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爱与关注
女孩常常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接触了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她如何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呢?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通过与父母交流来获得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
2.让女儿感受到你的爱,如上文所述,给她“理智的爱”。
问题二:多变的情绪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这些小女孩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当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的办法。
给父母的建议:
1.肯定女儿的情感,使她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
2.接纳女儿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
问题三:人际关系
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她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为了维护关系,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
给父母的建议:
1.降低女孩的敏感程度,帮助她放宽眼界,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2.让女孩学会爱自己,让她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本。语思维是用英语方式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3.建立英语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翻译的干扰。孩子的语言天赋在于掌握语言思维。实质是孩子在英语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翻译。
4.让孩子用汉语理解学习英语,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用汉语理解和学习英语,是在浪费孩子们的语言黄金期,而且使翻译成为一种本能,阻碍英语思维的建立。
5.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
6.英语文字与汉字是完全不同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形无音。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发音规则创造的文字。学英语千万不要"背单词",往往孩子强记的只是汉语翻译。
7.不要把英语当作高深莫测的知识,它只是一个工具。
8.英语环境非常容易建立。比如听一盘磁带,看一部原版电影等。
9.面对英语环境,只要培养起好习惯,并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英语。好习惯包括:听英语时不翻译的习惯;天天听英语的习惯。保持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接过来,突然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实在不尽人意,其表现出的野蛮和任性,让妈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在他人面前感到很难为情。妈妈看不惯,心里烦,于是开始唠叨孩子,例如:“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磨磨蹭蹭,什么时候能做好?”“你太没有礼貌了,这都是谁教的,你觉得你这样好吗……”“你怎么这么对待你妹妹
,太没有爱心了,你多大了!”“……”这种唠叨接连不断,甚至演变成谩骂和训斥,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事实上,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闭上唠叨的嘴巴,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例如,妹妹在模特比赛中获了奖,哥哥冷嘲热讽:“有啥了不起?”家长不要训斥他,而是把儿子喊到身边,告诉他:“妹妹获奖了,你要为妹妹高兴,说说鼓励祝贺的话,让妹妹感到温暖。如果你也进步了,妹妹也会同样对待你。”而后,请哥哥真诚地对妹妹说:“妹妹,你真棒,祝贺你!”妹妹也要有回应,接着把这个情境多练习几遍,让孩子知道这样说是对的,以后要这样对待妹妹。有了这种体验,感受到友好的表达、有效的互动,孩子才会“重装程序”,逐渐形成良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二:一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喜欢结果管理,而忽视了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在孩子做某事的过程中进行监控,而不是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后再进行批评惩罚。例如孩子喜欢磨蹭,早晨从起床到吃饭要耽误很长时间,家长很着急,通常会在孩子旁边大声警告:“今天不要磨蹭哈,你要是再磨蹭,等着!”家长说完这句话,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到孩子又拖拖拉拉的时候,家长火冒三丈地开始训斥孩子,孩子却如同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故。其实,家长不如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发出明确指令,让孩子根据指令去做,提出的要求越细致越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以刷牙为例,孩子平常喜欢边刷边玩,家长可以发出这些指令:“拿牙刷,挤牙膏,盖子拧好,接水,开始刷……”一环扣一环地指令,是为了让孩子不走神不分心,去掉“多余动作”,明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性,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耽误时间。再以写作业为例,家长陪伴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写作业的内容,要求把每个字每一笔画写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习惯,这是很好的过程管理。而不是忽视过程,等孩子作业写完了再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写得不好,火冒三丈地撕了,让孩子再重写,不满意,再撕。反反复复,双方都很疲惫,收效甚微。
误区三:一味拿孩子和别人比,忽视孩子优点
我询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说儿子这样的话:你还没有妹妹做得好……你看你妹妹……你妹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长频频点头,惭愧不已:“是的,我经常说,而且我们一家人也都经常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告诉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言行之一,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尤其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朋友,家长的比较,目的是激励和奋进,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是嫌弃,是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通常用“不理睬”“装不听见”“争吵辩解”来对抗家长的“软刀子”。作为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各有所长,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事实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在大人的嘴巴里长大,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勇于面对优点不足,家长扮演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孩子才会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从而自主成长、自主发展。
早期教育过程中,许多妈咪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宝宝的注意力。在一些亲子教育中心,常常有爸爸妈妈来咨询:“老师,你看我家宝宝总喜欢看别的宝宝玩,注意力一点也不集中。”“我的宝宝不停地换玩具,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地玩一样玩具?”“我的宝宝总喜欢跑动,根本坐不住”……宝宝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吗?
