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感到最自由的时间是晚上十点半以后,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小家伙终于上床睡觉了。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一天中和孩子的相处,发现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道理,总还是会有想发火的时候,也有板起面孔说教的时候。
尤其当孩子大喊大叫时,我便开始怀疑温柔的劝说是否正确,是不是“狂风暴雨”更容易让孩子长记性。
比如昨天茜茜一直要在小区轮滑,下雨了却闹脾气不肯回家,对我喊叫。我觉得很丢脸,每天那么耐心的跟她讲道理,教她怎么控制心里的“小恶魔”,为什么还是不管用。板起面孔让茜茜回家,她哭的时候不管她继续往家走。一边走一边心里在纠结,到底该冲她发火还是继续讲道理。最后我选择了停下来等她,给她台阶下,握手言和。
孩子错了还是我错了?
为什么下雨就不能在外面轮滑?如果她自己能接受可能会感冒发烧的结果,还是选择不回家,为什么必须强求她回家?
她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会大喊大叫?
重新学习一遍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提醒自己,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规范孩子的行为。”
.
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价值:
这些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了解了。就可以运用。
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痛苦——给一份动力摆脱方向(青蛙与热水);
恐惧——是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
困难——是以为付出比收取的更多;
失望——对己:不接受自己,对人:想操控的企图失败。
烦躁——不该放在这里,可是不得不在;
委屈——把自己放低,你没给我应该的;
无奈——已知、已做的不管用,需找全新的方向,但没有找到;
愁——我不愿意站在这里,可不知道到哪里去(无力);
惭愧——内疚、遗憾,以为完全的事里还有没完成的部分;
恨——毁灭自我或他人,是唯一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情绪。
传统无效的处理方法:
“交换”——就是对有情绪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让这个人抛开情绪,例如“不要哭了,我给你买……”或者“不要不开心了,我带你去吃……”这份交换,因为没有针对引发情绪的事情做过什么,所以只有短暂的转移效果,过后情绪又会回来,其实,这也是“逃避”的招数而已;
“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对有情绪的人说的话里面充满惩罚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再……就揍你!”或者“跟你说话就生气,我们还是不说了。”身边的人不能沟通,是最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使陷入情绪的人更受到隔离和孤独,更难跳出来了;
“冷漠”——碰到孩子有情绪求助的时候,叫他们“自己搞定”。例如“这些事,别人帮不了的,还是自己冷静去想想吧”。,这样的话,使有情绪的人就像堕入了情绪的黑洞一样,感到十分孤单和无力;
“说教”——是父母在无计可施时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但对事情的解决,或是情绪的舒缓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坚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嘴里说的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就没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有情绪的人面对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绪只会变得更差:“你真是烦死人了”孩子在心里就这么喊。
有效的EQ型处理:
“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绪,同时接受这个有这份情绪的孩子。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达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了,坐下来告诉我有什么事?”假如你装着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了?”等,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分享”——这一步里,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他总是先说事情:谁、谁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他的情绪感受上,例如“现在你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了。”、“他这样对待你感到愤怒或者悲伤?”当对方回答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的背后是什么?失望或无力感”;不断的把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了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例如“你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你已经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突然取消,你当然失望啦。”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做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就是嘛”等的话,这时,在心里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了。你应该从对方的位置出发指出需要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相处,他每天这样不讲理你便每天生气,你会变得很辛苦的呀!”或者“你虽然准备这么久了,可因故取消是你控制不了的,但你可以控制‘怎样才能开心’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策划”——就是对未来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的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么做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是你能够在活动取消后还能开心的度过这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常见情绪问题儿童
我搭积木如果搭不好,就会把所有积木都推倒拂袖而去;
我的滑板车晚几天到我就急得全身直冒火;
我不能忍受枯燥的任务,尤其不能排队,久一点就急得我要上蹿下跳啦;
特别生气时,我想打人,想骂人,还想摔东西……事后我也会后悔,可是总是控制不好自己!
