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婴儿来说,吮指是一种学习和玩耍。从笨拙地吮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吮吸某一根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有提高。吮吸手指动作,促使婴儿手、眼协调行动,为5个月左右学会准确抓握玩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宝宝都有“吃手”的嗜好,而年轻的爸爸妈妈对此却很担忧,认为不卫生。其实,婴儿吮吸手指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
吮指促使婴儿手眼协调
通常新生儿只会双手握拳,胡乱挥舞,其大脑尚不能指挥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个月至3个月时,随着大脑的发育,婴儿逐步学会两个动作:一个是用眼睛盯着自己的手看,另一个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对于婴儿来说,吮指是一种学习和玩耍。从笨拙地吮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吮吸某一根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有提高。吮吸手指动作,促使婴儿手、眼协调行动,为5个月左右学会准确抓握玩具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一时期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嘴来了解外界,婴儿认为手也是外界的东西,所以总爱将它塞进嘴里吮吸感知。
吮吸拇指反映孩子的快乐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一项调查显示,约有12%的6-12岁的儿童经常吮吸手指。
吮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之一。刚出生的婴儿会吮吸,除了吮吸母亲的乳头之外,还吮吸他们的嘴唇所能接触到的几乎一切东西。因此,婴儿吮吸手指是十分正常的行为,绝大多数婴儿都会这样做,但这种行为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
一般说来,到了2-3岁后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明显减少,但仍有一部分孩子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舒服时仍会吮吸手指。偶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美国育儿专家认为:“吮吸拇指本身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快乐、不顺心或者缺少爱。事实上,大多数吮吸拇指的孩子都非常快乐,不会吮吸拇指的反而是那些严重缺乏爱的孩子。”
如果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玩,而是在吮吸拇指,父母就要问问自己,是否应该做些什么来安慰安慰孩子,使孩子不再需要自我安慰。
景:在盥洗室里,幼儿园为孩子们安装了多种式样的水龙头。
活动情景:
孩子们离开家长开始了第一天的集体生活,虽然有个别孩子不怎么适应,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对幼儿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这不,一进入盥洗室,孩子们的话语就随之而来:
啸啸:水龙头里怎么没水的?
艳艳:水龙头怎么开呀?
颉颉:我这个能开的。
楠楠:老师,这个是怎么开的呀?
翊翊:你们看,我把手放上去,水就自己出来了。
妮泥:老师,这个用脚一踩水就出来了。
………………
随着孩子们自己的尝试,他们发现了好多有趣的现象,各种不同水龙头的开启方法也被他们自己一一发现了。特别是对那个感应的水龙头,孩子们感到非常的惊奇,每次洗手总有孩子要凑上去看看,希望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分析反思:
做中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在做中学习解决事情的方法,积累经验。也正因为这个理念,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多种式样的水龙头,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思考的机会。在这个幼儿自主探索水龙头开启的过程中,不同的发现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由此开始了初步的交流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孩子是主导者,他们自己动手寻找方法,交流自己的发现。孩子不但积累了关于水龙头有各种式样的经验,还有了与新朋友初步交流的体会,跨出了适应新环境的第一步。
案例:
这两天,我发现小朋友在洗手的时候,总是不能及时地关上水龙头。有的是在擦肥皂的时候让水龙头开着,有的是洗完后干脆就不关,还有的幼儿虽说水关了,但不打肥皂洗一下就走了,“打肥皂洗手,节约用水”已不知讲了多少次,但并没有引起孩子们应有的重视,于是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水宝宝哭了》的故事。
水宝宝的妈妈告诉水宝宝:“不管到哪里,我们都要做一个有用的孩子,要帮助人们把衣服洗干净,把小手变清洁,让小草,小树喝上水。”水宝宝记住了妈妈的话。它们离开妈妈,来到矿泉水厂,工人叔叔加工后,让人们解渴。来到饭店,帮厨房的阿姨洗菜,它们都非常高兴。还有的水宝宝来到我们的幼儿园,来到了小三班,想让我们的小手变干净,可它们不但不开心反而哭了,因为我们班的小朋友在洗手时不关水龙头,有的洗完手后不关上水龙头,还有的玩水宝宝,让水宝宝白白地流掉,所以它们哭了。
讲到这里,孩子们被感染了,纷纷表示再也不浪费水宝宝了。
在每一次洗手时,我都和幼儿一起抹肥皂,擦泡泡,让许多晶莹透亮的泡泡从自己的手缝中挤出来,相互比一比谁的泡泡多,谁的泡泡大。在这一过程中开开心心地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在接下来的洗手活动中,孩子们节约用水,打肥皂洗手的意识好了许多,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打肥皂及时关上水龙头,即使有些幼儿忘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会提醒他:“快关好水龙头,打肥皂洗手才干净。
分析: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不能有意识地遵守生活常规,所以在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时,多用一些拟人的手法,赋予一些物体以鲜活的生命,会在他们心灵里产生共鸣,效果也比简单说教好得多。
父母多和宝宝交流 使宝宝语言能力更强
婴幼儿的教育因人而异,这个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同时会对孩子做出的一系列简单而平常的动作惊讶不已,也常常会和孩子做些小游戏;但有些父母则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我就属于前者,同时我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1.婴幼儿的摩罗反应
我是一位有着12个孩子的妈妈,我承认相对于孩子的其他年龄段,我更偏爱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就我而言,婴幼儿时期总那么让人觉得妙不可言:先前还没出生,后面就开始靠自己来呼吸了并且有了摩罗反应——当你在拍手时,婴幼儿就会弓着背并手足舞蹈。这是一种简单的神经反射,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每次看着儿科医生为我的宝宝做着基本的神经系统测试,我都相当的震撼。
2.难以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在时代杂志上,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的一个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和他的爸爸的面部表情非常相似。该文还附上了相关图片,当爸爸张开嘴巴做发声状时,宝宝也学着爸爸张开了嘴巴。这些图片都给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也发现我的宝宝有一半的时候和我作出相同的动作。我创建了一个游戏,就是想从宝宝那里获得反馈:当我借着膝盖支撑躺在床上时,我会用我的腿抵着宝宝。这样,宝宝的脸就和我的眼睛在一条线上。当我的嘴巴发出元音时,宝宝就会清晰的看到我的面部表情。为了吐字清楚,我故意夸大了我的嘴巴和嘴唇动作:“Aaaaaah,Eeeeeeh,Ooooooh…OOOO等等。”
在我读出这些元音时,我表现的很兴奋。不过我也发现当我在发元音时,我的宝宝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脸上,也很难模仿我的唇形变化,但是宝宝常常在我发完最后一个音节后对着我笑,即使他还那么小。
当然,宝宝的注意力也是很有限的。无论我和宝宝玩什么游戏,我都会观察到他们的注意力减弱的情况。宝宝通常也会打断眼神对焦的时刻并转移注意力。我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以便给他几分钟的时间来缓缓神,之后我们再从头开始演练。
3.交流使宝宝语言能力更强
为了娱乐宝宝,我花了大量时间和宝宝在一起,同宝宝交流,但是其他父母认为我是在浪费时间。我相信我和我的宝宝交流的越多,日后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就越简单。事实上,我的宝宝们也是在很早就会说话了,同时我也确信这应该也是由于我给了他们语言方面的重视力度。
导读:“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据《农村百事通》报道,“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语言。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