,很快她给烫到了,并记住了这是危险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去触摸。

顺便我告诉她我们阻止她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有危险的,所以要记住,大人阻止你动的东西都有道理,别以为一岁的小孩不懂,其实他们会听明白。好吧,应该是女孩明白得早一点,男孩会晚一点。

2.插座事件

女儿快两岁时,对墙上的插座孔很感兴趣,于是我拿来了她的录音机,告诉她墙上的孔里有电,是录音机需要的,插插头的时候需要拿着后面的塑料部分,这才安全,如果拿了前面的两片金属是会死的,而且手湿的时候插插座也是会死的。

女儿对死还是很敬畏的,虽然未必明白具体会怎样,但总之是一件很不好很可怕的事。在两岁不到的日子里她学会了插插座,从那天起我们经常叫她XX来帮我插一下这样那样的插座,她也经常拖着她的录音机这个房间听听,再拖到那个房间听听,不用求我们帮她了。

好吧,她很安全地活到了现在,从没触过电,我也没再担心过她会触电,我甚至曾告诉她,如果看到一根金属线你想知道是否带电,可以用手背靠上去试一下,有电的话会打到你,会有点痛有点麻,但记住千万不能用手心去抓,手背碰到会弹开,没危险,手心碰到会抓紧,那就是要命了。

3.用打PP换来的帮你穿衣服

女儿两岁时洗完澡衣服都是自己穿,可是自己穿的新鲜劲过掉后,会想办法偷懒。某日洗完澡,穿了一大半的衣服,对我说,老妈,你帮我穿衣服吧。我非常愉快的说,可以,不过有条件的,帮你穿一件一服你让我打一下吧,我很喜欢你PP打上去的手感。

她考虑了一下同意交换,于是我帮她穿了两只袜子换到了两下PP,至今我仍记得那两下打得我手发痛。打完后她的脸色非常尴尬,而我又非常陶醉地在那儿夸她PP打上去的手感有多好,会让人打着上瘾……第二天,穿衣服时我相当嗨皮滴主动要求帮她穿衣服,并再三申明太喜欢打她PP的感觉了,希望她能再给我个享受的机会。当然,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再找到这个机会享受。

4.自己回家

女儿两岁半了,在小小班里也上了一段时间了,深深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有次我带她去逛街,在闹市区跟她说,我要去单位一下,问她是否能认识回家的路,可否自己回家,当然她认为没问题,于是我远远跟在她后面,看她如何回家。

女儿很认真地在每个路口等红绿灯,甚至在其中一个路口等到了第六个绿灯的时候才过。事后我才知道,她不单只看绿灯,过的时候还要看看有没有别的车可能在闯红灯,确认100%的安全才通过。其实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时候,远比大人认为的更有责任感。

5.虫子是非常可爱的生物

我是非常害怕那些软趴趴的肉虫,虽然知道这东西其实是无害的,但就是害怕啊。小孩是不懂得害怕的,我的私心是要教女儿不怕以后可以帮我挡虫子。

于是某天一只有虫的桃子,我告诉她有虫的桃子更甜,而那里面的虫子是非常可爱的,肥肥白白,还会爬动。女儿问那虫子不会咬我吗,我回答,这些虫子都是吃素的,而你是荤的,对于虫子来说也太老了咬不动。

女儿相当相信,她把虫子抓在手里看它爬来爬去,手心手背来回爬,左手爬到右手右手爬回左手,吃饭时把那条虫子放在桌子上看着虫子吃饭,爬远了抓回来继续看。

我,我,我尖叫压在喉咙里,还不能做出害怕的表情,如果我有一点害怕的样子,从此女儿就会对无害的虫子一直莫明害怕,我一直想不起那次我是怎么把饭吃完的。

她开始把各种大大小小的青虫带回家养,终于我的神经变得异常坚强了,居然不再害怕这些肥肥软软的虫子了,然后发现居然有些青虫长得圆头大脑相当卡通。我们一直希望会养出蝴蝶来,事实证明,所有这些青虫最后都长成了大大小小的飞蛾。

6.性教育

每个小孩都会问自己从哪来,我一直在等,终于她问了,我于是带她去买了两张人体的解剖图,又找了两张外形图。然后详细解说了所有的器官,每个器官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了男女不同的生殖器官,她是由何而来再如何出来。