碰不得
总是翘着嘴巴,总觉得自己好倒霉;
什么事都不敢和家里人商量,总是担心家里人不同意;
家里人叫做的事总是不情愿!总是觉得不开心!但是又不敢说;
爱抱怨
想跟同学们玩,可是总容易误会同学的意思;
老师也不喜欢我,同学们常故意惹我烦;
妈妈故意让我多学习,外婆很小气不肯给我买玩具;
我总是莫名其妙心烦,想发火。
儿童情绪管理
其实孩子不是不服管教,不听话,易怒或者“情商太低”,而是需要多一点帮助掌握多一些技巧来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因此,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一直坚持开展儿童情绪管理训练,不仅仅是让孩子变得“听话”,而是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情绪的主人,让整个家庭拥有更好的情绪氛围!
儿童情绪管理课程
“
让孩子学会识别及谈论情绪、理他人的感受,学会自我调整和管理负面情绪
认识情绪规律,拥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力,表现出更稳定的情绪、更好的亲子关系,更好的学校适应。
父母也参与学习,教导孩子认识管理情绪,同时拥有更平静的心态和理智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情绪,提升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
听说很多妈妈都去囤了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性健康读本》,三观是挺正的,但我还是觉得囤早了……
对于低幼宝宝,性教育的最好方式当然是亲子共读啦。不过,在性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他们年龄的绘本,而且必须是针对他们理解能力的、生活阅历、并能够使用合适词汇的绘本。
这里收集了十几本有关性教育和自我保护的绘本, 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妈妈可以尝试与宝宝共读。这份书单分为三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推荐妈妈和宝宝共读,最后的一个部分,是推荐给妈妈囤理论知识的。
整理出来的书单可能有点长,我把它做在手机的备忘录里了,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保存图片。
里面的书大部分电商网站都有卖哦~
第一部分:弟弟和妹妹,有什么不一样?
(培养性别意识)
1、《小鸡鸡的故事》
这个绘本告诉我们: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生命的诞生、生殖器的清洁、保护自己不要受到性侵害等等,表达出“每个孩子都是宝贵的生命”的美好情感。
2、《乳房的故事》
这个绘本教会宝宝:妈妈,我是不是也喝过妈妈乳房里的奶?等我长大了,乳房是不是也会变得和妈妈一样?孩子从出生就会接触到的乳房,究竟是怎样的呢?
3、《妈妈的奶》
每个人都是从母亲身上得到新的生命,妈妈的奶就是妈妈的鲜血,每个小宝宝吃了妈妈的奶,才能健康地长大,拥有幸福的人生。
4、《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
以前,马克的世界很简单:
有小鸡鸡的男生和没有小鸡鸡的女生。
但马克很快就注意到萨琪,这个和男生一样淘气的女生。
可是,她竟然没有小鸡鸡!
和孩子讨论到敏感话题之后,推荐阅读这本绘本。
5、《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
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撒尿的时候,我是坐着撒尿的,弟弟是站着撒尿的。这都是因为弟弟有小鸡鸡,我有私密地带的缘故。所以我们一个是女人,一个是男人。可是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呢?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
(性启蒙)
1、《我是如何出生的》
这个绘本利用充满想象和趣味性的童话故事,简单易懂的讲述儿童感兴趣和必须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从小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小威向前冲》
小威是一个精子,他和三亿个朋友一起住在布朗先生的身体里,游泳大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小威每天都在努力的练习......他知道他必须要游的非常快,才能赢得奖品---一个美丽的卵子。
这本绘本也相当受妈妈们的欢迎,推荐阅读。
第三部分:保护自己,学会拒绝
1、学会爱自己(全3册)《不要随便摸我》《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不要随便亲我》
《不要随便摸我》是教给孩子进行自我性保护的图书。书中通过一个儿童性侵犯的案例,教给孩子自己身体的哪些隐秘部位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摸的,以及遇到性侵犯这样的事情时该如何处理。
《不要随便亲我》这本书不但教给孩子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好地保护自己,也告诉大人们一个道理:
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他(她)的爱,才是真正爱他(她)!
