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孩的妈妈要嗲一点

08-20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做男孩的妈妈要嗲一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树,需要自然地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地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妈妈档案:本文来自一位有24年教龄的妈妈,作为教师,更作为妈妈,她给了我们本篇建议,帮助我们的男孩成为更好的人。男孩子就是要吃点苦——生活教育我一贯坚持“男孩要穷养”。所谓“穷”,就是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过分的照顾。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步行接送。生活上,我也是“穷养”。从小到大,儿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来的,学习用品、玩具买的也是最普通、传统的。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成败。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对男孩“穷”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和特权毁了男孩。男孩子就是要野一点——游戏玩耍“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冰心老人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儿子刚会走路时,我就把他送到家住农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儿子在沙子堆里捉虫子,在树下捉蚂蚁,赤着脚在田埂上跑,整天脏得像个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满身的痱子,但他快乐得像小鸟一样。儿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捡石子,走到哪儿都要捡几块。每回帮他洗衣服,都会发现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裤子的膝盖处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袋小动物贴布,专门用来补他的衣服。每回儿子和我说,妈妈,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没有这样的环境支持和机会让我们的男孩子体验玩得脏兮兮、乱糟糟。而这样的玩才是顺应孩子天性的,给孩子心灵的滋养才长久。儿子上高中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没有喘息的时间,不过他说“好在我还有一个自主的童年,让我总算还有美好的回忆。”真是让人又欣慰又心酸。男孩子就是要责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儿子懂事后,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要开启责任感教育。上中班时,我们送给儿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动物大图册》,儿子当宝贝似的每天捧在手里。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动物大图册》,发现恐龙那一页不见了,就去问弟弟。儿子紧张地捂着自己的书,说:“不知道,你的恐龙自己走了吧。”姐姐说:“你让我看看你的书吧。”“不给,你看自己的书。”我发现是儿子把姐姐书里的恐龙撕下来,放到自己的书里了。我问儿子:“该怎么办?”儿子说:“和姐姐说对不起,把恐龙还给她。”我摇摇头:“不行,除了道歉,妈妈觉得你应该把你的书赔给姐姐,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只好看坏书啦。”儿子一脸的委屈,眼泪汪汪地和姐姐交换了书。现在他的书柜里,还放着那本修补过的《动物大图册》。承担错误,是要承担事情的后果,如果仅仅只是道歉,孩子体会不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当男孩的妈,要“嗲”一点我让儿子从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时,儿子帮我拎包包,尽管有时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着、拉着。每次一起回家,总让儿子去开门;有好吃的,我总是和儿子抢着吃,挑好的吃,因为“妈妈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顾。”渐渐地,儿子的口头禅是“要我帮你做什么?”俨然成了姐姐、妈妈、奶奶的“护花使者”。只有让男孩子眼里、心里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成为男子汉,结婚后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儿子已经作为大一新生去学校报到了,因为他是学生党员要为同学服务,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高考前一晚,儿子还在给因紧张睡不着觉的同学做“心理咨询”。儿子很普通,但因为他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妈的,倍感欣慰。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潜能开发要提前一点进行


宝宝在长大的过程里面是很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的,特别是在宝宝还年幼的时候,要是爸爸妈妈能够陪伴在它身边、每天和他说说话,那么宝宝和爸爸妈妈之间就能形成一种分不开的亲密感,宝宝能够获得很好的安全感,这类的安全感是宝宝能够茁壮成长必不可少的东西。每个宝宝都希望爸爸妈妈对他十分的重视,在一天劳累工作完回到家以后,爸爸妈妈最好还是要留一些时间来和宝宝一起玩游戏。宝宝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所以各位爸爸妈妈最好是亲力亲为地照顾宝宝,不到万不得已的话是不要把宝宝交给别人去抚养教育,宝宝是爸爸妈妈生命的延续,照顾宝宝并且教育宝宝逐渐长大成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是很重视的。

宝宝是通过触碰一些有形状的、仿真的和生活有关的东西来获得知识,最好是要和小伙伴、一些长辈们进行互动和交流,安排宝宝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从实践中慢慢获得知识,尽最大可能让宝宝接触到各类东西。

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宝宝要关注到的东西并非是无休止地一直增多。给予宝宝最好的东西是能够让宝宝感到愉快,在宝宝需要获得关注的时候而给予的关注。同时在教育和照顾宝宝这个问题上,让自己和宝宝都不觉得劳累的方法就是适当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在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能力时,最好是让他自己做决定。

