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01-05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早慧孩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 有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是在5 岁以前开始阅读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 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因此, 在家庭和少儿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 首先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就是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 它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影响下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样, 我们认为,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 完成艰巨的阅读任务, 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学龄前儿童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或称敏感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的, 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所谓敏感期, 也称关键期, 是指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 学习起来很容易, 错过这个时期, 学习则发生困难, 甚至影响终生。例如: 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2 岁左右, 书写敏感期出现在3. 5 岁至4. 5岁时期, 阅读敏感期出现在4. 5 岁至5. 5 岁时期。所以,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6 岁前较6 岁后更容易学习阅读”。而在阅读过程中, 图书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因此, 培养阅读兴趣, 应从选择图书开始。

一、选择图书以孩子的需要为惟一原则

在关于学前儿童读物的调研中, 有这样一种结论: 从整体上看,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 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 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那么父母应怎样考虑孩子的需要呢?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图书。

要着重选择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强的图书。所谓形象性, 即书中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 使儿童感到亲切, 自然地受到感染、满足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例如: 儿童喜欢看动画片, 像《哪吒传奇》、《飞天小女警》都是儿童喜爱的动画片, 百看不厌。家长可以为其选择这样一些图书。当儿童在书中见到自己熟悉的形象和情节时, 必然会对图书发生兴趣, 于是阅读在兴趣的引导下, 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所谓直观性, 即选择色彩丰富、绚丽、对比强烈的图书, 因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图书画面很感兴趣。所谓故事性, 即挑选情节单纯、生动有趣、结构清晰、有头有尾的图书, 特别注意故事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 因为儿童喜欢故事性强的作品,有情节的图书在低幼图书中占绝对优势。我国的《西游记》,国外的《一千零一夜》及《列那狐的故事》等, 对儿童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选择图文并茂的图书。给儿童看的图书应具有语言简练、书中人物动作性强的特点, 书中的情节应主要依靠画面式动作来体现, 而不是过多地借助语言, 以便使儿童能够从画面的转移、动作的衔接中了解、认识图书的内容。

二、创设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

树立榜样。要孩子爱读书, 先要让他在读书之前爱上读书的气氛, 父母们要努力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气氛。父母首先要自己热爱阅读, 以自身读书的热情感染幼儿, 如果父母自己不看书, 把业余时间都耗费在电视机前或麻将桌上, 却要求孩子爱看书, 是难以做到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

创设和谐的阅读环境。父母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有趣、轻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如图书一定要放在伸手可及、取放自如的地方。阅读时让孩子姿势舒适, 不能让孩子产生拘谨、不适感。父母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空间专门供儿童阅读。一只灵巧的小书架、一小块漂亮的地毯、一个舒适的小沙发, 都会让孩子更加热爱阅读, 让阅读伴随孩子度过更多愉快的时光。

三、常带儿童去书店和少儿图书馆

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儿童去书店和少儿图书馆。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会令孩子兴奋不已。但是图书带回家,需要钱, 在这里可以让孩子学会取舍, 父母可以每次买一本书为限, 告诉孩子看完了再来买, 孩子为了得到更多心仪的图书, 回家后必定认真看书, 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经久不衰。而到少儿图书馆, 是去感受一种阅读文化, 将孩子拉进阅读世界的第一步, 从而引发他们阅读的动机。少儿图书馆是为孩子营造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情境, 引领孩子成为爱书人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然而, 一个温暖情境的组成, 不只是一个地点和一本书。人, 才是引导孩子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在图书馆的阅读情境中, 工作人员、同龄伙伴以及父母, 都可以成为孩子阅读的引导人, 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 引导孩子发问、讨论、思考, 进而引导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四、加强亲子共读

