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岛版 方位与图形 教案

09-29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功底,作为一名优秀负责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案中全面的总结课程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3青岛版 方位与图形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方位与图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有关方向知识的起始单元,虽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向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掌握,所以本单元教材内容只是借助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为进一步学习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打好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能借助参照物正确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向感,发展形象思维。

3.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农夫的一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能借助参照物正确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本课重点,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正正反反、石头、剪子、布)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一些新的方向。

二新授

(一)看图编故事

1.先来看几幅有趣的图画,你能把它们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么?要讲清楚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2.故事讲完了,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提出有关方向的数学问题吗?(板书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四个方向。你能用上面这四个方向再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吗?

(二)你说我讲

1.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2.北极星在什么方向?(北方)

3.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落下的方向是西方,中午太阳所在的方向是南方,晚上北极星所在的方向是北方。

4.在书上表示出来。

(三)应用

1.谁能指一指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你知道我们学校的门牌号么?那咱们学校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个方向,它们分别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多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延伸读

2023教案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统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组织比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材编写特点: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组织比赛"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这一活动情境,目的是要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4、我的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组织体育比赛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运动,但他们毕竟是一年级小同学,运动项目比较单一。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一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大胆改变教材,把组织比赛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对此学生一定不会陌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因而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强,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积极探究新知识。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

2023教案数豆子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感。

    4.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在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学生在生活中,自身也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此时学生对认读100以内的数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00以内的数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在认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体验数数、估数方法的多样性和数学的灵活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区,是一所名校,校领导特别重视“课改”,多年来教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一部分学生能自觉地超前学习没有教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了。在这种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课堂上敢于发言,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数出规定数目的豆子,初步体验估数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和学生轻松地进行交谈。)

    师: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数学课,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说:豆子是让我们数数的;豆子是帮助我们学数学的。)

    (教师认真地听着学生的谈话,并给予肯定。)

    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在数豆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看谁会思考、会观察。在数豆子的时候,同学之间要会合作,互相谦让;数豆子的时候要小心,千万不要让豆子掉在地上。听明白的同学点点头。

    (学生微笑着点了点头,学生的情绪非常好,这节课就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始了。)

    (反思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不是靠说教能获得的,必须渗透在每节课每个活动中,让学生体悟怎样合作。数学教师正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2.数出30粒豆子。

    (1)活动规则与学生小组活动。

    ①请你数出30粒豆子,你打算怎么数?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10个10个地数;有的说5个5个地数;有的说豆子是圆的,不好数,最好2个2个地数。教师对学生说出的方法给予肯定,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规定数目的豆子。)

    ②把这30粒豆子放在手中,感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在盒子的右边。


    ③用刚才的感觉再抓一把豆子,如果你觉得抓得多了或者是少了,可以重新抓一把,然后放在盒子的中间,看看和右边的一堆是不是差不多,再数一数是多少粒豆子。

    (学生的兴致很高,每个人都在小心地抓豆子、数豆子,教师在小组内轻声地指导学生,有困难的学生有的轻轻走到教师身边,有的举手示意教师,教师耐心给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兴奋地交流着自己一把抓的豆子是多少粒。有的说是32粒,有的说是27粒,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说他们抓得比较准确,有一位学生说我抓了45粒,教师轻声地说:“你抓得有点多了,再试一下。”学生和教师融合在一起,愉快地学习着。课堂气氛非常轻松。)

    (一小组4人很投入地在工作,一位学生在手中掂量着这一把豆子,嘴里小声说着,和刚才的差不多,然后数一数是29粒豆子,高兴地欢呼了一声,同桌说你真棒,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向他表示祝贺。)

    (另一小组其中一位学生抓了很大的一把,边抓豆子边往下掉,这时小组长提醒他说:“不能这样抓,是用刚才抓30粒豆子的感觉抓的。”这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教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并帮助他整理盒子里的豆子。这一小组学生估数的感觉不错,他们估计的大约在25~35粒之间,他们在数豆子时,基本上是两个两个数的,也有个别的是十个十个数的。)

……

    ④再用刚才的感觉再抓一把豆子,放在盒子的左边,看一看三堆是不是差不多。活动结束时,老师会发一个信号,(教师走到教室前面右面的小组前)当我在这停下时,你们马上停下。