一、什么是孩子的注意力?
所谓注意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是指他们能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注意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时间越短
2岁宝宝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长度大约为7分钟,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培养注意力,从2岁开始。2岁前是培养宝宝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探索力和沟通力。注意力是自主学习的门户。
刚生下来的宝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差别不大的,但因为后天教养的问题,有的家长注重注意力的培养,有的忽略甚至妨碍了注意力的培养,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注意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注意力正是影响人智力活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首先要避免的是在教养问题上的一些误区:
1、不能给孩子过多过复杂的信息,否则他的神经无法一一存储。
不能有效地培养他的注意力反而分散了注意力。例如,一次提供过多的玩具,把孩子“埋”在玩具堆中;或者长期提供不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画面纷乱繁杂的书籍……
2、成人过多的语言刺激,有时会影响宝宝初步的思维能力,造成注意力的分散。
例如:孩子在初次接触新玩具、新物品时,家长应避免喋喋不休地讲解玩法、或用语言多次提醒注意安全等,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3、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玩游戏被经常打断。
如孩子在看动画片,家长没有提醒就走上前关掉电视叫吃饭;孩子在玩汽车,家长一会儿上去问渴不渴,一会儿问要不要尿尿,一会儿问要不要吃点水果等。这种经常性的打断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
4、成人要求孩子所做的事过难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过易则不能吸引孩子,都不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二、如何判断孩子的专心程度?
玩具测试——把孩子置于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空间,只给他一种玩具,观察他在玩玩具时的反应,如果他能够持续地一直玩,而且平时生活中对大多数的事情也能够专心,就代表着他拥有很优良的注意力。如果,他不到3分钟就表现出厌倦、烦躁的情绪,就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够。
三、两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训练
乳儿期
0-1岁的宝宝也被称为乳儿。乳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对这么大的宝宝不必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
妈咪可以把注意力的锻炼放在宝宝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之中,如喂食、玩耍等。在互动交往中,让宝宝的注意力走向稳定。
宝宝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慢动作
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理解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物体时也要放慢速度,并要在他们的视线中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多重复
孤立的刺激很容易被遗忘,而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可以强化刺激的效果,增强宝宝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咪给宝宝讲优美的小故事,或放动听的音乐,可以重复几遍,让宝宝产生熟悉感后,再更换新的内容。
3.近距离
宝宝的认知能力较弱,太远的刺激物很难产生效果。从视觉注意来说,近距离能够让宝宝的视野更多地被刺激物填充,视觉干扰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拿一个醒目的东西放到他眼前20厘米处让他看。
4.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在培养宝宝视觉、触觉和听觉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刺激物。比如视觉培养,最好选择颜色鲜艳、色块大、易于区分的刺激物,不要让其他细节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的脸最容易得到宝宝的欢喜和注意,因此父母要多在宝宝面前“露脸”。那些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宝宝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宝宝的注意力,既简单又方便。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宝宝的认知。
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正常人具有将“自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更容易接受受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
6.讲述正确的名称
不管宝宝能不能听懂,一旦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刺激物上,就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比如皮球,要告诉宝宝这是“皮球”或“球”,而不要说“圆圆”;汽车就要说“汽车”或“车”,不要说“嘟嘟”。这样能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影像概念。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潜能,在他们5个月的时候,父母如果根据他的注意指向告诉他物体的正确名称,并将他们抱近物体,比如冰箱、台灯等,每次当他们注意到这些物体时再强化相应的词语,一两个月内就能培养他们对物体的反应。这样到宝宝7个月大,父母在厨房众多家电面前说“冰箱”,宝宝就会看向冰箱,这就是有意注意的萌芽。
学步儿期
宝宝在1岁到2岁半之间,从开始学步,到能够完全自如地行走、活动并初步学会语言,整个阶段叫做学步儿期。那么这个阶段,宝宝注意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1.拼图、下棋
让宝宝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宝宝们对这类游戏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来,二三十分钟都不停止。
