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答孩子的性格培养

11-20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答孩子的性格培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许多父母以为尽一切可能地爱孩子、尽可能地呵护和保护他(她),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问题。可是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在襁褓中的孩子也需要很多的互动和沟通。这些认知和技巧,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吗?做为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该如何了解他(她)们的特质,判断他(她)们的行为,贴近他(她)们的心理,并还能教会他(她)们理解你……这听起来,难吗?亲子教育专家陈禾就“孩子的性格培养”的相关问题做了互动回答。

1、@用户:陈老师,我家大儿2岁9,小儿5个月。大儿今年9月入园,但是他生性内向,对新事物很焦虑,尤其是对小朋友多的地方。有了二宝后就显得更加厉害。家里人都很担心。这个幼儿园有个收费的早教班,说必须去,下个礼拜开课。根据以往的经历,我家大宝不会喜欢上。我需要天天坚持去早教课吗?

陈禾:①接受孩子的特点你才能好好发展他的学习能力。不到3岁和超过3岁的差别是挺大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发展孩子的基本能力,特别是语言、认知与动手能力,不能为了幼儿园有兴趣班就迫使孩子把时间花在不适宜的活动上,我相信幼儿园不敢强迫孩子上额外收费的兴趣班,可以先不让他上。←②不需要急,重要的是做好现在的陪伴,花更多的时间陪他从事各种活动,多和他说话,让他活泼起来,公园是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在观察、寻找兴趣的物品中发展他的关注点,有关注点的孩子,在探索认知中培养出动手能力和思考力来,渐渐就不会不敢接近小朋友了。

2、@用户:陈老师,您好。孩子两岁多,女孩。请问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是个不够自信的全职妈妈,很担心会养育出另一个我,谢谢您。

陈禾:自信是在成功的体验中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下产生的心智力量。孩子的自信其实就在游戏中形成,能玩会玩的孩子,经常都能够享有成功的快乐,这种感觉,让他敢于动手去尝试,这就是自信。

3.@用户:你好陈老师,我女儿两岁两个月,平日在家与大人的交流没有问题,但出门在外就不愿和人打招呼。去游乐场玩滑梯,好像也总是不在状态,在一边发呆或者观察别的小朋友玩,轮到她玩,她总是瞻前顾后,听到后面有点动静她会退出让其他小朋友玩。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不自信吗?盼回复谢谢您。

陈禾:孩子还小嘛!不必着急,多些活动,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就不会不敢参与。

4.@用户:陈老师,您好!我家女宝,2岁半,一岁半以前我全职在家陪伴,后来上班开始由孩子外婆为主,孩子成长得不错。最近清明节带孩子回老家,全天陪伴,回来后开始上班,孩子不能与父母正常分离,每天我会跟孩子说,妈妈爱她,下班就会回来,也是这样做,跟以前一样,但做不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跟爸妈拜拜。

陈禾:生活常规以改变,孩子就需要时间去重新寻求适应,多些耐心,只要你摆正良好心态,孩子就会逐渐适应。

5.@用户:陈老师您好,儿子现在三岁半,以前在爷爷家,我一周看他五天左右,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前还和我回家,从三月份不回了,离不开爷爷了,爷爷去哪他去哪,这几天我歇班把他带回家也要爷爷根着,我自己去幼儿园接他,他还哭,让爷爷一起接他,请问您怎样让他回家不依赖爷爷。我六日全天陪他m.Yjs21.com

陈禾:爷爷长期陪伴形成的依恋不是你立刻就可以取代的。你必须接受他的情感需要,不必强行拆开他与爷爷的亲近。你现在只是歇班才有时间陪伴,如果你转移了他的依恋也未必是好事。你只能在陪伴质量上尽量做到最好,让孩子接受你,别要求他疏远爷爷,否则你回去上班后他又有适应的难题。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亲子教育之专家语录


◎ 遗传基因决定了孩子一定的发展潜能,而这些潜能能否在其成年后实现,需要后天环境的支持,孩子小时候的环境影响巨大而深远。

◎ 儿童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因为儿童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遭遇和期望,他们希望有人站出来 为他们呼吁;因为儿童无法改变自己,他们需要成人的爱护和照顾;因为儿童在决策中没有话语权,为了儿童,我们应该尽到成人的责任。”

上濒教育学院院长兰海:

◎ 教育的本质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社会,教育者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建立和寻找幸福的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 今天的孩子需要一个更宽容的教育环境,“所谓宽容,就是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还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

◎ 现在父母的许多烦恼和困惑是对社会的信任度比较低的表现,她建议父母在作选择的时候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第二,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

浅谈孩子性格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在宝宝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宝宝的优点和缺点,对好的要多点鼓励,不好的要及时指出,让宝宝生活得更健康。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做法:

不要过分强调负面的东西

孩子会通过观察大人的做法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当你发觉孩子感到嫉妒的时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不要过多强调孩子的立场,更不要指责受到妒嫉的对象,否则不但会进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养成动辄归咎于他人的坏习惯。

假如你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同桌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派队,而自己却没有被邀请。这时候我们决不能指责那个过生日的孩子“不够意思”,而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别难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请来吗?这样,孩子就会理解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受欢迎而未受邀请,也不会因此而记恨那个过生日的同学。

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样的待遇,假如此时家长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嫉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觉得球队一个队友比自己上场的时间长,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加强练习的话,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时,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练的选择,却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通过联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或者,当孩子对别人父母对子女所倾注的重视感到嫉妒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消除孩子的误会。5岁的美美因为妈妈错过了自己在学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满,“别人的妈妈都来了!”于是,妈妈就让美美在家里面给自己开了一个专场晚会。这样一来,美美明白了妈妈其实很关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别的同学了。

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婷婷越来越可爱了”,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个耸肩的动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有一次,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要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

专家指出,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培养孩子坚强性格


地震貌似已经远去去了,其实远远没有,留下的那许多急待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恐怕难以圆满解决。

今天听了《锵锵三人行》中客座心理专家的话,很受触动。专家说他在电视上看到,很多抚慰者会对其抚慰对象说“要坚强,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之类的鼓励说辞,其实这样的说法非常不正确,不但起不到安抚作用,反而会给受难者施加很大的压力!那怎么说才是正确的呢?专家说,其实只需要转变一下话语方式,将“你要坚强,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说成“你已经很坚强,很勇敢了,你是我们的骄傲。”那么,被抚慰者从中感受到的则会是完全不同意味。

对这番话,我回味了很久很久。一个受到严重心灵创伤的人,最需要的是旁人的感同身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伤痛根本没有任何话语可以安慰,那些干巴巴的“要坚强要勇敢”就像来自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完全不起作用。

很自然的想到平日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设身处地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我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无论是用呵斥或循循善诱的语气,都掩饰不住“你必须听我的”意思。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不光和大人不同,不同孩子之间也是不一样的,可由于缺乏耐心,父母通常采取比较单一和粗暴的方式,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而是最终通过施加压力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些,孩子往往不会明白,也很难从大人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甚至连大人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让孩子这么做合理性究竟有多少。

其实,互换角色教育法目前是育儿教育经常提倡的一种方法,以游戏的方式,旨在通过和孩子的身份互换,让孩子能够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体谅父母的苦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那么反过来,难道我们自己就不应该常常在精神上主动换位吗——多召唤自己童年时候的记忆,多理解孩子的需要,减少一味批评、指责的强硬态度,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宝贝,会怀有一颗善良健康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将来的一切,而不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事情的恐慌。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因此对于赞美也很悭吝,尤其对自己的孩子,非但不喜欢表扬,甚至在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除了说“哪里”外,还会找出另外的不足之处加以贬低,仿佛不如此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得飞上天。

我非常不认可这样的作风,我的做法是:在别人当着我和儿子的面夸奖他时,如果情况属实,我不会表现出夸张的兴奋,如果言过其实,我不会断然否认,而会附和着说“嗯嗯,还行吧。”要知道,无论多大的孩子都非常敏感,而且对别人的赞美也非常渴求,被人肯定后非但不会骄傲,反而会努力做好以名副其实。这个情况与文章之前提到的地震专家的理论相互呼应,当一个人被肯定后,他的自豪感会放大,继而激发出更大的潜力,但如果在努力没有得到任何肯定的情况下被要求再好点,再更好一点,恐怕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孩子每分每秒都在成长,我们对孩子的变化一定要看分明。今天儿子跟他爸爸通电话时居然主动问他:“爸爸地震时候你去哪里?”我非常吃惊,陕西今天又发生一次5。4级余震,可能我们大人在讨论时他留心听了去,并且懂得用来关心爸爸的安危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如果最终没有放出应有的光彩,最大的责任应由家长来负。