孩子的阅读与其说是一种掌握知识的过程, 不如说是与父母同玩的游戏过程。在阅读的同时, 孩子的第一需求(父母的爱) 若得不到满足, 在孩子看来, 这次阅读就是没有意思的、失败的游戏。父母应与孩子一起读书, 而不是扔一本书给孩子了事。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阅读离不开成人的朗读、讲解。在给孩子阅读图书时, 家长要注意语言不要平平淡淡, 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枯燥语言, 这样只能让孩子失去听故事、听诗歌的兴趣。因此, 父母最好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情感来朗读, 放慢语速, 尽量模仿故事中的各种角色的语气读, 不要为了应付孩子而敷衍了事, 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虽然多数家长已习惯采用亲子共读的方式, 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但有研究认为亲子共读与儿童的阅读兴趣之间虽存在着正相关, 但相关不显著。要想真正发挥亲子共读的效果, 还必须在一些方面下功夫。例如, 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晚饭后的20 分钟) 并持之以恒。再比如, 亲子共读更多的是母子共读, 而母亲的阅读兴趣往往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兴趣, 母亲往往对文学、艺术方面比较钟爱, 而对科学、健康方面比较薄弱(父亲一般比较擅长) 。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全方位的阅读兴趣, 父亲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亲子阅读中来。

五、让儿童时刻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永远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力, 为了让孩子时刻保持阅读的兴趣, 家长就应该经常提供一些方式, 让孩子体验成功。比如, 父母先把一篇小故事分成几个角色, 在讲完故事之后, 和孩子一道进行角色对话, 在家庭里演绎一台“小话剧”。这样不仅孩子的兴趣浓, 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再比如, 引导孩子把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讲给小朋友听。孩子在讲解的过程中, 不仅加深了印象, 更能在小朋友的赞美、羡慕中得到满足,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更加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们鼓励儿童阅读, 只因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只要有了兴趣, 就会热爱阅读, 就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 去发现另一个美丽缤纷的世界。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意识


导读: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规范学龄前儿童行为举止建议


当孩子从学步者向学龄前儿童过渡时,他们的攻击性常常会加强,因为这种攻击性是他们想要控制事物的表达。特别是男孩,他们对能够使他们感到威武有力的游戏和玩具特别着迷。而且,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前清楚,对事物的归属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就更容易与人冲突。不管是一个玩具的归属问题还是一个新近加入班级的孩子,都可能引发冲突。

这个年龄段的攻击性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当孩子扮演强有力的别动队员的角色时,他们一般都不会伤害他人。身体不触及对方那样地假扮打仗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阻止这种玩耍没有好处,很可能也是无法做到的。但是,一旦“肉搏”真的发生了,家长应该立即把孩子们分开。

3-4岁的孩子之所以互相扭打,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还未能控制他们的冲动。研究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难做到的就是控制他们的愤怒。他们可能知道应该“动口不动手”,但是在他们特别烦躁的时候他们就做不到这一点了。而且,学龄前儿童刚刚开始发展移性的感觉,他们不会自动想到一个玩伴会伤害他。

学龄前的儿童开始懂得话语象武器一样,也可以伤人。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说“你真笨”和“我不做你的朋友了”这类的话。一般而言,女孩的攻击性是通过话语来释放的,有些女孩就常常责骂她的洋娃娃并惩罚她们。

男孩的幻想常常集中于好人打坏人,而母亲总是忧心冲冲地想制止这些超级英雄。“我担心他们会把暴力看作乐趣”一个妈妈在提起她三岁的双胞胎时这样说。

防止这种打仗行为成瘾的一个办法是把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一至二个小时之内,并且只看有质量的节目。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很多小孩子的节目也包含了暴力。研究显示,经常观看这些节目会造成攻击性的增加。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很少提示严重的情感失控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伤害其他孩子,伤害小动物,或者不能在几分钟内平静下来,那就有必要去看儿科医生了。对于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偶尔出现的攻击性只表示了他们想要变的威武有力和富有能力,并且能控制他们周围的世界。

下列是一些帮助学龄前儿童学会合适行为举止的建议:

1、把幻想中的打仗与暴力区分开来。家长可以解释给孩子听玩具是用来演习的,而不是用来伤害他人的。如果其他小孩打他,鼓励他把情绪告诉一个成人,而不是还手。

2、强调威情与行动的差别。家长要告诉孩子感到愤怒是可以的,但不能伤害他人或者乱扔玩具。如果攻击性以嘲笑的形式出现,告诉孩子话语也会伤人感情。

3、预料失控的局面。告诉你的孩子要控制他们的冲动,摔跤可能不会造成大问题。但是,如果你的经验告诉你摔跤也能会升级到扭打,那么就要把孩子们分开,并且问他们“为什么我阻止你们呢?”如果他们不知道,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他们过于投入,有人会因此受到伤害。