宝宝不是一块黑板,不是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获得什么就能够获得什么的。记住一点,不要强迫宝宝在他不想学习的时候学习,同时也不要阻止他学习。宝宝在平时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和他的发育水平是一样的,宝宝只能获得和他的能力差不多程度的经验。要是知识和要求超过他的发育水平,那么宝宝就会觉得没有意思,就会觉得害怕不想去学习。

最好是从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进行教育,采用内容和手段最好都稍微提前一点。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最好是在宝宝幼儿时期的时候开始,英语的学习重要的是语言环境,所以不是早一点开展就好的。一些爸爸妈妈让宝宝早一点学习课本知识实际上是不对的,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是相辅相成的,可是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办法。那么问题来了,是否可以让宝宝提前学些知识呢?回答是可以的,可是最好不要把目标放在学习课本知识上。

宝宝在发育的各个方面(如运动、智力、情感和言语)进展的速度其实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要注意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一部分宝宝到一岁左右已经走路了,但是某些宝宝到13个月大时还是很喜欢爬行;一些宝宝1岁时已经学会了部分词汇,相反一些宝宝到2岁时才会说零星的词语。要是爸爸妈妈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觉得十分忧伤,可是爸爸妈妈不用害怕。很多的起步较晚点的宝宝其实都会在以后某段时光突飞猛进,接着就和别的宝宝差不多了。因此爸爸妈妈没有必要为你宝宝缓慢的学习进度担心,也不需要一下子让他转变学习的方式。这时候就是应该为他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醒他注意到他所处的发育阶段,帮助他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取得进步。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读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让我久久沉浸在书中,虽没有读完,但已不能忘记那朴实却引人深思的字句。去年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凭着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读完,作为一个不是母亲的年轻幼儿教师觉得很多做法太好了,但案例毕竟有限,反复看可实践可操作的也是很有限的。教育孩子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做法就好了,大家可以借鉴前人的做法和思想去教育孩子,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些方法觉得很好,但是操作起来不见效果。育儿是一种理念,只要大的方向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用问别人你该怎么做,该如何去做?你和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她,你了解他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你最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看到现在带给我自己最宝贵的经验是: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爱他如他所是。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自省的过程。读完本书第二章中一篇“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文章中的种种理念,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反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叹息——人们将那么多错误的做法,都累加在孩子那幼小而稚嫩的心灵上。时光不能倒流,有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发生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而是你的一些无意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挽回的。

尹老师提出所谓的“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学生做的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学生,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书中说到:经常被苛责的学生,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学生,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学生,会越来越刻板固执。书中举了很多的实例向大家阐述,其中提到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四十岁的中年单身女士,就是因为父母的严厉教育,警告的方法不管用就采取打骂的方式解决导致她断送了一生的美好生活,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这悲惨实例后面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有些家长在生活当中遇到孩子犯错误或者做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就开始着急,为孩子好的心是每个家长都具备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教育孩子,只知道着急着采取警告的方法,见不出效果一生气一发怒就容易打骂孩子,从心理上将所有的错都推到孩子的身上,却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做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爱,你越严厉,他就越退缩,慢慢地离你越来越远。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鼓励而不是一直严厉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教师不但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应该放下心中的棍棒,并且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时刻告诉自己:耐心的对待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做宝宝的好伙伴——关于孩子成长中的一点教育心得


我是黄侯迪小朋友的妈妈,依稀还记得她当初进幼儿园时彷徨无助的表情。现在俨然成了一个活泼开朗懂事成熟的小大人了。全家人见证了这几年来她的成长历程,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尤感欣慰。在此感谢园内所有老师对孩子的精心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一直抱着遵循自然,循循善诱的原则。玩耍的时候是她的好伙伴,学习的时候也是陪伴她的好伙伴。