亲子教育中孩子的爱心培养


理解尊重孩子,做孩子平等的朋友。

还是在《好父母好方法》里看到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有位母亲发现一个问题,女儿活泼、聪明,但是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子,正是爱美的年龄,而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却不愿逛商场呢?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一次,母亲自己逛商店,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系鞋带,就在那一刻,母亲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在孩子还小时,孩子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两条腿。而当时孩子还小,无法抗拒母亲的“带领”,只能乖乖地随妈妈逛商店,所以孩子会有一种压抑感,有一种单调感。时过境迁,做母亲的终于理解孩子不愿逛商店的原因了。

蹲下来,给孩子一个相同的高度,和孩子进行相互尊重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看待问题,和孩子交朋友,想办法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忧其所忧,爱其所爱,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中的对话,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也才能有效、有力地帮助孩子。而当父母蹲下来时会发现,这种蹲下来的姿态得到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孩子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言传身教不强迫,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道理。

有时候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爱心,更没有孝心,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更别提责任心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啥样孩子就啥样”,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待人接物是否适度?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做父母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让孩子耳濡目染中体味、学会那些大道理,而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父母意愿。

我父母在每年的初秋季节都会来我家小住一段时日。每次来时,我和爱人总是忙前忙后,周末除了陪老人聊天、游玩外,还为老人购买在他们眼中属于奢侈类型的生活用品。每天晚上,我会用两个大大的木盆盛满水为父母泡脚,有时也会帮他们洗脚,剪脚指甲。那种把父母的脚抱在怀里的状态反而让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记得有一次,父母走了,我自己用木盆洗脚,孩子就过来了说:妈妈,我帮你洗吧,我开玩笑地说,好的,洗完再帮妈妈剪脚指甲。果然,孩子真拿来了剪甲刀,学着我的样子,卖力地帮我剪着指甲。稚嫩的小手笨拙地动着,不小心剪到肉,我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孩子紧张地摸着我的脚,连声说:“妈妈,一定很疼吧?”看到孩子那紧张的样子,我知道,孩子从我身上,不仅学会了孝,也学会了爱,更体会到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自己所该承担的责任。而我眼中,谁又能说那疼痛的泪水不是快乐的泪水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道理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孩子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感受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分量,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的培养。

尝试酸甜苦辣,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有句老话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身为父母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如何给孩子适度的爱呢?我们知道,对孩子的保护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容易导致一个家庭中太多的人来保护一个孩子,有的父母往往打着爱的旗帜给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而正是这种过度的保护却往往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体验社会的风风雨雨。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总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孩子的自强、自立、自我奋斗的能力是将来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基础。这种能力只能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地锻炼出来,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孩子得不到生活的磨炼和自我奋斗的机会,长大了就很难面对激烈的竞争。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溺爱,更是过度爱的给予。这样的爱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固执、发脾气等缺点。还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立,让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从而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所以,溺爱不是爱,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从另一个角度讲:适度的磨难是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难给删除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这无疑是删除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失去应对失望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造成孩子们成人后所具备的优良品质———自律的缺失。我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对孩子来说,规矩就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使他知道,愿望的实现是要经过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决不能随心所欲。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咸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只有在实际体验中,孩子才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构建对孩子的成长将是终生受益的。

育儿心得:孩子性格的培养


育儿心得:孩子性格的培养

大家好,我是小五班默默的妈妈,希望通过佘山幼儿园的丫丫报,与大家交流、探讨育儿心得。

在幼儿性格发展中,外界环境和父母教育对幼儿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民主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及社交能力强的儿童;严厉的父母若经常以“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会使儿童冷酷、顽固、缺乏自信;父母溺爱的孩子,易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数代同堂的家庭,常因教育方式不一,而使孩子养成两面三刀、投机取巧,会说谎的性格。因此,家长应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我家宝宝赶上了小班的末班车,比同班孩子更显稚嫩。他内向腼腆、胆小、不合群。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我们注重点滴小事、善于引导。最近,他总爱问“这是什么地方啊?这是什么东西啊?这是啥味道啊?”。此时,我们因为他的好问而欣喜,并耐心的一一作答,可是每次回答了这问题,又会引来新的问题。如今,“什么”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奇谈怪论”,不一定有问必答,我们首先应肯定其好问的习惯,其次设法引导其自己慢慢寻找答案。从中感受童言无忌的乐趣。

