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孩子心理压抑的表现竟是如此
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错过一顿饭,不过是过后再吃罢了,但是,对一个依赖别人给他食物的婴儿,延误吃饭时间却会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那么,你怎么知道孩子感觉痛苦呢?当孩子感到压力时,他们可能出现以下7种怪异的表现。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孩子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着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发展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这样认为,她著有《流眼泪与发脾气》一书。“哭泣是一种自然愈合机制”,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日聚会上总会有很多哭成泪人的孩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是婴儿啼哭,可抱着他们摇一摇,直到他们恢复平静。研究表明孩子被抱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哭泣的次数就越少。即使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抱着他们也可使其恢复平静。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
宾州的乔伊·凯斯在上6年级时就开始经受长期失眠的折磨。那个时期,他的母亲苏注意到:乔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无精打采,还会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在医疗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乔伊坦言,他总在晚上担心作业没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着。为了让孩子放松,苏和校长谈了一下,给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时间做作业。这样,他晚上就不会再担心作业没完成了。校长答应了她的请求。现在,乔伊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地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疼。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和社区儿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议,一旦诊断出疾病,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孩子,不仅仅是他的胃,”基特曼说, “我应该尽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单独相处而又无人打扰的时间,和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让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你可以解决那些给他的生活带来压力的难题。”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不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或录像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阿利瑟·所特称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块碎饼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将其作为借口释放早晨郁积的沮丧心情。“这种行为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说,“给你孩子安排的活动应当尽量简单,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
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凯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医疗顾问,她建议孩子减轻恐惧和忧虑的方法就是正视他们。说“没什么好怕的”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应该让孩子集中精力应付他们控制范围内的事。
爱丽斯·安多斯在她6岁的儿子劳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学时不知所措。“劳根问我‘我可不可以跳过一年级的第一天?’”爱丽斯回忆说,“我问他担心什么,他告诉我他整周都在担心‘等于’,他说,‘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师问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爱丽斯告诉孩子,或许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师会教他们,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我的话使他放心多了”,爱丽斯说,“他愉快地度过了上学的第一天。”
6、说谎和欺骗
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只是在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
8岁左右的孩子更关注自己在学校的一切。10岁的时候他们会有诸如“别人喜欢我吗?”这样的社交考虑。归根结底,他们是想取悦于父母,担心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如果承认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愧。因此,他们就编造一些父母喜欢听的话,或让他们高兴,或喜欢讲故事时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说谎或欺骗你,请记住他们在按着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医学专家了。
7、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或其它表示不满的肢体语言,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紊乱症。
2—8岁的儿童十分挑食,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则害怕吃饭。”一位研究饮食紊乱的专家卡洛里·戴雷解释说。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但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对于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的孩子,他们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谈到饮食,简单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坏的”或过量运动以“燃烧脂肪”,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正在试图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
