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还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他这时候是高兴还是难受?是饿了还是饱了?不要着急,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可以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来表达一切。只要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就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表情:懒洋洋
密码:我吃饱了
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是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动作:喊叫
密码:烦恼
不到1岁大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闹表达自己的烦恼。大人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是给点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安静下来。
表情:严肃
密码:缺铁
宝宝笑得很少,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多半是体内缺铁所造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连续一个星期给宝宝补铁,很快,他严肃的表情会逐步消失,代之以灿烂的笑容。
表情:笑
密码:兴奋愉快
这表示他很开心。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你充满爱心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安心,笑得更灿烂。
表情:爱理不理
密码: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宝宝的眼光变得发散,还时不时地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睬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表情:瘪嘴
密码:提出要求孩子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委屈,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当父母有经验后就会知道孩子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要求。至于孩子是肚子饿了要吃奶,或尿布湿了要人换,还是寂寞了要人逗,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了。
表情:小脸通红
密码:大便前兆
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这是明显的内急反应,得赶紧带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着收拾孩子的排泄物了!
表情:哭
密码:锻炼身体
当宝宝的哭声抑扬顿错,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不必担忧。那只是宝宝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
表情:吮手指、吐气泡
密码:别理我
大多数宝宝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什么的。这时的孩子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所以,妈妈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
动作:乱塞东西
密码:长牙痛苦
当宝宝处于长牙期时,跟以往不一样的动作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嘴巴,乱咬乱啃,不给就大闹,直到牙长齐之后才会停止。可以给宝宝吃一些饼干,这些食品可以帮助孩子长牙,而且也很安全。
表情:眼神无光
密码:疾病先兆
健康的宝宝眼睛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的。若发现你的孩子最近眼睛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孩子去看大夫,千万不要迟疑!
表情:噘嘴、咧嘴
密码:我要嘘嘘
在每次小便之前,宝宝通常会出现咧嘴或是上唇紧含下唇的表情。当宝宝出现这种表情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把把小便,或是检查他的纸尿裤是不是应该换了。
动作:吮吸
密码:我饿了
喂食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小脸再次转向妈妈,小手抓住妈妈不放。当你用手指一碰他的面颊或嘴角,他便马上把头转向你,张开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寻找食物的样子,嘴里还做着吸吮的动作,这就说明孩子又饿了。赶紧给宝宝喂吃的吧!
如果宝宝身边出现了陌生人,同时你不在旁边的话,他肯定会大喊大叫想叫你过来,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很多爸爸妈妈会感到疑惑,之前宝宝一直都好好地,刚刚出生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他,一点都不会哭闹,为什么现在突然间就变得这样了呢?
孩子出现恐惧的状态是有原因的,作为一个成长阶段必要的过程,孩子的恐惧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缓解孩子的恐惧,但是不能保证它不出现。
对周围事物的未知导致孩子会有恐惧感,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恐惧感太强,对孩子的成长或者生活造成影响的话,爸爸妈妈就要多注意了,一定要第一时间缓解他的恐惧。
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变得恐惧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1、宝宝的恐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会东摸摸西看看同时一直会显得非常兴奋。
但如果爸爸妈妈忙不过来,找一个保姆来照顾他的话,他就会显得非常排斥,甚至当生人靠近一点点的时候他的反应都会很大。一般来说,爸爸妈妈的其中一个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一旦离开视线他也是不干的。
2、宝宝产生恐惧的时间
