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表现

12-3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表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如果你家小毛头有着成人的思维,知道该怎么样跟你对话,那么,当你因为他的任性而责备甚至体罚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冲着你断喝一声:“任性不是我的错!”或许你会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想为你帮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头的一边,直视着你的眼睛,认真而平静地对你说:“没错,宝宝任性确实就是你的错!”

我为小毛头帮腔也许加深了你愤怒的感觉,不过请你息怒,我们不必急着争辩,还是先来看一个宝宝任性的常见事例吧!

坚持进门顺序的豆豆

爸爸妈妈带着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开心,可是回家的时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闹不休,闹得一家子都十分不愉快,原因是大家进家门的顺序搞错了。平时妈妈带豆豆从外面回家,都是妈妈用钥匙把大门打开,然后让豆豆先进,待豆豆进去以后,妈妈再跟着进入。如果还有奶奶一起出门,最后一个进门的就是奶奶。

但是,今天爸爸抢在第一个开了大门,并且第一个进了家门,于是豆豆不满意了,不停地喊叫着:“豆豆先进!豆豆先进!”爸爸退回来,让豆豆先进,看到豆豆进了门,爸爸随即迈步走了进去。没想到,豆豆又嚷嚷起来:“妈妈先进!妈妈先进!”爸爸有点不耐烦了,觉得豆豆太任性了,不治治唯恐惯坏了他。于是爸爸没有理睬她,坚持要在妈妈之前进门。豆豆使劲推着爸爸,非要把爸爸赶出去,让妈妈先进来。爸爸不仅没有退出去,反而在豆豆的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不娇惯?宝宝未必不任性

看了豆豆的事例,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想:只不过是进个家门而已,还非要分什么你我,算什么先后呢?凭什么就只有你豆豆能先进,凭什么就必须要按照某个顺序让事情往下进行呢?这不是任性又是什么?如果是脾气好的父母,可能会十分隐忍地、老老实实按照宝宝的要求重新来一次,而脾气不好的父母,或者不了解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父母,很可能就会像豆豆的爸爸一样,给宝宝一点颜色瞧瞧。

两类不同的处理方式自然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不过,结果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任性,逆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乖巧。相反却是反着个儿、拧着劲儿来的——第一类父母看起来是惯着宝宝了,但是宝宝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任性,相反随着一天天长大,他似乎越来越讲道理、越来越乖巧、越来越自信;第二类父母看起来似乎对宝宝要求很严格,一点惯他的意思都没有,可是他们的严格要求并没有让宝宝变得更懂事,却会让宝宝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宝宝把父母的呵斥和体罚当成家常便饭,似乎存心就在找机会激怒父母,享受这种不同寻常的痛苦待遇,二是宝宝被修整怕了,变得特别胆小怕事,凡事都要看别人眼色行事,不敢自己当家作主。

任性是宝宝发展的心理需求

这种出人意料的局面似乎很令人费解,但是,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发展的需求,就会明白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它们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就像上述事例中豆豆的表现,这只是宝宝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秩序敏感期的一种特别的心理需求,他习惯了某个事物以某种固定的秩序运转,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很不合作。因此,满足他内心的这种秩序感,他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他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感、满足感,也才会变得比较合作、比较乖巧。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类似秩序敏感期这样的特别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宝宝,就很容易跟宝宝较劲,让他感到很压抑,或者学会以同样的方式跟父母对着干。而宝宝一些典型的所谓“问题”行为,其实只是这种心理需求最突出的表现而已,诸如: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宝宝一出生,嘴就是他满足口腹之需的器官,同时也是他探索世界的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不管他的小嘴碰到什么,他都会快速地将头扭过去,或舔或咬。等他自己会用手拿东西了,更是要将随地捡拾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尝一尝。

*拿到东西就往地上扔

从几个月大开始,宝宝就可能扔东西玩。到1岁左右,他的这种行为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有人捡起来交给他手里,他还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看起来显得特别顽劣。

*总是喜欢说“不”

到了2岁左右,宝宝进入他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父母说东,他一定指西,父母说左,他非要向右,似乎他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跟父母对着干。

*书一到手就撕

撕纸也是宝宝几个月到1岁半左右非常热衷的一件事情,因此,只要你将书放到他手里,他立刻就会玩这个撕纸的游戏,把好好的一本书撕得体无完肤。

*抓、打、咬小伙伴

小家伙明明很喜欢某个小朋友,可是只要一见面,他就会立刻出手、动嘴,以我们最难以接受的方式去与他的好朋友交流。于是乎,两个小家伙一见面,过不了两分钟就会你叫我喊、哭声震天。而宝宝这种行为并非我们想象的“暴力”的范畴,他们不过是不懂得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同伴交往,甚至这还可能是他表达喜爱之情的一种方式呢。

