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立规矩、守规矩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无奈,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家长觉得这种呼吁是小题大做。有些家长对立规矩这件事似乎存在着某些神奇的误解。
误解一:
小孩子不守规矩都是偶尔的,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容
保护弱小,照顾老弱病残,确实是社会应该做的。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孩子不守规矩的保护伞,更不能“倚小卖小”,对其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前几天微博上有个很热门的一个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位带孩子的母亲在上海迪士尼排队区,对另一个人破口大骂,所言极其难听,不堪入耳。新闻介绍说这对母女想要插队,跟对方不允许并可能伴有推搡动作,双方才发生冲突。
很难想象这个跟着母亲插队的小女孩会长成一个怎样的大人,她耳濡目染的环境就是这样,我弱我有理,我小我优先。不让我插队就是错,你们都是欺负我跟我妈妈的坏人。
有些人,当他插队的时候没人阻止他,当他无视母猫,随便挑逗小奶猫的时候没人警告他,当他随地吐痰的时候没人管教他,当他开车上路随意变道的时候没人惩罚他,当他开着远光灯横冲直撞时没人奈何他,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的规矩,是有商量的余地的,甚至这个规矩没有什么作用。可是最终有一天,他会为自己无视规矩付出惨痛的代价。
孩子偶尔的顽皮不及时纠正,那么他下次还会这样。如果今天管了明天又不管,他只会觉得混乱,不会在心里尊重规则。一个孩子的行为,绝对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社会可以包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不应该包容一个明知孩子有错,还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
误解二:
孩子还小,没关系的,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很遗憾,俗话说的“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就是0——6岁。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没有给孩子良好的教养,没有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尊重他人,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并不会突然化身小天使。
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一位犯人杀了人,在砍头前他请求再吃母亲一口奶。母亲答应了,但他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他说,在他小时候犯错的时候,母亲总是不管他,导致他越来越嚣张,才走到杀人的地步,一切都是母亲的责任。
故事虽然老套,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少年犯、啃老族很多都是父母从小纵容的结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就能教好的。没有规矩的小孩,一定会长成一个没有规矩的大人。时间能改变的,只是他的破坏力,和孩子所“熊”的程度。所谓的等孩子长大就会好,只是有些家长的一厢情愿。
误解三:
只有身教无需言教,孩子慢慢就学会了
可以说能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父母,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是还有一句话不能忘记,那就是“慈母多败儿”。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如果父母都知书达理、平易近人,孩子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人欢迎,走向成功。但历史上从来不乏败家子,也从来不缺少有辱门风的“混账”。归其原因,学坏总是比学好要容易,无视规矩总是比遵守规矩容易。
直接走到队伍前面,比无聊的排队容易。直接翻开别人家的抽屉,比先跟大人请示容易。抄袭同学的作业,比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容易。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比在一桌人面前一口一口夹菜容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总是喜欢选择容易的事情去做,而这些并不只是父母身教就可以让孩子领会到是自己的问题。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是天性,让孩子守规矩,是在让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实是在让孩子跟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弱点作斗争。当然,这场斗争是值得的,也是有必要的。
这时候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也需要耳提面命,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小惩大诫”。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
给孩子立规矩,教孩子懂规矩,是一个漫长而不易的过程。需要父母高度的素养,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但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原因就像网友们说的那样:“不讲规矩,是迟早要出事的。不论早晚。”
曾经接触过一位单身女士,当时年近四十,一直没结婚。她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来找我的。
在我们的交谈中,她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她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对她有很好的早期启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严。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很多经典诗文,聪明伶俐,而且认字很早,上小学就读了不少课外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时期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她5岁的时候。
起因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为此大惊失色,说你2岁就不再尿床了,现在都5岁了,怎么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至于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非常担忧,好久都没睡着。
但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也许因为前半夜没睡着,后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来,居然又一次尿床了。
这下子,父母特别不高兴,说你是怎么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么又尿了,是不是成心的啊?
