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尊重是相互的
有些时候,我们总说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但其实我们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尊重过对方,毕竟尊重是相互的,你不尊重对方的话,对方何以会来尊重你?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反过来说,只有你尊重了幼儿,幼儿才能尊重老师。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所关注,小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与别的孩子之间很难相处,交往能力非常差,总是独来独往。在有一次上语音课,教儿歌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首新教的儿歌除了小岱掌握了,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掌握,于是我顺势请小岱来当小老师,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来教小朋友们念儿歌,小岱的聪明,小岱的认真,小岱的耐心等优点,深深得打动了其他小朋友,他在这次活动之后收获了很多好朋友,让他尝到了拥有朋友的快乐,从而产生交友的欲望,与朋友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这个案例里,我始终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小岱在交往能力方面上确实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细心的去关注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且以他自身的强项去推动他的弱项。我利用小岱的优势,提供孩子一个交友的平台,为他在交往这条道路打开了第一扇门。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教育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怎么样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育笔记呢?急您所急,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25幼儿园老师教育笔记爱是相互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这天活动课后,孩子们陆续的上厕所小便,忽听一阵吆喝声:“老师,梦鑫的牙快要掉了”,“老师她的牙只剩下一小块”。我快速跑进厕所,见一群孩子围着梦鑫,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看到梦鑫的眼泪快要流出来,很害怕的样貌,我安慰她说:“梦鑫别害怕,不要紧,过几天就会长出个新牙的”。应对这状况,我脑海中有一种想法:此刻大班的孩子已到了换牙的年龄,尽管中班时接触过肤浅的牙知识,但有些孩子对换牙现象还是有些恐惧,很有必要大家再一齐学习。
我就和孩子开始互动起来:“平时老师经常见有些孩子的牙变黑,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是平时不刷牙造成的。”“老师是吃糖太多了。”“老师还有,奶喝的太多,也会造成牙齿不好,变黑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那掉牙的时候怎样办?”我继续问。“掉牙是要换牙了,我们不要害怕”,“掉的牙叫乳牙,长出的牙叫新牙,也叫恒牙,恒牙才结实。”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对换牙也有些了解。我夸奖说:“小朋友明白的还真多。”这时,我再看梦鑫时,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抓住孩子的年龄阶段,适时教育孩子,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节互动课,增强了孩子们对换牙知识的了解,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不会紧张害怕了。
每次幼儿用餐前,我总是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持续桌面、地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残渣等放在桌子的边上。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等所有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上的残渣弄掉,把桌子擦干净。虽然其间我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持续桌面整洁,但是哪怕我喊破了嗓子都无济于事,总有几组桌面上有那么点饭粒、菜汤、吃完的骨头。
最使我头疼的还是第四组,每次午餐后总是弄得桌上、地上一片狼籍。我多次询问为啥这样,其他小朋友都说是豪豪小朋友把自我撒下来的饭粒、骨头扔到别的小朋友面前,以证明自我吃的干干净净,桌上什么也没有。尽管我不时提醒,可这种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天,午餐的主菜是炸鸡腿,小朋友挺喜欢吃的。我在巡视孩子们的就餐状况时意外发现有一张餐桌十分干净,所有的鸡骨头都吐在了桌子中间的那张餐巾纸上。围着这张桌子的六个小朋友吃得格外开心,连吐鸡骨头这一动作都因那张公共餐巾纸而变得颇有情趣。六个孩子此时此刻如同一家人,围坐一齐共进午餐,那亲乐的气氛,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受到个性的温馨。
我问:“这个办法真好!是谁想出来的?”豪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是我想出来的,这办法好吗?”我说:“好,你们看桌子上干干净净,残渣都在餐巾纸上了。”这一说,豪豪小朋友的“专利”立即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兴趣,并很快得到了推广:其他小餐桌也纷纷仿效。
一张小小的餐巾纸,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又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就餐氛围。豪豪小朋友拿出自我的餐巾纸供大家吐鸡骨头,这是个偶发性的行为,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使之得到巩固和延伸,从而变成了孩子们有意识的良好习惯。
这天我把香喷喷的饭菜端到小朋友面前,并介绍了饭菜的名字,孩子们都吃的可香了,但唯独只有梅嘉旺小朋友把菜吐了出来,露出不想吃的表情,这时我急忙走到她身边,我对梅嘉旺小朋友说:“怎麽啦?为什麽把菜都吐出来了?是不饿,还是不喜欢吃这个菜啊?开始梅嘉旺还有点做错事不敢说的语气和表情,我就摸着他的头边说,没事,是不喜欢吃吗?他喃喃地说:“是,我不爱吃,不想吃”,我蹲下来和梅嘉旺说:“咱们就吃两口好吗?这菜个性香,很有营养,你看其他小朋友吃的多香呀,梅嘉旺对我摇了摇头,露出无助的表情,最终梅嘉旺还是没有吃。
透过这件事我反思到我平时没有细心的观察梅嘉旺的吃饭状况,就应了解孩子爱吃什么与不爱吃什么,多和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饮食状况,只有充分了解,懂得孩子,这样我才能使孩子逐渐的把挑食的毛病改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及时与梅嘉旺的家长配合,帮忙梅嘉旺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我相信梅嘉旺小朋友以后会更加健康的成长!
