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天给每个家庭最好的礼物,孩子出生时,我们会如此的喜悦和充满希望,短短几年,家长们却面临着让人头痛的的教育问题,无所适从,彷徨而迷茫。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全部。孩子3—6岁时,是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那学习自然是老师的事,有什么不会的,直接找老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在家里完全是不同的,周一到周五孩子是在幼儿园,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每天早睡早起,生活变的条条有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自己吃,自己整理物品。到了周末,家长想要孩子多睡一会儿
,打乱了以往的一日常规,周一再回到幼儿园,早晨不想起床,不想上幼儿园,吃饭时边吃边玩,精神状态不佳,生活习惯一塌糊涂。为什么一样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未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而有的孩子却木讷迟钝,体弱多病。事实上,孩子生下来时在天赋方面存在的差距并不大,巨大的差距来源于后天教育。特别是3—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几乎决定了孩子的终身成就,俗话说,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喜欢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对待孩子,要以身作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公交车上,妈妈给儿子说起昨天的考试,看到孩子的分数,妈妈很不满意,想到每天辛苦赚钱来供你读书,你却考这么低的分,笨死了,你是猪吗?孩子的回答让妈妈惊愕不已,说:“我是你生的,我是猪那你不就是母猪吗?妈妈无言,默默流泪。孩子在3—6岁时,家庭没有明确地给孩子指印目标,没有正确的引导,家长一些激烈的语言会让孩子铭记于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我们家长关心的重点。所以我认为,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大支持,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行为习惯的基石。
每一位家长,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也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欢乐。看着他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
我的女儿裴家禾,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她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上积极主动,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喜爱读书,有爱心讲礼貌,为人热情大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做事情拖拉、丢三落四等。
要说起教育孩子,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之处。但是,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了略懂人事的少年,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是我的一点家庭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这些“小事件”,无形中养成了孩子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惯心理。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很多家长抱着“树大自直”的想法,期待孩子某一天“突然长大”,但也有不少树,长大了,反倒长成歪脖树。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孩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大格。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也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以做作业为例,裴家禾从上学第一天起,作业都是独立完成。每天下午放学回家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完成作业才能玩。从升入二年级,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主动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当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听到她在书房里大声地朗读,我就知道,她已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并正在预习课文。预习时,她主动读三遍课文,然后是生字组词,一字组多词。复习、预习结束,自己按课程表收拾书包。这个习惯从未让父母督促,都是很自然地主动完成。
二、培养独立意识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教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摆碗筷、打扫自己的卧室、洗自己的袜子等。赶上妈妈出差,裴家禾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早上自己起床、穿衣、吃饭,自己梳头扎辫子(尽管扎得比较毛糙),晚上自己洗刷、独立睡觉,还不忘睡前给妈妈发条短信,汇报她一天的表现。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多与孩子沟通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激发孩子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每天抽空骑车、打羽毛球,在玩耍中培养与孩子的情感。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
教育孩子,一直是个难题。有的父母会在小孩上学后,就把这方面的事情,放到学校、老师上,而忽略了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1、家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矛盾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有矛盾,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品学
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方法,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方法,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文化
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独立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责任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
9、严格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赶紧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这个特点经常纠缠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闹,不要着急把孩子抱起来,父母最好让自己有事情做,让孩子看着自己动作麻利地做事。
10、影响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
11、使命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12、态度
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13、鼓励
让孩子成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没有激情,任何伟业都不可能善始,没有理智,任何壮举都不能善终。”
14、修养
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从守时,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发怒开始。
15、人格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将来会占大便宜,因为他被人喜欢。
16、活力
身体的活力能够带来精神的活力。身体好的人,性格阳光。身体不好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躲躲闪闪,说话吞吞吐吐。
17、关爱
不要以为孩子1到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到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
18、互动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进餐,二是邀请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尔邀请孩子帮忙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
19、共餐
如果没有特别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20、倾述
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许多聪明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从小受到了错误的教育。我理解他所指错误的教育,主要是指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带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错误的儿童观,不懂得尊重孩子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人说,全世界最无私的父母是中国的父母,他们愿意为孩子献出一切。而最自私的父母也是中国父母,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作家长的私有“财产”或实现大人理想或光宗耀祖的工具,不懂得尊重孩子,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只按家长的意愿和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生态环境诸要素及家长自身言行的影响,忽视了儿童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成长中的人,不能根据儿童成长所发生的变化调节教育方式、方法和要求,从而造成教育的低效和失效。