    (教师巡视了每个小组后,就站在了教室前右面的小组前,微笑着望着大家,有的学生看到了,马上就坐好了,没有看到的学生,经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很快就坐好了。教师向大家竖起了大拇指。)

    (2)教师小评。

    刚才我们大家在数豆子的时候,都数得非常开心,同学之间合作得非常愉快,而且大家还记着我们的约定,非常好。经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心中有了一杆秤,像那样的抓一把豆子大约是30粒,你们可要记住了。(学生高兴地点着头。)

    (反思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估数的时候有一个参照的标准,30粒豆子就是一个参照物,教师强调学生不断地体验,以加强学生的感觉和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教师也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注意走近学生,并且用积极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兴趣继续下面的学习。)

   (二)活动二: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估数

    1.师生互动。

    师:你们数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顺手在一个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怎样知道我这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教师把抓的一把豆子放在实物投影仪前面,使豆子的大小和实物一样,然后静静地看着学生。)

    (学生小声地和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生:可以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师:这是个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们的心中可是有一杆秤哟。

    生:50多粒。因为我刚才抓那样的一把大约是30粒,老师的手比我的大,所以大约有50多粒。

    师:他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大约,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名学生走到实物投影仪前,用手抓了两次,正好抓完)抓一把是30粒豆子,我正好抓了两把,我估计老师抓的这一把豆子大约是60粒。(学生有的鼓掌,有的说真棒,有的竖起了大拇指。)

    (反思  这是学生进行的自主的表扬,是学生之间的自主欣赏。在这个活动交流中,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这是有用意的,这只是学生对估计的一种最直接的感受。特别强调的是,数一数也是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借用自己的一杆秤来进行估数,这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很有必要。)

    (教师给每个小组都抓了一把豆子,要求学生选用刚才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估数。)

    2.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记录)

    生1:我们先商量用什么方法来数,我建议十个十个地数,这样数得快。

    生:(三人点头)我们同意。

    生2:那我们就开始数吧。

    (学生4个人,头碰在一起,其中两个人数豆子,把十个一堆的豆子放在一边,另外的两人在仔细地观察,不让漏数了豆子。)

    (另一小组活动记录)

    生:(两人)我们用手来测量吧。

    生3:还是数一数吧。

    生:(两人)我们不要争了,我们选一种方法快点做,第5小组的同学都已经数完坐好了。

    生:我们用30粒的一把来测量。

    (学生开始估数,很快他们就干完坐好了。)

    ……

    (全班交流)

    组1:我们是十个十个数的,一共有57粒豆子。

    组2:我们是两个人合作用手测量的,大约是60粒。

    组3:我们是五个五个数的,有66粒豆子。

    组4:我们和第二小组的方法一样,结果也一样。

    组5:我们是分成两堆,差不多一样多,数一数其中的一堆是28粒豆子,另一堆不用数了,大约是56粒豆子吧。

    组6:我们的方法和第3小组一样,是64粒豆子。

    3.在计数器上拨数并写数。

    师:请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拨好后小组内互相看看拨得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的就调整一下,一样的就坐好了。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教师活动在小组中间,指导个别学生拨数。有的学生拨完数后,主动地走到老师身边,让老师看看是否对。小组内的学生也互相检查拨的数是否一样。)

    ( 第三小组数的数是66,拨数的时候学生出现了争议。)

    生1:十位上拨6,个位上不拨了,和十位上的一样。


    生2:我认为你说得不对,个位、十位上都得拨6个珠子。

    生:我同意生1的方法。

    生:(三人)我们同意生2的方法,如果是生1那样拨,就是60,不是66了。

    生2:我们看看别的小组是怎么拨的,你看他们小组拨的是61,十位上拨的是6,个位上拨的是1,我们的和他们的是一样的。

    (小组内其他学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该生的看法,教师也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怎么写这个数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学生在纸上写数,教师巡视。)

    师:谁先写完了,谁就到黑板上把这个数写下来,一个小组来一个人就行了。

    师:大家写的数真整齐,真好看。我们一起来看64这个数,谁来拨出这个数?

