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分离焦虑妈妈巧化解

婴儿早期教育 小乌鸦爱妈妈音乐教案 08-20

导读: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产生。

焦虑孩子六个月大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怎样减少孩子因分离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产生。

分离前应有缓冲期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此外,在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要有一段分离缓冲期:当父母需和孩子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和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传递,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能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顾:如果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让他对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则孩子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这样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当孩子面对分离,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妈妈们应该了解婴儿期心理特点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

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避免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托管宝宝易患“分离焦虑”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新爸妈要了解婴儿辅食


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日益增多。这些营养成分除了来自母乳、牛奶外,更多的要由辅助食品供给。辅助食品中特别要强调补充的有以下几种:

1、补充维生素D

母乳、牛乳中维生素D均不足,而婴儿出生后的最初6个月生长特别快,骨骼、大脑、牙齿等的发育都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

维生素D缺乏时易患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在家里主要是服鱼肝油。鱼肝油内含丰富的维生素A、D。新生儿2周后每天需补充维生素A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但市售浓鱼肝油滴剂,每克含维生素A5万国际单位,含维生素D5000国际单位(即A∶D=10∶1),含量太大,不适合婴儿食用。所以购买鱼肝油时应买儿童用鱼肝油,所含维生素A、D比例(2∶1)较适合婴儿食用。或饮用AD奶,即按儿童需要加了维生素AD的牛奶。服用浓缩鱼肝油或儿童用鱼肝油每天2滴即够。条件许可应抱孩子出去晒太阳。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在皮肤内也可制造维生素D

2、补铁

母乳含铁很低,每100毫升含0.1毫克,牛乳含铁也很低,约每100毫升含0.2毫克。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会在生后6个月内耗尽,缺铁可发生缺铁性贫血。专家们认为,足月儿应于4个月龄开始补铁,早产儿应于2个月龄开始补铁,同时给维生素E、维生素C。含铁多的食物有蛋黄、肝、鸡鸭血、猪肉等。

3、补维生素C

婴儿以母乳喂养者维生素C不会缺乏,若以牛奶喂养,因牛奶蒸煮灭菌,维生素C多已破坏,故自满月起加喂鲜果汁、菜汤、蕃茄汁等。

4、增加优质蛋白质

除母乳、牛乳外,其他含蛋白质的食物也要注意补充,尤其是肉、肝、鱼、蛋、豆制品等,还要做成不同形状的食物,以刺激孩子的食欲,以免形成偏食。

如何缓解找工作焦虑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如何缓解找工作焦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就业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找工作的行列,但是过多的焦虑却让这一过程变得越发煎熬。所以,今天我们将来谈一谈如何缓解找工作焦虑。

1.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自我认知相当重要。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帮助你精准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确定哪些技能需要提高,从而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

2.制定明确的计划

尽早开始寻找你想要的职位,制定明确的计划也很重要。计划的制作可以让你的目标更加具体明确,给你带来动力和信心。

3.发掘更多渠道

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也可借助社交平台,比如Linkedin、微信、微博等,增加自己的曝光率,甚至可以通过身边朋友、同事、老板推介、内推等方式来寻找机会。切记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渠道,尽量扩大寻找的渠道,提高成功率。

4.充分准备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面试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也可以降低自己的紧张度。在面试之前可以通读公司的介绍、业务范围、人员构成等信息,并且系统地了解自己面试的职位的相关特征。

5.运动和休息

找工作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可能会耗费你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不要忽略休息和运动。休息和运动可以让你的大脑重新充电,让你更加专注和有体力地找工作。

总的来说,缓解找工作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全方位地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决定你的找工作成功率。

分离焦虑的5个重点注意起来


小邦每次送儿子去幼儿园都会依依不舍,总想着多看孩子会儿,所以小邦应该是属于有分离焦虑的妈妈。不过还好,小邦儿子是大智慧型,从不扭捏,挥手再见后就头也不回的入园了。虽然小邦好命,但是身边也有朋友的孩子每天上学像打仗,哭哭啼啼十八相送的……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孩子分离焦虑的问题。

文:小桃妈(执业于台南市的谘商心理师,为台湾辅导学会认证合格心理谘商督导)

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结果孩子一到幼稚园就抱着妈妈不放,泪眼汪汪、崩溃大哭,不管怎样都不愿意下车,甚至躺在地上不愿意起来等等状况。眼看上班就要迟到了,但是看孩子哭成这样,做父母怎么舍得?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孩子到了幼稚园的哭泣、耍赖、抱着爸妈不肯走,当妈咪离开时,孩子紧抱着安抚物、咬手指来降低焦虑,还有拒绝参与团体活动等等的行为,都代表着孩子的分离焦虑。

这篇文章所指的分离焦虑并不是DSM-V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里的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s),而是“幼儿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害怕自身安全及担心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因此表现出超乎预期的过度焦虑,在外显行为的部分,主要是抱着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赖、恐惧等等。

各位父母应该都能明显感受到,随着孩子在7~9个月开始进入“选择性依附”阶段,就开始特别会黏某个大人,也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状况,一旦主要照顾者离开,孩子就会大哭、不安等情形,这状况直到孩子两岁才趋缓。

二、为什么要好好的处理分离焦虑?