吃午饭了,保育员拿来的菜园子,飞扬看见了就说:“老师,我不要吃!”“不行啊!这天就吃这个,你不吃会肚子饿的!”我边说边把一碗圆子放在她面前,她也没有再说什么,很不情愿的用调羹舀着碗里的圆子,慢慢的放到嘴巴里。
大部分孩子都吃完了,培培与飞扬拿着只吃了几口的碗来到我面前说:“我不要了。”看着他们满脸委屈的样貌,我也明白,他们很努力了,也允许他们不吃,然后给他们一人一个蛋球。
个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在午餐中的表现也不一样,虽然我们就应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但也应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像培培与飞扬,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将不喜欢的圆子吃了几口,对于他们是一个进步,以后再鼓励他们多吃一点,也许他们不会很快的爱上这个食物,但我相信,仅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孩子不会很厌恶乐,这不是一样能养成好习惯,如果一味让他们吃下去,不但孩子不会对这个实物增加好感,相反更厌恶,我们不也是这样吗?说实话,我不挑食,但也不喜欢这种糯米的食物。所以,不一样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食欲,那么,我们何不也宽容一下孩子呢?
有些时候,我们总说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但其实我们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尊重过对方,毕竟尊重是相互的,你不尊重对方的话,对方何以会来尊重你?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反过来说,只有你尊重了幼儿,幼儿才能尊重老师。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所关注,小晨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与别的孩子之间很难相处,交往能力非常差,总是独来独往。在有一次上语音课,教儿歌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首新教的儿歌除了小晨掌握了,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掌握,于是我顺势请小晨来当小老师,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来教小朋友们念儿歌,小晨的聪明,小晨的认真,小晨的耐心等优点,深深得打动了其他小朋友,他在这次活动之后收获了很多好朋友,让他尝到了拥有朋友的快乐,从而产生交友的欲望,与朋友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这个案例里,我始终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小晨在交往能力方面上确实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细心的去关注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且以他自身的强项去推动他的弱项。我利用小晨的优势,提供孩子一个交友的平台,为他在交往这条道路打开了第一扇门。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并不代表什么,其实对我来说真的有说不出的感动。张周是个调皮又聪明的男孩,而且个头比较大,力气也相对很大,平时也总欺负其他孩子,渐渐地,他也成了老师眼中的一颗“钉子”。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费的心肯定要多,生气的频率也会较多,总让人头疼的孩子,而且我也没在平时少凶他,他会对着一个“电话”那么清楚,细致的说很喜欢我。而且当时也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
通过这个“电话”,让我明白: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我更应该伸出温暖的双手鼓励更多的孩子一起参与。遇到困难,尽量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更多的给孩子爱抚和帮助我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他,同时他也把爱传递给了我。
爱,拯救了一个有身体缺陷的孩子;爱,造就了一个健全的人格;爱,是我对幼教事业的承诺。我将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让我的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
如今张周小朋友要转幼儿园了,虽然他没少给我们添麻烦,但他的弥勒佛笑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他上课时的专注与精彩的回答问题,时时激励着我更要上好每一堂课;他完成作业时的快速与正确率总是让人出乎意料......点点滴滴,我在孩子的爱中,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下,我们彼此在爱与被爱之时也学会了关爱身边的同伴。爱是给予,爱是思念,爱是回来,爱是一起游戏,爱是陪伴。此时的我,感到莫大的快乐!
