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依稀记得她出生时的模样,我的眼里泛着泪光,虽然她长得不是和我很像,但是朋友都说她比我漂亮。”
借用这首李宗盛的“希望”道出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心声。想必每个为人父母者谈起自己的孩子,想起孩子那黑白分明亮亮的眼睛,总能触及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总结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非三言两语能表述完。
在我的育儿经验中有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今年的元宵节,我和老公兴致勃勃的带着全家去苏州金鸡湖边看灯会。正当我们陶醉在湖光异彩,灯会“火树银花”的美丽景致中时,孩子却哭闹着要离开,当时我很生气,心想:爸爸妈妈大老远带你过来就是让你多长长见识,这么好的景致怎么不懂得欣赏?可是当我气呼呼的蹲下来给女儿擦眼泪的时候,满眼看见的是大人们的屁股和大腿,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孩子哭闹的原因。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者是日常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我们预期的有偏差时,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可能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工作越来越忙,等我忙完了,也很疲倦了,再陪女儿时,要不就是她没兴致了,要不就是我心不在焉的陪伴,让她感到失望。这个时候孩子会说“妈妈,我最喜欢你陪我玩了。”我发现女儿说“陪我玩”实际是个信号:妈妈,你在这方面没有满足我。我们的孩子用他们天生的智慧,在提醒我们去察觉自己,去关注孩子。
关键词二:学习做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将知识的学习慢慢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爬楼梯的时候,数数“一二三”;给孩子吃水果的时候,告诉她苹果是圆圆的,香蕉是弯弯的;跟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告诉她“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可孩子就是本“十万个为什么”,可能你刚回答了她一个为什么,另一个为什么就又冒出来了。其实回答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要不是女儿的提问,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去想西瓜为什么外面是绿色的而里面却是红色的;红花叫“redflower”,黄花叫“yellowflower”,那七色花叫什么呢?
关键词三: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平时逛超市的时候,我们总记得买点奶奶需要的东西,爷爷喜欢的糕点,太爷爷太奶奶能吃得动的食物,长而久之,孩子也知道惦记着家里的老人,还跟别人说这是“孔融让梨”!
关键词四:表扬VS批评。
不管在人前还是人后,只要孩子做了什么让我惊喜的事情我总是毫不吝啬地表扬她,这通常能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并且越来越自信。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表情喜悦,绝不能给他一种被敷衍的感觉,孩子才能得到满足。
一个从小只接受过表扬的人是脆弱的,是不足以面对社会中的狂风暴雨的,所以,如果孩子做错了,我一定会批评她,但“批评”是我做得最不好的。我这个人脾气急,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甚至动手打过她,看着她用受伤、不解的眼神望着我时,我意识到,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我也会跟孩子道歉,告诉她妈妈的态度不对,妈妈打她也不对,但同时也会批评她做错的事,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
关键词五:60分。
在我的育儿生活中,我在努力地做一个60分的妈妈。我在一本杂志中读到:“60分的父母”既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关爱与支持,又懂得给自己和孩子“留有余地”,懂得滑万无一失的照料;“60分的父母”知道,“笑”当然好,但“哭”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没有必要太苛求自己将孩子照料得十全十美,孩子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自己的平衡机制。“60分的父母”并非忽略孩子,而是对孩子一定程度上的放手,这也是对成人自己的必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身心健康地去帮助孩子,做孩子的“支持者”。
养育孩子是一份长期的事业,父母的使命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健康的成长环境!
妈妈去接絮絮的时候,絮絮采了路边的一些野花送给我,并对我说:“妈妈,你回去要跟爸爸说你的宝宝送给你的礼物啊!”晚上睡觉前,妈妈和絮絮闹着玩。我轻轻的拧一下她身上的某个地方,然后赶紧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絮絮防不胜防,然后就大声说:“妈妈,你干什么啊?你怎么这么淘气啊?”(这些话估计是在学校学的)
吃饭时,絮絮突然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说:“妈妈,你们暂停一下,我要跟你们说个事?”我们都配合着她放下筷子,但是嘴巴还在嚼着,她还不满意:“要闭上嘴巴!你们不闭上嘴巴,我怎么说啊?”妈妈着急吃饭,想让她快点,于是说:“就你自己没闭嘴吧了!”絮絮立刻反驳:“我在说事呢!怎么闭嘴吧啊!”也是哈,小家伙反应的够快的!
