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也需要技巧和训练”,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今天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便开始翻阅大量的育儿书籍,常常被上一辈人说成是“看着书本养孩子”。我们爱孩子,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想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闪失、犯什么错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仅有爱是不够的,爱也需要技巧和训练。

我们渴望花时间来学习如何做一个出色的父母,不仅是情感上深深地爱着孩子,而且确实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帮助。

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听话,我一度困惑烦恼,《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到来真是让我不仅学到很多技巧,而且观念上得到一种超越。这本书通过许多简单、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把心中的爱正确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与其说它是一本告诉家长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书,不如说它是在教我们一种新的沟通语言,让我们学会在彼此尊重、相互关爱的基础上与孩子交流。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漫画,让我们学到很多亲子沟通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有几点感受实在深刻,简介于此,相信曾和我有同样烦恼的母亲即刻可以领悟。

――尊重孩子的特性,接纳他们的负面感受。

用“小乌龟是你的好朋友,失去了好朋友是挺让人难过的。”

代替“别难过,不就是只乌龟吗?”

――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开始,陈述事实,不论断、不评价。

用“洗手间的灯还亮着。”

代替“又不关灯。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记不住。”

――鼓励孩子自立,让他们亲自经历问题带来的挣扎,从错误中成长。

用“系鞋带很锻炼你手指的灵活性。”

代替“系个鞋带需要这么长时间,我来帮你弄。”

――用描述性的语言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用“屋子打扫得这么干净,走进来让人感觉真舒服。”

代替“你真是一个勤快的孩子。”

……

书里给我们提供的这些方法和技巧不胜枚举,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地给我们讲解该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纠正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学一种新的语言,谈何容易。就像我们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但说话仍带着口音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那些不该说的话,正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每天不断被重复的。因此,看似简单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操练。在实践这些方法的时候,我自己就常常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都说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动作快点,真受不了你这么磨蹭!”这样的话仍然会脱口而出。

新的语言毕竟不是自然形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改变惯有的说话方式。幸而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自我训练的有趣方法和题目,使这种充满爱的智慧的语言能够一天天在我们嘴里变得自然起来,直到成为本能的反应。正如作者所说的:孩子每天都给我们提供了纠正错误的机会,只要用心,我们都能学会这种让孩子听话的奇妙语言。

爱不需要理由,但爱需要技巧和训练。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才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巨大的帮助和引导。相信每个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不断的努力,选择做正确的事永远都为时不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惩罚也是需要技巧的


近期,有很多关于孩子被家暴的事件,贵州毕节4兄妹的悲惨事件中,也涉及到了家暴事件。愤怒的父母总会说,孩子犯了错,不打怎么行?不给他点惩罚以后还会犯!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时会让人很无奈,为了让孩子“记住”,进行打骂,但遗憾的是,没过几天,孩子依然会继续犯错!

面对这样的孩子,愁坏了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不提倡体罚,不提倡家暴,惩罚完全可以采取和缓一些的方式。

惩罚,要对孩子明确的说明原因

孩子犯了错,我们会认为他是知道错在哪里的,但是事实上,他们能感受到的是家长脸上表情的变化,认为自己是做了让家长不高兴的事情,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所以,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需要明确说出原因、明确给出答案,而惩罚措施,可以是让孩子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做一遍,并且在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尽量去承担过错的后果。

原则,适用于所有人

很多时候孩子会较真,为什么家里其他人做了同样的事情没有受到惩罚,而我却要面壁思过?他们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是否有偏见,三番两次接受这样“不公平”事件后,孩子有可能变得叛逆,挑战所有人的心理底线,以此来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家庭中一旦确定了某一项规则,就需要全家人都遵守。如果有人触犯了原则,惩罚措施可以由大家商议,同时记得也给孩子参与权。