    生:(边拨边说)十位上是6,就在十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是4,就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师: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数?

    生: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就在十位上写6;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就在个位上写4。

    师:说得真清楚。我们再来看看66这个数,两个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10个六;右面的6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

    生:我跟他的不一样,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的是6个十,不是10个六。

    师:(笑着)对。66这个数,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的是6个十;右面的6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

    (学生开心地笑了。)

    (教师手拿计数器与学生一起拨数:60这个数,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不拨了;十位上是6,就在十位上拨6,表示的是6个十。)

    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呢?

    生:不超过70粒。

    生:40粒以上。

    生:大约是60粒,因为你刚才抓了好几把,有57的、64的,还有大家想办法估计的数最接近60了,所以说你一把大约抓60粒豆子。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反思  学生有写数、读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感悟知识,通过“老师一把大约抓几粒豆子”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估数的必要,初步体会估数要有一个标准。并从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出发,使学生的学习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融为一体,比较亲切自然。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学习的效果是不错的。) 三)活动三: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教师用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一个小桶,小桶内装满了豆子,教师微笑着望着大家,学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教师。教师适时地提出学习的要求。)

师:想办法猜一猜,这一小桶豆子大约有多少粒?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肯定比老师的一把多,这是一小桶;那也不一定,要比一比才知道。学生的争议比较大,教师就引导学生想办法估计,提出了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1.两人一组,装满一小桶豆子。

    2.看谁猜得最接近。

    3.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先商量着怎么估计,然后动手做,有的学生把这一小桶豆子平均分成了两部分,数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加起来;有的是用手量豆子。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方法,并轻声加以指导。)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走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

    生1:我们把这一小桶豆子分成一样多的两部分,数其中的一半是40粒,加上没有数的一半,大约是80粒。

    生2:我们两个人是用手来量的,我这一把大约是30粒豆子,我抓了一把是30粒,我又抓了一把是30粒,一共60粒了,还有豆子不够一把了,我们数了数是20粒,所以这一小桶豆子大约是80粒。

    (教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其他学生也自主地鼓掌。)

    (反思  学生的思路很广阔。我想,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师:我和第一小组的同学也想了一个方法,现在请我们的发言人来说一说我们的想法。

    组1:我数这一层大约是10粒,我还数了数大约是7层,我就一层一层加起来,大约是70粒豆子。

    (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巡视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在学生活动中,我就和学生一起合作,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听得效果还不错,有的学生下课以后还在尝试这种方法。)

    (此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学习的热情高涨,教师适时地组织课堂教学,解决新的问题。)

    师: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抓出大约100粒豆子?

    (教师的问题提出来后,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大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一旁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积极参加学生的讨论活动。)

生:(欣喜状)我有一个好方法,这一小桶大约是80粒,我再数出20粒豆子,不就是差不多100粒豆子了吗?

    (学生有的鼓掌,有的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课堂气氛很好。)

    生:我一把抓30粒,我再抓一把是60粒,我再抓一把是90粒,再数10粒就是100粒了。

    (学生非常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他的盒子里有3堆和10粒豆子,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起身参观这个学生的做法,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示祝贺,教师兴奋地说:“这个方法真是妙极了。”)

生:我想和老师合作,(学生边说边走到前面)老师抓一把大约是60粒,我抓一把大约是30粒,再数10粒豆子,就是100粒了。

    (反思  这些方法太好了,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开阔思维的结果。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注意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才能锦上添花。这种课堂意境正是教师所期待的。)

    师:真是棒极了,你们认识100这个数吗?


    生:我会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个位和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就不用拨珠子了,百位上是1,就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

    (学生边说边走到讲台前,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其他学生也主动在自己的学具计数器上拨出100,教师走在学生中间,进行指导。)

    生:我还会写100呢!