1994年发表在《饮食紊乱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报道,1——5年级的学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减肥。孤立无助的感觉和自卑会引起对食物的反感,但多数情况下,父母一方丑陋的体态或对别人胖瘦指指点点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并不总能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患饮食紊乱症。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吃饭时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最好找治疗饮食紊乱的专家寻求帮助。
温馨提示: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求知欲和上进心强的孩子,往往都是听话、主动,积极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纠正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妈妈,我得了全省特等奖!”电话里,儿子小光迫不及待地向温碧茹报喜。去年11月,小光参加了江苏省第19届金钥匙科技竞赛,当时是抱着体验比赛、锻炼能力的心态去的,没想到竟然得了大奖。温碧茹虽略感意外,却也十分高兴。记得比赛结束时,小光答题顺利,曾不无骄傲地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因为题目的范围太广了。”“积累”,确实,小光的积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记得他两三岁的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他对自己的影子着了迷,走路的时候也不放过,甚至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转上两个圈,边转边盯着影子看。发现了他的兴趣,温碧茹开始有意识地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等不同时间陪他一起看影子。
“光光的影子好长呀!”“咦,影子怎么变短了?”“影子怎么跑到前面来了?”……在温碧茹的提示下,他开始提问了:“妈妈,为什么影子会变?光光没有变呀。”温碧茹们找来了电筒,又拿来了他的各种玩具,开始玩起来。电筒忽远,忽近,从这边换到那边……渐渐地,他开始明白,“影子随着电筒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玩具和电筒之间的距离有关”。“太阳月亮和路灯就像电筒,光光和妈妈就像玩具,道理一样的,明白吗?”小光郑重地点点头。望着他那稚气的小脸,温碧茹笑了。
在小光出生的这11年里,他的点滴好奇心和求知欲,都会得到尽可能的满足: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立即回答;暂时回答不了的,和他一起查资料;鼓励他自己动手去探索,想做的实验,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来做……
因为喜欢,旅游时,博物馆、科技馆总是在温碧茹们的安排之内,人类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发达的科技,常常令他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因为喜欢,他在不满5岁时就买了电子积木。不久,他就能看着电路图,熟练地搭出各种电路,而且满嘴都是“电阻”、“电容”、“电动机”……还不停地缠着大人问这问那。因为喜欢,他在上小学以后,又买来了“化学世界”。他着迷了,每天对着他的宝贝,一个实验要做上好几次,直到材料耗尽。因为喜欢,温碧茹们家连续几年养蚕,每每为了桑叶不够而犯愁,而他却因此与昆虫零距离,知道了蚕是怎么进食的,什么是昆虫的变态……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如今他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最常思考的问题就是:“这是什么科学道理呢?”。而当他捧起《我们爱科学》、《科学探索者》、《原来如此》等科普书籍时,也总是如鱼得水,读得津津有味。也许,他并不能事事都想明白,书也还不能完全读懂,而温碧茹觉得,这份旺盛的求知欲却是更为可贵的东西,有了它,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他能读懂。
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链接: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有妈妈听我说当年我对儿子载说话能力有迟缓现象,无太大的焦虑,并且没有送他去任何教育机构做加强训练,表示不相信。
说真的,当我发现比我儿子小半岁朋友的儿子都会被唐诗,而我那"傻"儿子竟然还停留在说单字和用手比划示意时,心里的确有些"被比下去"的不是滋味,幸而这种"有点丢脸"的感觉停留于心的时间很短暂,因为我观察到儿子个性特谨慎,像坐小椅子时,别的孩子多半只要感觉到腿接触到椅凳边了,就会一屁股坐下,但我儿子却总还是要回头看上一眼,确定椅子真的就在身后才再慢慢坐下,因此他从未发生像其它孩子一样,有因为没坐着椅子而摔个四脚朝天的情形。至于说话部分,他虽然只会说几个单字,但那几个单字都发音特准,不似一些孩子语音含混,我就估量以他小心谨慎的个性看来,他应该不是不会说不能说,而是想要一出口就能说得准确说得好。果然当他到2岁半,开始一串串的说话,所出口之言不论是发音或用语都是既好又准确。
做母亲的之所以会担心孩子不能,往往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不了解,因此若想放下担忧心,就得多用心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至于我对孩子的语言培训,唯一做的就是从他还是小婴儿时,就坚持每天晚上念故事说故事给他听,还有跟他一起看绘本故事书。
作为一个有20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老教师来说,每年班上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属于特殊类型,这里的特殊类型不带有任何贬义,而是这些孩子还没能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压根他们就真的不想上学。
为什么说当孩子有一些特殊表现时,家长要当心,因为这么多年观察下来,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都与家长有关,或者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
一上课就要上厕所型的。这群孩子即使在课间刚上完厕所,但是只要上课铃响起来,他就要上厕所,在厕所摇摇晃晃十分钟,到班级坐下来安静下来十分钟,老师重点内容已经过去了。
孩子在班级没有一个好朋友,排除极少数优秀到没朋友的类型,此类孩子大部分性格孤僻、孤独、封闭自我。
摇头晃脑接话茬型的,有一类孩子在课堂上时刻处于摇头晃脑接话茬型的,老师的任何话他都能接话茬,反正合适不合适,对不对,先喊出来再说,而不少家长我们如果建议他们带着孩子去测试一下还是是否是注意力障碍(ADHD),家长就会说老师有问题,好吧!ADHD是注意力缺陷障碍,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真的需要家长耐心的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矫正。
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型的,现在老师留的作业,特别是小学时期都会要求家长签字,实质上也是希望家长在家对孩子有个督促,不少孩子就是坚决不能完成作业,这大部分是家长不上心,不关心。
只注重学习从不上体育课型,有一群孩子以女孩居多,从来不喜欢上体育课,这类孩子大多数受到家长的影响,把考试和学习看的太重要,从来无暇顾及体育课,而越是这样,孩子未来加速的能力越差。
这几种我们眼里的问题孩子,或多或少都与父母的引导有关,或者父母干脆对孩子不管不问有关,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心态,真的太可怕。
孩子的成长,从30多年前开始直到我退休,那些家长参与度高孩子,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的孩子也有很成功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真的不多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