带着你的情感,但千万不要带上情绪

很多家暴发生时,家长都是带着极强的愤怒情绪,这个时候的体罚完全变成了变相的发泄情绪,这样的行为只能拉大亲子间的距离,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当孩子犯了大错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然后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并向孩子表明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依然爱他。之后再让孩子承担责任、弥补过错,相信孩子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注重孩子成长,而非惩罚本身

每个孩子都会犯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这其实很正常,孩子们正是在犯错误的摸爬滚打中逐步成长的,我们要注重“吃一堑,长一智”,丰富认知体系,增加生存技能,这也是惩罚的初衷。如果我们过多地注重惩罚的方法、惩罚的形式,一犯错,就先强调要惩罚,那么,不但不会促进孩子成长,还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受挫,他们会害怕惩罚本身,进而采取撒谎等其他方式来逃避,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会变得更多。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孩子也都会犯错误,我们需要用小惩大诫的方式,让孩子逐步成长,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明确社会规则,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适应社会。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家长要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精神供氧者,将“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习惯”六大精神软件,植入孩子的生命中。

近日,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将这个秘诀透露给郑州300多位学生家长。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董进宇博士深情演绎马迪·金《如果您能记住》,从一个孩子的角度道出对父母的深切期盼,令现场不少父母眼角湿润,悔恨愧疚。

一位母亲说,过去责骂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看到自己就躲闪,母子关系很僵。董博士的一句话点醒自己,“爱,毫无疑问,还要讲究一个表达方式。”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家长是用责骂将他推出去还是用爱和责任将他拉回来,需细斟酌,讲技巧。

董博士指出,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考验的是做家长的实力,包括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储备。

家长要成为孩子“精神供氧者”

董博士认为,当家长最需要技巧却普遍缺乏训练,教育孩子是个长期活儿,人人都渴望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逼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却忽视了自己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董博士指出,真正的好家长,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六个角色。

除了供孩子吃喝拉撒,还要成为孩子的拉拉队队长,人生教练,生命导师,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和优秀的家长,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才能给孩子遮阴蔽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给予他爱,陪伴,确认,鼓励和表扬,一句话,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长都需要心灵的养料,这些都需要父母来供应。

在“塑造子女成功未来”的讲座上,董博士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到场的300多名家长,让家长学习,做孩子精神的供氧者。

孩子也需要表达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说了算,儿子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子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在家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谈话,孩子插嘴打断了成人的谈话,就会遭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如果孩子申辩,可能遭到更严重的训斥。

当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时,父母也会阻止,让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成人之后,遇到适合的时间和场景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前段时间被炒得纷纷扬扬的传媒大学女生失联被杀的事件,犯罪嫌疑人叫李斯达,杀人的理由是为了寻找刺激,发泄一下。十几年前的马加爵、几年前的药家鑫,还有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杀害室友的黄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要发泄。如果他们从小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表达的成长环境,也许不会发展到害人害己。在他们自己承受着应得惩罚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同时也遭受着灭顶之灾。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不积累负面情绪,学会表达呢?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表达情绪的家庭情感氛围。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要和谐,因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关键。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平等沟通。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给与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尊重的爱。让孩子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顺畅地情感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威胁或惩罚,跳出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很多家长在孩子哭或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抑郁纠结,逐渐积累,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只是在发泄情绪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既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做一个好父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每个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宝宝的思维需要训练


导读: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聪明的宝宝是天生的吗?在人的一生中,婴幼儿时期是最聪明的天才时期。通过什么样的训练能使自己的宝宝更聪明呢?

思维分类及特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的本能,正像人需要运动一样,人脑也需要思维。从个体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动作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如3岁前儿童的思维总是伴着动作。他们不能脱离动作默默思考。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为中介,并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俄国儿童专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童到学前晚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时期,其中8个月—1岁,2—3岁(特别是2岁半—3岁)是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的两个转折时期、关键时期。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是先快后慢的。

思维需要训练

思维是儿童掌握知识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核心。促进宝宝思维发展,一方面要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掌握宝宝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善用赞美和鼓励,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另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要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和发展的。

思维训练,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七巧板、燕儿图、益智图。古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明代以来的珠算等,都是思维训练的好形式。

儿童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儿童的思维训练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从大脑的训练、相似性思维训练等方面,来谈如何促进宝宝思维训练。

大脑训练,开始!

