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

11-26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周六上午我们一家三口跟刘洋的同学一块儿打球,刘洋和爸爸一组,我和他同学一组,我们双打。刘洋输球时爱批评爸爸,他的积极性不高。

比赛还差几分钟结束,刘洋想回家,但他同学还想继续打。我看到他的样子心里有点火:“干吗非得自己早回去?神经吧,等他们一块儿走吧!”刘洋也火了:“你才神经,你是无可救药!”嘴里骂骂咧咧的。

我没理他,生气地说:“给你钥匙,愿意走就走吧!”

刘洋马上软了:“行了,我等一会儿吧。”

这是一位妈妈的日志片段,我问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样子,为什么会发火呢?”妈妈说是因为孩子一点儿活力都没有,老想回家看电视。我继续追问:“孩子想看电视,这算错误吗?”妈妈说:“不算错误,但让我不舒服。”

那么,妈妈“舒服”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我推测,一定是学习主动认真,对看电视保持克制,甚至不看,做运动劲头十足,没有负面情绪,听从妈妈的安排……总之,不让父母操心,一切都天遂人愿。一个孩子如果能始终做到这一点,还是孩子吗?那简直是神仙!

从道理上讲,我们都知道不应该用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但是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大人们心中的期望不知不觉便飘到了云端。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考试年级第一,不让人操心……

这“别人家的孩子”固然是一种调侃,但也确实是家长的口头禅。我们小的时候,也最痛恨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我们,如今我们为人父母,忍不住用同样的主题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到底,这“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无数个小孩儿的优点拼凑起来的一幅“理想小孩”的画像。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我们都希望拥有这样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从来不制造麻烦的“理想小孩”。

这个虚拟的理想小孩,让现实中的每个孩子都黯然失色、错误百出。比照这个“理想小孩”,每个孩子的行为都不完美,都能挑剔出许多“不应该”。比如在这位妈妈看来,刘洋“不应该”提出早回家的要求,“不应该”热爱电视——热爱学习还差不多,这才符合妈妈的期望。说到底,这是一种最不费力的期待:自己付出最少,让对方来迎合我们。

许多家长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期待:希望孩子的表现自动符合我们的愿望。如果真能这样,父母就可天天度假、日日狂欢啦!以看电视为例,对于特别喜欢电视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约束,他们恨不得全天守在电视前面。全天守候,我们肯定不答应,不过我们也理解孩子热爱电视的心情。对于孩子的爱好,我们常常从功利的角度区分出“有用”和“没用”。比如,看漫画没用,看电视没用,看名著则有用,如果爱做习题,那就更有用啦!对孩子而言,爱好就是爱好,无所谓有用或没用,喜欢电视,当然希望多看,这本身不是错误。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行为过度,就可以行使管理权,不让孩子看那么多便是,没必要为这件事情在心中怄气。另外,如果孩子提出我们不愿意答应的要求,也特别容易与孩子怄气,父母的潜台词是:你怎么就不能提点合理要求呢?其实,孩子有提任何要求的权利,无论多么离谱都没关系。关键是,我们有管理权和否决权,合理的答应,不合理的拒绝。正是在这样的磨合中,孩子确定了自己行为的尺度。最后,套用一下那句名言吧:我可能会拒绝你的要求,但誓死捍卫你提要求的权利!

关于刘洋想回家的事情,解决方法也非常简单,同意就给钥匙,不同意就不给,让他等一等,没必要责备孩子。以后他就知道,这样的情况下想早回去也没用,妈妈不允许他看那么多电视,他也会保持克制。也就是说,妈妈的态度已经确定了孩子行为的尺度。

我又问妈妈:

如果孩子真的拿着钥匙走了,你心里会接受吗?

回家是否会继续找茬?

这是否会成为新冲突的导火索?

而且,孩子虽然承受了不愉快,却达到了目的,这反倒破坏了孩子的自控能力。鼓励孩子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特别难缠。

当然,这次孩子看妈妈发怒了,就软了下来,说到底,孩子是迫于压力而放弃行动,而妈妈是在用怒气控制孩子。当我们用负面情绪来处理问题,孩子也会用负面情绪回应我们,比如责备爸爸,回击妈妈。

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爱笑的孩子,运气总不会太差


喜欢笑的孩子比较乐观开朗,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另外,在经过研究后发现,爱笑的宝宝智商会更高一些。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经常笑呢?

1.为什么爱笑利于智力开发?

宝宝出生后的两三个月,是一个和人类接触的懵懂时期。这个阶段的宝宝总是会被别人逗笑,孩子的笑容是天真快乐的反应,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激发作用,能够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

2.笑容少的孩子会怎样呢?

