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午睡减少儿童多动

09-23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适当的午睡减少儿童多动,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与有午睡习惯的儿童相比,没有午睡习惯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多动行为,焦躁和抑郁情绪程度也较高。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儿童适当午睡有益健康。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对儿童来说,适度午睡可帮助减少多动行为,缓解焦躁和抑郁情绪。

为了解午睡与健康的关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2名4岁至5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77%的儿童有午睡习惯,平均每周午睡3.4次;另外23%的儿童没有午睡习惯。在调查中,研究人员考虑了影响儿童健康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背景、身体素质以及行为方式等。

研究发现,与有午睡习惯的儿童相比,没有午睡习惯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多动行为,焦躁和抑郁情绪程度也较高。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儿童适当午睡有益健康。

此前的研究发现,孩子午睡时间一定要适度,不要影响晚上正常睡眠,以免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心智健康。

这项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美国联合专业睡眠协会于西雅图举行的年会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是淘气还是多动?


导读: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只是淘气而已,或者将淘气归为注意力问题。

很多家长来咨询时,常常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智力落后或超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类孩子或者由于智力低下,上课无法听懂讲课内容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由于过于聪明,上课内容对其来说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其注意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自然会出现分神的现象;生理原因例如孩子感冒、身体不舒服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排除上述四种可能的情况下,就可以判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由注意力障碍所致。这类儿童就是多动症儿童,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具有跨场合、跨时间的一致性。这些孩子无论上什么课,无论上什么内容,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只是淘气而已,或者将淘气归为注意力问题。

其实,两者存在本质不同。淘气只是行为问题,由外在环境造成,与儿童性格有关;而注意力障碍则是内在神经失调,是非环境的,其行为表现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首先,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

最后,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而淘气行为只是在特定场合才表现出来。比如,注意力障碍儿童的不听讲行为无论是在什么课上都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淘气儿童可能只是在某一门课上才出现不听讲行为。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是在自己家、在学校,还是在陌生人家里,都有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淘气儿童则有可能只是在某一特定场合,比如在家时才出现。

因此,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注意力障碍还是淘气问题了。

过去人们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儿童应该是在所有的活动包括游戏中,其注意力也是不能集中和保持的。但是,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心理学家更多地强调,注意力障碍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而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注意力障碍的实质是自我控制能力缺陷。很多事实表明,多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只是表现在学习方面。

研究表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抗拒诱惑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一项研究考察了69名被诊断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和43名正常儿童。研究人员让他们先玩一种玩具,然后告诉他们,当老师出去后,不能碰这些玩具。之后,老师出去3分钟。研究人员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结果表明,注意力障碍儿童平均触碰玩具的时间高出正常儿童的35%,频率也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正常组的儿童能够使用一些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控制自己,如对玩具说话,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等。而注意力障碍组的儿童没有这样的策略。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常常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一玩起游戏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一写作业就拖拖拉拉。其实,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带来立即的快乐满足,而学习带来的满足是将来的。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的快乐去做,而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快乐则是长期的,需要计划且不能即时满足。

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学习则需要,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缺少计划,自控能力落后,不能延迟满足。所以,在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时,自然就表现出多动、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儿童暑期阅读要适当引导


在暑假里,书店和图书馆内学生的身影增多了。学生们到图书馆的理由各异,有的是家长的意愿,希望让孩子呆在一个他们安心的地方;有的是出于学生本身求知识的欲望;还有的就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看看课外书。日前,记者到书店和图书馆了解,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选择的图书各有不同。

暑期阅读兴趣为先

记者到多家书店了解发现,暑假期间,学生数量激增,而且有的学生坐在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而所看的以文学类、儿童读物为多,知识类的多数买回家。

记者在新华书店的时候,看到一对父女在挑选图书。暑假过后读一年级的女儿小敏在少儿读物区翻阅连环画册,小敏的爸爸岳先生则是在学习类用书书架上帮女儿选购一年级的学习用书。岳先生告诉记者,原本他是打算与小敏一同选购的,但小敏三步一回头都是看向少儿读物区,岳先生只好让小敏去看连环画,自己选购。“她还小,对学习类的不感兴趣,对卡通比较有好感。”

艾昕是书店的常客,这个暑假,一有空就往书店跑,她说书店的书比图书馆的新,所以喜欢在书店看书。其中文学类是她的最爱,特别是现在的一些青春校园小说。“这些书妈妈说是闲书,开学的时候都不让我看的,我想看也只能偷偷看,绝不能带回家,现在放假了,不看个够怎么对得起自己,哈哈。”艾昕笑着对自己说。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图书的种类很多,文学类,如校园文学、儿童读物、武侠小说、魔幻小说等都是学生的最爱,即将上小学的小敏喜欢少儿读物中的连环画,读高一的施玥爱好文学类书籍中的校园文学,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据了解,小学阶段以下的学生基本集中在少儿读物区,翻阅简单的文学作品;初中阶段以上的学生就开始有了男女之别。男生基本在武侠小说、魔幻小说等区域出现,女生则在校园文化海洋中畅游。施玥告诉记者,当她还小时家里多的是《老夫子》、图画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现在长大就不喜欢漫画书,而是有曲折情节、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年龄长了心智也会长,对知识和书籍的要求也会改变。”

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现在图书的种类繁多,老师建议,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书本增加与孩子的话题,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作出适当的引导。

