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不好的行为的宝宝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11-13

导读: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对“软硬不吃”的宝宝怎么办?


导读:“软硬不吃”的孩子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对他来“软”的吧,比如给他戴戴高帽子,他本来就够自以为是、不管人家感受了,再听好话,那岂不是更不可一世吗;对他来“硬”的吧,他好像压根就看透了大人的伎俩,知道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苦头,所以比大人还“硬”。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早引导,那么日后的行为将更难以规范,而且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软硬不吃”的问题,及早给以调整。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调皮,在幼儿园里不是抢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有事没事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洋洋,对洋洋说:“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换做其他小朋友,肯定会很兴奋得点点头,可洋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仗着有爷爷奶奶护着,不管爸爸妈妈对他多“凶”,他都不怕,而且还故意挑衅:“我才不怕你们呢!”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眼看再一年,洋洋就要入学了,这样子可怎么能行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着急,但不知怎样做才好?

为何会“软硬不吃”

像洋洋这样“软硬不吃”的孩子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对他来“软”的吧,比如给他戴戴高帽子,他本来就够自以为是、不管人家感受了,再听好话,那岂不是更不可一世吗;对他来“硬”的吧,他好像压根就看透了大人的伎俩,知道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苦头,所以比大人还“硬”。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早引导,那么日后的行为将更难以规范,而且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软硬不吃”的问题,及早给以调整。

和所有的问题一样,要想改善洋洋“软硬不吃”的状况,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洋洋会“软硬不吃”——

1、“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这是洋洋“软硬不吃”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有效的办法都必须是“到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软”并非说一车好话或者给一大堆好东西,“硬”也不是打屁股或者罚站之类的处罚。真正的“软”是软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得到了所需要的,改变是聪明而值得的;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改变。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本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再拿“硬”的来说,“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谓“明确”,就是对哪些行为合理或者哪些行为不合理,有明确的规定;“严格”,就是对违反基本规则的行为坚决地予以指正;“一致性”就是只要出现某种不合理的行为,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或处置。对于洋洋而言,这三点可能都不够“硬”:首先,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对洋洋有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定呢?比如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友好”——“和小朋友在一起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其次,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留意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呢,会不会常常用“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理由自我安慰呢?还有,在洋洋出现不合理行为的时候,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大多会给以一致的回应呢,比如,只要洋洋耍赖,就不予理睬。

请洋洋的家人和老师仔细想想,平时对洋洋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洋洋的心为之所动。

2、“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如果说前面一点是“软”和“硬”单独运用不当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就是“软”和“硬”配合运用的问题了。是的,对于孩子而言,既要讲“软”道理,也要用“硬”规则,二者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当然会好;但如果二者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洋洋这样的感觉“大人一会软、一会硬”的混乱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往往是因为大人的情绪化,大人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当心情好的时候,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常常“宽大处理”,说几句就好了;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对洋洋同样的不合理行为则会“狂风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原本不管是“软”还是“硬”,都是为了让洋洋懂得行为规则,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但这样的“软硬兼施”,只会让洋洋觉得行为结果取决于大人的情绪,与自己怎么做无直接关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不仅“硬”要强调一致性,“软硬兼施”也要讲究一致性。

3、“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这是最通常的一个原因了,就是因为大人之间的不统一而造成孩子的行为规则缺乏。这一点很好理解,你想想看:本来老虎是很让人敬畏的,但如果被关在了铁笼子里,还有几分恐惧呢?生活中,如果爸爸在对洋洋来“硬”的,而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却一个劲劝阻爸爸,那还能怎么“硬”呢?这其实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话了——“因为有‘笼子’挡着,我才不怕你呢!”

“软硬兼施”战略

既然明确了原因,那么“怎么做”相信大家也已经心中多少有数了。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做法,供洋洋的家人和老师参考——

1、软要软到心底里

所谓“软”,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理解、包容、鼓励与引导”,具体到孩子的行为时,应该是:

(1)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同样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点明”洋洋的行为需求——“老师/爸爸妈妈知道,洋洋其实并不想惹小朋友生气,只是想和他们玩,是不是?”那么,就可能“软化”洋洋的“铁石心肠”。

(2)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包容,给洋洋改善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急于求成。如果我们不是一下提“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而是说“洋洋,如果你可以和嘉嘉一起玩积木,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3)鼓励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强化”,也就是对积极行为的及时表扬和奖励。对于年幼的孩子,与其揪着他的“不良行为”,不如抓住他的“良好行为”给以强化、巩固,用塑造积极的行为来使不良行为自行消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要多用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塑造洋洋的合理行为,而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多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自然消退;双方可多用积极的语言来刺激洋洋,让洋洋树立新的自我认识,比如:洋洋挺关心小朋友的,昨天文文哭了,他就跑来告诉我了……

(4)引导就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只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请“懂事”的小朋友多与洋洋玩,让洋洋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影响。

2、硬要硬到骨子里

前面已经说过,“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以,可以尝试这样做:

(1)详细地列出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做一次深入的沟通,请老师帮忙将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列出来,越具体越好。

(2)洋洋的家人可以请专业权威人士(如教育专家)来做洋洋爷爷奶奶的工作,请爷爷奶奶积极配合。

(3)全家根据洋洋的行为,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家庭规则,对洋洋的任性行为给以控制,树立家长权威;该行动前最好去咨询一下有关专家,学习必要的行为控制方法(如:冷处理、代币法等)。

