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

12-13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对待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位教育家说:“说到才智,评价=成就”。这是说成年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能力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在平均智力水平以上,那么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积极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是乐观和自信的。孩子会认为别人希望自己在智力上有所成就,而往往就变成现实。

很多父母会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孩子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孩子智力和能力较差的原因,甚至认为他们对孩子的评价很公正。是父母的态度在先?还是孩子的实践水平在先?这两者的关系远比人们认识的复杂的多。

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实践水平是互为因果的。父母或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是有巨大的影响。即使孩子的确差一些,父母以较好的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多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就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使他们更努力的去实践。消极态度和评价只能使孩子的信心更差,使孩子更为不敢和不会去努力,其结果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更差。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是在童年时代奠定下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如果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还是限制孩子的交往;父母是有意让孩子在某种环境受到挫折,得到锻炼,还是把孩子保护起来,害怕孩子受到挫折;当孩子受到挫折是帮助、鼓励孩子,还是讽刺、嘲笑、忽视孩子,甚至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

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粗暴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父母对孩子持有积极温和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健康的方面发展。只有在父母温和的态度下,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在这些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很好的发展孩子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胡丽的孩子今年上初二,在小学时也是非常聪明乖巧,学习成绩不冒尖但也不算坏,胡丽从来也没有多费心过,别人也都夸她的孩子聪明懂事,嘴也甜。胡丽也曾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可是孩子上初中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逆反心理也非常强。

去年一年周末可以说是没有一天快快乐乐过,家里经常充满火药味。孩子英语不及时,胡丽找一对一的老师每周进行补课,结果一学期花了三千元,还是照不及格。胡丽说东,他偏要西,母子俩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说不了两句就会吵起来,胡丽和丈夫也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拌嘴。那一段时间胡丽非常的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孩子说话也非常尖刻。

有次胡丽当着孩子的面说:人家怎么养那么好的孩子,每次考试都那么好,我怎么养了个这么笨的孩子?孩子脑袋反应特别快,立即回了胡丽一句说:我怎么遇见了这么笨的妈妈,人家妈妈都是当厂长的,你干的啥?胡丽当时张口无言。

后来胡丽仔细反思,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感觉是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出了问题,对孩子的态度是越来越差。胡丽决定改正自己的态度,对孩子永远保持温和的态度。

无论孩子做什么,胡丽总是用耐心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两个月过去了,奇迹出现了,孩子和胡丽都有很大的变化,孩子不再和她作对了,有什么事情还会主动地请教她,也知道关心人了,不再发脾气了。星期天胡丽去值班时,还会嘱咐她说:妈妈你放心去吧,我在家会管住我自己,路上要小心。写作业也比以前快多了,也知道努力,每次周末回家都会让他爸给他辅导物理、数学等课目。

孩子现在英语虽然还不是太好,但从他的眼神中胡丽坚信他早晚会赶上的。

这个案例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所以,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批评。

很多父母也想用温和的态度孩子,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才能做到?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你一定会发现:其实永远保持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并不难。

1)父母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使你逐渐无法控制局面。初期会让孩子的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时,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要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父母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2)要学会对孩子的错误“冷处理”

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时候,因此要学会“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而当孩子也处于生气、激动的时候,也不适宜进行教育,应该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用温和的态度进行教育。这样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冷静地、客观地处理问题。

3)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感染孩子

父母还应该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情绪,那样会使孩子处在一种不和谐和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而导致情绪上也发生变化。

总之,父母需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孩子。当父母为孩子的错误烦恼时,不妨静下心来,平静的分析孩子的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耐心的对待孩子。

父母们请务必记住,只有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茁壮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性格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有对比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多大的错误。边催着孩子起床变唠叨,气急败坏的喊孩子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否经常发生呢?也许,换一种方法,能收获不同的效果。

场景一:起床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了。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会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样一个家庭,同样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吃早餐了。

场景二:做作业

在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样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做了一个选择。

反思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做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这位爸爸管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许会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可是早晚又有何妨?