2.听故事前提问
让宝宝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听完后回答。对于语言发展较好的宝宝,还可以让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帮助拿各类小东西
宝宝能听懂话时,可以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让他帮助你拿一件到几件日常用品,要求在一次中完成。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和一些纸巾。”
4.传口信
时不时让宝宝给大人传传口信,也可以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如:“告诉外公,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刚开始可以简短一些,然后逐渐到这种长一些的语句。
5.听和看配音图书
现在市场上有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配套图书,这种图书与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宝宝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用看来理解故事,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
而这种图书却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宝宝将来的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宝宝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6.尝试一些专门的训练游戏
让宝宝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宝宝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
教宝宝跟随你说话,你完整地说一句话后,你说前面的半句,让宝宝来说后面的半句。
把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放在宝宝看不见的口袋里,让宝宝闭上眼睛去摸,然后提问宝宝:“有几样东西?都是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妈妈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在游戏与生活之中对宝宝进行有趣的互动练习。切忌不要把宝宝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看成是注意力不集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宝宝的生活,为宝宝注意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长大后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孩子叛逆,自己与时代脱节,代沟问题在中国父母眼里来说像天塌了一样。作为父母始终要明白:孩子有孩子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想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最好办法是: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把孩子当自己的附属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与孩子自然而然的靠近而不是“捆绑孩子”。
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孩子,毫无疑问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出生时,网络已经在中国迅速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几乎离不开网络。阅读、做题、买东西、交友、找学习资源、游戏、听音乐等,都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00后”从一出生就带着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时代的烙印是什么?平等、互动、多元、开放。在网络上,每个人隔着屏幕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会在意屏幕另外一头的是老师还是校长,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因此,这种环境下成长的“00后”,可以说血液里都流淌着平等的意识。这使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多了至少三大方面的挑战。
1
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明显增大
“00后”从出生接触到的就是手机、平板、电脑,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无可避免的。有些父母对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看见孩子用手机、用电脑,就觉得孩子是在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中小学生网民认为自己的用网水平比父母高,认为比妈妈高的占60.1%,认为比爸爸高的占50.8%。
调查统计还发现,10岁以前上网的孩子超过六成,近三成在7岁以前就开始接触网络,这说明使用网络的孩子不仅群体越来越大,而且年龄越来越低。
他们自然不希望成年人总是唠叨他们,生活方式的差异的不同,使两代人的鸿沟几乎成了“天堑”。这天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技术上的鸿沟,另一部分是两代人之间情感的鸿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高中生宁可跟网友说心里话,也不爱跟父亲说。表示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的高中生,仅有三成。
孩子爱跟网友或同学等同龄人聊天,不爱跟父母聊天,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只喜欢聊“有用”的话题。在一些父母看来,衣服、化妆、购物、电视剧、网络游戏、爱情等,都是无用的、让孩子分心的话题。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没用的”话题恰恰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父母能把学习的话题暂时先放下,和孩子聊聊网络购物,聊聊对哪个异性有好感,聊聊体育明星、时尚服装、流行音乐……亲子关系可能会更融洽。例如李亚鹏的妻子李安琪与女儿奥利,妈妈李安琪经常给奥利涂指甲油,选裙子,去游乐园等等,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来,奥利的温暖可人的性格与父母的陪伴分不开。
2
孩子的话父母可能“听不懂”
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孩子,从小接触的是数字阅读,他们习惯了使用网言网语,这更使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增大。