    师:大家在练习纸上写一个吧,写完就坐好。

    师:100是个三位数。

    (教师边走边巡视。) 反思  我观察学生在拨数、写数的时候,没有困难,包括写100这个数,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也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针对学生的情况,放弃了原来由教师来讲100这个数的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研究100这个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人人争当小老师,来给大家介绍,教学效果不错。在这里交代100是个三位数,是为猜数游戏做准备。)

    师:刚才豆子帮助我们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我这样抓一把是30粒豆子。(学生边说边做。)

    生:我知道怎样抓出100粒豆子,我了解了好几种估计的方法。

    生:这节课很有趣,我过得很快乐。

    师: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一把大约抓60粒豆子,我们大家一起学数学,非常开心。大家很用心,我很高兴,谢谢大家给我带来的欢乐。

    师:刚才我们是用豆子帮助我们来估数,现在不用豆子了,你们能来猜数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

    (反思  学生的情感体验很丰富,大家谈到了各个方面,作为教师,我很欣慰,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也参与了整个课堂的活动,我认为我的感觉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情感交流。从学生的目光中,我感觉这种交流是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有必要;同时,在学生思维充满着跳跃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进入到另一阶段的学习,非常及时。)

   (四)活动四:猜数游戏,激发兴趣,发展数感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

    师:请在你的纸上悄悄写一个两位数,不要让别人看到,写完就坐好。

    (教师请两名学生背对黑板,把一名学生的数写在黑板上,大家做裁判,请这两名学生猜黑板上的数。)

    (黑板上的数是50。)

    生1:是20吗?

    生:比20大一些。

    生2:是55吗?

    生:比55少一点。

    生1:是53吗?

    生:快了,比53少一点点。

    (学生很兴奋。)

    生2:是51。

    生:比51少1个。

    (学生和教师都笑了。)

    生:(一起)是50。

    (学生欢呼。)

    2.小组做猜数游戏。

    要求:其中一人心中想一个两位数并写下来,其余的人猜这个数,轮流做这个游戏。


    (学生有的是小组做猜数游戏;有的是同桌两人玩;有的是三人在一起猜数。学生猜数的方法很多,教师边巡视、边指导、边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反思  学生的情绪很高,这出乎我的意料,当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先进行猜数游戏时,我发现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游戏怎么进行下去的问题,能自己作出判断,很了不起。)

2023教案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5、4、3、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

2+9=3+8=4+7=5+6=

3+9=4+8=5+7=6+6=

4+9=5+8=6+7=7+6=

5+9=6+8=7+7=8+6=

2.()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

5+()=114+()=125+()=14

4+()=112+()=113+()=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十几减5、4、3、2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11-4=7→11-7=4……

11-3=8→11-8=3……

11-2=9→11-9=2……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5、4、3、2” ),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


1、选一选(综合练习第2题)

教师出示不同的三组计算题。

师:你喜欢做哪一组题?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写在练习本上。

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2、找一找(综合练习第3题)

(1)              让学生观察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计算错误的算式,所在的叶子就是有病的叶子。

(2)              学生独立去找有病的叶子。

(3)              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找的哪片叶子,病在哪里?生病的原因?可以怎么治?

3、编一编(综合练习第4题)

(1)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图中标明的数是小动物的重量。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能利用图中的意思说一个小故事?

(3)              学生独立进行编数学故事。

注意在编数学故事过程中,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数学问题,看谁编写的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能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4)              同位尝试交流。

谁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轻轻地讲给同位听一听?考考你的好伙伴能不能解决你提出的数学问题?

(5)              全班汇报交流。

谁还愿意把你编的数学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谁会解答他提

出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谁最重?谁最轻?小熊比小鹿重多少?怎样才能让跷跷板平衡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要说出思路。

提一提(综合练习第5题)

(1)              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情境图。

可以按照方位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图中的“三句话”来理解图意

(2)              根据画面上的三组信息(栽树、天鹅、花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分类,选择有用的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加法问题:今年和去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湖里和天上一共有多少只天鹅?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多少的减法问题:今年比去年多多少棵树?天上的天鹅比湖里的少多少只?