我反思:批评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有悖于幼儿园里面的“爱“的理念。我们教师应该用爱来感化孩子,即使是批评也应该注意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在同学一小时中潘老师提过的一分钟批评法。
现在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周围的一切,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有了爱更加美好。有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有老师对孩子循循善诱,也有朋友间互相安慰……如果加以体会,就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现在我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我也会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去爱孩子。
的把握问题。
开学伊始,新生来园,少有哭哭啼啼的样子,只有施天依泪水涟涟,于是,我表扬大伙也鼓励她:
“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遇见新的老师和新的小朋友,心里会不舒服,但是,我们有很多小朋友很勇
敢,心里难过也不哭……"适时地安慰她的同时,我更多地用心为已经等待快乐的孩子组织着各类游戏
。当我们正准备做“牵牵线,做朋友"的游戏时,彩色的线激起了孩子活动的愿望,他们禁不住跃跃欲
试。大概是彩色的线吸引了依依,她边抽泣着,边伸手要彩线。我正想用彩线哄哄依依:“哦,依依也
想玩了,我们先给依依吧。”话刚出口,孩子一片沉静。我抬起头,愣住了:孩子们举着的手僵在半空
中,原本渴望的眼睛有些迷惑,似乎在问:你不是刚说我们是勇敢的孩子吗?为什么我们反而要后玩耍
呢?是不是我也应该哭闹呢?我迟疑了片刻,坚决地说:“我们这些勇敢的孩子很想玩游戏吧?那我们闭
上眼睛,先来抽彩纸。依依只能跟着我们玩了。"刹那间,孩子僵着的手,又在半空中灵活起来……游
戏的气氛很热烈。依依也自然地跟着大家玩得咯咯笑。.
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敏感的,大人的行为他们其实是看得懂的。我们的行为有时理直气壮地从一
个特殊的孩子角度出发,却忽略了群体的场合里群体孩子的感受,这容易给理解力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孩
子,造成误会,他们或许因此而获得偏颇的是非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
应关注群体的孩子,这样,在我们的行为里,关注每个孩子才会成为可能。
美工课上,我教幼儿做小青蛙,这个小青蛙是从纸工材料上剪下来的,色彩鲜艳,折叠后还会按一下跳一跳,很是生动形象,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孩子们这样高兴,我也很开心,马上发给他们每人一张材料纸,让他们满足一下自己的动手欲望。
轮到松松了,松松跟别的小朋友比起来,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明显的差一截,所以我平时对他的要求都比别人低,像这样的纸工课,我常让他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一段时间下来,进步也挺大,从原来的不会握剪刀,到现在已经能够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了。今天的纸工课,我也像往常一样拿出一张白纸,温柔的对松松说:“松松,今天我们还剪白面条,练练你的小手好吗?”没等松松答应,我便递给了他一张白纸,因为在我想来,松松是不会拒绝我对他的“好意”安排的,事实上他也从来也没有拒绝过。可今天却出乎我的意料,松松竟然推开我给他的纸,边看边指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材料纸,用不熟练的语言说:“一样……纸……”。这是松松第一次提要求,看着他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停在半空中的手慢慢地收了回来,拿出一张材料纸给了松松,松松高兴的接了过去,剪了起来。看着他那比平时更认真的样子,我陷入了深思。
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可以降低对他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平时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对他进行纵向的比较,一有进步就表扬和鼓励。但是如果让他在课上做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事,时间长了,孩子纯真的心或许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种意识也许会渐渐的形成自卑感。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自卑感,怎么能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不管教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能给予孩子不一样的待遇。虽然他们还很小,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都渴望着平等。
教育笔记:《我们是互相尊重的小伙伴》
我们班的瑞龙小朋友经常把自己的玩具带到班里与小朋友们分享。小朋友们总是因为玩玩具的时间分配问题产生分歧,瑞龙就想了一个游戏规则:两位小朋友玩猜拳“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先玩,由他规定什么时候结束,再换下一个小朋友。
这办法刚开始实施时,小朋友们玩得都很开心。没玩多久一位小朋友刚开始玩,吴瑞龙就立马喊停,让下一位小朋友玩。这位小朋友也一样,还没开始玩,瑞龙又喊停了。小朋友们都不过瘾,想要多玩一会。吴瑞龙说“你们啊,都要当我的臣民,必须要听我的话,才可以玩到我的玩具。”接着,吴瑞龙抱起自己的玩具对着小朋友说:“来,你趴在地上,我当王。我当完了,就让你玩我玩具。“”虽然有的小朋友有点儿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
我把瑞龙喊过来说:“老师觉得你爱分享玩具,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平等的,你不可以要求任何一个小朋友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如果小朋友们都想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你也愿意一起分享,可以让所有小朋友一起来想一个大家都可以玩到玩具的办法,比如说分成水果队、动物队,用猜拳“石头、剪刀、布”看看哪组先玩,或者看哪些小朋友今天在课上表现得很棒就让他玩一会。你觉得呢?可能会比你刚才的办法更有意思!”瑞龙点了点头告诉我,他又想到了一个很棒的规则:他把要玩玩具的小朋友分成了男生、女生队,哪一组之前的玩具游戏玩的好,就先来玩玩具;或者哪一组能更安静不吵闹,就先玩。
现在我们班里带玩具的小朋友更多了,大家都采用了瑞龙的办法,有秩序地玩耍。瑞龙还做起了玩具游戏的小监督员呢。
我们鼓励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小伙伴们都是平等的,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一起快乐玩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