孩子一直很喜欢做手工,主要是深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那档《艺术创想》栏目的影响。所以家里好多的报纸和硬纸板都成了她心爱的艺术品原料。这样的结果是,有时她会在不请示我们的情况下,擅自将一些东西就当作她的创作材料任意使用。母亲有时就会因此而大发雷霆。因为大部分时间,孩子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我们回来后,听到这种情况,尽量会要求父母不要对孩子太苛责。我们也会对孩子说要尊重爷爷奶奶,如果需要用时,要和爷爷奶奶说一声,打个招呼。因为如果和我们在一起,她总是会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她在做手工时,也总是会像小大人一样,指挥我们帮她拿这拿那,剪这个剪那个,而且口气像个指挥员一样。一般这个时候,我们都变成了他的小帮手,听她指挥。每当这时,她总是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这对于培养她的自信心非常有帮助。所以,一般参加任何活动,她都会要求自己要得第一。当然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但我们希望孩子有这样的一份信心,对于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对于孩子的学习,从未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教她一些诗词和简单的英语单词。但并不是要求她一定要在哪个时段背出来。主要是看她心情不错时,我们会适当地提些要求,如果她说现在可以有兴趣,我们就开始教她一些。比如,她父亲在苏州大学上学,我就教了她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她就记忆非常深刻,让她知道了苏州有寒山寺。因为他父亲是湖北人,我们又教了她一首崔灏的《黄鹤楼》,她就一直嚷着回湖北一定要去看黄鹤楼。背的诗词是比较多,但现在有些她也已经不记得了。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她都记下来,只是培养她一种记忆的能力以及她学习的兴趣。就像以前出去玩,散步教她的一些英语单词,小时都还记得。现在问她,她倒是都不记得了。她父亲老是说退步了。我就说没关系的,到时一上学,她可能又会记起来,孩子是有记忆库的,哪怕是七八个月的宝宝也会有记忆,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就会忆起这些遥远的回忆。

平时生活中,我们尽量抽时间陪她聊天,散步。她现在也经常用主动提出来和我们聊聊天,散散步。说一些学校里同学中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会提出一些意见,供她参考。作为家长,我想尽量不要使用你应该怎样或者你必须怎样的字眼。你最好和她说妈妈认为这件事这样处理会比较好,你感觉呢?如果你这样做了,小朋友会怎样呢?要和她共同讨论。这样,会让她感觉和父母也是平等的,我们并没有把她当成小孩子。就像昨天晚上,我问她新房子里她的房间要装修成什么样子,她开心地不得了,说了一大堆她的想法。还给我们的房间出谋划策。我很乐意地和她说,我们会慎重考虑她的建议。

我想在任何的年龄段,我都会把我的女儿看成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会尊重她的选择,我们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希望老师和我们父母一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好这个角色。

对于教师加班的一点看法


教师加班是指在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以外,教师仍在工作单位持续工作。2001年底,笔者就加班的有关问题,对天津市各类型幼儿园的教师共196人(国办幼儿园教师占75%)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l%的教师经常加班。加班的时限和人数比例是:平均每天加班0.5小时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2%,平均每天加班1~1.5小时者占总数的36.2%,平均每天加班1.5~2小时以上者占总数的2.6%。

教师加班是比较被动的行为。在8小时以外,教师为什么几乎天天加班呢?该项调查说明,幼儿园的工作安排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8小时以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调查和访谈显示,加班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做准备,其次是为幼儿园内部的检查评估做准备,第三是为弥补日常工作的不足,第四是为照看幼儿。一些教师加班的主观原因是为了获得园长的肯定和赏识。不少园长认为加班是觉悟高的表现,不少教师认为给园长留下好印象有利于日后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

教师加班时间多用于硬件建设。各项任务占用加班时间的比例,按照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如下:布置环境、做卫生、开会、备课、制作玩教具、写评估材料等。由此可见,教师的加班时间主要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即硬件建设。针对目前幼儿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幼儿园更应当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办园水平的提高。要努力练好“内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练“内功”只靠拼时间、拼体力是难以奏效的。

教师加班的效果不容乐观。多数教师对加班的效果不能做出肯定回答。调查表明,认为效果不好者占总人数的24%,认为效果一般者占总人数的60.2%,认为效果较好者占总人数的15%。

教师对经常加班持否定态度。教师们认为加班有很多不利因素。认为加班不利于休息与健康者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加班不利于学习和进修者占总人数的88.8%,认为加班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者占总人数的87.8%,认为加班不利于照料家人者占总人数的84.7%,认为加班不利于休闲者占总人数的67.9%,认为加班容易使日常工作懈怠者占总人数的37.8%。经常让教师加班是搞疲劳战术,还容易侵犯教师的某些权利,如休息、学习等。

加班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全面育人靠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加班大都是进行集体劳动,容易使教师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个性消蚀在其中,是得不偿失的。

笔者并非一味地不赞成教师加班。如果是为了在假期照看和教育幼儿,减轻幼儿家长的工作负担,教师轮流承担少量的加班是必要的,这也是实现幼儿园工作的双重任务之必需。但是事先要做出安排,确保工作质量。