尊重与理解:让宝宝远离任性

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宝宝,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宝宝。既然如此,理解宝宝的需求、以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将育儿的水平提高到这个层次,我们就要学会观察揣摩宝宝的心理需求,以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应对他的各种行为。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宝宝的各种行为就会发现,即便是刚刚出生一个来月的宝宝,他也会有很多表达自己需求的特别方式。

玖玖一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已经懂得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跟妈妈交流了。每天晚上某个固定的时刻,只要给她洗漱完毕,把她放床上,不需要任何仪式,小家伙就会悄然入睡。然而,有一天晚上,到了入睡的时间,小家伙却一直不肯入睡,嘴里哼哼唧唧的,使劲踢腾着小腿,看起来似乎很委屈。玖玖妈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惟一的可能就是她尿了,可是这个理由明显很牵强,因为小家伙在上床之前刚刚尿过呀!不过,无奈的玖玖妈还是把玖玖的小衣服解开了,这才发现她的纸尿裤比平时系得紧了点,难道这就是哭闹的原因?于是,玖玖妈重新给她系好纸尿裤,掖好衣服。果然,小家伙立刻不再踢腾了,5秒钟之内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虽然她才一个多月,但是她已经懂得用踢腿的方式来告诉妈妈,她只是感觉腿部不太舒服而已。

如同上例中的玖玖一样,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许多这种原生态的“语言”,如果我们读不懂宝宝的这些语言,就无从理解他。因为缺乏理解,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回应,他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父母带给他的这种挫败感比其他任何事情带给他的伤害都要更严重。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一旦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期望中的回应,他与人正常交流的热情就会下降,转而以哭闹的形式或其他任性的行为来坚持自己的需求,试图以此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因此,在很多时候,任性不是宝宝的错,只是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错。认真观察宝宝,揣摩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学着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够接受的、温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导他,让宝宝的需求得到尊重,任性就会远离宝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任性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幼儿任性表现及原因


幼儿任性表现及原因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宝宝任性的原因

宝宝上幼儿园,老师评价宝宝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其实,宝宝从小就一股牛脾气,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宝宝说喜欢同伴玩具车。家长知道宝宝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谁知又不对宝宝的心思。宝宝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是宝宝任性的结果。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1.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3.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

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4.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5.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注重孩子心理需求 年轻父母和孩子共成长


现在的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老一辈教育孩子的方式大有不同。但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成为父母的角色转换问题。对年轻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自己,认清自我的角色。

发现孩子说脏字 年轻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我

“有一天我画工程图时,漫不经心地把笔含到嘴里,扭头一看,发现儿子也像我一样,叼着铅笔头。我还怎么告诉他含铅笔头不好?告诉他那上面有很多细菌?”说起快四岁的儿子,家住汤颖感叹,“如今对言传身教这四个字有了深刻体会”。

有一次,儿子动她的化妆品,她过去制止,儿子非但不听,反而继续。汤颖立刻提高了嗓门,结果儿子突然拍了一下桌子,“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啊”。

“后来想想,我和他爸平时说话都很大声。”汤颖回忆道。

“我们开始注意,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好的形象出现。当我们说话不再大喊大叫,儿子也开始待人有礼貌了。”

27岁的侯捷捷说起女儿的教育问题同样深有体会。有一次,侯捷捷的母亲把外孙女从幼儿园接回家,在小区里遇到一些邻居,大家夸奖了孩子几句。母亲就让其中一个阿婆考考外孙女英语单词,小姑娘马上就问那位阿婆会不会英语。当那位阿婆回答不会时,小姑娘居然冲着那位阿婆说,“靠,你好笨啊。”当时在场邻居都愣了,侯捷捷的母亲很尴尬。

“我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举止,但她爸爸就不拘小节。结果,女儿跟爸爸学了,还跟老人家这样说话。”侯捷捷反思后发现,如果家长中只要有一个在孩子面前说粗口,孩子肯定会跟着学,“孩子哪会理解说粗口是很不对的”?

“有一次喂她吃饭,她边玩布娃娃边吃,结果嘴里就蹦出一句国骂来。问她,她说是跟爸爸学的。”说到这儿,侯捷捷又好气又好笑。

“我当爸爸有5年了,对于爸爸这个身份来说,我和儿子是一样大的。”贵阳的张钧表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很多时候,父母怎么做比告诉孩子该如何做更好。

张钧以前有时会闯红灯,但有了孩子后,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违反交通规则,于是开始遵守规矩。

29岁的徐先生前年作了父亲,对于儿子,他准备实施温和教育,尽量不采用体罚的方式。“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行为举止的,当你在孩子面前挥舞拳头时,就该想想当他生气的时候,你希望他怎样做,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