……

(3)              选择喜欢的问题、自主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探一探(综合练习第6题)

(1)              这一道题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这道题上面的两个数分别是下面两个数的和与差,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当学生不容易发现时,可作如下提示:

  请同学们算一算每片绿叶上的两个数的和与差是多少?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参与指导、评价。

(3)              学生发现规律后再填出后面的数。

三、畅谈体会、走进生活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是一个数学王国,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很多,只要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我学会了吗     小熊做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复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提高口算能力。

2、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线绳、尺子等等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身临其境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小白兔家做客,高兴吗?请大家跟随小熊一起出发。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师:哦,到小白兔家有四条路可以走,小熊可犯愁了 ,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比较合适?它一边看,一边想,嘴里好象还不停的计算着什么?突然,它眼前一亮,高兴的欢呼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2)大家猜一猜,小熊可能会走哪条路?哪条路用的时间最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

生: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哪条路近就走哪条路,用的时间也就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师:有时候用眼睛看,不一定是准确的。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走哪条路最近?

(2)              自己先想一想,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好?

(3)              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4)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1:可以用线绳分别量四次,然后伸直,再比较长短,就会一眼看出来了。

生2: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3:可以算一算每条路有多长,再比较。

(5)              筛选方法、自我优化

针对这几种方法,谁想评一评?大家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生:用绳或者尺子太麻烦,因为路的长度太长了,要量很多很多次……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为什么?

(6)              选择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7)              组织学生交流。谁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8)              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的能力。

三、巧编故事、拓展延伸

师:看着这幅图,你会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精彩的数学故事?

四、评一评

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数学故事,谁愿意评一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自己感觉怎么样?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奇妙的回形针

教学目标:

1、在用回形针进行拼摆的活动中,增强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加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在拼摆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一估、数一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在拼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体验平面图形的奥妙,感受数学美,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课前拼摆出有趣的图案

2、学生准备回形针、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全班交流展示拼摆的作品。

1、学生独立思考,准备解说。(引导学生可用故事的形式解说,要突出用了哪些图形,估一估用了多少个回形针等)

2、组间展示作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上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进行提问:

你认为他摆得怎样?

哪个地方需要改进?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作者?(学生可能会提出估一估、数一数、统计等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解决问题)

二、欣赏教科书第21页的画面,激发拼摆图案的愿望。

三、拼一拼、摆一摆。

师:同学们,快快动手、动脑,拼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吧!可以自己摆,也可以与同学合作。

四、举办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很喜欢拼摆作品,可以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拼摆,请同学随时把拼摆的作品带来班里与大家分享,你们愿意吗?

 

 

五、小小存钱罐

 _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通过到商店观察或实际购物,在体验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会与他人合作。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参与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三、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亲切而富有童趣,现实性强。

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存钱罐是每一个孩子儿时的秘密,里面到底存了多少钱,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本单元的学习就以他们所熟悉的 “小小存钱罐”为话题进行切入,学生看到这一素材,立刻会感到亲切,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反过来在使用人

民币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对人民币的认识。本单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购买文体用品”,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3、与统计的学习紧密结合。

教材所呈现的是一个小同学正在整理自己存钱罐

里的钱的情景。整理在这里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而整理的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既清晰明了又有利于清点存钱的总数,教材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统计的学习与巩固紧密结合了一起。

四、教学建议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见过、使用过人民币,并且已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创设熟悉的、生动的、有趣的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探索有关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材中除两幅情境图是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强的场景外,还安排了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课外实践及调查商品价格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人民币、经历购物的过程、积累购物的经验,为实际购物做好准备。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保持人民币的整洁、维护人民币的尊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悉心保护,不要乱折乱揉,不要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要将人民币用作装饰等,同时要结合小小存钱罐教育学生要注意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并用这此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购书、购文体用品、献爱心等活动。

关于本单元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否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否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具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情感。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认识元、角、分。

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情境,在整理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部分人民币样品,问: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1元的钱,

……、

师:对,这些是钱,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关于人民币你都认识哪些,知道哪些?

生:……、、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看到自己的存钱罐你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画面上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想知道他的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课件出示情境图,解读情境图。)

师:怎样才能知道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呢?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认识并整理人民币。

生: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就知道了。

师:这么多这么乱的钱怎样数呢?

生:我们可以分类数,元和元数,角和角数,分和分数。

师:这是个好办法,下面就开始整理吧!