针对现状,笔者就如何解决教师加班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切实实行5天工作制。应要求并激励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批评并及时纠正拖沓的工作作风。其次,要逐步调整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给教师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活动的空间。第三,要尽量减少来自各方面的检查和评估。要沉下心,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有效地提高办园水平。要适当安排抽查工作,多一些长远打算,少一些短期行为。第四,要切实安排好教师的休息时间。要使她们有时间读书和思考,能够发挥出更高的积极性,以利于创造性地开拓工作的新局面。最后,要加强法制观念。安排加班,必须符合教师自愿的原则,并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累计加班时间用于休假,不能马虎。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背景:

我们家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孩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吃饭、睡觉、穿衣等基本都由奶奶包办,甚至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也顺着奶奶的想法。奶奶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吃饭吃的慢,看不下去就喂他。衣服不会穿,就帮他穿。孩子的锻炼机会和独立意识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爸爸妈妈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陪孩子写字、做算数、讲故事,玩游戏等,但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会跟奶奶沟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上幼儿园后,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家的孩子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案例一:吃饭慢

在家时常会听到“小宝,这个营养好,吃这个”、“小宝,这个比较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多吃点,那个少吃点”。吃饭时,也时常会听到奶奶的催促声,让孩子快点吃。一旦吃饭吃的慢了,奶奶就会喂他,特别是冬天,怕饭菜会凉掉,奶奶先把孩子喂好,然后自己再吃。

分析与对策: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不少”。在家奶奶怕孩子吃不好,吃不多就长不大,拼命的给孩子喂。

发现问题后,我们家长进行了沟通和反思,决定用奖罚并用的方法,一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绝不再喂。二是规定孩子在半小时内吃完。孩子比较喜欢玩游戏,半小时内吃完就让他在周末玩半小时的游戏作为奖励,吃不完“面壁思过”10分钟。三是积极的鼓励。只要他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全家就会好好的表扬他,并送给他小星星。

案例二:独立性较差

生活起居,完全由奶奶包办。起床,奶奶会帮孩子穿衣服,而孩子就躺在床上看电视,连辅助穿衣的动作都没有。刷牙时,奶奶帮着刷。洗脸时,一边孩子专注的看电视、玩玩具,一边奶奶帮着擦;奶奶去哪里,孩子也要去哪里,对奶奶的依赖性非常强。

分析与对策:

主要原因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太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替他做好。恰恰是这种想法扼杀了孩子独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孩子能做的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逼着孩子自己做。并且在孩子面前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思想,让他懂得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收拾玩具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是让孩子学着做家务。有时周末孩子会与我们一起做家务,让他明白他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应该负起责任。孩子也会乐此不疲的帮忙,完成后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三是自我时间的管理。晚上父母陪孩子的时间很宝贵,所以要求小宝在白天自己安排做一些小算数、写字等。

案例三:胆子比较小

在外面碰到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他都会躲在爸爸妈妈的背后,不肯礼貌的叫人,有的叔叔阿姨想抱他一下他就哭。还有一些可供小孩玩乐的场所,他也不肯去体验。甚至还害怕小狗。但在家里却是生龙活虎,典型的“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蛇”。

分析与对策:

孩子在外面,奶奶总会担心这个不要碰,那个不能玩,太过小心的呵护,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而孩子却得不到锻炼机会,导致他对外界事物感到陌生和恐惧,很多事物不敢接触,小时候接触的人也不多,缺乏自信。对于小动物也是,总是让他离得远远的。

通过生活中多方面的锻炼,让他胆子变大。一是平时多带着他到外面去玩,多接触外面的人,让他不再畏惧陌生人。我们还为他报了一个画画的兴趣班,让他多与其他的孩子和老师接触交流,同时提高他画画的水平。二是时常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希望能在适当的时候多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一有做的好的,就及时给予肯。三是领养小动物。不能让他从小对小狗有恐惧心理,所以我们考虑给他养了一条狗,其实他内心是喜欢的。

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和能力都很强,请家长们不要剥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不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能力,要适当的放手。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适当的引导、肯定与赞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养男孩,3岁后妈妈要“退位”


男孩子身上阳光开朗的性格由爸爸的言传身教来培养更合适,三岁后,妈妈不妨后退一步,把位置让给老公。

男孩天生不一样?