徐先生有这番感悟是源于自己的经历。他小时候犯了错,父亲就会一巴掌扇过来或者踢一脚,中学时代,徐先生在学校常打架,直到那时,他的父亲才意识到总打骂孩子带来的问题。

一所小学的杨小娟老师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爱打别的孩子。每次杨老师找他来办公室谈心,这个学生都会“虚心接受”,承认自己打人不对,并向小朋友说对不起。“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会犯。”杨老师家访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亲就是用棍棒、拳脚教育孩子的。

“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爱打人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爱打人的家长。”徐先生说。

年轻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孩子出生之后,家长王珍开始每天写“宝宝成长日记”,密切关注宝宝的成长。比如女儿第一次叫妈妈,女儿第一次走路,女儿第一次去舞蹈班,女儿第一次在少年宫跳舞,女儿第一次和学校的小朋友去香港参加舞蹈比赛……“这是宝宝的成长日记,也是我的成长日记。”

“我小时候,父母哪有时间给我们写这些啊。”王珍说,过去的父母大多关心的只是孩子身体好不好、学习好不好,很少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欠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关注,也促进了父母的成长,父母和孩子的成长也涉及心理需要的成长。”

王珍说自己这代人当了父母之后,都认识到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除了做好榜样之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要,“我们单位里的几个同事闲暇时常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有共识。”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轻父母来说,往往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知识水平较高,关注信息较多。这些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也会付出更大的心思和精力,“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这些年轻父母的身上会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教育的极大焦虑。”

某位妈妈表示,她非常支持年轻父母注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做法,“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新一代年轻家长已意识到自己的家长角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要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现在的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老一辈教育孩子的方式大有不同。“但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成为父母的角色转换问题。对年轻父母来说,除了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思考的方式,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自己,认清自我的角色。”

孩子心理压抑的表现竟是如此


孩子心理压抑的表现竟是如此

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错过一顿饭,不过是过后再吃罢了,但是,对一个依赖别人给他食物的婴儿,延误吃饭时间却会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那么,你怎么知道孩子感觉痛苦呢?当孩子感到压力时,他们可能出现以下7种怪异的表现。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孩子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着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发展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这样认为,她著有《流眼泪与发脾气》一书。“哭泣是一种自然愈合机制”,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日聚会上总会有很多哭成泪人的孩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是婴儿啼哭,可抱着他们摇一摇,直到他们恢复平静。研究表明孩子被抱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哭泣的次数就越少。即使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抱着他们也可使其恢复平静。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

宾州的乔伊·凯斯在上6年级时就开始经受长期失眠的折磨。那个时期,他的母亲苏注意到:乔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无精打采,还会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在医疗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乔伊坦言,他总在晚上担心作业没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着。为了让孩子放松,苏和校长谈了一下,给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时间做作业。这样,他晚上就不会再担心作业没完成了。校长答应了她的请求。现在,乔伊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地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疼。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和社区儿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议,一旦诊断出疾病,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孩子,不仅仅是他的胃,”基特曼说, “我应该尽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单独相处而又无人打扰的时间,和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让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你可以解决那些给他的生活带来压力的难题。”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不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或录像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阿利瑟·所特称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块碎饼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将其作为借口释放早晨郁积的沮丧心情。“这种行为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说,“给你孩子安排的活动应当尽量简单,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

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凯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医疗顾问,她建议孩子减轻恐惧和忧虑的方法就是正视他们。说“没什么好怕的”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应该让孩子集中精力应付他们控制范围内的事。

爱丽斯·安多斯在她6岁的儿子劳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学时不知所措。“劳根问我‘我可不可以跳过一年级的第一天?’”爱丽斯回忆说,“我问他担心什么,他告诉我他整周都在担心‘等于’,他说,‘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师问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爱丽斯告诉孩子,或许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师会教他们,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我的话使他放心多了”,爱丽斯说,“他愉快地度过了上学的第一天。”

6、说谎和欺骗

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只是在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

8岁左右的孩子更关注自己在学校的一切。10岁的时候他们会有诸如“别人喜欢我吗?”这样的社交考虑。归根结底,他们是想取悦于父母,担心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如果承认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愧。因此,他们就编造一些父母喜欢听的话,或让他们高兴,或喜欢讲故事时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说谎或欺骗你,请记住他们在按着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医学专家了。

7、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或其它表示不满的肢体语言,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紊乱症。

2—8岁的儿童十分挑食,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则害怕吃饭。”一位研究饮食紊乱的专家卡洛里·戴雷解释说。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但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对于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的孩子,他们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谈到饮食,简单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坏的”或过量运动以“燃烧脂肪”,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正在试图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

1994年发表在《饮食紊乱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报道,1——5年级的学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减肥。孤立无助的感觉和自卑会引起对食物的反感,但多数情况下,父母一方丑陋的体态或对别人胖瘦指指点点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并不总能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患饮食紊乱症。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吃饭时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最好找治疗饮食紊乱的专家寻求帮助。

温馨提示: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家园共育《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表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