《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说的虽然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主题,但是,其中介绍的一些应对危机的方法却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可以给孩子们很多帮助。
2、《家族相簿(十堂生命教育课)》
这是国际以儿童性侵犯为主题,难得一见的图画书佳作,屡获大奖肯定。它用诙谐而渐进的方式,引领年轻孩子去面对一个困难的议题。JD有卖。
3、《好,我决定了》
一天,小红帽帮妈妈去给奶奶送年糕,走到叉路口,她看见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和一条平平整整的大马路,她应该选择走哪条路呢?
4、《干净与不干净》
浩兰和浩俊是一对双胞胎,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却截然不同,看,他们连刷牙的样子都不一样呢,你觉得谁的生活习惯更好呢?
5、《不行!不可以!》
宝萝的班里有个叫俊宇的捣蛋鬼,每次都喜欢掀宝萝的裙子,为了让俊宇也尝尝被人欺负的滋味,宝萝捅了一下俊宇的屁股……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
6、《我做得很棒吧?》
小彬是一个喜欢踢足球的女孩儿,一次,有个陌生叔叔过来问路,并且想让小彬上车带路,聪明的小彬是如何回答的呢?她做得棒吗?
7、《拒绝也可以》
瑟琪和宇蓝在玩看病游戏,瑟琪当病人,宇蓝当医生。可是,在检查身体时,瑟琪被要求在全班同学面前脱下裤子打针,她该怎么办呢?
8、《必须说的秘密》
小松有一个秘密,因为害怕,她不敢告诉妈妈,可是,这个秘密让她感到很不开心,她应不应该说出来呢?
9、《讨厌,别摸我》
上个星期,在帮妈妈去买豆腐的路上,小豆遇到了拍她屁股的邻居爷爷、亲她脸蛋儿的店主叔叔、牵她小手的陌生哥哥,她是怎么做的呢?
第四部分:性教育,家长要先武装起自己的知识库
另外,家长自身掌握靠谱的性教育理论也是相当重要的,以下为大家推荐两本性教育科普读物,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
1、《和孩子谈谈性》
2-12岁的小孩,对自己的身体总是充满了好奇,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
从最基本的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到小宝宝如何诞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了思考,会有更多疑问随之而来,也会向大人提出更多更尴尬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本书以非常实用、科普的文字,帮助父母和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的孩子去讨论让大家难以启齿的性相关的话题。
2、胡萍老师的《善解童贞》
这本书通过作者解析研究中接触的真实案例,帮助父母从多个角度了解6~13岁孩子的性生理发展规律,懂得如何构建孩子健康的性心理,懂得应对孩子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结语:今天这个主题是很久之前就想跟大家分享的了,可能这个话题会让人觉得很难以启齿,不过,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希望大家能够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大家都有这样的意识,一起保护孩子。
我给儿子上情绪管理课
儿子,快两岁八个月。两岁半时,为让儿子融入集体生活,就给他在就近的幼儿园报了名。可是,上幼儿园却成为了儿子以及我们家庭的梦魇。有朋友告诉我,男孩子在三岁前是不宜离开家庭的。与女孩相比,男孩的情感是脆弱的,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让男孩过早地经历分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从而会变得很焦虑,严重时,他们甚至还会在情感上封闭自己。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很容易烦躁,很容易表现出好斗的行为,长久如此,将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可是,也有朋友告诉我,越到后来孩子会越不喜欢上学的,孩子现在小点,面子观念还不是那么重,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和别人合不来,到时候上学会变得更困难!我很矛盾,也很茫然,很怕一不小心犯终生错误,没给孩子的求学之路开好头,起好步。
既然“宠”着他,没有强求他上学也就罢了。可是,儿子一个面子心极强的小人,上幼儿园也是他的一块心病。每早起床,他都会念叨一番“我不上幼儿园,我是老人,只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看来,他的压力也不小。