在7到9个月时,孩子的心中会慢慢产生恐惧,尤其是看到一些陌生东西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在孩子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害怕。比方说保姆或者是一个之前从来没有来过的亲戚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会尖叫会哭泣。这种害怕,我们把它叫做“奇怪焦虑”。
另外,如果你把孩子交由别的人照顾一会儿,他也会特别害怕你的离开,就算是现在照顾他的人是比较熟悉的人,这种“害怕”也同样会有。
3、宝宝产生恐惧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7到9个月孩子会产生恐惧呢?一些调查认为当孩子开始感到恐惧是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对他知道或者熟悉的东西和不知道的事物进行比较。
随着孩子知道越来越多的东西,孩子面对陌生事物的恐惧也会随之变大。其实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很简单,在孩子学会分辨熟悉和不熟悉事物的区别时,恐惧就产生了。
有的人会觉得恐惧是一种“生物机制”,在看到不熟悉的事物时,出现恐惧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行为,因为陌生的事物总归会是有一些潜在的威胁。所以,无论怎么样,这都是一个很正常的成长过程。
4、缓解宝宝恐惧的方法
当孩子到了一个新环境或者见到了陌生人你应该待在他的身边;
跟孩子说明,这个陌生人是没有危险的。在你和“陌生人”打招呼时,最好是朝他微笑,同时要友善一些,孩子看到之后,也会慢慢减少恐惧;
给宝宝一些时间来熟悉新的环境和陌生人;
在宝宝觉得恐惧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来安慰他;
鼓励想要和他相处的人靠近的慢一点温柔一点,让孩子一点点适应;
如果宝宝实在害怕陌生人的话,也没关系,你可以下次再试试。
每个宝宝从出生开始即显现不同的特性,直到长大呈现不同的人格物质。这些特性的养成,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质,有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是否成为一个快乐的宝宝,还要视他是否处在足以令人快乐的环境。
婴儿是否能了解大人的行为
专家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看起来傻傻呆呆的。事实上,曾有研究显示,让刚出生的宝宝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心跳、声音,比较能让宝宝安静,这是因为听力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发育,胎儿对周遭的环境已逐渐反应。等到宝宝出生后,虽然他不能明白大人讲话的意思,但从音调、表情、动作,就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及对宝宝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哭
使宝宝哭的原因很多,包括尿布湿了,肚子饿了、生病、要和人一起玩、周围环境让他不便服了需要引起注意等。宝宝哭闹,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宝宝借着哭闹的动作,测试大人的反应,以确定周围环境是温暖的或是冷漠的,以及自己的角色是否重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赖感。
有一些人认为,不要每次在小孩哭闹时都抱他,以免使他有依赖感。这是传统的想法,也是以大人的立场为出发点,因为他们须为生活奔波劳苦,没有时间、精神置于照顾小孩身上,所以希望小孩好带、不干扰生活。
小宝宝眼睛不能看得太远,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能见度大概只有大人抱起来,宝宝与大人的脸的距离,所以抱着小孩时,互动、刺激都比较多。小宝宝是能够感受到大人的情绪的,有些大人虽然在照顾他,但是很烦躁,讲话的表情、抱的感觉,都会让小宝宝感到不舒服,也就很容易哭。一个经常被注意、被疼爱的宝宝,是比较不会哭的。
所以大人在面对宝宝哭闹时,要查明原因,不要不理他。抱小孩,是亲子互动中最让宝宝及母亲愉快的经验。
另外宝宝哭闹常常也与缺乏安全感有关。一般来说,宝宝在四到五个月后开始会怕生,一岁多以后会害怕与熟悉的人分开,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形。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特性,在宝宝四到五个月在后,昼夜周期较稳定,作息较为正常,即想要将宝宝托给别人,自己重回职声,不巧此时的宝宝开始会怕生,产生适应上的困难。而有些母亲则在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做这样的选择,使宝宝产生很强烈的分离焦虑。
宝宝为什么喜欢笑
有一种说话,认为宝宝的笑,只是面部神经肌肉的反应,意义不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般来说,宝宝在五到六个星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微笑的反应。如果是平时与大人玩耍时的笑,例如,他知道听到声音后,母亲就会走过来,在他听到声音后就会笑,这表示对周围环境的愉快反应,而不只是单纯的肌肉神经运动。
宝宝很喜欢与大人玩耍、被大人逗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感情的互动。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饮食外,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种养分。逗宝宝的方法很多,例如用手在宝宝的肚子上抓痒,或是用纸或毛巾将自己的脸遮住再打开的躲猫猫游戏,都会逗得宝宝很开心。
想要拥有快乐的宝宝,一定要常和宝宝一起玩,爹妈要享受和宝宝一起玩的经验。在愉快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如果他是内向的孩子,也是正面情绪较多,较不会退缩的小孩。
宝宝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宝宝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学习,有些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学习认识字卡。其实学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还包括有社交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听音乐等全方位的学习,比较小的宝宝,借由发出什么信息,大人才会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大人对他发出的信息没有反应,宝宝就无法得知该如何表示,外界不会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学习机会就被剥夺了。
