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幼儿园老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我们整天在班级里“破案”。是的!今天我就破了一个小案件呢。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高个子的男孩子伽伽和瘦小的女孩子小婕。
中午我在外面给孩子们盛菜,部分小朋友开始小便洗手准备吃饭时,有位小朋友急匆匆的对我说:“老师,小婕哭了。”我问:“她怎么了呀?”孩子说:“她被伽伽拌摔跤了,摔倒了挂毛巾的架子上,撞到脸了。”我一听心里一阵紧张,急忙走进去,看着张大嘴巴还在哭的小婕,目测了一下发现她没什么问题,连忙安慰她:“还痛不痛了?哪里痛?我来帮你吹一吹。”小婕委屈的点点头,我摸摸她的头,转身问伽伽:“请你来告诉我,你怎么会把她拌摔跤的?”看着一连严肃的我,伽伽有点紧张,眼泪在眼眶里打起了转,怯生生的说:“我们都来擦手,我不小心就把她拌摔跤了。”“哦?是这样的吗?你平时做事情莽莽撞撞的,心急的不得了,今天你肯定是故意把他拌摔跤的,是不是?”伽伽的眼神中透露出了一点难以置信的意思,木纳纳的点了点头。我回过头来又对小婕说:“不是你受伤了,你被弄痛了,你就没有责任了,你肯定和伽伽两个人挤到了一起,两个人谁也不让谁,最后伽伽的个子大、力气大,把你给挤摔跤了,是不是?”小婕马上也停止了哭泣,乖乖的点着头。我说:“上次我们一起听了一个关于谦恭礼让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我记得呀,伽伽那天还说到爸爸有时和人家的车头对头的堵在一起,谁也不让谁,既耽误时间又不懂得谦让,要劝爸爸主动地让一让别人呢,怎么今天伽伽反而变得不谦让了呢?你们两个人都来说说看,怎么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两张充满了歉意的小脸看着我,低声对我说:“让一让……”“是的,就是这么俄简单,你让一下她,他让一下你,谁也不会发生危险,大家都做个谦让的宝宝,好吗?”两个人诚恳的点点头。
从这个小事件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1)了解孩子的的特点能够使教师更快、更准确的找出问题所在、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让孩子更加信服于老师。(2)对待每一位孩子都要公平,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建立起孩子对教师的信任以及威望。(3)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与孩子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4)先安慰受伤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它们的关爱再追求问题的始终。(5)礼仪教育更要贯穿于日常生活,及时抓住随即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常处于“独一个”的特殊环境,家长对其娇纵惯宠,在家庭中他们没有机会与别人交往,不懂得如何交往,不懂得如何相处,因此产生“自私”、“不关心别人”、“没有同情心”等缺点,从小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不容忽视。
以前,我总以为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老师必须费尽心思地创设特定的情景来激发幼儿的行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创设特定的情景固然能对幼儿进行一次爱心教育,但毕竟次数有限,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生可以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情景。
如:小朋友生病了、摔倒、爷爷,奶奶累了、别人拿了很多东西、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这些都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好机会,可以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情景培养和强化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
比如,当小朋友生病的时候,老师过去说一些关心他的话,给他倒水、吃药,并问他旁边的小朋友:“xx小朋友怎么了?”“你以前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你感觉怎样?”“小朋友生病了你应该怎样做呢?小朋友七嘴八舌的的讨论着,有的说要唱歌给他听,有的说我做一个玩具给他玩,引导幼儿做出这样的爱心就行了,以后再要遇到小朋友生病了,幼儿就会产生同情心去关心他了。
在对爱心活动培养中,我们正在进行”爱心颁奖”活动,对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幼儿颁发爱心奖章。
通过这些来进一步激励幼儿的爱心行为。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摔倒了,忘记带彩笔了,这些事情虽然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却是幼儿非常注意的、具体的、真实的事实,这些事情也可能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如果老师能抓住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如同老师每天为幼儿提供爱心培养的实践机会,日积月累,幼儿的爱心就会得到不断地强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习惯。
教师随笔: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不知不觉我班的小朋友已经升入中班,孩子们逐渐长大,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完成。因此,我在班级设定小班长,让孩子们学习自我管理。
我选择的“小班长”是一个不爱坐座位的小朋友,他约束自己的能力可不太好,希望给他当小班长的机会,能让他有所改变,也希望他能以身作则,通过约束自己来带动其他的小朋友自觉遵守纪律。
其实孩子是非常乐意帮助别人的,而且是充满着正义感的!有时我们老师也可以扮演弱者,来接受孩子们的帮助。例如:“刘皓铭,你看现在小朋友吃完饭,老师又要照顾没吃完的小朋友好好吃饭,又要收拾班级擦地之类的,还要去送餐具,老师有这么多事情要做,你可不可以帮帮我呢?”
