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人

10-13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人”,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语调平静地呼唤父母时,父母对他不予理睬或认为孩子没什么着急的事就可以漫不经心地敷衍他,孩子内心就会体验着失落和沮丧,自然就会判定这一招不灵。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才理睬他,孩子自然而然的要把哭闹视为最佳手段。

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难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时的孩子常常喜欢让别人多来关心自己,多来注意自己。小孩子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式才能吸引成人对他的注意,就去利用各种途径,尝试各种方式,精心的试探着,筛选着,看看哪种方法可以最有效的吸引你对他的关注。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语调平静地呼唤父母时,父母对他不予理睬或认为孩子没什么着急的事就可以漫不经心地敷衍他,孩子内心就会体验着失落和沮丧,自然就会判定这一招不灵。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才理睬他,孩子自然而然的要把哭闹视为最佳手段。孩子为了达到他所追求的目的,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又哭又闹、大喊大叫、耍赖、撤娇、乱发脾气、打砸东西等等,做父母的有没有责任呢?

以上的事实足以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喜欢用什么方式与父母进行交往,是由父母的反应决定的。也就是说,孩子用什么方式去吸引父母的注意,是父母的态度引导出来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身为父母不可忽视与孩子的“亲职”交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父母的天职。有些父母白天在外面工作已经很劳累,回到家里很想歇一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孩子向你提出他的需求时,你一定要和善地给孩子一个交代和说明,对孩子的要求不可置若罔闻,因为孩子已经是一整天没有机会得到父母的温情了,孩子正期待着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注意,正期待着来自父母的亲昵和鼓励。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引导孩子怎样的表现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注意,你对孩子的那些好的交往方式要及时、认真地作出回应,用微笑的表情、温柔的抚摩表示对他的注意,可以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真的很欣赏自己的这种行为。

如果孩子是采用上述消极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一定不要理他,几次之后,孩子知道再怎么闹,也没有用的时候,他就会自己放弃使用它们。另外,在孩子闹过之后,父母要坚决地、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父母不喜欢孩子的这些行为,无理取闹根本不能成为吸引成人注意的好方式。一定要使孩子懂得在这一类的问题上,家里的大人的态度和口径是完全一致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春天来了,我们的观察区里又生机勃勃了,看着种子慢慢发芽,孩子们也想起了用笔画下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录)。于是我赶紧为幼儿提供了记录用的纸和笔。几天过去了,我随手拿起记录本,里面画的什么呀?整个都是乱涂。我刚想大声地责问孩子们,可转念一想忍住了,仔细看看我有很大的责任:首先我为孩子们提供的纸没有格式与限制,其次是毕竟是中班幼儿,他们绘画的能力还很低。先听听孩子们怎么说!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观察区前,拿出观察记录本,让他们讲给大家听。没想到眼前这乱糟糟的画面立刻成了有生命的植物:“这是我记录的毛豆长出嫩叶了,这边上的是毛豆叶上细细的毛!”“这是我记录的土豆发芽了!”……还有一幅画怎么看也看不出画的是什么,这时记录者王敏磊站起来说:“这是我记录的,昨天是星期一,我发现青菜都干死了,杨老师就把这些青菜扔到厕所里的纸篓里了,我换了水又重新在海绵上撒了菜籽。”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小朋友都讲完了,我说:“小朋友们都记录得很好!不过,因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不好,所以小朋友记录的没有顺序,看起来很乱,从今天开始,老师为你们重新设计了记录纸,每一格作一次记录用,记录完了,你让老师帮你写上你记录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清清楚楚地看了!”

新的记录纸投放几天后,我发现乱画的现象没有了,可记录的还是那些永远让人看不懂的画。于是每隔一星期,我都会组织幼儿讲一讲一星期来的记录,我想:这也是一次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吧!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扶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遇到问题前,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思一下自己,我很庆幸在看到孩子们乱七八糟的画后,我没有成为一个制裁者,扼杀孩子们的能力。“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这样的教育思想说起来容易,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确实很不易。

和幼儿园老师沟通的恰当方式


宝宝进入幼儿园了,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就变成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家长想要知道宝宝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和老师多多沟通。那么如何才能和幼儿园老师良好沟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要注意什么事项?