别再抱怨你家的小男孩过于淘气,男孩旺盛的活力是天赐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小组发现。孕妇体内有一种化学信号刺激她们的食欲。怀上男孩的孕妇比怀女孩的孕妇平均每天多摄入8%的蛋白质,9%的碳水化合物,11%的动物脂肪和15%的植物油:同一研究还证明。男孩出生时体重略高于女孩。平均来说。男孩比女孩重100克。造物主在男孩身上“添加”了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而使人情绪平静的血清素,男孩却比女孩要低得多。因此,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冲动,喜欢冒险,更具有攻击性。

男孩子身上阳光开朗的性格由爸爸的言传身教来培养更合适,可是繁忙的工作和多重家庭角色让“父亲”很容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作为妈妈的你如何做才能让你的小男孩更阳光呢?

后退一步,把位置让给老公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大师李维榕说:亲子不如远子!这个说法来自她几十年的家庭治疗经验:妈妈和儿子过于“黏糊”,让爸爸没有立足之地的家庭,最容易养出有问题的孩子。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让父亲登上男孩的心理舞台,成为重要的榜样人物,而不仅仅是当妈妈的你。

如果在家庭中,妈妈霸占了这个席位,在家表现得像“老大”,而爸爸却“俯首称臣”,没有话语权,你其实就是在告诉他,男人就该是这样的。

资料表明,妈妈与儿子相处的时间一般是跟女儿相处时间的1.5倍。儿子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弗洛伊德称之为“恋母情结”。要让恋母不变成男孩的一个情结,家庭的三角关系就必须变化,妈妈要懂得“屈尊”,让爸爸变成家庭里的中坚力量——爸爸是男性、属阳的太阳,妈妈是女性、阴性的月亮。一个男孩很难沐浴着月光长成一个阳光少年,他必须吸收来自爸爸的太阳光辉,才能形成开朗的心态。

“不要跳!”,“安静点!”,“给我坐好!”……这可能是妈妈对男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你会非常恼火,求助于书籍和专家,寻找让他听话些的方法。可如果孩子真的规规矩矩听从了你的指令,你可能又发现,他变成了那种胆子小、容易紧张的男孩,如何把他变得野性点,可能又成了你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要在这个矛盾中求真理,妈妈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则标准,要求孩子那么顺从听话。在城市里,男孩子的冒险和探险的机会越来越少,天性容易被扼杀,妈妈们如果还去做更多“要听话”的要求,男孩子就更难彰显自己的天性。想要培养一个真正的阳光少年,你不得不忍受他在沙发上狂奔乱跳,忍受他拆掉你的手提电脑,忍受他登高爬梯……总之,忍住对自己的安静和安全被搅乱的焦虑,让你家男孩的天性有自由的生长发展的机会。

5个恰当的爱让他更阳光

1.小男孩需要多抱抱

在孩子(无论男孩女孩)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都是不过分的,特别对于男孩,因为他们跟成人对视的时间更短,成人要特别注意多抱男孩,让他们的肌肤得到触摸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男孩需要独立的空间

男孩成长到大约2岁,就开始了独立的第一步。从这时开始,父母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独立空间。2~5岁的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过多压制他的反抗,而要多多理解他,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破坏他一生的性格。

3.理解男孩的特殊表态方式

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所以,在对你不满意或者他心情不好时,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其实,这是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4.理解男孩的固执

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也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却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也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硬要他不做某件事,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5.男女有别,他的注意力真的不如你

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但事实是——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他才容易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父亲角色缺人怎么办?

在夫妻关系不好的情况下,妈妈要特别注意母子关系的分寸。如果你因为跟老公缺少爱,所以给儿子过度的关注和关爱,肯定会对他造成较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其实,儿子心理健康的最好滋养品,不是你如何爱他,而是你如何跟老公相爱。假如你已经是单亲妈妈,或者真地完全放弃了要跟老公进行感情建设。那么,你得精心给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男性偶像,在他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他一些不同的男性作为榜样来效仿。

为童年的自由留出一点空间


辛巴知道,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他要去幼儿园报名。

早上,家里做了安排,由妈妈带着辛巴先去一家幼儿园报名,而奶奶去另一家幼儿园排队。他们以为去得已经够早了,可是到了现场,发现人山人海,“和世博会没什么两样。”有的爷爷奶奶一大早就带着凳子来排队了。

终于轮到辛巴可以和老师面对面时,妈妈被要求在一边填写资料,而同时对辛巴的面试也开始了。桌子上有一些颜色不同的珠子和一根绳子,“老师说一种颜色你穿一种珠子好不好?”辛巴不怕这个,在家里妈妈让他练过了。“这个是什么动物?”第二项内容开始,老师指着卡片上的动物一一问道,是斑马、大象、松鼠等不常见的动物。“你会表演什么节目?”辛巴想了想,唱了一首歌。