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有着一定的分工。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半球的主要贡献语言和逻辑方面的,主管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它也是脑语言区的所在地。左脑如果出问题,语言表达常常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很难进行推理、演绎,要完成一些数学题目(数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就会非常困难。

右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如果一个人右脑半球损坏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识别方向、空间位置的能力就会非常低。

右脑训练——

1。手指练习法:

用拇指去挨个碰从食指到小指的指尖。

2。左书左画:

左脑主管着书写过程。为了开发右脑,脑科学家们主张多用左手写字。左画,就是用左手作画,不仅具有一般作画时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等益处,还练习左手的灵活性,同时,激发右脑在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创造思维方面的潜力。

3。左侧体操强右脑:

左侧体操是开发右脑功能的一种好办法。由于右脑负责左侧身体,因此,左侧体操会反过来促进右脑的活动,有利于右脑能力的提高。左侧体操包括一些基本的动作和游戏——

基本动作:

Ⅰ.左上肢侧举运动。

Ⅱ.左上左上肢侧举运动。

Ⅲ.左手指运动。

Ⅳ.左腿侧举运动。

Ⅴ.左腿前举运动。

基本游戏:

Ⅰ.用左手进行猜拳游戏。

Ⅱ.每天早上学习用左手使用牙刷。

4。脚部活动法:活动脚趾的右脑刺激法。这是一种宜于洗澡时或洗完澡后进行的。

具体做法:

Ⅰ.不用手,将脚趾全部伸展开,并稍稍保持一段时间。

Ⅱ.脚拇指和其余四趾交叉活动。一开始活动不了的时候,可以用手指帮助拉开。

Ⅲ.将脚趾绕到第二趾上,再相反进行。

Ⅳ.以抓东西的感觉收拢脚趾。

Ⅴ.用手一个一个拧转脚趾,并握紧拳头捶击脚心。

5。潜游:在练习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时间长度不要超过2分钟。

6。悬挂倒立:这种训练能够治疗前庭疾病,发展平衡感觉,同时还能改善整个头脑的循环功能,使更多的脑细胞得到更充分的氧分供应。

7。音乐吹开智慧花:

音乐被称为“智慧的催化剂”。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具体做法: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们为歌曲配动作。家长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多选择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的音乐。

相似性思维训练——

相似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它主要包括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发现事物相似的原因、发现事物相似的结果、发现事物相似的规律,等等,所以相似性思维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这些方面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的。

具体方式:

1.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例如:

无花果叶和仙人掌。

鲸鱼和鲤鱼。

人和猴子,人和黑猩猩。

2.寻找事物间的差异,例如:

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看看有什么不同。

仔细看看你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有什么不同。

对着镜子,仔细看看你的左眼和右眼,有什么不同。

3.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例如:

彩笔、铅笔、记号笔、抹布、扫帚、本、图画书。

鲸鱼、鲫鱼、金鱼、海狮、海象、海马、海豹。

大猩猩、猴子、长臂猿

4.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关系,例如

人和猩猩;猫和老虎;熊和熊猫。

5.从事物的相似性推测事物的性质

红色的长方形和红色的圆球;蓝色的圆球和红色的圆球。

做父母也需要学习?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父母不进步,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的失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

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5.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残疾人舟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6.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他人都是失败者。

其实,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

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7.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8.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


“补钙、补脑……千万不能让孩子缺了营养”,当许多家庭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营养上时,心理营养的缺乏日渐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是儿童心理专家在日前召开的营养与健康论坛上介绍的。专家呼吁,在为孩子身体着想的时候,别忘了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其实,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他生活环境一点点浇灌而成的。在婴幼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任何人。如果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的输赢,那么,孩子便会感到这个世界完全无法预料,当然也就没有安全感。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碍都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释。

专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承受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孩子学习是理所当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眉开眼笑。孩子的学习一旦出现问题,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评、训斥,甚至是辱骂,时间一久,就出现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宝宝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让宝宝不错过爬行?