4、在你的孩子平静下来后和他讨论问题。如果孩子们扭打起来,把他们分开,但是得等到你有机会单独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讨论打架问题。

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利弊有哪些


王先生在宝宝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教宝宝识字了。他和爱人时常督促宝宝识字、阅读,并定时检查学习效果,入学前检查的结果是宝宝认识了大约3000个汉字,并可以为客人表演古诗背诵。两人非常满意,也对宝宝的未来充满信心。结果过了几年他们发现自己想错了,宝宝并没有取得他们所预想的长足进步,甚至还不如入学时只识几百字的同学。同时,原本自信、开朗的宝宝也变得自卑、孤独起来。陈先生家的宝宝今年5岁了,那天她歪着头和爸爸一起看报纸,居然指着一个新闻标题熟练地读出“南京大学”四个字,爸爸非常惊讶,因为他从未教过宝宝“学”字。于是他在白纸上写了一个“学”字,宝宝果真就不认识了。爸爸很纳闷———她是怎么认识“南京大学”的呢?

一位妈妈介绍经验时说:“我的儿子今年7岁,他6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1600多个字了,平时除了看儿童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童话书以外,还看《十万个为什么》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小儿书。我没有强迫儿子看什么不看什么,只是引导他多看看民族的东西,少看些没有精神实质的动画片。除此之外,我非常注意利用街上各种各样的广告牌、商店招牌、单位名牌等帮助儿子识字,其实有很多字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在街上认识的。”

国外如何让学龄前儿童学理财


国外如何让学龄前儿童学理财

儿童的理财教育让很多国内的父母头疼,请看看英美国家是如何做的。

美国:号召孩子从小储蓄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同时也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通过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每年会参加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此外,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者捐赠,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学校也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其中捐赠免税的理论也在课程中体现。

英国:储蓄理财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英国儿童事务官员表示,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据介绍,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

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犹太人讲究节俭,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犹太人的理财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钱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

学龄前儿童必须有的10个好习惯


导读: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这时候,是该父母放开手,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的,好行为,还得趁早培养!

十个好习惯,父母要培养

1.按时就寝。睡前可为孩子说说床边故事,或是温馨的对话。最晚不宜超过晚上10点噢!

2.按时起床不赖床。早睡是关键!学龄前的孩子,每天至少要睡8至10小时。

3.一起床就摺被。趁早教孩子摺被,否则以后他会变成大小姐、大少爷,被褥永远乱糟糟。先把被子抖开,对角摺起、抖一抖、再对角摺一摺就完成!

4.自己刷牙洗脸。挽起衣袖,慢慢刷,让每一颗牙齿都刷到。一天至少要刷两次牙(起床后、睡觉前),吃完东西要漱口。刚开始,可由爸爸或妈妈陪着刷,观察孩子刷牙是否正确。

5.自己穿脱衣裤。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扣扣子、拉拉链,训练手指灵活度。

6.自己穿脱鞋子。

7.自己擦屁股。就算开始会把小手弄脏,也没关系!

8.饭前要洗手。先拉起袖子,再进行洗手五步骤:湿、搓、冲、捧、擦;擦完的纸巾要揉得小小的,再丢进垃圾桶。

9.收纳自己的物品。物品可分四类:文具、玩具、书籍、衣服。记得要固定区块,让孩子养成随时整理、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10.自己备妥书包。孩子常忘记东西?那是因为没有养成自己清点用品并收书包的习惯。叮咛孩子主动完成功课,之后自己备妥明天要带的物品,收进书包。

家长要则:(1)尽早开始(2)以身作则(3)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循序渐进累积好习惯(4)多鼓励与赞美(5)活动故事化、游戏化.

喜欢《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孩阅读兴趣怎么培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