儿子终归是要上学的。上学第一阶段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反而,让他体验到了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同时,也更珍惜和爷爷奶奶的感情。但是,当务之急还是得给他泄压,不能让他那么小就带着压力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入学,我得给他泄压,争取让他自己告诉我:妈妈,我要上幼儿园。于是,我的情绪教育课就开始了。
第一步:泄压。
我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通过阐述他上幼儿园的情景,让他体会到他自己和妈妈的感情。内容如下:
上幼儿园
“妈妈我要回家!妈妈我要回家!”你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双臂搂紧了妈妈的脖子,任凭幼儿园的老师如何用力也抱不走你。
“宝宝乖,要听话啊!”妈妈抱着你蹲了下来,脸颊贴着你的脸颊柔声哄道:“小朋友长大了都要上幼儿园的。”
“我不要幼儿园!我不要幼儿园!”你的双臂越发箍紧了妈妈的脖子,双脚用力地跺着地面。
“宝宝听话啊,妈妈下午会早点来接你的!”妈妈抱着你走向了老师,老师伸手托住了你,可你的双臂依然紧紧地缠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狠下心来,用力掰开你的小手,然后逃兵一般跑出了你的教室。
身后,随即响起你惊天动地的哭喊:“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泪水一下子冲进了妈妈的眼眶,妈妈仰起头走在幼儿园空旷的操场上,不让泪水落下来。孩子,你还只有三岁,如果妈妈愿意,还可以把你在家里多留一天、一月甚至一年。没有任何问题的,妈妈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是,孩子,妈妈无论如何也不会这么做。毫无疑问妈妈可算得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但你却不能永远留在妈妈的身边,尽管现在对你来说妈妈的怀抱就是天堂。
宝宝,每个人都是属于社会的,早晚都要走向社会。对小小的你来说,第一步就是走向幼儿园。你慢慢就会明白,幼儿园真是一个好地方。平时在家里,你总是和妈妈一起玩,而幼儿园里就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啊。他们会和你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会和你一起玩新颖别致的小玩具。当然了,还会和你吵闹,甚至打架……可是宝贝,慢慢地你就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趣,比和妈妈在一起新鲜多了,快乐多了。而且还会有温柔的老师给你们讲有趣的故事,教你们唱好听的歌曲,带你们做新颖的手工……宝贝,你会在幼儿园慢慢成长,比在妈妈身边更健康更快乐。
孩子,我亲爱的宝贝,你必须承受与妈妈分离的痛苦,必须克服与陌生人呆在一起的恐惧,必须接受自己动手吃饭穿衣的挑战……孩子,妈妈知道,对你来说,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可是,孩子,只有这样,你才能慢慢长大!
孩子,你还很小,许多人生的道理你现在还不会明白,但妈妈还是要说给你听:在这个世界上,幸福是糖,痛苦才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钙;幸福会让人沉醉,而痛苦却能使人努力成长;最重要的一点是,幸福可以与别人共享,而痛苦往往只能由你自己来承担。孩子,这就如同你生病,无论妈妈怎么心疼,无论妈妈怎么不舍,可那份病痛只能由你自己来承受,妈妈一点也分担不了。而你也只有在经历大大小小的病痛之后,身体的免疫力才会渐渐增强,你才能慢慢走向健康、走向强壮。孩子,你想一想,从你出世到现在,你的病痛妈妈替代过吗?那是必得由你自己来承受的一份苦!
孩子,妈妈可以照顾你、可以陪伴你、可以牵挂你,但妈妈绝不能替代你。属于你的路只能由你自己去走,用你自己的双脚。而唯有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变得坚强变得勇敢,才能经得起日后更大的风雨。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不顾你的哭声绝然而去的道理。但是孩子,无论你承受的痛苦有多深,你永远都要记住:妈妈的爱始终陪伴你,妈妈的目光永远关注着你,而你所承受过的每一点痛苦,妈妈也在承受。
当念到惊天动地的哭喊:“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妈妈……”的时候,好像一下直指儿子的心扉,儿子快要哭了……宝宝告诉我:“妈妈,我长大了!”其实,我的心情和儿子一样难受,我很想像母鸡呵护小鸡一样,永远保护他,但是又不得不像海燕一样,让幼鸟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第二步:感情呼唤
那天,正好在西瓜班群里,一位有心的家长拍下了几张幼儿园小朋友上学的一天的照片。我趁火打劫,打开那些照片,让儿子看,告诉儿子老师和同学有多么的想他,看到儿子空空的小床,老师和同学们快乐的游戏,儿子很兴奋,也许,那时那刻,儿子应该想参与他们其中了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