第二是错误的教育观,体现在重智、轻德、轻情感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常表现在“十多十少”:过问成绩多,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关心身体多,关心心理少;关心学习多,关心做人少;唠叨、打骂多,启发诱导少;考试作业多,户外活动少;家庭矛盾多,统一一致少;个人着想多,社会着想少。应试教育的逻辑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学业,只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忽略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抱大”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力低下,而且很难培养出家庭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是错误的养育观,过分娇宠、溺爱孩子和对孩子的保护过度,忽视了孩子自主、自理、自立、自强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学生入学、上学、放学,学校门口停满了送、接孩子的各种车辆,有的孩子一直到读大学还要家长陪读。在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生理健康以及孩子的学习等方面,这样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们节衣缩食,可以为孩子献出一切。可对孩子的精神或情感生活来说,他们是“狼”,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情感上需要什么,而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的想法是,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可以采取一切手段。这就好比种田施肥,不了解庄稼需要什么,只顾往地里浇硫酸、盐酸,结果反而毁了庄稼。
2.教育的目标和期望值普遍偏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有逼子成龙和逼女成凤的家长不在少数。但家长自己也说不清楚现代社会什么是“龙”、什么是“凤”。有不少家长也是期望很高,代价很大,失望不少。比如有一位父亲花了半年时间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结果儿子却填报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学校。儿子说,我只想早点离开他们而且越远越好。
3.受学校应试教育功利化影响,家庭教育内容变得狭隘、陈旧。
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突出,不能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儿童发展需求而加以调整,有的家长还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为孩子请“家庭教师”或参加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什么1、3、5理化生,2、4、6语数英,星期天还得去少年宫。可孩子们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精神越来越苦恼了;家里住房面积大了,可自由的空间小了;学习负担重了,可学习动力小了;可支配的钱多了,可结交的朋友少了。我们很想玩,可没时间玩、没地方玩。家长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可他们自己却不能天天向上。”
4..教育方法简单、传统,重养轻教,重教而又不会教。
有的家长只注重给孩子定目标,但却不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道理和方法;有的非常爱孩子,但却不能跟孩子很好地交流与沟通;有的只想物质上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却不能腾出时间多陪陪孩子;有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攀比,自己却不能做出好样子等等。唠叨多、说教多、训斥多、打骂多或娇宠、溺爱多,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5.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的增多,家庭教育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
当不太懂事的孩子遇到不太懂教育的家长时,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也就产生了“有问题”的孩子。2006年,萧山发生了一起少女分尸案,五个作案人大多辍学在家无人管教,有两个人是家庭离异。庭审时,一位陪审员说:“本案从审理到今天的宣判,我的心情都非常难过,非常沉重。难过的是我无法想象你们小小年纪会这样心狠手辣,会这样残忍地对待和你们年龄相仿的被害人。沉重的是你们的犯罪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败”。
6.家庭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家庭精神的丰富和家庭教育质量的增长。
如果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及不良情绪和言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
7.儿童成长的环境不尽如人意。
并未优化的社会大环境,一些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家庭不和谐,家庭内部成员的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并未完全统一形成合力,也会削弱整个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从孩子呱呱落地起,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时刻牵动着父母、祖辈们的心。而对于孩子的教养,不管是父辈也好、祖辈也好,都是尽心尽力,可谓“一切为了孩子!”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父母的意见与祖辈们不一致的情况,如天冷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少穿些衣服,多运动,增强体质,可长辈们生怕孩子冻着,必须得多穿衣服。当父母在练琴时给孩子多提几个要求时,长辈们总会袒护说孩子还小,这么练要累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无理要求,时常会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满足。可见,一方面,父辈们可能接受新知识多且快,倾向于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而另一方面,由于祖辈们阅历经验丰富,往往凭经验出发教养孩子。但久而久之,这种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对孩子是非观念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将祖辈、父辈对孩子的爱拧成教养孩子的一股合力呢?我想,能否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看待祖辈的育儿经验。经验并不总是过时的、不科学的,如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接受老人经验中的合理成分。
二、加强与长辈的沟通。平时就一些教养孩子的问题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同商议,取得一致。既尊敬了长辈,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我想真正对孩子有用的做法肯定会得到双方的认可。
三、充分利用书本。可以有意识地订阅一些杂志、报刊,放在家中供祖辈们阅读。时间一长,祖辈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会用书本的知识去教育孩子。
四、积极与老师相配合。利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开放日、接送孩子、家访的机会和孩子的祖辈沟通一些孩子的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正视孩子的不足。
总之,家庭成员的祖辈与父辈们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坚持对孩子的教养的一致性,必将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家庭生活方式。发放的1O6份教师问卷,全部有效。家长问卷由反映家庭生活方式的八个方面(休息、消费、饮食、购物、娱乐、学习、交往、劳动)的封闭式问题组成,每个问题有2~9个不等的答案,家长只要选择符合孩子情况的那个答案即可。教师问卷由反映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的五个指标(注意力、好奇心、求异性、探索性、坚持性)组成,教师据此对本班幼儿进行观察评价,选出符合幼儿基本情况的那个答案(很高、较高、一般化、较低、很低)。此后,我们还对一些家长进行了访谈。
一、研究结果与结论
统计结果表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很高”的幼儿有7名,占8%;“较高”的有21名,占24%:“一般化”的有41名,占48%;“较低”的有15名,占17%;“很低”的有2名,占2%。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与家庭生活方式有关。
1.家庭的休息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内容,睡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休息方式。调查表明,幼儿“独自睡”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来说,负面影响最小。家长让孩子独自睡觉,有助于其独立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2.家庭的消费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家庭的消费规模是其消费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对孩子的投资,并非是数额越大越好,只要合理安排,花费虽小,也能起到大作用。
3.家庭的饮食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家庭的饮
食方式日益多样化,进餐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更为注重的是餐饮的环境和氛围。统计结果表明,家长“每学期1次”领着孩子去快餐店,对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大,消极影响最小。“炸ji腿”“汉堡包”“土豆条”都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食物,但多吃油炸食品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家长在满足孩子吃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去快餐店的次数,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控力和坚持性。
4.家庭的购物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随着商业的繁荣,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各样的超市已遍布住宅小区,给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统计结果表明,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频率为“l周1次”时,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这可能是因为在超市这种环境中购物,孩子比较自由、轻松,主动性、积极性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幼儿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提篮、拿筐、推车,忙得不亦乐乎,独立探索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
5.家庭的娱乐方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水平。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是家庭最普通的一种娱乐形式。统计表明,家长陪孩子“去公园”的频率为“l~2周五次”时,幼儿的创造水平处于“很高”“较高”和“一般化”上,而不会处于“较低”以下。孩子天性好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家长每隔1~2周,带孩子去逛一下公园,能够放松孩子的神经,使孩子得到积极的休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