入园半月,在老师的教育呵护下,原来事事依赖家长的小不点,基本能生活自理,也能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玩耍,逐渐合群了。在此,我携全家真诚的感谢辛勤的园丁。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性格


相信所有妈妈得子时的心情都一样:好象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幸福了。又想,朋友们同时做了妈妈,孩子们将来就要一起上学,如果别人的孩子考第一,我的孩子第二,那可不行!于是乎,对儿子呵护备至,施行早期教育。虽然日后盼孩子“考第一”的理想时常被“孩子健康”所取代,但教育孩子却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

众所周知,0到6岁的教育,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这期间形成的性格框架犹如日后孩子性格的种子,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什么样的性格才是“好”的性格?如何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呢?虽说众说纷纭,但始终遵循一个简单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框架:

是否胆小?

是否渴望与人交往?是否能独立与人交往?

好静还是好动?

对最喜爱的事情的专注时间比同龄孩子长还是短?

孩子遇到困难的态度?

孩子遇到表扬和批评时的表现?

孩子在竞争对手比自己强时的表现?

不同的孩子答案自然不同。如果我们要找一个造就这些差异的原因,那就是父母是如何陪孩子的?

两类孩子的比较

一类,陪大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有父母(或其他大人)陪着的),一类,独处的孩子(大部分时间(相对于同龄孩子)独处)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让孩子独处怪可怜的。然而,孩子长大后,独处多的孩子大都是:不胆小,可以主动与人交往,但对同伴的需求不强烈,好静,注意力容易集中,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扬对这类孩子所起的作用较大人陪大的孩子要小得多。这类孩子也好强,但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可以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是“唯我独尊”,算得上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独处多的孩子最大的不足是语言能力较其他孩子欠缺,但阅读能力往往甚佳。

陪大的孩子中也有有上述优点的,原因在于“陪”的方式。“远观式”和“平等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独处能力就比较强,且和真正独处长大的孩子相比,性格要活泼开朗。所谓“远观式”指大人和孩子有一定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和行动上的距离),也即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理空间,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大人不越俎代庖,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出马。这样既给了孩子以独处空间,又让家长的心不再悬着,算是两全其美了。美国的一位朋友就是典范,她在婴儿的卧房里装了录象机,在自己的房间可以“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独处”的孩子没有危险。“平等式”理解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是要和孩子“平等”,有人说“做孩子的朋友”。本质无异。但“平等”不仅仅是“做孩子的朋友”,也包括做孩子的“竞争对手”。例如和孩子一起比赛,和孩子争论问题,和孩子分东西吃等等。让“平等”处处存在。孩子在这种“平等式”的对待中将自己溶入了家庭,溶入了社会,这样的“种子”也必然是社会所需要的“种子”。

如何训练孩子独处?

下面为你提供一些技巧,让你为孩子的独处起步铺平道路:

给他安全感

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亲人从视野中消失,他就会担心,并有恐惧的反应,所以你可以通过游戏来让他理解事物的实在性,告诉他看不见的事物仍然存在,驱走他们的不安全感。

你要经常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一开始可以躲在沙发或椅子后面,问他:“妈妈在哪里啊?”过几秒钟,笑着钻出你的头,说:“妈妈在这里!”慢慢的,你可以逐渐延长躲藏的时间,从几秒钟到半分钟,再到2分钟,也可以躲到别的房间。

当你躲在某一个孩子看不见的角落时,你不能让恐惧的沉默捉住孩子的心,要用语言和孩子保持联系,让他感到安慰。你要对你的孩子说:“妈妈到哪里去了?快来找妈妈。”或者自编自唱一些儿歌,比如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编一首《妈妈在哪里》的歌。

亲子时光

孩子得到的关注越多,他渴望的东西就越少。和他在一起共度时光----唱歌、读书、开茶会、搭积木、玩拼贴画,这些都会增加他的安全感,并让他愿意独自消磨更多的时间。在白天,你要和他的身体多接触----拥抱、亲吻、让他坐在你的腿上或让他趴在你的肚子上等,但是不可以和他持续地粘在一块儿,你要掌握好其中的度,这样才可以让你的孩子不过于独立又学会自己玩。

安排节目

在你离开孩子之前(即使你到屋子的另一头去),让他把兴趣投入到另一个游戏上,让游戏填满分离的时间。比如说,你要去做饭时,你可以对你的女儿说:“在我做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喂你的熊宝宝呢?”