只听见孩子爽快地答应了。“恩,好!”
“那老师今天就让你来当我们的小班长,你坐到前面来。我跟刘皓铭讲清楚“小班长”的权利和职责。你帮老师照顾小朋友,注意他们有没有及时送餐具,是不是有秩序地搬椅子下桌,还可以协助老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好不好?”
“好!”马上刘皓铭就把凳子搬到前面坐下来了。
刚开始,孩子们还是很安静的,可是后来没过多久,就有些躁动了,于是我看见刘皓铭起身,用手指指了指椅子,嘴巴里还念叨着“你这样不对,这样拿椅子会撞到其他小朋友的!”我笑了,这不是我一直对他们强调的吗?有些孩子不以为然,似乎不把这当回事,但是这个小班长却很认真哦!马上去纠正那个孩子,让他规范拿椅子。
在这时我马上介入指导说:“他是小班长,帮助老师照顾你们,如果你们不听的话,下次你当小班长时,别人也不听怎么办?”最后我向孩子们再次介绍了小班长的权利和职责,并表扬了今天的小班长,很棒!
看来,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老师也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机会,或许他们会给我们更多意想不到的表现!
但幽默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
宝贝的幽默感绝大部分来自父母,尤其是在学前阶段。
研究发现,幽默感其实从出生后第一个月便开始了,新生儿在父母的逗引下,经常会呵呵地笑个不停;而1岁左右的宝贝,也会因为玩“捉迷藏”而狂笑不已。
宝贝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宝贝身上都得到再现。
所以,要培养宝贝的幽默感,为人父母者,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培养幽默感?最起码,是否能够真正欣赏幽默?因此,家长在培养幽默感时,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宝贝,同时也要关注到自身的修炼。
与幽默感发展有关的因素1、父母的关怀和爱是至关重要的:在3岁前得到父母疼爱与照顾的宝贝,经常会表现出比较好的幽默感。
因此,要使宝贝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父母应多给予宝贝爱与关怀。
2、是宝贝言语、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宝贝的认知与言语能力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后,“幽默感”才有了发展和培养的基础。
当他听到或看到某件有趣的事时,经过判断后,就会发出哈哈的笑声。
但要注意,宝贝的幽默感与成人的幽默感是不同的。
3、拥有愉快的成长环境:在宝贝成长过程中,若总是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会使宝贝体验到快乐,并促使他以快乐的心情来看待周围的人或事物,有利于幽默感的形成。
培养宝贝幽默感的家庭游戏1.荒唐的新闻全家从报纸上剪下各种标题或文章,再把各种标题随意拼接成一些可笑的故事、句子。
为了使内容积极、轻松,要选择与生活、食品、运动等有关的内容。
玩法:可将标题按“谁”、“在哪里”、“做什么”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任意在“谁”中选择一个,在“在哪里”中选择一个,在“做什么”中选择一个,然后,把三者按顺序拼接起来念出。
2.滑稽的眼镜将家中不用的眼镜收集起来,制作成各种滑稽眼镜,如有的带个鼻子,有的镜片上带个弹簧,有的镜片上有个雨刷……等等。
让宝贝戴上眼镜后照镜子,宝贝会开心地大笑。
3.可笑的衣物箱材料:一个装有奇装异服、滑稽帽子或鞋子等物品的箱子。
这些滑稽物品,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收藏,如生日帽,贝雷帽等等。
玩法:在特定的时间,家长或宝贝随意选出服装进行搭配,表演各种动作,宝贝会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愉快。
另外,也可在宝贝生病时或情绪不好时,穿着特殊服装,比如,宝贝不愿意吃药,可以化妆成消防员,用带有皮管的针管把药物当成灭火器,来个灭火游戏。
4.滑稽可笑的全家合影单独准备一个相册,里面收集家人各种滑稽动作的照片,经常和宝贝一起看相册,他会在其中体会到愉快。
比如每次全家福照后,再照一张全家戴着滑稽眼镜的照片,下次再照一张鼻子上顶个樱桃的照片。
5.观看滑稽可笑的录像平时在家里准备一些滑稽可笑的录像或影碟。
如:《憨豆先生〉和其他一些来自生活中真实镜头抓拍的滑稽片子。
全家人一同观看,并一起开怀大笑。
6.倒着说话妈咪说一句话,然后让宝贝倒过来说。
比如:“我吃饭”倒过来就变成了“饭吃我”这个游戏在培养宝贝幽默感的同时,还能锻炼宝贝的记忆力,在一开始的时候,宝贝还记不了太长的句子,就从短句开始。
渐渐加长,在说句子的同时,妈咪要尽量去选择有趣的搭配。
7.表演笑话 当家庭成员看到笑话时,就把它收集起来,大家可以定期开一个笑话会,把彼此知道的笑话讲给全家人听,并且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表演出来,大家轮流表演,表演完由其他家庭成员给打分,看谁演得最好,大家也可以共同配合表演一个笑话。
总之,宝贝的幽默感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而获得。
在这一特殊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果你是个教练型家长,就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时刻,为宝贝营造有趣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培养宝贝的幽默感。
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和事物能让宝贝的眼睛更好地观察世界,无形中也刺激了宝贝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一、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时时科学教育
大家都知道幼儿的日常的生活环节包括午睡、兜洗、饮食等几个环节,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
例如:有一次午睡起床后的餐点正好是吃馒头时,孩子们都吃的津津有味,这时候我就让幼儿观察:为什么馒头捏起来软软的?里面为什么会有许多小洞洞?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幼儿说馒头是因为烧熟了才会变软的,这时我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馒头上的小洞洞,从而让幼儿知道面粉中加了一种成份酵母,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才会软软的。
例如:我们幼儿园里吃、虾比较多,有一次中餐正好吃虾,我一边给孩子分虾,一边问他们,活的虾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熟了以后就变颜色了呢?孩子们都瞪大眼睛,表现出非常的好奇,这时候我就耐心的解释说,因为虾壳上有色素,一加热以后色素的颜色就会变,所以生虾跟熟虾的颜色不一样。
二、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的这些思维特点,我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经验。一次,我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公园,太阳火辣辣的,孩子们玩得满头大汗。一走进活动室,他们洗脸的洗脸,喝水的喝水,不停地为自己在降温。我不经意地冒出一句:“唉!想个办法让自己再凉快一些。”顿时,各种办法接踵而来。于是,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我们在树荫下会很凉快的。”