例如,当孩子的本子上出现了“莓兲想埝祢.巳宬s1种漝惯”(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时,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们的嘴里蹦出“烘焙机”(主页)“打铁”(发帖子)“大虾”(高手)“菜鸟”(新手)“度娘”(百度)“好方”(好烦)等词汇,您不会蒙圈吗?当他们在手机上打出“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您能翻译过来吗?这就是当前“00后”一代常常使用的网络语言。他们经常把汉字、字母、数字、图形、偏旁、同音字、同义字等混合交杂起来使用,并创造了专属的“火星文”键盘。
过去,父母和老师还经常偷偷翻翻孩子的书包,看看孩子的本子,希望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网络时代的今天,孩子即使把这些语言摆在父母面前,父母大人都未必看得懂。另外,“00后”一代也有意地用这些语言把他们与成年人隔开,在他们看来,这些网言网语很酷,既能使他们自成一体,也可以完美地把他们与爱唠叨、爱窥探孩子小秘密的爸爸妈妈分隔开来,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网络时代,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孩子说的话大人听不懂,孩子的朋友圈干脆屏蔽了父母,面对面坐着,孩子却盯着手机抿嘴笑,网络时代亲子沟通反而多了一道屏障。父母难免会担心,生怕孩子在网上聊天被骗或者网恋。
一个名校的初三学生在全市的语文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记者去采访她的妈妈,想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的写作经验。谁知这位妈妈眼泪含在眼圈里说:“这孩子不爱跟我们说话,放学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玩手机就是偷偷上网,吃饭时都叫不出来。我们吃完她才出来,很少跟我们一起吃饭。但她跟同学可能聊了,拿着手机跟不认识的人也聊得火热,就是看见我们就没话。从她上了初三,我过得可压抑了,又生气又担心,还不敢说她。”
在网络上和陌生人聊天,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用告诉对方“我是谁”,互不相识,距离遥远,可以满足孩子宣泄、陪伴的需要,而且互联网可以为他们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任何时候想聊天想发泄,都会有网友倾听。这样的情感满足是父母不能替代的。
3
媒介的影响增加了教育难度
研究发现,少年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90%依赖于媒介,其中新媒介是主体。
网络这一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模糊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在传统媒介时代,孩子必须认识字才能了解到更丰富、多元的信息,成年人是知识的拥有者,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因此成人与孩子的界限鲜明。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读图、视频、碎片化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特征。
孩子们不需要认识多少字,同样可以从图片、音频、视频中获得一些原本成年人才能了解的内容。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且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有可能孩子比父母了解得更早、更多。例如,有些孩子学会了“翻墙”到国外媒体中看一些信息,有些孩子在网上看到各种不良信息。
然而,虽然“00后”在信息获得方面比父母超前,但是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媒介的影响有可能使他们的成长偏离方向。例如,艳照门事件、优衣库事件等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都会给“00后”一代的价值观等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网络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也会“塑造现实”,在网络上塑造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同的虚拟现实,使少年儿童难以分辨真假,使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当成网络问题来处理,以游戏的心理对待生活;或者把网络中的一些问题当成真实的现实来处理,网络明明是虚假的,他们却以为现实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网络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网络化”。
因此,网络时代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00后”一代在很多方面也有能力影响父母。
父母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父母要多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要尊重网络一代的成长规律,与时俱进,做不断成长的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夫妻关系,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有了平衡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亲子关系,不要为了孩子忽视了夫妻关系,不要“有了孩子,没了自己”,不要放弃自身的成长。
很多父母一厢情愿的好心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以下10件事不受孩子的欢迎,你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1.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故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2.给孩子做说谎的榜样
故事:吃过晚餐后,许勇坐在电脑前,正在为明天的销售方案该怎么做而发愁,电话响了,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按下了免提键:“许勇吗?”“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爸在家么?我们这三缺一,叫他快点来。”蓓蓓刚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许勇,回话说:“不好意思呀,许勇这会儿有点事出门了。”
点评:大人经常会无意中说谎,比如和同事通电话的时候,明明正在家里和孩子玩,却告诉对方正在写东西,为的是不让对方打搅……大人的谎言有时是善意的,却没有想到在孩子心里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说谎的时候,大人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态?