总结就是怎么进来就怎么出去,只不过进来的时候要显微镜才能看得到,十个月后出来时已经是很大个的婴儿了。只不过是普通知识而已,实话实说,我这样认为,女儿于是也这么接受,一点也没什么神秘的。在了解得这么透彻后,女儿不再对此感兴趣,别人逗她时,她会一脸平静滴详细告诉他们自己由何而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出来的。

7.躺在地上哭

女儿很少用哭闹作为手段来达到目的,因为一次也没成功过,上了小小班后看到了成功案例,于是活学活用,在某天为了和我们一起吃白粥还是要单独给她下面条,于是躺到了地上。我们全家该干嘛就干嘛去,当她空气。

这里要感谢我的老妈,她更是开始了扫地,当扫到女儿躺的地方时,对她说,来来躺过去一点,这儿我要扫地,别挡着,我扫玩了你再躺回来。于是女儿挪地继续躺着哭,一会又说,好了,我把这儿扫干净了,你可以躺回来了。

两岁半的女儿居然真的又躺回原来的地方来哼哼唧唧。我们全家都躲了起来狂笑。当了半小时空气的女儿终于发现别人的成功案例在她身上成功不了,爬起来讨好的说,我觉得其实白粥也是很好吃的,说完自己P颠P颠跑去把白粥吃了个干净。

直到现在,我也再没看到过她躺在地上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其实小孩子很多行为只不过是试探,第一次就阻止,基本不会有第二次同样行为发生。

8.不吃饭是自己的损失,不是别人的

某天与我饭前吵架,饭桌上把碗重重一放恶狠狠地说,看到你就烦,我不吃了。我马上说,可以,不过一直到下次吃饭你都不可以吃任何东西。女儿开始有点心虚,继续说我不是说我不吃,只是不跟你一起吃,等你吃完我再来吃。我回答她,要么现在一起吃,要么你留着下顿再一起吃,没有第三个选择。她气鼓鼓说那我不吃了。

我们吃完把台子理掉,开始笑嘻嘻地讨论,怎么有这么傻的人,居然拿不吃饭来要胁别人,自己不吃饭饿的又不是别人,笑死人,居然拿饿自己要胁别人,哈哈哈哈哈……于是以饿一顿饭的代价,女儿明白了拿伤害自己来要胁别人,是很蠢的事。类似的事再也没在她的生活中出现过。

9.有限的玩具,无限的乐趣

女儿从小到大的玩具极其有限,电动的基本没有,所有的玩具拿个大袋子也就可以装起来了。这么少的玩具,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是因为小孩子玩具越少越简单,注意力就越容易集中,想象力就越丰富,就越懂得珍惜东西。

小孩子都喜欢玩水,女儿也不例外,我的条件是,玩水可以,但只限卫生间,并且玩好要自己把卫生间弄干净。一个小桶一个盆,一只空可乐瓶,外加一个漏斗,一只小匙可以消磨掉整整下午的时间,她会把桶里的水用小瓶盖或小匙一点一点弄到大可乐瓶中。

有时用漏斗有时不用,加满一瓶倒进盆里,盆里满了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水弄进桶里,有时把上述各种大小工具按到桶里按到盆里,加满水按不加水按半加水按,正着按反着按,想象成各种情况,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并且从没玩腻过。

小班时,女儿就可以坐在那儿一两个小时,集中专心地做一件事。

天线宝宝当时是女儿最爱看的节目,商场里也有卖,她很喜欢,于是我告诉她,在她生日的时候可以拥有一个,她可以在四个中挑一个,第二年的生日她等到了第二个天线宝宝,在漫长的等待后得到的东西都是值得珍惜的。

从小时起她最想的东西都需要经过等待才能得到,最长的等了整整一年。于是现在她对东西都是很珍惜,很明白价值,并且想要什么都会考虑清楚是否真的需要。

10.学写字是需要配额的

该学写数字了,买了一本描红,交给女儿,然后告诉她,这个是有配额的,每天只能写半页,不可超过。

小孩子学东西,一开始总是非常有兴趣的,恨不能一下写掉半本,每天写到很高兴的时候,配额用完了,本子收掉了,求也没用,只能明天再写。于是养成了习惯,每天一定要写掉半页才高兴。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写数字这个过程。

关键是要保持神秘,一直要吊着她,提起她的兴趣与好奇心,把求她学写字,变成她来求你要多写,但一定不能答应,继续用配额来吊着她直到任务完成。

杨威:儿子遗传了我的闷骚和妈妈的有主见


杨威接受采访时说,杨阳洋的闷骚遗传自他,而有主见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则是遗传了妈妈杨云。到底哪些因素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呢?关于遗传,你了解多少?

