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日期:XX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10、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共几课时 3
第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了解邓小平爷爷认真练字的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
资源
1.书法艺术是我国文化瑰宝,流传着许多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
2.写字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有比较丰富的切身体验。
3.课文插图可利用。
预习
设计
1、借助拼音读正确一类字和二类字。
2、依据课后笔顺表会正确书空一类字,主动学习4个偏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4、收集有关邓小平的故事,或一些有关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5、读了课文,和家长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看图导入,激起求知欲
1、猜猜他是谁?
2、说说自己对他的了解。
3、产生求知欲。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按照要求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的句子多练练。
2.交流自读情况。
(1)认读,同学纠正。
(2)开火车读。
(3)指名读,齐读。
(4)根据指点练习朗读,注意换气时要做到声断气连。读好轻生词,把握好气息。
(5)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议。
三、范读课文,初步体会
1.看好书本,仔细听,自我正音。
2.谈感受。
四、指导写字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先同桌交流,再到班上交流,将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3.认真观察,书空,描红。
4.仿影,临写。
一、看图导入,激起求知欲
1、出示伟人年轻时的画像。
2、出示后来的画像。
3、谈话:今天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是怎样练写字的?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出示有生字的词语。
(3)出示有新词的句子,指导朗读:
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
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描熟了,再照着字帖写。
(4)出示轻声音节词:爷爷、先生、孩子们、时候、上面、心里。
(5)检查朗读,指导停顿。
三、范读课文,初步体会
1.范读全文。
2.让学生谈体会。
四、指导写字
1 认读生字: 平 夸 当 求 这
2.指导记字形,认识偏旁小字头。
3.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边写边强调注意点,特别指导“求”右上角的一点不能忘。
4.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坐姿、握笔姿势)写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作业
设计
★完成《习字册》上五个生字。
★★完成《一课一练》一。
★★★给生字组成词,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案例:
《荷叶圆圆》描写了盛夏季节池塘里一个生动、有趣的场景:荷叶儿圆圆的,碧绿碧绿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嬉戏,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作了机场,小青蛙把荷叶当作了歌台,而池塘边的小朋友则把荷叶当作了凉帽。字里行间处处都表现出荷叶儿给小动物、小朋友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文章共有5节,除第一节外,其余4节的写法基本相同,想象丰富,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
教学片段一: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看图激趣,导入课文”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的。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非常惹人喜爱,小学生也不例外。当看见绿得晶莹剔透、大圆盘似的片片荷叶出现在屏幕或黑板上时,小朋友会眼前一亮,产生许多遐想,立刻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课文的第一节描写的是荷叶的形状与颜色,在写法与内容上与其他几节不同,因此安排在导入课文时,通过学生的看图说说话、读读句子解决,与游戏融为一体。
教学片段二:
课文中描写小伙伴们动作的四句话由于句子长,中间所夹杂的带读字比较多,是学生朗读和学习中的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将四句话单独找出来,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目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熟悉并巩固字词和句意。我考虑到这四句句子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就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做动作,我先为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边说边做了一下“睡觉”和“眨眼睛”的动作,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也让他们跟着老师学一学。之后,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对动作的想象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让他们同桌合作,从后三句话中挑选一句,尝试读一读句子、做一做动作。
思考与分析:
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观看美丽的大荷叶,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教学中,我又充分利用精美形象的图文,让孩子们发挥想象,体验情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孩子们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的快乐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在朗读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四个小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边读边悟,边说边做动作。在读读说说,读读做做中,让学生更加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现代化教学技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创设了情景,更促进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引入课题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网上收集到的夏天的美丽的图片,以刺激孩子的感观,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兴奋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这为后面的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朗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在感情朗读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在朗读小水珠一段时,有的学生认为小水珠很可爱;有的同学认为小水珠很开心,不同的感受使他们的朗读也不同。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美。
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整堂课孩子们在读中陶冶着情感,感受着快乐。但是教学中还有很多遗憾之处:学生朗读还只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上,读得还不够深入;对文中动词虽然用做动作来理解了意思,但是用词的准确性学生没有感悟到;对语言积累还不够主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努力求索。
晨诵目标:
1、让孩子用激qing迎接黎明,用美妙的小诗开启黎明。
2、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晨诵步骤
一、开启黎明
师:亲爱的孩子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伴着晨光,伴着雨露,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让我们先来 复习一下我们上次学的《礼貌歌》。同桌两人一组,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小学生,有礼貌,
文明用语要记牢:
“谢谢,再见,对不起”,
求人“请”字别忘掉。
见到长辈问“您好”,
态度和气面带笑
师:请同学带着微笑,带着喜爱的心情齐诵《从小爱祖国》
鸟儿爱蓝天,
鱼儿爱江河,
蚯蚓爱泥土,
蜜蜂爱花朵,
我们小朋友,
从小爱祖国。
(出示国旗)
升国旗
五星红旗
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我们立正,
向您敬礼。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问问同学。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们读的?
生:想。
老师示范。
师:谁想读一读?
师:叫三、四个学生读。
同学们想知道国旗的来历及其含义吗?
(图外音:红色象征革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他们为了我们的国旗高高飘扬,有的没有了家,有的没有了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五颗星星:中间的大星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四颗小星星是全国各族人民,也就是说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那我们的祖国会一天比一天繁荣,我们的民族会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这就是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
师范读。
老师读的怎么样?你也象老师一样来读一次。
女生读黄色部分
男生读红色部分
黑色部分齐读
你们为什么要笑眯眯、挺胸读啊?(引导骄傲、自豪)
我们祖国骄傲的男子汉们来一次;
我们祖国自豪的小女孩们来一次。
师:我们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尊敬国旗。国旗国歌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就是爱祖国,同学们, 带着你们的自豪、你们的激动、你们的爱美美地再齐读一次吧!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那要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 ‘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们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学生们积极踊跃。有的说:“我同意应该用‘换’字,因为我们平时不想看一个节目时,通常都是换频道选另外的节目的。”有的说:“我也同意,因为当时给奶奶看喜欢的频道,一转换就行了,根本不用先关掉。”有的说:“我认为用‘关’字比较好,因为在一节诗里同时出现两个‘换’字,读起来就没有这么好听。”(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的看法真不容易。)
有同学紧跟着说:“我反对,在这一小节之后的两个小节中都有‘换’字,所以我认为还是用‘换’字好”。
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尤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学竟说道:“正是因为后两节有‘换’字了,所以我认为在前面才应该用‘关’字。”听完学生的汇报,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几欲拍手叫好。
一个“关”字问题的提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情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也就是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是可取的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