(4)有意识地引导与示范洋洋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愿望,并寻求愿望的满足,比如:如果洋洋用“哭闹”的方式来求得满足,则全家要统一“拒绝”,因为越是满足他,就越会助长他将该行为延续下去;而一旦该方式连续遭到全家“拒绝”(尤其是爷爷奶奶态度的转变),洋洋将寻求新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要注意积极引导与示范,告诉洋洋“可以这样做……”

(5)与幼儿园老师达成默契,配合幼儿园里的奖惩制度,不要让孩子在二者之间钻空子,比如:幼儿园不奖励的东西,反正家里会给的。

怎样应对宝宝的说谎行为


导读: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常常跟小朋友夸口说自己家里没有的玩具;偷偷把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却说是别人给的;把妈妈的项链弄坏了,却矢口否认……当你发现家里那个天真可爱的宝宝说谎时,

你可能感到震惊、难以置信,甚至怒不可遏。

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形形色色的“大话”

据专家统计,孩子的700个谎言中,有67%是由于畏惧惩罚和怕被嘲笑,10%与孩子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

孩子的“大话”形形色色,说谎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成无意的和有意的。

(一)无意谎言

这类谎话大概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说过,它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

说大话来满足愿望

“我家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

“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好多新玩具!”

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他的小脑袋瓜里充斥着天马行空般生动、逼真的想象,可是由于年龄小,他往往分不清愿望、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当作事实,“大话”就此出现了。应该说,这样的“大话”并不算真正的说谎。

此时此刻,这些“大话”正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小小心灵里的动机和愿望,无须责备,但可以引导孩子明白那不是真的。只要让孩子生活在诚实的环境中,到一定年龄时,他自然会结束这种无意的说谎。

记忆不准确

佳佳对小伙伴说:“一会儿我妈妈就要带我去买新衣服。”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妈妈只是昨天对佳佳说过:“如果你听话,下个月你过生日时就给你买新衣服。”

孩子因为记忆力不准确,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记不全、记不清,回忆时便会用想象的内容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内容,再加上孩子对于成人说的话理解程度有限,自己又难以准确地表达,在如此“力不从心”的状态下,说出来的话自然就像谎话了。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说谎是不自觉的,并非故意,被“扣”上“大话精”的帽子实在是冤枉啊。

(二)有意谎言

有些孩子的确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对这样的谎言,父母就一定要重视了。

满足小小虚荣心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一件好玩具,就谎称自己家里也有或者有一件更好的,或是欺骗父母说老师表扬了他。这很可能是平时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行激发了孩子的虚荣心,于是他以说大话来自我满足。

逃避一些事情

有时孩子因为内心的某种恐惧而说谎。如为了不去上幼儿园而说身体不舒服。逃避去幼儿园的原因可能是他被老师批评了、受小朋友欺负了或是不敢参加一些活动等等。面对这样的谎话时,父母应先搞清楚谎言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他面临的问题。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总是以打骂来惩罚,那么,为了逃避责骂,孩子就可能学会用谎言来掩盖事实,保护自己。比如“全盘否认”,极力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错误,如不承认打碎了盘子等;要么就“避重就轻”,只承认一部分错误,如明明打了小朋友却只承认轻轻推了一下;或者“嫁祸他人”,如说是别人把盘子打碎了。

模仿父母的言行

作为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任何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影响孩子。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说谎行为,包括所谓的权宜之计,都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潜移默化中把孩子变成了“大话王”。例如有人打电话来找爸爸出去,爸爸不想去,就推说家里有客人。孩子看在眼里,就会觉得说谎是对的。以后当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情急之下就可能会说谎。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一定不会骂你。”

孩子是不是在说谎?敏感的父母会从孩子的表情、语言中发现蛛丝马迹,而要想让孩子说出真话,需要一定的询问技巧。楠楠妈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

语气亲切、温和。过于严厉、苛刻的问话方式只会吓得孩子更不敢说出真话。

保持目光对视。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对大人来说都很困难,何况孩子。父母看着孩子时,用眼睛传递信任和鼓励,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

鼓励孩子说真话。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因为畏惧惩罚而说谎,所以,向孩子保证他不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受罚,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楠楠承认,自己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认了错误后,妈妈做了很好的处理:

给孩子说真话以积极回应。

对孩子做错事和说谎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启发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特别提醒: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诚实做人。如果一时失信于孩子,应向孩子说明原因、虚心承认错误并改正。

对说话重复的宝宝怎么办?


导读: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这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爱中进行重复共读曾听见一位父亲象拆穿西洋镜般地说:“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书要我念,其实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罢了!”这位父亲说的虽是实情,但其实他的孩子想要表达的讯息是:“请你爱我!”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成长,成人在提供婴幼儿重复行为的环境中灌输孩子的生命;孩子绝非固执,成人更非安排一个呆板的环境。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不但有爱,还应和着人类成长的规律和需求!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招收被拒绝的挫折时,建议您用以下方法:

1、您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幼儿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当下再看的兴头,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您察觉婴幼儿想要求再读,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成人都知道,幼儿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幼儿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而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经验。

3、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一岁多的幼儿,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诚相告下的决定。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