爬行是婴儿的权利。现在的宝宝像小皇帝似的,家人宝贝得不得了,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上摸爬滚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爬行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宝宝要不错过爬行,妈咪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爬行锻炼了宝宝大脑的支配能力,也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避免今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胆小、不合群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其次,爬行增强胸、腰腹、背及四肢肌肉力量,使宝宝体格得到锻炼。

最后,爬行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宝宝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婴儿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爬行使宝宝身体的位置能随意移动,扩大了婴儿活动范围,增加了认识各种事物的机会。爬行过程中,意志力也能得到锻炼,爬行的宝宝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因此,爬得越早、越多,对增进宝宝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有积极意义。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爬行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爬行,即身体着地,依靠手臂和腿的运动使身体前进;第二阶段是半被动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最后是主动爬行,依靠手脚着地的“四肢爬行”。其实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爬行的第一阶段,每次可锻炼几分钟。4~5个月后头能直立时则进入爬行的第二阶段,9个月左右则进入爬行的第三阶段。也可从5~6个月时开始从爬行的第一阶段学起。

二、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爬行分三阶段,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下:

在爬行第一阶段:宝宝常以腹部为支点,用手使劲,腿常常翘起或足尖着床,此时手臂的力量大一些,常使宝宝往后倒退,或打转转。训练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腿弯曲时由家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伸腿蹬住你的手往前爬。此时宝宝整个身子不能抬离床铺,这种被动爬行使腿部肌肉获得锻炼。

在爬行的第二阶段:宝宝俯卧,开始时家长仍可以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会伸腿蹬住家长的手,身体向前蠕动。由于宝宝颈部力量较强,上半身能抬起,家长可拿起孩子的双手往前挪动一点再放下,便于孩子学会通过挪动手来带动身体。之后宝宝逐渐能自己将手往前挪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

在爬行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如果上肢的力量不能将身体撑起,胸、腹部位不能离床时,父母可以用条宽毛巾放在婴儿的胸腹部,然后提起毛巾,使婴儿胸、腹部离开床面,全身重量落在手和膝上。着拿起孩子的手交替向前,交替挪动孩子的下肢支撑身体向前运动,反复练习后,宝宝就逐渐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后,大人可增加枕头之类软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也可让孩子练习爬上、爬下及拐弯爬行。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


通过家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一次家访的完结后肯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时就要写一篇家访记录来方便自己以后进行回顾。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一】

学生姓名:xxx

家访时间:xx

家访形式:面谈

学生在校表现:

该孩子在校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但脾气较暴躁,虽然脑袋灵活,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比较拖拉。

家访资料:(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情景)

孩子的父母很负责,对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但孩子在生活上不太善于收拾,学习时也总是注意力分散,思想不容易集中,完成作业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守着。

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意见及提议:

家长期望教师多给孩子鼓励,作业时多盯紧她,家长也会进取配合教师帮忙孩子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二】

孔子班家访总结

20xx—20xx年第二学期

上个星期,我们在园领导的指导下,开始了教师家访活动。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幼儿园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访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能倾听到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因此,我和韦老师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去每一位小朋友的家家访。在家访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家访计划,针对每一名幼儿的性格特点,设计好家访的内容,预先通知家长,约定时间,在在园领导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了任务。