保持联系

当你工作时,也要不时地和他说话,或走过去轻轻地摸他的头,拍拍他,或帮助他把一个五角星或三角形的积木投入到方形积木盒中。

保持微笑

有的父母在离开孩子身边时会不明智地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请千万记得要对孩子保持微笑,并用轻快的语调说话。

当你要离开孩子去工作时,假如你的孩子纠缠难解,不要对他的耍赖屈服,你要试着保持平静,不要让他的反应阻碍你的安排,你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没事,妈妈马上回来。”尽管他一开始不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他也会从你平静的语调中得到安慰。回家时也要用同样的语调:“妈妈回来了,你在家里做了什么好玩的事?”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你离开后还会回来,就像你许诺的一样。

容许“跟屁”

假如你的孩子坚持要跟着你在屋子里转,甚至在你进卫生间时也不放过你,请不要阻止他。因为,他那敏感的小心灵已经充满了矛盾的感情:我是赖着妈妈呢?还是自己一个人坚强地待着?这时,任何拒绝都可能会伤害到他脆弱的情感。

轻松放手

即使最粘的孩子也会有自己闷头玩的时候。也许当你们两个人在一起玩的时候,你的孩子过不了多久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他自己的游戏中,这时请悄悄地离开。如果他的注意力转向别的东西,并努力地去得到那件东西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你就让他去好了。

培养自信

没有什么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安全就像独立,是一种自我的、积极的情感元素,只能在孩子内心慢慢地形成。平时你要经常地赞扬、鼓励孩子,让他感到自己是优秀的。

拿定主意

有时,父母会窃窃地喜欢自己孩子的独立,并且潜意识中鼓励孩子这样做。但是当失去被需要的感觉时,他们又会彷徨起来,就像没有得到晚会的邀请一样,他们会希望孩子像以前一样粘。在孩子自己走、自己吃、自己玩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迫切地想要帮助他。但此时,你们必须拿定主意,忍下这种欲望,因为事事包办只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的步子。

如何培养孩子好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好性格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性格,孩子好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孩子好性格呢?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其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言传重要,而身教更重要。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

中国自古有这么一句谚语:三岁看大。所以说孩子从出生就意味着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格了。有许多家长误认为孩子大一点再进行教育,这是有认识误区的。

为什么说三岁看大呢?

婴儿从出生到三岁这个阶段,和外界接触的比较少,也是家长陪伴孩子一生最密集时间多的一段时期,小宝贝在家长的呵护,陪伴和保护之中快乐成长。他们能接触到的信息,知识,技能教育等,几乎都是跟父母学的。这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性格,都是这段时间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教育,不仅言传很重要。而且孩子也不大懂道理,那么身教才是更重要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力极强,而且特别容易养成习惯。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a习比较多,喜欢说脏话粗话,各种不良嗜好,孩子基本上一模仿一个准。特别是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生活环境里面,大人喜欢教唆孩子说脏话,粗话,骂人。这种事真是糟透了。所以说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性格初期的培养相当的重要。

孩子的性格12岁之前就定型了

孩子性格的培养要在12岁之前,过了12岁,性格基本上就不会改变,能改变的只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一生中都可以改变,但性格不是,12岁之前就定型了。

而12岁之前,又基本划分0~3岁,3~6岁,6~12岁三个阶段,实际上尤以前两个阶段最为重要。

3岁之前: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最好是父母能够亲自带孩子,至少在一岁半之前这样,否则你会发现,小时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有很大的疏离感,如果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他们说的话很听,你说的话很难听进去。

3到6岁:这个阶段不能让孩子约束太多,也不能让孩子无法无天,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个阶段的孩子,孩子通常会有一些奇特的想法和一些古怪的问题,父母应该耐心对待,不应扼杀。

6到12岁:是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弥补期,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还经常爱发脾气,性格暴躁,通过教育引导,还是可以改变孩子,但是到了12岁之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真想改变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1)爸妈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爸妈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爸妈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

(4)爸妈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爸妈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6)爸妈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答孩子的性格培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