那一天,辛巴赶了四个这样的场子,妈妈说今年报名的小朋友多,一定要多报几所幼儿园,以做好各种保险措施。辛巴不懂这个,他只知道那一天他很累,回去的时候,看到小区里其他赶完场子回来的小朋友,大家相视苦笑,大人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在互相传递“累死了”的无奈信息。

这一天是5月16日的上海,某几个区幼儿园报名的那一天。

这是我前不久了解到的信息,四五月间是上海各区幼儿园报名的时间,满城尽是拖携着孩子前去报名面试的父母,今年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自2007年的金猪宝宝,生育高峰。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可想而知。

一位母亲对我说:我已经在论坛上看小学的面试情况了,非常难。我准备马上对孩子进行一些培训,包括英语、逻辑思维、才艺等。去小学面试要准备简历,如果有英语星级考试的等级证书、才艺培训的证明那就比较好,要进好的小学,一定得这样。现在人那么多,将来谁知道呢。我会给她讲道理,要生存下去,必须得学,孩子如果不努力,不学习就会落后。

在《学飞的盟盟》一书的序言里,朱天心说:我这一代做父母的,无不尽其所能尽所有资源投资孩子们的教育养成,但这投资项目其实挺单调乏味的,无非英语、乐器、才艺,入学后再加补习班、学校考试科目……很快的,那些和女儿盟盟一起自小一块儿玩、从出生我看着一道成长的十个小孩二十个样(不是吗,熟悉小孩的岂会不知他们天使魔鬼绝不止一个面相),变成十个小孩一种样子,一种想法,一种人生目标……叫人分不出。

我觉得可惜极了。她说。

作为作家的朱天心观察她的女儿盟盟,描写她一个个生活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盟盟能描述一只屎壳螂虫如何制造搬运一球屎团,也能分辨出两只海马的不同……她是一个有趣生动的孩子,不是那种“十个孩子一种样子,叫人分不出”的孩子。

朱天心当然也受过质疑,有人善意地提醒:“孩子人生只有一次,你们有权利用来遂行己意对抗主流社会吗?”她回答说:正是,正因为它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才那么值得珍惜、不想草草敷衍随俗度过,我们不过帮它在这生存竞争密不透风中卡出一点空间,由它自在长成它原有的样子。

说得真好。

这样也就不会有两个小男生肩搭着肩走进幼儿园面试区的时候说:“我们要好好表现哦。”这种压力下的懂事不免让人心疼。(选自《学飞的盟盟》/朱天心著)

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

逛某早教论坛的一点感悟


小女刚半岁,偶然获得此论坛,断断续续浏览量几天,惊喜该论坛内容齐全,可谓五花八门。关于早教逐渐有了一些思路,但是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想法,现在简单说一下,还请各位指教。

1.早教与其说是教育孩子还不如说是教育父母,父母先充电是必须的,教育不可以靠别人,尤其是老师,现在的老师是一份工作而已。

2.早教前父母必须心中明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如果父母没有主见和思想就容易人云亦云,给孩子一个没有体现的教育,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网上关于教育的方法和林很多,但是大多不可复制,尤其是国内出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忽悠人的。

3.网络上资料很多,有的帖子一下子就列出了几十本父母必读的书籍,还有上百本孩子的读物,其实绝大多数是没有必要的。最多随便翻阅一下即可,父母必须从中筛选一下,按照自己的想法筛选,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系。

4.个人认为早期还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爱好为主,尤其是艺术感,而知识是次要的,尤其是一些无所谓的识字/数数和背诵诗词,只要孩子智力正常,长大后不用教都会了,何苦在培养性格和兴趣的时候,教那些无聊的东西呢,每个时期都要做该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到大学里去学习婴儿时期的道理吧。

5.给孩子多听音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故事就不能依靠电子设备了,故事最好由父母来讲,刚开始可能不会讲,慢慢就好了。等孩子识字了,要自己去读故事,尽量少听故事,尤其不能交流的单向讲故事。

6.一些儿童读物,有必要使用大陆外的。国外图书港澳台翻译的要好点,早期翻译的要好点。

7.教育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农民养牛也是在小牛犊大了之后才调教的,有时候要把孩子当个小动物。

8.国学经典要读,但没必要太早;英语也要学,但要在会讲普通话之后,而且中语感不重单词。

9.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和等待,守得云开自然会见月明。

相信《做男孩的妈妈要嗲一点》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