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15个月了,很可爱。她上、下都已经长了4颗牙,可1个月前,她开始用自己的上牙使劲咬自己的下嘴唇。她没事时咬,和我们一起讲故事、玩游戏时也咬。我发现她晚上,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咬的比较多,要么就像吃奶一样吸吮自己的下嘴唇,直到睡着为止。但如果她睡得不沉的话,还是会咬嘴唇。为此我很着急,担心她这样咬下去,牙齿会长成包牙。我该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她就是改不了。我跟她说道理、逗她张嘴巴、她咬嘴唇我就用手掰开她的小嘴,还按照老的方法在她的嘴唇上涂过辣椒、清凉油。我心情烦躁的时候也会大声指责她,并且威胁她“再这样不乖就不要你了”。她或者哭,或者能坚持一小会儿不咬,然后一切照旧。她这么小,哪里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到时候长得不好看了,还不都是父母的责任?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她了?
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您是一位爱宝宝、对宝宝负责任的好妈妈。您在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之后,勇敢地跨出最关键的一步:及时地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这为宝宝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要想宝宝一生健康平安,父母首先就要在意识上先赢一步。
这个年龄的宝宝正处在是乳牙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宝宝咬下嘴唇的习惯,将会对宝宝的乳牙和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形态造成不可挽回的坏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宝宝咬自己的嘴唇的行为,实质上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宝宝发出的这种身体信号说明她非常需要安全感。所以,父母首先需要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给宝宝安全感,充满爱意地抚摸宝宝,紧握宝宝的小手,用力亲亲宝宝的小脸,拥抱宝宝,告诉她:“宝贝,我爱你,你是我的亲亲宝贝!”宝宝睡觉前,可以轻轻地抚摸她的额头,“宝贝,安心地睡吧,我就在你身边,美美地睡吧!”
父母看见宝宝在咬嘴唇时,尽可能用积极的方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淡化处理。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转移,父母可以积极地利用宝宝的特点来帮助宝宝。如:“宝贝,我们来藏猫猫!”或者“宝贝,请你把手套递给我!”等等。让宝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嘴唇转移到外界的事物上。
增加宝宝咬食物的机会。这一年龄阶段的宝宝一般都有8颗牙了,父母可以给宝宝咬一些偏硬的食物,如:馒头、包子、水果、蔬菜、饼干等等,以满足宝宝用牙齿的愿望。同时,父母也要积极地给宝宝做正确的示范,让宝宝从小就懂得牙齿的作用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宝宝明白牙齿不是用来咬嘴唇的。
导读:长只要讲究教养艺术,做到耐心细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矫正和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孩子平时很听话,可是家里只要来了客人,或带他到别人家做客,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非常兴奋,又吵又闹,有意学客人谈话,做怪模样,扰乱了宾主的交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是有原因的。
1、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聪明能干,目的是要客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取得客人的夸奖。
2、若没有及时把孩子介绍给客人,或客人没有和他打招呼,他的有意学话、做怪模仿就是一种抗议。
由于家长对孩子这样一些复杂而微妙的动机了解不够,往往对孩子的表现采取粗暴的态度,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不但伤其自尊心,也往往使客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呢?
1、家长可用手势、眼色、语言等暗示的方法,制止孩子的不良表现。
2、懂得一点孩子的心理,如客人来了,你要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并简单地介绍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得到客人的夸奖,孩子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很听话。这时,请孩子到别处去玩,孩子会乐于接受。要注意的是,客人走时千万不要忘了和小主人告别,否则孩子会认为你们把他忘记了。应该把他当成大人一样尊重,走时再表扬一番,孩子以后会更听话了。
3、家长在平时要对孩子宽严适度。过于严厉会使孩子没有一点轻松和自由感觉,一旦客人来访,父母放松对孩子的管束,孩子便“疯”起来,在客人到来时会为所欲为表现出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
总之,家长只要讲究教养艺术,做到耐心细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矫正和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导读: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
5岁的倩倩只要看到东西,就想拿到手里玩一番,尤其是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倩倩坐在手推购物车里,什么东西都要伸出小手抓。妈妈不让倩倩坐手推车,“小人儿”身手更加灵活,自己跑去货架前动手拿自己看上的东西。妈妈不准她随便拿,倩倩就大声尖叫,弄得妈妈很尴尬。
倩倩为什么喜欢“多手多脚”,妈妈该怎么办呢?
专家分析——
随着宝宝一天天成长,家长会为宝宝不断出现的“坏”习惯而困扰,如咬东西、扔东西、“多手多脚”摸东西等。可是慢慢地去观察,这些行为并非真的都是“坏”习惯,而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倩倩在超市“多手多脚”抓东西,妈妈会担心孩子的手弄脏了,或把物品抓坏了,因此会不准她随便拿,其实小孩子很单纯,她并不懂得去区分超市的物品是要购买才能拿走的,孩子这个行为的目的是去感受某样东西的软硬冷热等的触碰度,不是存心去搞破坏。
除了好奇和探索,宝宝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模仿大人的行为。这就跟电话响了,宝宝抢电话听,坐车抢方向盘开一样,宝宝想成为一个大人,因此去做大人做的事情。妈妈在超市里购买东西,倩倩就去模仿,这是一种自娱自乐,当妈妈不准时,她就不乐意了。
专家支招——
1。要引导宝宝自己在抓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比如包子是软软的,不能用力抓;花瓶是脆的,松手就会摔破;饮料是可以流动的,容易倒出来;水果用指甲捏会坏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宝宝认识事物的好奇心,也为他提供模仿学习正确生活常识的机会。
2。允许宝宝“犯错”。比如他把鸡蛋抓起来摔破了,家长可以引导他去认识鸡蛋的特点,让他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指责他。孩子的思维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的成长是需要体验的,如果不通过亲身体验,即使是父母告诉他一些生活常识,他也可能记不住,实际生活中,仍然会犯同样的毛病。
3。提供一些机会给宝宝模仿大人。比如协助她打电话给姥姥,购物时可让她去拿某样物品回来,结账时把钱给她,让她交给售货员等。
作为疼爱子女的家长,如果试着以宝宝的视角来考虑和探究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烦恼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解开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