平时,我们虽然会每天与家长送孩子来园时作沟通,也会与有特殊情况没来园的家长做电话家访,但是走进孩子的家庭,与家长面对面的家访总能让我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老师来到孩子家中,一方面有利于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另一方面家长在自己的环境中也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互相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孩子们也更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对孩子的鼓励。 我们大B(孔子)班共有31名幼儿,家访31户,访问率达100%。31个幼儿31个家庭,每个幼儿的家长都非常地热情接待我们,家访时我们做到了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简洁明了,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肯定幼儿的优点,甚至是家长还没注意到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幼儿的缺点。我们也从跟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幼儿一些第一学期家访时没有了解到但又对老师教育孩子有很大帮助的信息。例如:家庭结构,成长经历等(像:寡言少语的x柔小朋友的复杂身世我们家访之前是一点也不知道的)。同时,我们也婉转的让家长知道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

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幼儿的情感和品德。 我们与家长就“怎样引导教育各不相同的孩子?”达成共识。

临走前,家长的一声声:“老师你们辛苦了!”让我们感到欣慰。从“家长意见”栏处一个个“满意、满意”和一句句“感激、感谢”的话语中,我们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获得了家长的尊重与认可的。因此,也让我们感受到教师工作的神圣,我们今后的工作热情会更加高涨的。

庄雪红 20xx - 6 - 12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三】

时间:20xx年1月4日

地点:家

家访对象:xx

家访目的:该学生上期期末成绩下降个性厉害,排到了班上倒数几位,对她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我来到了她家。

家访状况:来到她家,家里只有个母亲在,父亲还在外面帮人家送货。听她母亲说,在家很懂事也很听话,是标准的乖乖女,明白父母均下岗,家里经济条件很紧张,平时她也很节省,从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学习一向很刻苦,成绩也很好。问她前段时间怎样回事?她闭口不说,经她母亲再三要求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家里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看到父母为自己吃苦,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不再读书,想打工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自己成绩不错,要父母同意不读书,肯定不行。就决定不努力学习,不完成作业,让父母觉得读书是没望了,以次来到达不读书的目的。听了她的话我感到她的孝心,同时决定要好好帮她,让大家来给予她帮忙,让学校来给予帮忙。

感想:教师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才能把我们当成能够信赖的人。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四】

家访对象:xx

家访资料:

老师向家长汇报该生在校表现:该生是一个十分文静、十分踏实的女孩,学习态度很认真,每次听写、考试都很让老师放心,做事很稳,老师布置的任务都很出色地完成,但该生不擅长表达,上课很少回答问题,在班级工作中缺少一种魄力。喜欢读书,善于积累,在习作方面比较突出。期望该生再大胆些,在活动的磨炼中不断成长。

家访手记:

xx是我十分喜欢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她不大爱笑,也许是自己的性格吧!但我更期望她能绽放笑容。微笑是内心愉悦的外在表现,同时也能够将快乐传递给他人。看到贺都,我便想到自己,她很像童年时期的我,具有自我约束力和上进心,却也缺少协调组织管理潜力。这种潜力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到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愿xx在今后的活动中能渐渐磨炼自己,使自己提高全面素质。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五】

家访目的:让幼儿明白自身的缺点与错误

家访记录:

xx小朋友聪明好动,上课回答问题也很进取。可是有一个坏习惯,总爱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多次和他谈话仍不见效果。为此,我来到xx的家里,跟他的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从谈话中得知,在家,他一点也不听话,异常的调皮,爸爸妈妈的话听不进去,他爸爸就经常打他,而他妈妈就经常护着他,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我说:“孩子犯了错,不能打,也不能袒护,要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我错了,慢慢的改正错误。他妈妈听了我的话,表示以后要多和孩子交流,和教师一齐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家访的成效:

经过此次的家访活动,家长了解到了幼儿的各种缺点与毛病,并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能彻底的帮忙幼儿改掉不良的习惯,促进幼儿长足的发展。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六】

学生在校表现:

孩子在校行为规范,能与同学和睦相处,自觉遵守学校及班级规章制度,但学习方法不够正确,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科发展不平衡。

家访时间

xxxx-x-xx

家访形式

到家交流

家访资料:(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状况:)