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虽说徐航只是陪着儿子玩,纯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维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4.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
故事:赵锦华什么都不怕,就怕带着5岁的儿子去逛超市,因为孩子一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就会乐得手舞足蹈,一会儿看中了一辆汽车,一会儿又想买个天线宝宝。
满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点评: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主动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种方法来获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拒绝,或者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了,因此当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制定一个规划,如条件符合,就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孩子在愿望满足时会格外珍惜。
5.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故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
“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殊不知,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甚至还没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6.“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故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但这是大人的常规思维,也想不到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仔细想想,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7.不尊重小孩的隐私
故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就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也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因此,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牵涉其个人私事或隐私,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8.饭桌上的妥协者
故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9.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故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个头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的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怕呢?也未必。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10.“付酬”家务弊大于利
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十点左右,客人陆续来了,妈妈一边忙着倒茶,一边吩咐婷婷给客人洗水果。一贯给父母“长脸”的婷婷这次却没有像以前那么乖巧。直到妈妈说:“快去,洗一个五毛钱。”她才乐呵呵地去了。
点评: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主动帮你干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你应对他的这种表现给予表扬,但切勿说:“你天天这样做,妈妈每星期多给你10元零用钱。”或者用物质引诱的方法:“乖乖,将自己的碗筷端到厨房,我就给你吃一杯冰淇淋!”因为说到底,物质奖励不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的品德。
影响家庭亲子沟通的六大问题
每个家庭都存在着亲子沟通的问题,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效的家庭亲子沟通,可以促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家庭亲子沟通通常会有哪些问题呢?
一、家教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0%的家庭都存在着家教缺失的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四大冲突:期望值与孩子表现的冲突,保护孩子与溺爱的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二、忽视心理健康
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个人的孩童时期都会有四种心理需求:父母的爱护和关心;得到别人的赞赏;被接受,被尊重;在家里有地位。
三、感情缺位
目前我国的离婚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由于工作原因父母长期分居、再婚重组、打工奔波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继父继母家庭、流动家庭、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各种类型的家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95%以上的孩子的情感世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偏差,对身边和社会的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都会带有家庭的色彩。
四、两面性教育
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五、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六、父母是“网络盲”
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一.没有数学感觉
数学需要数感、形感、空间感。有了这些感觉才会有悟性。而这些感觉不是记和看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学"出来的。
这需要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体验,需要利用身体的多个感官去参与,尤其是动手,缺了动手,孩子学的东西就浅表,数学是摸出来的。
二."记"数学。孩子往往没有理解却大量操练,效率低,根基浅。
在所有学习方法中,"记"数学确实是最笨的方法。
一个基本道理,孩子理解了自然就记住了。如果再能用一下,特别是给别人讲一遍,效果更好。
三.数学分析及数学表达尤显薄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般孩子达不到说的层面;对结果的合理性缺乏思考。答案很好笑,如,(1)-8=9。
数学不是讲出来的,思维能力也不是听出来,而是想出来的。
当然,如果一点不给孩子讲也不行,孩子大脑一片空白,那又怎么去思考呢?