当时他们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户,她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往外走,一边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褥子晒到外面,让别人看到多丢人。
她爸爸板起面孔严肃地警告她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这两次尿床我原谅你了,再尿床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内心充满羞辱感和恐惧,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觉,直到困得坚持不住,沉沉睡去。
结果是,她连着第三次尿床了。这令父母简直震怒,不但责骂,而且罚她当天晚上不吃饭喝水。
虽然当天因为空着肚子睡觉,没尿床,但问题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中,从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
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她越是难以克服。
父母可能后来意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就开始带她找医生看病,吃过很多中药西药,都没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决。
这件事几乎毁了她一生。天天湿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里的异味,是烙进她生命的耻辱印记,她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
考大学时,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北京的名牌大学,但为了避免住集体宿舍的尴尬,第一志愿填报了当地一个学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
大学四年,她不敢谈男朋友,自卑心理让她拒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同学。
工作后,谈过两次恋爱,都是男方发现她有这个毛病后,选择了分手。
她对我说:直到上大学前,她一直认为自己这个毛病是个纯生理问题,是一种泌尿系统的慢性病。
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是父母的紧张和打骂造成的后果。
结束第二段恋情后,她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终于在父母面前情绪暴发,疯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积压多年的屈辱,并以绝食逼迫父母向她认错。
父母似乎终于也意识到问题的来由,虽然没向她正面道歉,却在她面前无言地流了几天泪,痛悔的样子终于令她不忍,端起了饭碗。
经过这件事,父母都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几天间就显得步履蹒跚了。
她知道他们已受到惩罚,心中既有宣泄后的舒畅,又有报复的快感。自此,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发生的次数大为减少。
但她的生活却无法改变,周围凡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
她像一个脸上被刺字的囚犯,丑陋的印记无法擦去,只好在三十多岁时选择“北漂”,来到北京,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让自己活得自在些。
但骨子里形成的自卑和抑郁无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小的一点事就会让她崩溃。
对于爱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触的热情和信心,对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后来她信仰了一种宗教,她说宗教是唯一让她感觉安慰并有所寄托的东西。
像一个医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无策一样,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样感到无可奈何。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谨记,教育孩子无小事,哪怕一句无心的话,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千万不要让孩子的一生毁于我们的手中!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往前走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批评,同学瞧不起,家长打骂,被“笨孩子”“差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在学校及亲戚朋友中抬不起头。然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再淘气的孩子,也没有有意不学习而故意犯错误的。当他在学习上暂时落后时,我们要体谅他的处境,保护他的自尊心,客观地分析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能给他哪些指导与帮助,要像爱护鲜花一样关注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不受伤害,想方设法让孩子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孩子的成功有赖于父母的悉心栽培。鼓励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假如孩子自己制订了“优秀”的目标,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以便孩子经常对照——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愿望。当孩子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善于发现并珍惜孩子点滴的进步,及时传递父母对孩子进步的惊喜,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使孩子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父母不仅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孩子确实没有做好,也要告诫孩子“你一定能干好”“你不会被困难吓倒”“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在战胜困难中具有良好的心态。父母要学会用“显微镜”来搜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怀着极大的热情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在肯定中受到激励,在赏识中感到自豪,在自尊中吸取力量,坚持不懈地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炼意志,增强战胜自我的信心,点燃学习的热情。
父母怎么让孩子学会“大方点”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宽容,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中“原谅别人”有着独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
2、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3、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4、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目前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孩子原谅别人呢?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
2、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家长可适当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3、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
4、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对其错误要帮助改正。要让孩子知道,原谅他就是给他改正的机会;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6、教给孩子掌握原谅的标准。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谅。首先要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对小是小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损伤等尽可能的不要计较,要加以忍让与原谅。对影响友谊与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谅。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的态度去加以批评、制止。切忌粗鲁简单,不注意场合、分寸,或言辞过激、盛气凌人。这样不利于纠正错误,反会增加极抵抗情绪,起相反的作用。
7、必要时,让幼儿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养成霸道、蛮横、自私、无情的坏习惯,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会会吃大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所有父母泪流满面的文章》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