另外赞美与鼓励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建立宝宝的自信。但方法要得当。例如,曾有位母亲表示,她平常都是以半成品鼓励的方式教育小孩,但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方法不管用了,因为她的小孩对玩具的需求愈来愈大,后来甚至连电动小汽车都无法满足他。
其实给宝宝鼓励,不一定要用物质,如果与宝宝关系亲密,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一个赞许的表情,都能使宝宝得到很大的满足。
另外有一种说法为不可以赞美宝宝,也不可以说宝宝不好。这又是别一个传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可能源于古时候医药不发达,以为随便称赞小孩可爱、长得漂亮或是说他很胖,会有不好的后果,可能千万身体不健康。从医学的观点,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本来就很容易互相传染疾病。要避免生病,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而且家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人认为时常赞美小孩,会将他宠坏,将疼爱放在心里就好。其实疼爱要说出来,要让宝宝接收到赞美与肯定。而如果担心会宠坏小孩,父母就要将规则定得很清楚,虽然现代社会,许多父母已与孩子打成一片,如同朋友一般,但是父母角色仍很重要。他们是朋友、导航者,也是定规则的人。
如今对孩子的期许,很乖和老实已不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有活力和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所以赞美与肯定,是宝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宝宝学说话由与大人互动开始
宝宝学说话,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则从很短的短句开始。先会讲单字的宝宝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早。而这些单字与短句往往与日常生活有关,它们大多是一些动词,例如吃、走、玩、不要等生活用语。
宝宝会讲话,一般是指有意义的发声。他们在学会讲某个字前,一定都是先听懂它,才逐渐会使用。当大人与宝宝一起玩时,通常都是语言和动作并用,久而久之,他们无形中就会学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如果希望宝宝早点开口说话,预备动作很重要。俗话说:生一个小孩后,要讲三年的呆话。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父母亲在自言自语,但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才能对宝宝的语言学习有助益。
宝宝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帮助宝宝建立自信,第一步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避免说一些恐吓的话,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不乖或成绩不好时不爱他,而是应该管教他。
这样的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明白,但这样的话仍然很容易脱口而出。使得孩子以为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如此会减低他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一个范围,但如果在年细时期给予足够的显示,文化刺激度不够的孩子,在语言、认识的发展上都较迟缓。所以不仅应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亲子互动,也应注意互动的品质。良好互动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整体学习上极为重要,也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宠物死亡,或者遭遇其他意外事件的时候,不要因为害怕吓着宝贝而将宝贝目睹的死亡描述成睡眠,这样会让宝贝将睡眠与死亡等同起来,从而害怕上床睡觉。避免让宝贝独自一人待在某个地方,这样会使他缺乏安全感。尝试告诉宝贝他们恐惧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比如,宝贝觉得床底下有怪物,那就用灯照着床底下,搂着他一起去查看一番,多尝试几次,宝贝就会明白这样的恐惧毫无道理。但是如果宝贝十分恐惧,不要强迫宝贝做这样的事情。
宝贝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往往有恐惧心理,这时父母不要嘲笑、忽视宝贝的恐惧行为,给予宝贝足够的心理安慰,并想方设法让他确信没有人会伤害到他。当宝宝遇到如下的情况时,父母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
宠物死亡,或者遭遇其他意外事件的时候,不要因为害怕吓着宝贝而将宝贝目睹的死亡描述成睡眠,这样会让宝贝将睡眠与死亡等同起来,从而害怕上床睡觉。避免让宝贝独自一人待在某个地方,这样会使他缺乏安全感。尝试告诉宝贝他们恐惧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比如,宝贝觉得床底下有怪物,那就用灯照着床底下,搂着他一起去查看一番,多尝试几次,宝贝就会明白这样的恐惧毫无道理。但是如果宝贝十分恐惧,不要强迫宝贝做这样的事情。
寻找一些能够帮助宝贝入睡的常规方法。比如给宝贝开一盏小灯,开着门,让他最喜欢的玩具、依恋的小毯子陪他入睡,给宝贝放一些比较轻松柔和的音乐或他喜爱听的故事,带宝贝去商店买一些他认为可以驱除怪物的物件等等。寻找一些有创意的驱逐恐惧的方法。比如,告诉宝贝,当他梦见怪物的时候,可以想像一些怪物的克星,比如仙女、魔幻师等来帮助他驱除怪物。留在宝贝的房间,陪伴宝贝直到他入睡。选择一些主人公战胜怪物与鬼魂的书籍让宝贝阅读。这样可以让他尝试想像像主人公一样去战胜怪物,增加他战胜恐惧的经验与信心。
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一旦宝贝被心中的恐惧所左右,妈咪可以给宝贝喝点饮料,吃点小点心,帮助他摆脱他感觉恐惧的事物。宝贝与陌生人交往时,妈咪一定要陪伴在左右。对于那些面目狰狞,看起来不太友善的陌生人,最好对他们敬而远之。即便是父母的好朋友,也要给宝贝足够的时间熟悉他们。当宝贝不熟悉他们时,不要强迫宝贝与他们交流。
做妈妈们的都知道,宝宝经常会害怕。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小动物、怕一个人呆在黑屋子里,或者恰恰相反,害怕和一堆人在一起。可让妈妈们烦恼的是该怎么知道孩子到底怕什么?怎样帮助自己的宝宝战胜内心的小小恐惧呢?