“现在有不少孩子很迷日本漫画,其中有不少血腥、情色画面,都不适宜未成年人看的。但是要杜绝孩子去看这些漫画基本是不可能的,此时家长的引导就很重要。和孩子聊生命的意义,聊故事与现实中暴力的区别等等。此外,家长可以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和孩子一起看,从而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引导孩子阅读更适合他们身心成长的读物。”老师说。

阅读是一件让人受益终身的事,学生利用假期阅读不仅不会浪费时光,还可以增长知识,学习他人优美的写作。但是,读书之余还要注意休息,特别是要科学用眼,不要一个假期过去,虽然知识多了,而且眼镜度数也增加。

多动宝宝在学习上有优势


导读: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多动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似乎多动只能危害儿童的成长,而不可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的方面。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发挥多动儿童的优势,那么,孩子多动未必是坏事。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多动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似乎多动只能危害儿童的成长,而不可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的方面。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发挥多动儿童的优势,那么,孩子多动未必是坏事。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多动儿童的每日活动量,不难发现他们的精力特别地充沛,身上好像有股使不完的劲,不停地活动,从不知疲乏和劳累。由于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建立起适应不同情境(如在教室中上课,回家做作业等)的基本规则,所以常因多动而破坏课堂纪律,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近年来,儿科医生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教学辅导等方法,帮助多动儿童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旦当多动儿童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后,他们的优势就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学习成绩从低谷往上升,普遍拥有比较广泛兴趣,而且朝气蓬勃。国外的追踪研究表明:多动儿童长大成人后,在选择就业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那些耗费精力较多的职业(计算机软件制作、销售、股票经纪人、艺术家或科学家等等)。因此,希望全社会和家长不要轻视他们,要正确引导,让多动孩子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优势来。

注意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导读: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很多父母也非常担心。从普遍的情况看,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1.孩子因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当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使用下去。

3.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为。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抢了自己风头的时候发生打人的行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另一方面慢慢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别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表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做,可能孩子会哭,但家长一定要坚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过“打人”来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远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动作,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通过其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的。在他们大脑里的信息处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长要有选择地给孩子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电视节目。

让孩子常年处在别人家会对她有不良影响吗?

女儿从3岁起就一直不在我身边,现在5岁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为我在乡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觉得她在那儿上幼儿园、上学要比乡下条件好.但我总担心女儿长年住别人家里,不在父母身边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我是否应该把她接回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育者。孩子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长大,和父母一定是最亲的。从父母角度来说,当然把孩子送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是给了孩子更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机会,在他的心中会翻译成一种语言,就是“爸爸妈妈离我很远,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样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

就目前情况来说,孩子在亲戚家,所以家长应该尽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沟通,并且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把对孩子的爱传递过去。同时,也需要及时和亲戚保持联络,关注孩子成长过程。在放假期间,一定要和孩子相处一段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农村环境有一些自己的评价,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反应,需要注意但不要过于敏感。孩子的评价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长需要进行引导而不是由于敏感引发的强迫孩子认同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论身在何种环境,我相信孩子都会爱你敬你。

我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你的女儿只有1岁7个月,所以她会直接从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她第一次惩罚自己的时候得到了满足,她就会继续下去。

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

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

如何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


我的孩子目前是1岁8个月。最近一段时期,他经常产生暴力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这个时期的男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还是平日的教育不够恰当?我该怎么办?

目前,幼儿时期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上升趋势,很多父母也非常担心。从普遍的情况看,基本分为三种类型。

1.孩子因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当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持续不断地使用下去。

3.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为。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抢了自己风头的时候发生打人的行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另一方面慢慢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时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别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表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做,可能孩子会哭,但家长一定要坚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过“打人”来达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远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动作,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都是通过其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的。在他们大脑里的信息处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长要有选择地给孩子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电视节目。

让孩子常年处在别人家会对她有不良影响吗?

女儿从3岁起就一直不在我身边,现在5岁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为我在乡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觉得她在那儿上幼儿园、上学要比乡下条件好.但我总担心女儿长年住别人家里,不在父母身边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我是否应该把她接回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教育者。孩子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长大,和父母一定是最亲的。从父母角度来说,当然把孩子送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是给了孩子更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机会,在他的心中会翻译成一种语言,就是“爸爸妈妈离我很远,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样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

就目前情况来说,孩子在亲戚家,所以家长应该尽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沟通,并且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把对孩子的爱传递过去。同时,也需要及时和亲戚保持联络,关注孩子成长过程。在放假期间,一定要和孩子相处一段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农村环境有一些自己的评价,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反应,需要注意但不要过于敏感。孩子的评价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长需要进行引导而不是由于敏感引发的强迫孩子认同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论身在何种环境,我相信孩子都会爱你敬你。

我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我女儿只有1岁7个月,但是她有个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就是有时候有什么事情不顺她的意,她就会自己打自己。譬如说有一天,我爸爸吃槟榔,她看到就拿了一个,我爸爸就对她说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闹,就把槟榔给了我爸爸,但是她马上就掐自己的脸,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样。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为是受“获益”驱使的。当她发现自己“打”自己的时候是获益的,也就是你们会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一直保持这种行为。

你的女儿只有1岁7个月,所以她会直接从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她第一次惩罚自己的时候得到了满足,她就会继续下去。

建议平时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她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应该如何表达,并且可以和她进行现场模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游戏,慢慢地她就会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我们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来说服家长满足她的想法。

孩子会在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哪种方法最有效,就会逐渐改掉这个习惯了。

喜欢《适当的午睡减少儿童多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动物故事幼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