“我今年叫杨文昌,我属狼……”不少朋友通过《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认识了杨威的儿子——杨阳洋(大名叫杨文昌)。

从低气压男孩到泥地足球场上为了队友而爆发,从在艰苦的“水云间”给爸爸扇扇子到鼓起勇气独自一人勇闯鸡窝拿鸡蛋,不少观众喜欢这个小男孩身上体现出的独立、坚强、懂事,还有一些小闷骚。

近日,杨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得意的表示,杨阳洋的闷骚遗传自他,而有主见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则是遗传了妈妈杨云。

“遗传了我小时候的闷骚”

不少网友认为杨阳洋有一股可爱的小“闷骚”。他那狡黠的小眼神、贼精贼精的笑容,还有时常陷入思考的表情,都让观众觉得杨阳洋是一个“闷骚男”。

杨威说,其实儿子跟他小时候一模一样,有时候在家可以半天不讲话,一调皮却根本停不下来,“我们那时候管这叫蔫儿坏,但后来进入国家队,比赛压力越来越大,就慢慢变正经了。我儿子遗传了我小时候的闷骚,还有我现在的沉稳。”

尊重规则:父子俩如出一辙

运动员出身的杨威很注重比赛规则。在第一站武隆天坑抢早餐环节,原本跑得最快的杨威反而被其他抄近路的爸爸无情赶超;浙江新叶村“铁人五项”,他又一马当先,没想到跑错路变成最后一名。

杨阳洋身上也表现出了对规则的尊重。在新叶村篮球赛上,他委屈的向“村长”申诉,提出吴镇宇不应该用左手投篮,而应该和大家一样用右手。

尽管这个提法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大家还是看出了杨阳洋和爸爸杨威一样,对规则十分认可和尊重。

“也继承了妈妈的有主见”

在新叶村的服装走秀中,杨阳洋帅气的打扮为自己加了不少分。他不仅用给自己打扮成了“国际范儿”。在节目的访谈中,杨威也提到,儿子也继承了他妈妈的有主见。“他特别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说说遗传的那些事

1.遗传到底听谁的?

事实上,遗传由基因做主。根据遗传基因的孟德尔定律,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

爸爸的精子带着23条爸爸的染色体,妈妈的卵细胞则带着23条来自妈妈的染色体,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宝宝的23对染色体。那么孩子会更多继承哪一方呢,难道就像电脑合成图一样,是“相加然后除以二”?遗传学可没这么坏,孩子更像谁,这主要是由等位基因决定的。

每对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就叫等位基因,它们控制的是同一性状,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一对染色体上两个等位基因都是显性或者一个显性一个隐性,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只有当两个等位基因都是隐性时,才表现出隐性性状。

2.性格会遗传给孩子吗?

是的,孩子性格的形成跟遗传密不可分。心理遗传学认为,儿童的性格的遗传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

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心理遗传学尚未系统化。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3.男孩像妈、女孩像爸,是真的吗?

坊间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男孩像妈,女孩像爸。一些家长也乐于听到这样的评价。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专家观点:这个说法不科学

事实上,孩子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基因的影响力是相同的。“男孩像妈、女孩像爸”的说法并不科学。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通过遗传因子将基因传给了宝宝,从眼睛、鼻子、嘴等面部特征到体形特征,宝宝会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到各种身体要素的遗传因子,因此很难说父母哪一方的特征更容易遗传给宝宝。

“抢跑”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不是真教育


“抢跑”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不是真教育

最近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话题火热,但家长们都在说:只有自己家孩子幼儿园快乐的玩过来,上小学就明显差一大截,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啊!但从老师的眼里看出幼儿园“抢跑”的行为是什么效果呢?以下是一年级的老师所见所感。

去年秋天,我接受了一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我梳理出几个关键词:筋疲力尽、茫然、困惑、无奈。我喜欢用事实说话,先说汉语拼音教学。

开学伊始,我在家长中做了问卷调查。虽然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但都接受过系统的汉语拼音教育。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暑假还安排孩子进辅导班,接受“小学预科”培训,其实就是学习一年级语文、数学教材。所有这一切,只能称之为“系统”,决不能称得上“规范”。所以满眼可见,孩子们朗读不规范,发音不准确;书写不规范,随心所欲;拼读不规范,南腔北调……我虽然不懂幼儿教育,但我深知幼儿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小学教育。这样的幼儿教育纯粹是好心办坏事,是在帮倒忙。