国外学者Howard(2011)曾针对2080个家庭样本进行为期五年的纵贯研究,发现婴幼儿早期曾与妈咪分离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时间,这样的孩子在3岁时个性会变得比较消极,3~5岁之后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比较容易出现负面的亲子关系,足见婴幼儿早年依附关系对其社会适应及认知等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顾者因为害怕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而趁着孩子不注意时偷偷离开,会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减少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的衝击,真的是很值得学习的课题。

三、什么!妈咪也会有分离焦虑?

一般来说,网路上许多亲职教养文章提到的幼儿分离焦虑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妈咪与孩子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害怕、悲伤、不舍、罪恶、愧疚等等的感受,外显行为则是依依不舍、欲走还留、在校门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

其实这些属于妈咪本身的分离焦虑,然而,当孩子感受到妈咪的不安与害怕,或是感受到妈咪不信任幼稚园这个环境,孩子的分离焦虑就更加深了。

四、克服分离焦虑的五大重点

(一)生活技能的学习

许多孩子之所以会不喜欢上学,往往不只是因为与妈咪分离,而是因为上学代表着很多挫折及压力。

上幼稚园之前可能父母觉得孩子太小,因此生活大小事都是父母帮孩子全部打理好,上幼稚园之后要自己穿袜子及鞋子、整理物品,还有上厕所、洗手等的卫生习惯,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生活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练习。

如果什么都不会,孩子很可能因为挫折及压力而更讨厌上学。因此,父母开始让孩子慢慢学着练习这些生活技能吧!

(二)提早为进入幼稚园做准备

国内研究显示,当孩子在入园前做好进入幼稚园的准备,可降低妈咪及孩子面对新环境时的不安感受,可以如何提早进行呢?

1.和孩子一起购买入园物品:

带着孩子一起购买进入幼稚园需要用到的产品,除了可以协助孩子增加入园的准备度,也能引发孩子上学的好奇心。

2.循序渐进地增加团体活动:

受到少子化的影响,目前的家庭大多只有1或2个孩子,因此孩子从小与其他孩子一起活动的频率偏低,不妨在进入幼稚园之前就先从亲子课程开始,市面上有许多免费的亲子课程、亲子共读活动。

先带孩子从人数较少的小团体开始进行,等孩子比较适应,再慢慢扩展到人数较多的大团体,让孩子感受到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互动时的开心、快乐,以及观察学习其他孩子的互动方式,也可以减少孩子初次入园的分离焦虑。

3.规律的生活作息:

虽然每个幼稚园的课程活动不同,但是晨间活动、午餐、午睡及点心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妈妈能在孩子入园之前就先帮孩子建立生活作息,其实也是协助孩子更快适应幼稚园的生活。

4.带着孩子认识新环境与老师:

许多孩子是到幼稚园的第一天才看到老师,可以想像到时孩子分离焦虑的强度会很强烈~可以先让孩子知道从家里到幼稚园的路线。如果可以的话,事先带着孩子到幼稚园参访,了解幼稚园的设施环境及人事物,也能协助减少分离焦虑的产生。

(三)预告的重要性

除了初次入学的分离焦虑,其实星期一症候群、放长假后的第一天上学也是孩子分离焦虑很高的时候,预告可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降低不安的感觉。

例如:

拿着日历跟孩子说:“这一天开始上学,你可以认识新朋友,还有学到好多新东西。”

“你看看时钟短针指到4,长针指到0,妈咪下午四点就会准时来接你,我保证会做到喔!”

一旦向孩子预告了时间,家长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发状况也要跟孩子说,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四)温暖而坚定地离开

父母到了幼稚园,千万别因为孩子大哭就用负面语言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再这样大哭,妈咪不爱你了。”或是说:“你看大家都看着你,羞羞脸!”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对幼稚园这个环境更焦虑、没有安全感,也加深了被遗弃的感觉。

家长可以同理孩子的感受,“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学,你很紧张,要跟妈咪分开,会害怕。”、“妈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妈咪第一天上学也会跟你一样害怕。”

接着说,“你看看幼稚园里面,妈咪之前有跟你说过、带你来看过,里面有好多小朋友,还有好多玩具,你听老师说故事、玩玩具、睡午觉、吃点心,妈咪会准时来接你。”

在说的过程中,妈妈要蹲着靠近孩子、注视孩子的眼神,以平稳的语气和缓地说,孩子会更安心。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崩溃大哭,心有不忍而对孩子说:“可怜的小宝贝..”于是家长不忍离开,或是直接离开幼稚园而返家,孩子会学习到透过哭、耍赖等行为是有用的,如此一来就更难让孩子进入幼稚园的环境。

家长要好好地跟孩子说再见,“妈咪下午四点就会准时来接你。”该离开还是要离开,但别忘了给予一个温暖的抱抱,好好地说再见。

(五)持续的正面鼓励与陪伴

当孩子从幼稚园回家之后,可以多做一些亲子互动,除了减少因亲子疏离而产生更严重的分离焦虑之外,也能透过好好地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进步,家长别忘了给予正面鼓励:“妈咪看见你今天主动找同学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变喔!”

国内研究初次进入幼稚园孩子的分离焦虑行为,发现有半数的孩子在幼稚园出现30分钟左右的外显焦虑行为,三成的孩子分离焦虑在入园后一周就会逐渐降低。大约有七成的孩子在与家人分离时,透过幼教老师的安抚、同学陪伴及玩游戏就能暂时停止分离焦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