1、随和和老师沟通

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

2、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专家常提醒父母:“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

3、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4、顾及到老师的面子

即使家长希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不要伤老师的面子。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是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的。

5、适当透露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取得谅解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

6、承认孩子的不足

“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会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呢?”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最了解。每当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家长往往很不高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完全和在家时不一样,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

7、注意和其他家长的沟通

尽管家长有进行合作的诚意,但是老师是否会显出不愿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家长们之间可以互通情况,必要时向园方或其他有关方面反映,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让孩子用“非语言交流”


导读: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音——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猜测情感(4-6岁)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情感字谜(6岁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哨音”游戏(7-12岁)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爱心提示

让孩子学习“阅读”非语言情感,让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细致之处;

情感交流需要对正常的语言交流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都非常了解,孩子了解了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问题,就会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占据优势;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出的感情。

用信任和孩子交流


导读: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有问题不愿意说,即使是熟悉的人也很难“撬开”他的嘴。那么不妨参考心理医生在做咨询时的做法,家长从中可做参考。

情况1:孩子自己觉得痛苦

去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种是自愿去的,本身觉得很痛苦,经常会说“活着没意思”这样厌世的话。这种情况下稍加引导,孩子一般会主动地告诉医生自己为什么不舒服,而耐心地倾听就很关键了。这种情况还可细分,一是孩子对心理问题有误解,以为自己有病,对此很担忧。二是孩子真的遭遇了痛苦的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和治疗。

家长参考:耐心倾听,参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书籍,为孩子释疑,如果难以判断或真的出现了问题,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

情况2:家长带孩子去咨询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带孩子去咨询。有的孩子很抗拒,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父母有问题。这时候,心理医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首先会清楚地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家长过于敏感?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继续下面的咨询。

对抗拒心理咨询的孩子,心理医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关系呢?秘诀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听,不评价他的观点。等他愿意主动地告诉你一些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辅导。

家长参考:孩子不愿意说,是因为自己平时说话做事让他感到压力吗?是否对他评价太多,孩子觉得沟通受挫?

孩子的性格缺陷用饮食弥补


生活中,许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任性固执,脾气暴躁,或孤僻内向、胆小怕事等等。在考虑各种原因时,是否考虑过餐桌上的食物?对于很多人来说,饮食不但与性格有关,而且如果孩子性格有缺陷,还可以通过孩子饮食改变来弥补。

1.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缺乏维生素B和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人工色素和食品添加剂都要负上责任。含铅、铝高的食物有相当的影响。因为重金属一旦存留体内就很难排除,最重要是影响孩子脑部的化学结构,继而出现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这时应避免吃含水杨酸盐类较多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和杏子等。建议增加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酵母、糙米和其他粗粮与含锌丰富的食物,如:海鱼、贝类,还有芝麻、牛肉、海藻、泥鳅等。

2.爱哭闹,任性,脾气暴躁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格外留意他们是否缺乏了富含钙镁的食物。由于钙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导,缺乏钙,令孩子的神经无法松弛下来,造成精神紧张,脾气暴躁。

同样,缺乏镁会干扰神经活动传导,引发暴躁和紧张。家长在膳食中可增加牛奶、豆制品、海带、小鱼干、泥鳅、香蕉、苹果与坚果和深色绿叶蔬菜。

3.懒惰,忧郁,胆小怕事

在我们人体内具有调节情绪功能的脑部化学物质叫做“神经传导素”,某些神经传导素不平衡时,会导致各种心理状况。

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较低,其神经传导素的速率或思想的敏捷度就会变低,做事就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

4.依赖性强

这类人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应从性格的修养着手,不能单靠食物。但也有些依赖性大的人是受血液成分的影响,因此,这类人要多吃些碱性食物和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克服依赖性。

小孩子饮食不仅决定了孩子的体重,还决定了他们的感觉和行为良好的程度。世界上没有坏孩子,更没有不好的膳食。要想改正孩子身上不良性格,科学选择适合孩子的食物是家长要努力掌握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