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将你们的整理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重点说说对于元、角、分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生:我们是将1元的放在一起,1角的放在一起,……、

如:这是1元的,正面有……,反面有……、、

教师根据学生对人民币认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识别不同面值人民币。

2、回答存钱罐里存了多少钱

师:现在你能知道存钱罐存了多少钱?你们有什

么好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全班展示各组的方法。

教师小结:出示教材中的统计表,体会统计表的优越性,解决图中的小朋友存了多少钱。

3、开展人民币的兑换活动,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关系。

师:(出示1元)将1元钱换成1角的,能换几角?

学生操作并回答1元=10角

师:(出示1角)1角钱能换几分?

通过交流得出1角=10分………、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兑换练习。教师也可以补充类似练习。

2、自主练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关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自主练习第3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补充类似的练习。

四、课后记:  

 

 

 

第二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4--6题。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准备: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

学具准备:学生搜集带邮资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比一比谁的“眼亮手快”。

1、教师说出人民币的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票样。

2、同位练习。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你知道这些信的邮资吗?

(1)、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信封。

(2)、独立计算每封信的邮资(包括第4题)。

(3)、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4)、仔细观察这些信封,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2、第5题:购物(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

(1)、出示购物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模拟购物活动,好吗?请听好老师的要求:第一,要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物品的标签,看好它们的价钱;第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用的物品;第三,想一想,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付钱方法?

(2)、学生购物活动。

(3)、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4)、组间交流购物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付钱的方法。

3、第6题: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

(1)、师:请你独立观察图中物品的价格,你能发现什么?(两种物品的价格相同;有整数的、有小数的等等。)

(2)、把价格相同的两种物品用线连起来,并写一写。(4元5角=4、5元)

(3)、你喜欢哪种价格表示法,为什么?

(4)、超市里一般用哪一种表示方法?

三、课外延伸。

让学生回家要1元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商店买东西。

使学生体会1元钱的用处很大,要节约用钱。如果没有必要可以把1元钱存在储蓄罐里。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元、角、分间的进率。

2、学习元、角、分间简单加减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际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前准备:

1、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组准备好钱、零钱。

2、每个大组各选2名售货员。事先将物品分好类摆放在各组的桌上,各物品贴好单价标签。

3、讲好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人人参加购物;

⑵购物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⑶各组要抓紧时间购物,购完后不要玩手中的玩具,而要根据本组的购物情况,动脑筋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几个小商店,每个

商店里都有 2个售货员,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小商店里,随意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大家高兴吗?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提2个小小的要求,请仔细听好:

(1)、购物时要讲文明懂礼貌。

(2)、先买到物品的同学请马上坐好,并根据自己买的物品提出数学问题。

二、实践购物,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购物,独立提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购物情况。

现在根据你购物的情况,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售货员数一数:一共卖了多少钱?

3、组间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元、角、分加减的计算,适时引出红点问题。)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提的问题说给同

学和老师听?

(1)指组说,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在展示台上

(2)师:要求这两种物品一共多少元?你会解答

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如7元6角+8角=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6)根据这两件物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如果学生提出减法计算的问题,同加法的教学相同。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开放练习。

师:谁能再说说你买了哪些物品?教师接着把物品放到展示台上(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三种物品展示)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  想一想:现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做在练习本上,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题又对又快。

2、观察探究。

师:请售货员说一下:你们组一共收了多少钱?

生说老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其他的同学请仔细观察统计表,看你能发现什么?(有的问题可以只列式不解答,灵活处理)

3、思想教育:

看一看:在你购买的物品中,哪些用后可以送到回收站?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现在我们胶州市是环保模范城市,希望同学们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四、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次购物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简要总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回家把你的收获写在数学日记里。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自主练习1-4题,人民

币的加减法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准备:

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贴有价格标签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通过模拟购物学会了有关人民币加减

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基本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再把结果填在书上。

(2)集体交流订正。

(3)如果你去买这些物品,你想怎样付钱?售

货员该怎么办?

2、自主练习第2题。有关时间的题目。

(1)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2)第27届奥运会是什么时间,在哪里举行?

(3)说一说圣火传递的过程。渗透学看钟表的知识。

三、自主练习第3题。模拟购物。

(1)分组购物。

(2)你用20元钱买到了哪些物品?说一说:你是怎样买的?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3)买同一件物品,你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四、自主练习第4题。

(1)你会讲12生肖的故事吗?