Hers感官:用宝宝的眼睛看世界,用宝宝的耳朵听世界,用宝宝的感觉感受世界吧!
TIPS:对害怕宝宝的四原则
原则1:永远不要用“大灰狼”之类的来吓唬孩子
原则2: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对话
原则3:鼓励孩子战胜可怕的场景
原则4:与孩子聊天,尽量回答他的所有问题
◆怕生人
恐怖时分:当生人出现,宝宝哇哇地哭了……
及时处方:不是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
宝宝感受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在与生人交往过后,宝贝会变得爱哭,不安。梦里会抽搐,无缘由地呜咽,哭泣。孩子的眼睛里的这些陌生人,对他来说,都是巨人!回想一下,在你童年的时候你是怎样理解那些成年人的,他们对你来说有多高大?毫不奇怪,宝宝会害怕。
妈妈呵护行动
首先,要考虑到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想睡觉——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如果他想吃东西——喂他吃些东西。不是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同时,抱着他,或者领着他。不要让其他人抱他。只有和妈妈在一起,宝宝才感觉到安全。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会愉快而平静。你要留意他们对所有新事物的反应!更多地向宝贝讲解,告诉他这个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她家也有一个小朋友可以和宝宝你一起玩!那样的话,他们会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的人与事物,不会发展成为惊慌失措、或不可抑制的恐惧。
◆怕黑
恐怖时分:当黑夜降临,他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及时处方:让孩子能够自己调节灯的开关
宝宝感受
就在你让宝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他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你开始回想:是不是有谁吓过孩子,是不是有谁讲过恐怖故事?是的,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怕黑的原因。要知道,即使对我们大人来讲,被黑暗笼罩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呦。
妈妈呵护行动
不要因为孩子怕黑就教训他,也不能嘲笑他,不能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他自我封闭,纠缠在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中。你要告诉他:“宝贝,睡吧,爸爸妈妈就在你的隔壁,没什么好怕的呀。”如果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支持,他会很容易安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他还是感到不安,你同样认为不能老是开着灯让孩子睡觉,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给孩子装一个很方便开关的台灯,嘱咐它在快要睡着的时候自己关灯。或者送他一个玩具小手电,告诉他害怕的时候用来照亮,这样,即使在黑暗中,他会感到同样自信。
◆怕小动物
恐怖时分:当小动物出现,宝宝惊恐万状……
及时处方:宝贝你碰碰它,是不是很可爱。
宝宝感受
在感觉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有什么区别?成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东西是软的或者带刺的、光滑的或者坚硬的、凉的或者热的,这样的信息我们已经有所积累。而宝宝呢?他没有类似的经验,他所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断定是否会伤着自己。
妈妈呵护行动
这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程,他没有接触小动物的经验,他需要体验。是什么能让他害怕呢?首先,对于这个毛茸茸的小动物的未知,他的小心灵在想:那是什么呀?它还会动呢,会不会咬我呢?而当这一切是在他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宝宝会表现得非常惊恐,会大声地寻求妈妈的保护。这时做妈妈的你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刻意避开,如果那样,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你可以对他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的毛是不是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宝贝,摸一下,它很乖,不咬人的。”
◆怕水
恐怖时分:当把宝贝放入水中,他总是挣扎着逃出来……
及时处方:接一大盆水,里面放满玩具。
宝宝感受
怕水的情况在年幼的宝宝中十分地常见。当你把宝贝放到浴缸里,或者去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挣扎着要离开。为什么呢?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比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而游泳呢,很多宝宝不敢下水是因为觉得水冷。
妈妈呵护行动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从这个恐惧中走过。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非常怕水,那不妨从小环境开始,比如孩子拒绝去浴池,那就换个地方。比如在卧室里洗。还要尽量让宝宝感兴趣,可以接一大盆水,里面放满玩具,开始时建议孩子蹲在外边跟它们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形式把孩子放进水里。关于游泳,要选择舒适的地方,比如去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日光的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觉到很舒服,所以就不怕下水了。
◆怕独处
恐怖时分:睡觉的宝宝突然醒来的时候,突然哭着要找妈妈!
