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

幼儿故事的特征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01-28

1、13~15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注意力更加持久和有目的性,能逐渐集中注意力看书、图片、电视、听儿歌及故事等。

(2)记忆力能记住自己的东西,以及几个好伙伴的名字,对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增加,能再认几天到十几天前的事物。

(3)思维开始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概括能力很低。

(4)情绪和情感出现同情心,当多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如果一个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会一起哭,以表示同情。这个时期的孩子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最强,也是分离焦虑情绪最强的时期。

(5)意志出现最初的意志状态,但控制能力仍很差。

2、16~18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服从一定的活动需要,注意某些事物。

(2)记忆力对曾经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进一步增加。

(3)思维仍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具体的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

(4)情绪和情感主要特征为同情心、分离焦虑和怕生人或陌生环境。

(5)意志力能按大人的吩咐完成一定的动作,如拿东西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3、19~21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某一事物达5~8分钟。

(2)记忆力能记住大人一些简单要求,以及记住一些短小歌曲或诗歌。出现回忆的能力。

(3)思维能分析简单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情绪和感情情绪分化更为明显,如愉快的情绪分化为高兴与喜悦两种情绪;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中,又分化为厌恶、恐惧和愤怒等不同的情绪。

(5)意志力在行动中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桌子上的东西太高,拿不着时,孩子会搬凳子,爬上去拿。[作文5000网 ZW5000.COm]

4、2岁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能精确、更主动地听故事。

(2)记忆力能记住简单的儿歌,出现再现的回忆。

(3)情绪和感情对亲人发出微笑,对陌生人、物或环境有恐惧感。能爬或走向特定的人,并尾随其后表示欢迎或再见等喜悦情绪。

(4)意志力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吃饭等。

5、3岁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5分钟看小朋友做操,喜欢看幼儿画册。

(2)记忆力能再认识几个月前遇到过的事物,能再现几周前遇过的事物。

(3)情绪和情感能真正地发脾气。感情逐渐稳定,如父母经常给孩子以关怀、爱抚,孩子则产生喜悦的情感,反之,则产生恐惧、憎恨、不愉快的情感。出现“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只是一时性的,在通常情况下仍然信赖和依赖父母。孩子的违拗行为超过一定限度,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不止,或与父母对立情绪很重,表明孩子可能有心理障碍。

(4)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有所发展,如睡午觉时能做到不说话。持久性有所发展,做某事的持久性有所延长,在游戏中的持久性比一般枯燥的活动更长。

(5)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发展,但仍是轻信别人的评价或是依据外部行为的和笼统的评价。如只是简单重复评价大人,只是根据不骂人、听话等外部行为评价,或只是以好、不好,对、不对等笼统地评价自己。

(6)性格和气质孩子到3岁时,性格特征基本表现出来,这也符合我国俗语的“3岁看大”的说法,出时孩子的气质特征也基本表现出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婴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研究证明胎儿就具有有限的心理活动,但是只有在胎儿出生成为婴儿,心理活动才得到大大的发展,因为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第1阶段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新生婴儿(3~4个月以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的变化,因此丰富的环境和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充分发展婴儿的感、知觉,其中视觉在婴儿各种感觉中占据第一位。仰卧时婴儿只能看见天花板而坐时看见的东西丰富多彩,视觉效果相差很大。因此成人应该经常抱宝宝到处看看,并想法让宝宝早一些坐起来。坐是人体经常保持的几种姿势之一。婴儿由卧位到能够自主地坐,视野大大扩展,本来看不见的东西,都能看到了。见多识广,必然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一个飞跃。

第2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在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了发展。

而爬行则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婴儿不能移动身体以前,思维、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这时想了也是白想,婴儿就不想了。需要是人体器官发展的动力,当婴儿能够主动移动身体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爬行是人生第一个远距离移动全身的动作,当婴儿看见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就会想去拿,这就是思维。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意志力,拿到后他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他就会有兴趣第二、第三次地去拿,这些高级心理活动在婴儿会爬以前是很少出现的。婴儿爬行的出现要比直立行走早5~6个月,这5~6个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这就是为什么不会爬的宝宝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

第3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

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时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

新生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和实物,再简单的语言新生婴儿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直立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

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会直立行走对婴儿智力和心理发育有重要意义:

首先,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的姿势,世界上发现的兽孩没有一个是直立行走的,这个事实说明直立行走是人类在智慧上领先其他动物的第一步。

第二,直立扩大了视野,使婴儿见多识广。

第三,直立行走扩大了主动活动范围,解放了双手,同时使人的眼、手配合的动作大大增加,这对婴儿脑发育有着良好的作用。

但是如何解决婴儿早走引起的骨骼畸形呢?

如果一根钢筋混凝土柱子,在混凝土还没有凝固时,重压钢筋混凝土柱子是很容易歪的,但混凝土凝固后就牢固无比。同理,经过运动锻炼的肌肉会明显增大,韧带更牢固,供应肌肉营养的血管壁弹性增大、增厚,指挥肌肉运动的神经功能也会大大增强,运动训练同时也使骨骼同肌肉联结处的骨头突起增大、骨密质增厚、骨小梁的排列方向和受到的拉力、重力方向一致,力量增强后的肌肉(混凝土)同骨骼这个人体的“钢筋”构成人体的优质“钢筋混凝土”,直立时就不会发生骨骼畸形。

当然婴儿不可能像成人练健美那样来增加肌肉力量,但主要可以通过爬行、攀登和游泳这三个动作练习来获得直立所需要的力量。当宝宝能扶着物体轻松起立时,这时开始学习直立行走,那么即使10月时能直立行走也不会产生骨骼的畸形。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老师,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使得孩子不得不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开始。在家里,这些孩子谁都会让着,无论玩具还是其它的物品都是自己独占。可是到了幼儿园中,情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二、情绪作用大

小孩子总是爱哭爱笑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球境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里若一个小朋友哭了,老师还没有哄好,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这些哭泣都是无缘由的。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下药,给小朋友们一些新奇的玩具引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爱模仿

幼儿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对于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会感觉很新鲜,很吸引孩子的兴趣想要模仿,就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说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处在3-4岁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还不懂判断,只是在看见有兴趣的就会模仿,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已,不要让自已的不良习惯传给那些天真的孩子们。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具体形象性。

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词语,训练儿童养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培养孩子的朗读、默读和复述的能力。

③教给孩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小学阶段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他最容易掌握的那些能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的特征。十岁左右到十三四岁,孩子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掌握没有直观形象作支柱的概念,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比如,一二年级在学习简单的词汇时,都要辅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到了五六年级,孩子不需要借助图片都理解诸如社会、制度、纪律等较为抽象的词汇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