饭后,爸爸用电脑。妈妈就把絮絮的刚才“闭嘴吧”的事儿在本上记下来。絮絮挤到桌子前,问:“妈妈,你在干嘛?”我告诉她在给她写日记,并读给她听。她笑了,抢过笔说:“XXX(我的名字),我要给你写日记!”然后就在本上“画”起来。边“画”边问我:“妈妈,刚才吃饭的时候,你说什么啦?”妈妈说:“不知道啊,我忘了!”小家伙低下头不再问我。过了一会儿,她就开始喊:“妈妈,你来看看,我写好了。”我凑过去:“你写的什么啊?”宝贝学着我的样子,指着她的“字”,一顿一顿的说:“吃饭的时候,妈妈笑啦!”“妈妈为什么笑啊?”“因为我说‘闭嘴吧’啊!”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家庭及社会。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孩子那里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的纯真像白纸一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压力好大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勉!
我一直觉得这个时代是需要智慧去创造的,正确的培养孩子阅读需要从小抓起。父母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孩子肯定也会耳濡目染。馨爸是比较爱看经济方面的书籍,而我偏向于情感和育儿方面的书籍。在家的时候,我也习惯性的在床头放上几本书。这几天苏州一直阴雨不断,和小温馨宅家亲近书本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给她讲一讲书本里的故事,我用心的读,她认真的听,为她营造一个阅读的世界!
个人觉得给一两岁的孩子读书还是挑选图文并茂的那种。小温馨对书是比较挑剔的,看到满满都是字没有一点图片的书籍看一次就不会再去翻了。给她买了一套小熊绘本,拿起来就看。小温馨对环境不挑剔,不管是在客厅还是在卧室,书放哪里她就会主动的跑去翻开来看。从绘本里小温馨也学会了自己尿尿,我经常会跟她说:小熊能自己尿尿了,小老鼠能自己尿尿了,大家都会自己尿尿了,那么宝贝要不要也和它们学习呀?
每次说完,小温馨都会回答:好!现如今,小温馨通过绘本学到了更多的本领。她看到书上大象独自学习怎么穿短裤,会示意的指给我看。有一天早上她刚起床,我准备给她穿鞋子。她突然对着我说:不要,不要。一开始我以为她是不要穿鞋子,可是后来她从我手上夺走了鞋子,然后轻轻放在地上。一只手扶着我,将右脚抬起。我一看,原来小温馨是想学着自己穿鞋子了。虽然她独自穿鞋子的时间可能很长,可只要我们耐心一点多给她一些鼓励,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总有一天,她一定可以自己穿上鞋子!
昨天我们带小温馨去苏州的凤凰书城了,当我看到许多家长坐在某个角落,拿着书声情并茂地为孩子读着感慨万千。当然,我更多的是羡慕和向往。读书馆里的书太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小温馨看到一摞摞书层层叠放着也用小手去摸摸,看样子十分好奇呀!我来到亲子阅读区,开始寻找适合小温馨阅读的书籍。我认为选择一本好书是很关键,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兴趣,同时也是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读的。在图书管里,有一个孩子大概五六岁,他想看科幻方面的书籍,而他的爸爸偏不同意他看,觉得读这本书是没用的。强逼着他看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书籍。可最后孩子嘟囔着嘴巴,什么都看不进去。这样一来,孩子在我们的逼迫下失去了对读书原本应有的热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我和小温馨一起挑选了几本书,然后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小温馨才二十多个月,她虽然小,可是她特别喜欢那些小图像,模型,水果等。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还那么小懂什么呀!可我不觉得小温馨什么都不懂,相反的她可什么都知道呢!比如,书上有许多的水果,我问她:宝贝,哪一个是苹果呀?她小手指着又大又红的苹果说:这儿!我又问:宝贝,哪一个是小猴子呀?她又兴奋不已得指出来告诉你:喏,这里!所有小动物的名称都能答对哦,太棒了!
所以,别再认为孩子小就没有辨别能力了。他们要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所以每天晚上睡觉前,小温馨都会主动得拿一本书给我,希望我读给她听。但现在小温馨的书基本图像多,所以更多的是我和她一起探讨,我问她回答,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小温馨的思考和想象力,在一问一答的频率中,她能接受更多的知识,享受读书的乐趣!在孩子生活的区域我都会尽量摆放一些书本,最主要的是让小温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她看到书的位置都会主动得去看。
有时候给小温馨讲完一遍故事,可她还不满足依然还想继续听。此刻,对家长来说耐心很重要。千万不要去嫌孩子麻烦,就拒绝孩子的要求。在和小温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她每一次的改变。小温馨有时候喜欢重复性的做一件事,可能在我们大人眼中会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表现,甚至会觉得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其实幼儿重复性的做某件事都是自发的独立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有人曾说: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家里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多看书,多学习,带孩子去读书馆陪读,让孩子从小熏陶着父母的学习精神,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不读书的心灵是荒芜的土地,读书,会让人得到一双飞翔的翅膀,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最终会获得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让我们正确的引导孩子,为他们营造一个阅读的世界吧!