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有时间的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会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给孩子立规矩,“温和而坚定”有多难


与孩子相处有些耳熟能详的字眼:温和而坚定,爱和自由,给孩子立规矩、立界限。我常思索,如何才能做到?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要坚持规矩并不那么容易,要温和而坚定地坚持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孩子有一招杀手锏:哭!耍无赖!我就遇到过,她打着滚儿地哭,呼天抢地。决定让她哭,她会跑过来紧抓着你不放,严重时甚至出现一些暴力行为,抓、打、撕扯衣服、头发等,这当下想要积极地“暂停”、给彼此一个空间平息,真是想也别想,若还要求自己做到温和而坚定,怕是非得忍出内伤不可!我受伤过很多次,也伤害过我的宝贝很多次。每次伤害结束,我会深刻的反思与自责:哎,又失败了!哎,我到底该如何坚持?在她紧紧缠着我、抓着我的衣服、大哭大闹、甚至说伤害妈妈的话时,我该如何保持那份温柔?我......我做不到!万分幸运的是,孩子从来不记仇,情绪风暴过后,她还是认为她的妈妈是好妈妈!上周有一天晚上,给女儿讲完故事,已经十点多钟了,正准备关灯睡觉,女儿提出要玩个游戏再睡。我直觉说:不行!今天很晚了!又不是周末,明天还要上学,不能玩!你知道的,我们只能周末玩游戏的啊!女儿很不能接受:哼,我要玩游戏!以前内伤的经历告诉我,又来了!她又倔上了!脑中迅速搜集各种紧急应对方案:如果我坚持不同意,她肯定会像以前那样,若软磨硬泡未果,就会开始大哭大闹,这样,我的坚持将是两败俱伤:她将带着伤心入眠,梦中也会伤心和抱怨;而我,将再次内伤!No,我不想!可如果我不坚持,允许她玩,我担心什么呢?我担心今天太晚了,明天要上学,睡眠不足;我担心规矩就被打破了,以后时不时这个点提要玩游戏怎么办?所以,我也不能轻易同意。还有没有别的方案呢?女儿睡前玩游戏,我为什么不同意呢?我开始自我的探索,我想知道,我到底在反对什么?事实上,女儿玩游戏这件事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觉得时间太晚了,希望她早点睡,明天还要去上学。女儿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玩游戏呢?并不是她没有玩过的新游戏,或许她有点兴奋,想再玩一会,现在还不想睡觉。我该怎么办呢?看着女儿气嘟嘟倔在那儿的样子,好吧!我怕内伤,看来今天不退一步是不行了。不过,我也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温和而坚定,温和而坚定,我不断告诫自己。我跟女儿说:好,今天我们玩一下游戏。但是,因为已经十点多钟,很晚了,你明天还要上学,只能玩两分钟。而且,我不想玩,请阿姨陪你玩,我帮你计时。同时,从今以后,我们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玩游戏:平时,如果你9点以前就上床准备睡觉的话,或者是周末的时间,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女儿听着,没表态。她总是听进去大人说什么,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回应。她和阿姨玩游戏,我来计时并提醒时间。我注意到女儿有意识地玩的很快,时间还没到,她就迫不及待的问我:时间到了吗?这个晚上,女儿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在那一刻,我好感恩自己能清醒地给予女儿妥协!好感恩女儿能够清醒地给予妈妈妥协!我收到了女儿在满足自己需求时对于妈妈的理解和接纳,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感恩!就在昨天晚上,又是讲完故事准备关灯睡觉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可以玩游戏吗?我想玩。我的第一反映当然是不行,可是我没说出口,顿了一下我问她:哦,你觉得呢?她说:嗯......不行,因为已经过了9点了!我说:哦,这样啊。女儿没有再多说什么,开始做“睡前的准备”。我温柔的给她晚安吻,向她传达我对她浓浓的爱,同时也感受着她纯真无邪、幸福喜悦的能量的滋养!事后我想,是啊,若是我自己提出一个需求或渴望,对方立刻不容质疑地拒绝,我的心情该是如何?肯定Down到谷底,沮丧极了。当我知道不可能却还提出这种要求时,我背后的渴望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份倾听、理解和尊重,这就够了。为什么女儿提出要求时我会那么想要说不呢?或许,那一刻我错误的偏见认为女儿那么小还不会自我管理。噢,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自我的反思让我越来越看见女儿!或许,当女儿提出需求时,我可以先不急着拒绝,相信她,听听她怎么想,再与她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共同探索一个方案。赠与孩子倾听、理解与尊重,孩子回馈给我超乎想象。以开放的心面对一切,温和而坚定也顺理成章了!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经验体会:

1、孩子哭闹,根源在于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孩子哭闹,家长要冷静不要打压。

3、孩子哭闹过后,给他一个台阶下

早晨刚一转醒,**就说:“妈妈,我想吃块饼!”

老猫便去用微波炉烤饼,顺便给我和他自己也都烤了一块。

**特意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分享!”

时间来不及,我用保鲜袋将剩下的两个饼装在一起,放进包里就抱着**走了。

保姆等在单位后门。

这个后门口,在每天上下班时间就是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早晨,有一位卖小笼包的大姐,天天在卖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大姐非常会做生意,热情大方,所以,她的小笼包摊点几乎成了单位职工的“早餐厨房”。有一些退休的老太太,买菜回来,晨练之后,或者准备上街外出办个事,都会在这歇歇脚。

我和保姆对**的“交接”工作也基本在此处完成。

保姆抱过**,我拿出包里的饼,取了一块出来,将另一块递给**。而卖小笼包的大姐也立即扯了一个小食品袋给我装上。不想**不愿意:“我不要……”

保姆说:“你一个饼都吃不完,干嘛要两块啊?”

大姐也拿眼瞪**:“分给妈妈吃都不肯啊?”

我根本没打算让**把饼全部拿走:“不,这饼就是妈妈一块,你一块。不能全给你。”然后我将我那个饼装进了包里。

**就哭了。

这时,一位退休老同事正好从后院出来。连忙又来帮忙解围:“哦,妈妈的饼被小鸟吃掉了!你看你看,小鸟飞到那电线杆上去吃饼了,现在,妈妈都没饼吃了……”

**边哭边把头看向电线杆——只有一棵枯草瑟瑟立在电线杆一头。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保姆熟识的阿姨,问:“哟,这孩子怎么啦?”

保姆解释说:“饼不让他妈妈吃呢!这孩子脾气可大呢!”

我对**说再见,但是他哭着不同意。

保姆让我快走:“一会就没事了,别老是这样宠着宠着的!”

我试着走开,**在我身后哭声尖利。

我果断地返身回去,将**从保姆那抱过来。几个人又准备展开新一轮的好心的劝说。

但是我将**抱到了安静一些的地方。正打算和他好好说几句话,又一小帮同事从后院出来去上班,他们又齐声关心地问道:“哎哟,小家伙今天怎么哭啦?不乖啦?这么大还这样撒娇啊。”听见保姆说是不肯给妈妈饼吃,又齐声道:“这样可不行啊……”

我连忙又抱**躲另一边去。

我问**:“你是想要两块饼吗?”结果**说:“我想要妈妈包里的那个饼。”

他手上的饼和我包里的饼,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用保鲜袋装着,一个用食品袋装着,前者不可以用手勾着提,后者可以将手指穿过勾着提。

我将包里的饼拿出来,**把那小食品袋勾上,将自己手中的袋子交换给我。不哭了。

再将他抱去保姆手上,和他说再见,他也和我说再见,只是有些不舍。要求亲妈妈,每亲一次,都是左脸、右脸、脖子各一下。如此两番,才展颜道:“妈妈再见!”

其实,**今天早晨心情便不太好,因为起得晚了些,他没能和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嬉闹,反而被我们再三催促,其间又因为习惯性地抬手“打”妈妈,被我们两个训斥几句。带着不快来到保姆家,分离便显得困难起来。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就是个宠孩子过度的家伙。可是,对此问题,我总是我行我素。

解决问题,妈妈和孩子,都需要单独的空间。

家园共育《对待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师保持童心的演讲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