孩子们个个天真无邪,他们以为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课堂兴趣不浓,老师在炒剩饭给他们吃,哪里还有好胃口?思维一旦形成定势,矫正起来有多难啊!一年级语文教师忙着教学生对口型,练发声,纠正学生东倒西歪的坐姿,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书写习惯,累得焦头烂额。教学进度上不去,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苦了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样产生的巨大浪费,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

再来说说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也不乐观,几乎是汉语拼音教学的翻版,突出地表现在学生书写汉字不规范,倒顺笔现象非常严重。举一例:学生写“口”字,不是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上横来封口,而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更有甚者,竟然用画圈圈的方法来书写“口”字。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汉字中特有的美感,学生更是不甚了解,要想重新唤醒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得不花大力气。

教育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教育为什么要“鸠占鹊巢”、越俎代庖?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构筑孩子的人格长城!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缺失了也许不是坏事,但如果出现了偏差,则更令人担忧。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们教育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头悬梁,锥刺股”,他们甚至会背诵《千字文》和《弟子规》里的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并沾沾自喜。私下里我和孩子们交流,发现他们个个理想远大、志存高远,却唯独少了一份童真、童心和童趣!

我知道,我的课堂导致他们昏昏欲睡的原因有许多,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还不够生动,还不能贴近他们的心。成功的课堂总是趣味课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过度夸大前者,很容易导致后者的萎缩和沉沦。这是不是许多孩子怕学、厌学的原因呢?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把他的小孙女从一家幼儿园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原因是公办幼儿园从来不进行单元测验,也不考试。我啼笑皆非。我的朋友是一名科级干部,在本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时下许多人的做法。许多幼儿园为了生存,为了吸引家长的眼球,不得不在所谓的“教学质量”上花功夫,有的甚至还会请外教来任教。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所谓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得不举起白旗。当幼儿教育也拜倒在分数的石榴裙下,教育还有出路吗?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老师说:“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童年的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周国平老师话说得婉转,是给教师和家长留面子,其实这种恶果早就显现出来了,只是大家都不说,保持集体沉默。

宝宝突然不叫人抱妈妈很迷茫


我的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不让陌生人抱了,见到同龄的小孩也不肯招呼。每次见到同龄的小孩,他就躲到我背后,却又探出头来偷看,但就是无论如何不肯招呼人家,特别是小女孩。

这是怎么了?

我的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不让陌生人抱了,见到同龄的小孩也不肯招呼。每次见到同龄的小孩,他就躲到我背后,却又探出头来偷看,但就是无论如何不肯招呼人家,特别是小女孩。

这是怎么了?

宝宝突然不叫人妈妈很迷茫

象这样的孩子的表现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主要是陌生人焦虑(Stanger auxiety)造成的,即害怕陌生人。有的孩子早在七八个月就开始有这种表现了。你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晚些。另外,宝宝一岁多的时候,除了陌生人焦虑以外,又加上了陌生人疑虑(Stranger suspicion),即对陌生人的疑虑:这个生人会不会伤害我(不仅仅是怕)。到两岁以后,他建立起交往行为系统,这种陌生人疑虑才会慢慢减弱。由于孩子的气质先天禀赋、后天的环境、教育的不同,每个孩子的陌生人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表现和程度也都不同。性格内向的、家庭比较封闭的孩子表现较重。

由于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所以不是纠正,而是要帮助孩子过渡得更快、更好,可以从两方面来做工作:

一、家里每一个人都陪他、带他,不仅是母亲,这样就扩大了他与别人交往的经验,对减轻对陌生人的害怕和疑虑有好处。

二、如果他表现了害怕,拒绝与人交往,不要怪罪他,不要数落他,而要抱紧他,使他有安全感。

三、平时和他讲点勇敢、大方的小朋友人人都喜欢的简单的故事,虽然他不全懂,但有一点印象也好。

四、对碰到的叔叔、阿姨讲,不要马上抱他、让他叫人,让他先“熟悉”一下你,你再慢慢接近他、让他叫人,这时往往不会遭到拒绝,说不定甚至还会让这个“半熟”的人抱呢!这是减轻陌生感的办法。

五、千万不要以“不喜欢”、“不带他出去玩”作为要挟和惩罚,因为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暂时行为,不是他有什么毛病,再说也不应该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不带他出去,来伤害他的自尊心。

喜欢《妈妈的迷茫:“抢跑族”破灭了我的教育理想》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