孩子假期回达州,能自我整理自我的内务,收拾书桌,帮忙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生活自理潜力较强。整个假期,和家长一齐度过了难忘的时光,能关心、体贴父母,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但在学习上仍然显得不够主动,比较好玩,完成假期作业有点被动,需要家长监督提醒。

(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意见及推荐:)

期望在校期间,教师能够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工整的书写,迅速的完成作业,改掉拖拉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老师和家长沟通技巧过程和技巧方案【篇七】

家访手记:准备家访

所谓家访,顾名思义就是去学生的家里去拜访家长,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向家长汇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我们风吟社会实践队支教组经过商量决定了,挑选部分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家访,总的来说,只能算是拜访。为了让学生家长对我们风吟社会实践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一,确定家访对象。由于考虑到交通工具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选了比较近的学生。首先询问学生意见,经过学生通知后,再联系学生家长,经过学生家长同意后,最后确定家访对象。

第二,确定家访时间。由于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采访过学生的家里,并不认识学生的具体家庭住址,所以我们决定把时间定在下午学校放学后,带着学生一起回去。这个时间刚好家长下班回来,正是闲聊的好时机。

第三,准备家访物品。说到家访物品,作为一名拜访人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当我们以拜访的形式到别人家的时候,礼物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这次的家访,我们特意准备了苹果、糖果、笔记本、铅笔等,首先苹果和糖果老少皆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笔记本和铅笔就是送给学生的礼物,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第四,带上新闻组成员。家访带上新闻组成员,第一个作用就是有助于增强我们这次家访的重要性,让家长觉得我们是真心过来拜访。只有当家长打从心里觉得我们是真心过来看望他们的,他们才会对我们说出真心话,畅所欲言,了解更多的情况。第二个作用就是也新闻写作提供第一手材料。新闻组成员亲自到场,那就有更多的题材可以写新闻稿,发布到各个网站,宣传我们队伍的特色活动,同时新闻组成员亲身经历整个更有助于新闻稿的真实性与及时性。

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充分,保证万无一失的后,剩下的就是等待家访了,希望通过这次的家访活动能帮助学生家长更加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也能对我们的风吟社会实践队起到宣传作用。

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普遍现象|家长半引导、半强迫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地要他们手中或怀里的幼儿跟熟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腼腆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边往后缩边打量似的看着我,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每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每个人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大人们“高高在上”,而自己是这么矮小之下,被揪出来。

剖析|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揪出来批判,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就能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不到大人一半的幼儿呢?或许其中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小小的身躯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罢了。也或许我们这样的自信,相信小小孩就是要以较严厉的话语来教导,正应了那句俗话“棒下出孝子”!

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把孩子贴上“没礼貌、太吵、不听话……”的标签,“警惕孩子”的目的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愧有用吗?

受伤的心|以羞愧为手段来教养幼儿,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言语暴力带来伤害

在以羞愧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现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真是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丢脸……”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二、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安检雷达”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三、罪恶感的产生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悖。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如何做|从被尊重中学会有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以正向、有尊严的、又有意愿的学会和人打招呼?首先我们必须带领孩子认识的是:什么是礼貌?“礼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执行,重点其实是在感受的交流。所以我们要以“感受性”为中心,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比如说,以感受,来理解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感觉(是不好意思、害怕);以感受,来说明友善的向他人问好,那是一种关心,别人会多么开心,而自己也会因为这友善的交流,感到温情。

以友善的感受交流为基础的认知,会自然的带领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所以说,最重要的关键,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实例|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位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王阿姨又断断续续地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今天很高兴遇见王阿姨。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成功的打招呼例子里,仔细去分析,你会发现那一来一往间都以感受的交流为中心,所以充满了友善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因为她了解孩子会害羞;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因为她明白自己得先伸出友谊的手;她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因为她尊重孩子必先观察她的需要。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跟智慧: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喜欢《爱也需要技巧和训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说课技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