讲,只需要讲一个核心的点,专业说法是讲知识的生长点,讲的是知识的芽,有了个芽,知识就会长。比如,教孩子分数,只教二分之一就行了,孩子明白了二分之一就会三分之一,会三分之一就会四分之一……
四.害怕挑战,缺乏信心。有时不是不会,而是根本就不敢去想。
解决信心问题不是夸几声孩子很棒就能解决的,那也需要"基础"。孩子的信心,是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需要让孩子有无数次成功的体验。
五.独立思考能力严重不足。
我的数学思维班上弱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超级细心的家长。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弱,也容易造成孩子思维上的依赖。最后,战胜困难的经验比连续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不断的鼓励孩子不要放弃,直到孩子能成功的解决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读
什么时候才适合拿起故事书,和宝宝进行亲子共读呢?其实,从宝宝一出生就可以开始阅读了,因为宝宝在出生时已经具备视听觉功能,只是在宝宝刚出生的前半年,大部分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宝宝的吃喝拉撒睡等方面,似乎很少想到要与宝宝共享阅读的乐趣。
那么,如何为宝宝选择第一本书呢?就刚刚开始的婴幼儿阅读来说,许慧贞老师建议家长购买黑白书,或是利用生活中看得到的大图片(简单对比的图案)来展开亲子共读。以下配合图片当宝宝会伸手拿书时,就可以试着让他自己开始阅读。以图画书为主,色彩鲜艳明亮的硬壳书更适合1岁以下宝宝阅读。宝宝阅读行为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咬书。当宝宝的眼睛能够聚焦在书本中的图画上时,就代表他有了阅读认知。
2用什么姿势读
将宝宝环抱于胸前,双手拿起图书,置于宝宝的正前方。
3用什么方法读
1一边用手指着书中的图画,一边告诉宝宝那是什么,或者直接朗诵书中的文字。
2大人阅读的语调不一定要有高低起伏,刚开始读时可以像平常讲话一样,等宝宝对阅读比较有反应时,再开始根据故事情节调整阅读情绪。
4有什么阅读禁忌
1一岁之内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和眼睛聚焦的时间都不长,千万不要强制他听完某一个故事。
2咬书、翻页、拍打书等动作是这个时期宝宝经常出现的行为,也是他所获得的阅读乐趣之一。所以,面对宝宝的这些行为不必奇怪,也无需制止,以免降低宝宝对阅读的兴趣。
5如何选择图书
要求1岁之前的宝宝从阅读中获得具体的教育,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此时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宝宝和书做朋友、培养宝宝对书和阅读的兴趣。因此,对于1岁之前的宝宝来说,书就是小巧、坚硬、安全、方便拿和咬的玩具。
种类:洗澡书、布书、玩偶书、硬壳书等都比较适合。
内容:以图画为主,色彩尽量鲜艳明亮。
尺寸:最好是轻薄短小型的书,可以让宝宝自己拿、自己翻页。
品质:选购没有添加萤光色系的印刷品,最好经得起抓、拿、咬、啃、压、挤而不变形。
6宝宝为何爱啃、撕、丢书
每当你想好好享受亲子共读的欢乐时,宝宝总是冷不防地从你手里抢过书,然后猛流口水地品尝起来,甚至吃完之后还胡乱丢在一旁,这到底的怎么了?
据许慧贞老师介绍,将看得到并且能够拿得到的东西放到嘴里撕咬,这是所有1岁宝宝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感官刺激,所以家长的态度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禁止。
当然,对于宝宝的撕书咬书问题,父母也需要做好准备。例如选择专门设计给宝宝咬的玩具书(请注意品质,以免有色素或重金属污染问题),这些书大部分都可以重复清洗,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多半有流口水的生理现象,撕咬书还可以帮助排出口腔内的病菌。所以,只要经常清洗图书,卫生层面并不需要太过焦虑。另外,丢东西也是训练大小肌肉的一个好办法,如果宝宝喜欢把书当球丢,家长更加不需要担心,也不要误会这是宝宝不爱读书的表现。
喜欢《家长与老师交流常见的三大问题》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海口公办幼儿园入园常见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