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女人,依旧从容生活,这多半是因为她内心积蓄着巨大的能量,而这能量源头,和她有什么样的父母分不开。今天,我们来探寻朴槿惠是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的?
小时候,因为父亲身份特殊,非常忙碌,所以养育孩子的重任,都落在母亲陆英修女士身上。
她说:从小母亲就对我们耳提面命,不可以向别人炫耀你所拥有的东西。
下着大雨的坏天气,秘书建议开车送她去学校。母亲却坚定地看着她,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去”。于是她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踩着雨去了学校,虽然被淋湿了,但到了学校发现同学们都在挤衣服上的水,自己也得以和他们打成一片,那种感觉也很好。
母亲一直希望她懂得,她没有特别之处,也需要靠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有亲戚从美国给孩子们带回一个玩具,她们姐弟几个高兴地玩了一天。但母亲却有些忧心:拥有别人没有的贵重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并无益处,即使没有那种玩具,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大片可以尽情玩耍的院子。
要是别人知道我们家没有玩具,那因为孩子父亲的身份,就会有很多人送玩具来。
贵重的文具也是一样,当孩子们很想带到学校去,她却说“你现在用的已经很好了,需要带一个其他人都没有的东西去吗?
搬进了青瓦台后,家里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其他孩子羡慕的特别东西,日子过得非常简朴。
作为母亲,她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即便父亲位高权重,你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要从青瓦台回到一个寻常人家。
或许,母亲教诲她的,位于高处时的低调与谦逊,成为她身处低处时的尊严与坦然。
母亲非常注重尊敬他人,孩子们跟她说话,她总是认真听取。如果孩子帮家里做了什么事,甚至只是递上一只水果,她也会用目光表达欣慰和赞许。
她的母亲是个让孩子们感到骄傲的女人,在孩子心目中,“母亲什么都会”。
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包办了几乎所有家事,而且亲力亲为。孩子们很少能看到睡觉中的母亲。秋天晒着辣椒和白菜帮,冬天搬臭臭的大酱块,亲手种着各种蔬菜……
孩子们睡觉时,她在记账,给远方的丈夫写信。孩子们还没起床时,她已经在厨房忙碌。
朴槿惠曾在访谈中被问道:“家里需要男人的时候,怎么办呢?”
她第一反应是,不自觉地反问自己:有什么事是需要男人帮忙的。
她印象当中,母亲无所不能。破旧的东西到母亲手里就能焕然一新。
所以,家里的事朴槿惠也都能做得来,“换灯泡、修坏掉的门把手,只要有工具箱,任何坏的东西都能轻易修好。”
父亲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母亲尽力弥补这种空缺。她让孩子们给父亲写信,有回信的时候,就在睡前念给他们听。她告诉孩子们,父亲是多么爱他们,也讲起年轻时的相爱故事,孩子们常常带着这满满的爱进入梦乡。
每个孩子对母亲有一种本能亲近和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和行为才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从朴槿惠在传记中的描述,能看到这样一位母亲:
她温和谦逊,内心坚强,她勤劳能干,懂得持家。她善解人意,很有主见。她为家庭付出但毫无怨言,她给每个家庭成员都付出了满满的爱,让孩子们觉得有妈妈在,就可以安心。
她对孩子严厉,但在孩子面前情绪稳定,从不乱发脾气。
她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从不打击和挖苦。
她为孩子的长远考虑,从不娇惯宠溺。
她教育孩子低调谦逊,不炫耀不傲气,考虑别人的感受。
她为孩子经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引导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立足。
她想办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父亲虽然经常不在身边,但依然非常爱他们。
我们都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得到超乎寻常的关照时,不至于迷失,遭遇前所未有的迫害时,也不至于消沉。能站得了高处,也能守得住低处,宠辱不惊。
而孩子能否成为这样的人,恰恰取决于父母,尤其是母亲。
朴槿惠曾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有人说,她非常像自己的母亲。我们身上的行为与性格,多少都有来自母亲的影响。
所以,从妈妈的身上,就能看到孩子的未来。那些内心充满爱和能量的母亲,才能养育出身心健康,抗压力强的孩子。
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保持童真,残酷的一面等他长大了以后再去面对,所以总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美好,阻隔残酷。可也有的爸爸妈妈忧虑,如果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完美世界,等他遇到黑暗残酷的事情时,不仅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还很有可能精神世界坍塌。相信很多人对于“该不该让小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恶的一面?”这个问题都很纠结。
“假如你去摸火,
火焰灼痛你的手指,
这种体验将使你
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
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希望虚伪、懦弱、
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
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
就感到切肤的疼痛,
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世间有黑暗,但要相信暗夜中有光
其实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看见本身是不可避免的,看到之后要懂得分辨是非,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成长必然伴随着伤痛,让孩子接触到生活中的谎言、背叛、分别、伤害,并且引导他坦然面对,让这些真实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保护。
如果你避免孩子看到欺骗的存在,他就会付出被践踏的真心;如果你避免孩子看到暴力的残酷,他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你避免孩子看到丑恶的现实,他就不会逃避这些苦痛;如果你避免孩子看到死亡的可怕,他就会漠视自己的生命。你不需要主动让孩子看到什么,只是看到的时候不遮掩不美化,真真实实的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就足够了。