及时处方:立刻到宝宝身边,抱起宝宝,问问他“怎么了,宝贝?”
宝宝感受
也许我们言重了,但鲁迅先生还说过呢:“不理睬就是最大的轻蔑。”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宝宝来讲,关注是一种爱与关怀的表达。所以妈妈的随程呵护非常重要。只有让宝宝了解到:父母的关注会随时的给予,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更有信心地独自去迎接外面的世界。
妈妈呵护行动
在宝宝入睡前,尽量不让他进行剧烈的活动,比如玩游戏。这样会导致宝宝情绪的波动,不利于他的睡眠,更不利于安定宝贝的心神,从而总是要求妈妈来安抚。但可以让他读书,画画,玩橡皮泥,我们的目的是:宝宝情绪稳定后再让他躺下睡觉。如果宝宝醒了老是哭,你可以和宝宝聊聊天,问问他,今天怎么了,你做了什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说出了他不安的情绪。也可能宝宝做了噩梦呢。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安慰宝宝,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他的心情逐渐地平静下来再离开。
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饥饿感就会出现,这是“物质饥饿”,人类还有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宝宝有精神饥饿吗?有的!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如果宝宝有“精神饥饿”,会累及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
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亲之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戛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不难明白,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皮肤饥饿
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
感官饥饿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说,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的“感官饥饿”。
语言饥饿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串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期间只不过一两年光阴。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语言信息的迫切需求。
宝宝上幼儿园有恐惧感怎么办
有不少的孩子对于去幼儿园都存在这一定的恐惧感,使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到幼儿园去,再加上幼儿园里的新的老师,新的小朋友,更是增加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的心里。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呢。
孩子焦虑是正常表现,家长不必紧张
学前教育专家说,幼儿园刚开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孩子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脸色一下子变了,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待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这些孩子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其实是孩子离开父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家长不要因此而焦虑或过于紧张。
这种“入园分离性焦虑”外在表现上有很多种情况,每个孩子因为个性特征的差异,其表现也不相同,活泼好动、性格开朗的孩子可能适应会快一些,而内向、敏感的孩子表现则可能会强烈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不要看到孩子伤心就跟着抹泪
对出现“入园分离性焦虑”的孩子,专家说,家长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段适应期。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态度要坚决,不要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闹,自己也在一旁抹眼泪,把不良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在孩子哭闹时,家长表现得不要太上心,要让孩子知道,哭闹也是不行的,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去幼儿园。为了安慰孩子,家长可以在去幼儿园之前,与孩子做一些约定,对他进行心理暗示。
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入园可以循序渐进
还有些孩子因为比较内向、敏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牛老师建议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我们现在都提倡人文关怀的入园方式,不提倡硬性、强暴的方法。有的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哭了,没事就让他哭吧,等哭够了就不哭了,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要想办法解决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问题。
家长离开幼儿园时不要太留恋
还有些家长可能不太注意,他们离开幼儿园的方式对孩子也很有影响。高级育婴师孙文波老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要坚决与孩子告别说再见,说爸爸妈妈要上班去了。家长也可以稍微停留一些时间,但时间不要太长,时间越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
对爱发脾气的孩子要安抚、讲道理
在幼儿入园这个阶段,很多孩子非常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哭闹。孙文波说,其实这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于焦虑和紧张的一种正常宣泄,家长不要一看孩子发脾气就粗暴对待,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家长可以等孩子哭后对他进行安抚,然后再跟孩子讲道理,3岁多的孩子都是可以讲道理的。
如果孩子经常发脾气,家长就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找出问题的症结。比如,可能是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等,然后针对孩子的症结进行疏导。
不肯睡午觉的孩子,可带个玩具去幼儿园
启乐园的孙毓老师说,有的孩子的表现让老师头疼,中午别的孩子去睡午觉了,但无论老师怎么安抚,他就是不肯睡午觉。这其实也是“入园分离性焦虑”的一种表现。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让孩子带一个平时在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让孩子抱着玩具睡,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玩具身上。
孩子是否可以快速的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小朋友,其实大部分还是取决与家长态度问题,并直接影响孩子的心里健康承受的问题。当然孩子本身也是很重要的取决于孩子性格问题的倾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