许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平时严肃些比较好,代表着以后是干大事的人。其实爸爸妈妈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经常神情严肃,没有精神代表着他体内缺铁,爸爸妈妈要给孩子做好补铁工作。要持续一星期补铁,这样孩子就会重新露出愉快的神情。??

3.多笑的孩子有哪些好处呢?

(1)有利于心脏健康。宝宝经常笑能使器官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脏血液供应充足。??

(2)有利于肝脏健康。大家都知道,肝脏能够去除毒素,所以,肝脏里面会有着非常多的脏东西。经常笑就会促进肝脏蠕动,能够帮助消化。??

(3)有利于肺的健康。笑能够增加肺活量,让孩子的呼吸更顺畅,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4)更加强健。多笑可以锻炼面部肌肉以及胸肌、腹肌。所以经常会有人说:“我笑的肚子都疼了!”这其实是你的腹肌在锻炼。这样看来,多笑还有利于锻炼身呢。?

4.怎样逗笑才是科学的呢?

逗孩子笑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逗孩子笑,这样很容易使饭粒呛到器官里,造成危险。第二、逗孩子大笑要适度,不然会造成孩子窒息或者下颚脱臼,要知道的是,宝宝处于发育状态,是比较脆弱的。第三、在孩子睡觉前不要逗孩子笑,孩子笑多了会让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睡眠。??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长知识了呢?科学地让孩子多笑笑对孩子是有很多好处的?那妈妈们,你们还在犹豫什么,赶紧让孩子多笑笑吧。

父母期望太高易导致孩子自卑


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渐渐失去自信,陷入自卑的深渊。

自卑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经常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失败情绪,那么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背景,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自信心是一把生命的火炬,高举着它就能将人生的每一处照亮。

小宇出生于小康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正在读研究所。因为小宇是独生子,所以爸爸妈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们的儿子和他们一样有知识、有成就,甚至超越他们。于是从小宇很小的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为他制定了发展计划。

当小宇刚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文,到小宇三四岁时,他每天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上起床要练发声、上午读书,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小宇的爸妈希望他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所以对他的要求都非常严厉。

小宇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进了小学之后,他每一项学业或是才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然而即便他在品德、学业、体能等方面,样样出类拔萃,但仍无法让他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小宇定的标准是永争第一。

每当小宇拿着自己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题怎么会答错?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父母的反应让小宇伤心地低下头。

小学五年级时,小宇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得到第一名。比赛结束后,他欣喜地跑向爸爸妈妈,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两人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优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声音多甜美,表情多自然,比你好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他听着听着,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就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宇慢慢地变了,渐渐地,小宇仿佛换了一个人,本来活泼、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他,现在变得喜欢一个人独处,经常害羞,总是胆怯,也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便老师要他回答,他也总是表现得扭扭捏捏,老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小宇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孩子了。

当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是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为此,父母常常想尽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但在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于事倍功半,无功而返,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为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的父母平时常对孩子“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或是“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之类的话,往往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说出的令人气馁的话,孩子却容易把话当真,这些话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对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父母一句无心的话语,就可能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怎样沟通不会污染孩子的心性


有一天下班回家等电梯,电梯上来,门一开,轿厢里是几个来参加围棋培训班的孩子,后面跟着的是他们的妈妈们。

就听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就是她的老婆嘛。”

他的妈妈则笑着说:“是她老公,儿子,可不是她老婆。”

接着另一位妈妈又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是范冰冰漂亮,还是Angelababy漂亮?”

孩子们叽叽喳喳,从我身边争辩着走了过去,一路讨论明星的话题飘远。

等走进电梯,这才看见电梯轿厢里挂着黄晓明大大的广告,娱乐新闻上说,那一天,是他结婚的日子,恍然大悟,这才有这一群大人孩子的明星讨论。

现在的确是个人人八卦的娱乐年代,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一提及这些明星八卦的事,几乎都能如数家珍。可是这几个孩子即将要进行的是需要平心静气思考的围棋学习或者说训练,那么这些无聊的八卦讨论到底能给他们留下些什么影响,不知道几位妈妈有没有考虑到。

一定有人说,太死板了,言论自由,讨论自由,不是提倡和孩子聊天吗?聊什么不行啊?不是说不要整天和孩子提学习吗?这说说明星又怎么了?再说了,我们聊自己的,又没影响别人。

聊什么,的确是每个人的自由。可要和我们聊天的对象,是孩子,是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是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些不当内容就产生不当思想的孩子,更是会因为一丁点感兴趣的事情就打乱自己思路变得心猿意马无法再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如果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习惯了与孩子聊八卦,就习惯了总是问他一些并不适合在他这个年龄段去思考的问题,那么难免孩子不会过早受到社会的污染。

孩子的心很干净、很纯粹,受到的污染越少,他的心越静。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被逼迫着学习?就是因为他心太乱,他接触的东西太杂,他思考的东西不够纯粹。

不要太相信孩子的自制力,尤其是小孩子的自制力,来学习围棋的孩子,六七岁的年纪,这么小的年纪就在讨论和思考哪个女明星漂亮,就在关注娱乐明星结婚的新闻,甚至还将其当成谈资,还被父母纠正关于夫妻定位的错误,继续向深入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些不妥呢?