当有一天你需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世界的不美好,其实是为了让他珍惜所能遇到的美好。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有3个标准:
1,孩子是否能理解
2,孩子的情绪是否受影响
3,孩子的安全是否受到威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承受各种真相的能力和大人是有区别的。如果孩子无法理解,我们说再多也不具有意义。如果孩子的年龄是无法理解的,那就是不应该说的话。关于理解和不理解每个孩子都不同,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而异,不可能有统一情况需要爸爸妈妈注意沟通和观察。
如果你说的话,会造成孩子巨大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并且你暂时没有办法消除那请慎重,可能那些事情孩子还接受不了。孩子的恐惧不会因为父母的看不见就不存在,更不会因为父母告诉他们“别怕”就消失。告诉一个狂喊害怕的人别怕,就跟对一个在你面前疼得满地打滚的人说“你不疼”一样,特别残忍。
如果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那有的话就必须得说,当然安全教育一样是有技巧的。要注意不能吓唬孩子,应该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会让自己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孩子内心深处的坚强和勇敢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爱和责任感滋养出来的,当他有了想要保护的人和事,自然就会坚强勇敢起来。
整理了行为习惯:给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果让孩子选择看书还是看电视,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看电视。因为电视上的节目都是有声有色的,同时内容多样,还有专门给孩子看的节目,所以电视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那么,让孩子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
一、孩子看电视的利与弊
1.孩子看电视的好处
孩子看电视的好处之一是能够让孩子减轻压力,使身心得到舒展。如果家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也可以通过看电视来打发时间;有时在看电视的时候,孩子还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2.孩子看电视的弊端
孩子看电视的弊端是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同时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并不适合孩子,如果孩子看了不恰当的节目会让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让他缺乏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从而使亲情淡化。
二、孩子看电视要注意什么
1.时间不宜过长
小孩子长时间看电视,除了对视力不好,同时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发育。所以每天允许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能够控制在1小时以内,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同时,还要做到每观看半小时就让眼睛休息十分钟。
2.内容要经过筛选
孩子可以看电视,但是爸爸妈妈要事先把关节目内容。由于一些节目比较暴力、恐怖,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是给孩子选一个适合的节目看。??
3.音量不宜过高
孩子看电视要注意音量不要调得太高,不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听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4.吃饭不宜看电视
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一心两用会影响孩子的吸收消化,孩子不专注吃饭还会让孩子噎到,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给孩子看电视有利有弊,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看电视,但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有一天,我带着他在姑姑家玩。大家喝可乐。他举着杯子喝了一会,还剩着小半杯。我在和大家说话,他也端着杯子走过来,然后,很突然地,他掀起我的衣服,将小半杯可乐猛地泼进我的衣服里……
对于他这样的举动,我的好奇心甚于怒气。于是平静地将他拉到一边,问:“你刚才把妈妈的衣服泼湿了,妈妈很不舒服,这样的行为不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有些抱歉地说:“因为我喝不掉了。”
可能以他的逻辑,“分配”给他的可乐,他一定要喝掉,喝不掉,要倒了,那也倒给最爱的人——妈妈。
我随后告诉他,喝不掉可以剩着,但不可以这样处理了。他点头说知道了。
今天晚上,他和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我们家都有一个习惯,会在餐桌上放一个环保垃圾盒,装骨头等餐桌垃圾。**嘴里哼哼着曲子,忽然将那个装了一点垃圾的盒子猛一拍。盒子翻倒了,里边的垃圾全部洒在了餐桌和地板上。
我觉得他是故意捣乱,板起了脸。还拿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
但过后又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于是道歉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刚才那样弄翻垃圾盒,妈妈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你看垃圾弄得到处都是了。”
**向我解释说:“我的肚子里有一个声音说,那是个方向盘,我就开方向盘,就是那样,拍一下,汽车就呜地开动了……”
他这番话说得有点怪。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正在脑海中模拟开汽车。而那个垃圾盒是他模拟的方向盘,他拍那个垃圾盒是表示他正在转动方向盘。
我真的没想到,孩子的头脑中,会有如此的思绪流过。他们的一切行为与举动,都有他们的理由。当然,他们这些理由,未免可笑。可是,真实的是,他们并没有故意使坏的本意。
靠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低头倾听,倾听;要耐心,再耐心。我这样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