(2)你还知道12生肖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你属什么吗?

(4)让学生了解12生肖的名称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5)让学生说说货架上摆的是什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并交流。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把它做在练习本上。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准确?

五、课外实践。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

我发现的数学问题是: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我学会了吗?(含“丰收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元、角、分间的进率,及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         调查家中自己物品的价钱并把自己喜欢的物品贴上价格标签。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小小存钱罐”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翻书看一看)

二、组内交流。

师: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请听好要求:(1)、组内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说,随时补充自己整理的知识。(2)、各组选出整理的最优秀的一个同学,准备组间交流。

三、组间交流。

四、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那你会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老师带你到超市里去购物,好吗?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带有价格标签的物品。

1、学生自由购物。

2、交流购物情况。

师:说一说:你都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通过购物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课本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即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3、定额购物。

(1)拿10元钱买“拖鞋”和“闹钟”,够不够?为什么?

(2)拿20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为什么?

五、综合练习。(作业纸)

六、丰收园。

师:下面我们就要根据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和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内评一评。请听好老师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评一评看一看,你应该得到哪个苹

果?

2、然后在小组成员都同意你可以得到的苹果上涂

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评的最认真、最公平?

4、小组自评,教师了解情况。

5、展示评的结果,看是否真实公平。

师:老师看到有的苹果还没有被涂上颜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把剩下的苹果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你能行吗?

七、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大 海 边

 _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四、教材编写特点: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本单元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游览标本馆、购买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海边活动的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体验着大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编排再一次体现了教材由“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自然的结合到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口算、笔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的形式。采用的素材也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涉及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活泼而科学的练习设计,会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计算的目的,享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小朋友在礁石边捉小虾小蟹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第二个信息窗,根据小朋友在海边用贝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信息,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参观水族馆,看到两个鱼缸中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鱼,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个信息窗,围绕参观标本馆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第五个信息窗五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小朋友在大海边活动的不同情境所形成的“情境串”,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组成本单元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串”。促使学生不仅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情景图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单纯的计算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儿童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在教学口算和笔算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索出的多种计算方法中,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体会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3、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计算速度不宜提过高和过于统一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热情的帮助和鼓励,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采用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多样的练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练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7课时。

第一课时

大海边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7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的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3、体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去玩。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天空中有多少海鸥?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沙滩上有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

他们捉的虾多还是螃蟹多?

螃蟹和虾一共捉了多少只?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

师:你能用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算法。

3、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用竖式计算,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 、自主探索“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的算法。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的问题,那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吗?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将课本上的竖式填写完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法用竖式来计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亮和洋洋搭积木,小亮搭了25块,洋洋搭了34块,你能 算出他俩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帮助小壁虎。(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再动物医院了看见几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助他们接上自己的尾巴吗?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到展示台前展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法。

    2、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大海边的信息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知识,好吗?

    二、自主练习。

1、第5题是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的题目,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小故事,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第4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法,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计算的。

3、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可充分利用图中的物品让学生任选两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算算需要多少钱。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自己买东西的情况。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的数学游戏。

4、第7题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题。图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三角形。练习时,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摆成一个图案,再自主地进行拼摆,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漂亮的对称摆的形式,教师要特别给以表扬,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5、第8题是一道星号题,引导学生找规律填空。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不作为统一要求。第一组的规律是每一横行两边的数之和等于中间的数;第二组的规律是从第二行起,每一个数(每行两边的1除外)等于上一行左上方和右上方两数之和。在探索规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三、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大海边我们已经知道小朋友捡了许多小虾和小螃蟹,想不想再到大海边去玩?恰好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海边玩呢,你们看,他们玩的多开心!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海鸥比轮船少用几个贝壳?

     4、摆轮船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海鸥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有些问题可直接口答,有些教难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中,以后解决,与两位数减法有关的知识师生共同关注。

     二、解决问题

     1、解决“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学生列式为:47-32=

     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间交流,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口算;

    (2)列竖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算法,你们真爱动脑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决“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的问 题。                                  

     交流自己的算法。

     3.引出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的减法的计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三、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的第3题,帮小鸟找家,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心。

     四、课堂小结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大海边  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