“喝一点冷饮,会更舒服。”
“我们很快地骑车,风特别大,也凉快的。”
“二次我们去公园时,撑把伞吧。”
“洗个澡,那才叫凉快。”
这一次孩子们说得特别好,想象力也很丰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办法。同时这次谈话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孩子们年龄虽小
,只要让他们多接触事物,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为孩子爱说、乐说创造条件,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说的需要。
1、利用一日活动中的零碎时间。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有一半时间是生活活动,而幼儿往往在生活活动中需等待。如:午餐前后,离园前的一些零碎时间,利用这些小时间,组织一些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语言活动。培了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如:餐前组织幼儿把自己在幼儿园、在家里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事告诉人家。孩子在这其中完全自主选择话题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又如:在晨间谈话或离院前组织幼儿讲一些“奇怪的事”或者“猜谜语、编谜语”活动。尤其是“编谜语”活动,一个谜底,会有几种谜面的编法,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会听与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理解和接受。正是在这样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中
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因此,他人的语言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对象,而且多以模仿的形式出现。这种语言模仿最初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模仿的渠道甚为广阔,如与成人或同伴交谈,倾听他人之间的交谈、影视广播中角色间的对话以及主持人的语言、广告语等。由此可见,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来说,一日生活之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意识,为幼儿创设和谐、多元的语言环境,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资源,让幼儿在最自然、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和发展语言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指的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以自主活动的环境。这样的幼儿园环境,对于3~6岁的幼儿尤为重要,他们可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发展语言能力。’
1.注重个体交流
幼儿的语言发展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且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小班幼儿,由于入园初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等情况,还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所以这时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注重与幼儿一对一交流,做到与每个幼儿交谈,在不同的环节和场合交谈,从中了解每个幼儿听说能力的现状,引导幼儿产生安静听、敢于说的愿望。其中尤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善于捕捉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幼儿关注的焦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经验,所以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把握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区角活动时,幼儿最喜欢边玩边说话,这是教师正面接触幼儿的最好机会。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幼儿一起交谈,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幼儿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就、能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当然,教师和幼儿个体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时进行。午餐后休息,可以聊聊;洗手穿衣时,可以聊聊;看节目、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外出时与幼儿散步、游公园,可见事论事,话题要平常自然,如:“你早饭吃了些什么?”“今天,谁送你来的?”“你的好朋友是谁?”“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玩?”总之,只要和幼儿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
(2)善于把握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幼儿的语言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既有年龄差别,又有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了解、掌握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有个叫宜宜的幼儿接受亲人关爱、呵护较多,入园初期特别抵触,常抱着毛绒小狗躲在角落里,闭口不语,甚至独自流泪。教师了解到小狗是他在家庭中的特殊语言,就常常抚慰他、顺应他,和他聊聊小狗的话题,终于,一段时间后他身心放松了,愿意来园了,开口的次数也多了,对小狗的依恋也正常了,现在无论是口语表达的积极性还是性格发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注重集体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适应能力逐渐增强,除了和教师的个别交流外,集体活动也逐渐增多。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其社会性发展刚起步,大多惧怕在众人面前单独表述,同时还没有建立起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而且语言正处于简单句阶段,对语言的理解是即时性和直接性的。所以教师要避免过长的表述,应采用集体对话法,鼓励人人听,人人开口。教学中多出现“简单的疑问句形式”,如“小朋友一起告诉我”等形式的语言。同时“问题要具体”,如“小兔的耳朵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