更何况,孩子们即将进行的是学习,那么在此之前,我们难道不应该给出一个更能帮他安定心神的话题吗?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要多和孩子沟通,但是沟通也应该是有道理的,不能说无聊的八卦满天飞,选择合适的话题才是最重要的。

话题要贴近孩子的生活

成年人的生活离孩子还很远,越小的孩子他的生活环境越单纯,所以多了解孩子的兴趣,而不要让他过早地就总是关注成年人的世界。

就拿这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正处在好奇心强盛而又好动的年纪,又都是男孩子,那么他们一定有比明星结婚、哪个明星更漂亮这样的内容更感兴趣的话题,顺从他的喜好去提出聊天的话头,孩子也应该更喜欢这种氛围。

一定要积极健康地讨论

不是说八卦是不健康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偶尔的八卦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但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则要适当收敛一些。对于孩子来说,八卦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如果他习惯了讨论他人的生活,那他岂不是正在地向“讨人嫌”的方向发展?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合适积极健康的话题上来比较好。

关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我们的

哪个女明星更漂亮,这明显是妈妈的“需求”,孩子可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对六七岁的小男孩提这样的问题,妈妈也只是出于一种好玩的心理。不管孩子回答什么,那感到好玩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对孩子可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最好的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源自于父母的身教,我们的言行举动都在孩子的眼皮下面,做得好与不好,孩子可都看得见。

如果他发现,随便讨论如此八卦的话题都不会受到妈妈的指责,甚至连妈妈都参与其中,还能延伸讨论,那他一定也会认为,不管什么时候讨论这些内容都是没问题的,因为妈妈都是这样做的。

想想看,假如孩子上课的时候忽然想起来这样的话题,是不是也会立刻找同桌去讨论谁更漂亮的话题呢?

教育孩子,小处最重要,就算是与孩子聊共同的话题,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

在电影《祝福》中,东家指责自己的儿子学习祥林嫂说话的腔调,训斥他“不许学油腔滑调”,可见自古以来,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能更正统一些的,所以别让孩子过早地就进入那纷繁复杂的娱乐八卦之中,还他一个清净的生活环境吧!

别让孩子对你的期望值负责


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期望值和面子负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可是却收效甚微。孩子还是那样懒散、任性、不听话、没有好习惯。家长们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您是一位很努力但却没有效能的父母。

因为教育孩子光有努力是不够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终的目标。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过高的期望,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会很生气。尤其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自己孩子的表现会让他们感觉很没有面子。

冬冬每每犯错,无论是失手打了一个碗或是考试没考好,都要承受妈妈的责骂。

这次,冬冬在单元测验中又考砸了,他想,老师可能已经给妈妈打过电话了。他心情紧张地回到家。果然,一进家门,妈妈就拉开嗓门骂开了:“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考出这样的成绩,你要我把脸往哪儿放?”冬冬心里七上八下,还没弄清楚老师到底对妈妈说了什么,这时爸爸正好下班回家,见到盛怒的妻子和发愣的冬冬,叹了口气,丢下一句话:“你这孩子真是无可救药!”就回房去了。

那一刻,冬冬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冬冬的父母很少打孩子,但是责打在孩子心坎上的语言,却像鞭子一样令人痛苦。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孩子的表现成了他们的形象与尊严的代表。这样的心态,难免在孩子有错时,夸大情绪地责备孩子。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气或伤心的事时,父母总是告诉他:“孩子你错了!你该为我们的反应负责。”生气的父母很少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理由,他们只是打骂孩子一番,告诉他们惹父母生气是不对的。孩子在这种信念下长大,孩子也觉得自己该为父母的不悦负责。那么这个信念当然也可以延伸给孩子的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别人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负责。自己痛苦了,自然可以责怪别人。因此,父母要了解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直接引发的,而是因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产生的。当孩子没有依照我们的期望来生活时,我们通常觉得受到了伤害或生气;对他人有期望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让这些期望都变成现实,那就苦了——因为任何人都办不到。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期望。

因此,家长必须花一些时间思考自己对子女有什么期望?这些期望是否合乎孩子的能力、兴趣、理想?甚至可以问自己:对孩子要求的标准是否是自己期望的成分较多?当父母感觉非常沮丧、懊恼时,可以检视内心关于引发情绪的想法,把不能忍受、自责等不合理的信念去除,直到合理的感觉和情绪产生。

喜欢《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