可见,教师应注重创设语言心理环境,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没有压力,没有自卑,心情舒畅,有话敢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特别注意对幼儿这方面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使他们养成不怕困难的良好习惯,将受益终身。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不受到别人的影响和干扰。许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不能有始有终,看到别人游戏就会转移注意力,而去进行别的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鼓励幼儿把事情做完、做好、专心致志。
其次,要对失败不灰心。例如,在午睡起床叠被子这一环节,我班有个小男孩总是叠不好被子。叠几下被子叹一口气,看到自己总是叠不好,索性把被子胡乱地一扔,烦躁不堪,向我投来求救的眼神。我明白他的心思,但并没有急于帮他,我用另一床被子给他边讲解边示范,鼓励他一定会自己叠好的。他试探着在我的提示下把被子叠好。虽然叠的不是特别整齐,但我仍然给他以鼓励,夸奖他做的很好,并告诉他不能因为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从此以后,这个孩子能够自己做事了,碰到困难也很少再出现烦躁情绪了。教师的鼓励、引导使他逐步养成了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
再次树立自信心。有的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比较胆小、懦弱,说话声音小,做事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消极被动。对这样的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多接近他们,多给予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对这部分幼儿在活动时要多提问,多请他们当值日生、负责人,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意识
我们培养幼儿感恩,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做起,让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能给予爱。引导幼儿将感恩意识转为行动,将感恩之心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在晨间谈话活动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谈话活动“今天我为妈妈做什么?我为同伴做什么?……”等话题的讨论,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及同伴服务劳动的快乐。谈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在吃午饭或点心时,让幼儿知道我们吃的饭菜是厨房的叔叔阿姨精心制作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运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启发他们学会感恩,增强感恩意识。
将游戏融入幼儿生活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也能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与生活。除了户外游戏外,我们还为孩子安排了在入园游和离园前安排了一系列小游戏。
1.孩子一进入幼儿园就能与朋友进行合作游戏。
在孩子来园后,我们便为孩子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更快乐,从而使孩子更喜欢上幼儿园。
2.离园前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第二天来园的好奇心,吊起了幼儿的胃口,让他们盼着上幼儿园。
每天离园前几分钟,我们为孩子安排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尺度,让孩子玩兴未尽,吸引孩子第二天高兴来园。如:游戏《吹纸片》、《火车钻山洞》、《藏铃铛》、《吹泡泡》等。
将游戏融入幼儿的生活,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表现力,还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多管齐放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节日反映着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我国有很多带有感恩色彩的重大节日,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良好的时机。我们不断挖掘节日内涵,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我们还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互助、分享、感恩的行为。让幼儿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在活动中使幼儿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怀与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感恩情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感恩情感不断升华,感恩行动得到强化。
晨间谈话活动让幼儿远离伤害
幼儿入园时,有些孩子小口袋里往往隐藏着不安全的因素,如玻璃球、火柴、小夹子等,晨检时我们都细心观察幼儿,防患于未然。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缺乏生活经验。
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学校周围的伤害事件,我们结合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的现实状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谈话活动。在活动中,我运用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幼儿,通过分析原因,让幼儿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用事故的后果去触动幼儿心灵,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老游戏新玩法,玩出创意
针对现代儿童的需要
喜欢《日常生活教育随笔》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