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心智训练让孩子不怕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4种气质类型

难养型\易养型\中间型\启动缓慢型

怕生的宝宝多属于启动缓慢型气质,见到新的东西(不论是人还是事情),都表现躲避或拒绝,等自己慢慢观察和揣磨后才能接受。

你的宝宝会这样吗?

2岁半的小丹丹,正在高兴地玩玩具,突然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小丹丹立刻躲到妈妈的背后。亲戚对宝宝表示亲近,但丹丹并不理会。

妈妈知道丹丹怕生,以为宝宝大一些就会好。其实,不用等到宝宝长大些,现在就可以帮助宝宝,要知道,宝宝年龄越小,越好引导,否则部分宝宝容易发生自我关闭、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

训练宝宝不怕陌生

通常宝宝在5~7个月时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是粘家人的话,就显示出宝宝开始启动缓慢气质了。尽早引导宝宝大方起来,越早注意,越容易纠正。

常用方法

引导和鼓励宝宝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物品,让宝宝体会交换的乐趣;

引导和鼓励宝宝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表演、传播信息等,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同时给宝宝向外表露的机会。

运动性心智训练法

运动性心智训练,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触觉,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信号发展,认知能力就会提高,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宝宝就开始逐渐认识了,怕陌生的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对宝宝的整体生长发育也有帮助。

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内容有,匍匐爬行送物品,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蒙面单足站立取花生、袋鼠跳送物品等。最好能够几个小朋友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例如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这种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你可以灵活掌握哦。

STEP 1

在地上画3厘米宽的直线,直线长3~5米,

STEP2

用布口袋(也可以用枕套、裤子双腿等代替)将不会损伤宝宝皮肤的玩具当目标物品放在里面,备用,让宝宝用手去摸,不能用眼看。

STEP3

在线的起点画上标记,在线的终点放个台子(桌、椅等均可),将装有目标物品的布口袋放在上面。

STEP4

每天定好闹钟。闹钟一响,运动正式开始,全家人最好都参加观摩。妈妈引导宝宝按照地上画的直线后退,起初让宝宝边看边退,逐渐不看,到了终点后用手到布口袋中摸去1个物品,并说出是什么,然后取出来。观察宝宝是否偏离直线,帮助宝宝纠正。如果有2个以上小朋友,让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和纠正。

STEP5

每天记录宝宝在直线后退运动的正确度、摸去目标物品的总数量和正确的数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你心智训练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婴幼儿期是宝宝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宝宝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培养自控能力是促进宝宝成材的关键举措,尤其是对坏脾气的宝宝和多动的宝宝,及早培养自控能力更显得重要。

妈妈要有自己的意识

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白控能力,这种“有意识”并不需要特别的设备,而是需要妈妈融入到宝宝的运动认识世界中,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宝宝观察和体验,宝宝的自控能力就随之提高了,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了,这样的运动就称之为运动性心智训练。

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运动性心智训练”机会,你也能充当“训练师”角色哦。

设计心智训练内容

将身体运动与动手动脑联合起来,每天固定开始时间(建议用闹钟提示),在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时,妈妈与宝宝一起专心进行。

运动内容爬行或蹦跳等运动,去找目标物品。

运动准备妈妈事先设计好目标物品,种类不定,安全而轻便(可以用实物或画),让宝宝自由编故事内容,并且讲出来,比如钓鱼目标物品。也可以根据宝宝喜欢的玩具内容设计各种情景的目标物品内容。

第1~2天小朋友(男女、大、小多个)、各种不同的鱼、山树(多棵)、钓鱼竿,水荷叶(多片)、水泥、浮萍,水草、支撑杆(1把)等。

第3~4天全家人、各种不同的鱼、山、树(多棵)钓鱼竿水荷叶(多片)、水,泥、浮萍,水草支撑杆(1把)等。

第5~6天猫、各种不同的鱼、山、树(多棵)、钓鱼竿水荷叶(多片)、水、泥、浮萍、水草支撑杆(1把)等。

第7~8天鸡、各种不同的鱼、山、树(多棵)、钓鱼竿、水、荷叶(多片)、水、泥,浮萍、水草,支撑杆(1把)等。

第9~10天鸭、各种不同的鱼、山、树(多棵)、钓鱼竿、水荷叶(多片)、水、泥、浮萍、水草,支撑杆(1把)等。

实施步骤

1寻找目标运动开始时,引导宝宝到不同地方找到目标物品,并不断鼓励他找更多的目标物品。如果宝宝一直兴趣很高,就继续进行;当宝宝没有继续寻找目标物品的欲望,就停止,这时,妈妈记录下宝宝实施运动的时间。

2组合目标物品妈妈引导宝宝观察所拿到的目标物品,根据不同的种类,组合成一个画面。2岁内的宝宝,可以帮助他做,边做边讲故事;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引导他针对画面中的内容编故事,开始时你先起个头,让他接着尽情发挥,并记录下他讲述的故事内容。同时引导他回忆,每天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妈妈再记录宝宝组合目标物品的实施的时间。

训练后的效果

每天锻炼了身体。

宝宝在找目标物品时,是在完成指定的任务;

先运动,后组合目标物品,在情景中宝宝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

每天记录,可以观察到宝宝的注意力时间逐渐延长;

宝宝在这样的游戏运动中,动身体、动手,动脑,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感觉到宝宝的自控能力明显提高,脾气好了,讲道理了,能够静下心来玩一段时间。

如何让宝宝见陌生人不怕生 


出生三四个月的孩子,是不认生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去和他玩,他都不会拒绝,可以玩得很高兴。当然,他只要见了妈妈,或是听见了妈妈的声音,他也会转头去找妈妈,而放弃陌生人。

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害怕生人了。原来和他玩过的同一位客人,自以为已经是“老朋友”了,一进门就很亲热地去抱起宝宝,还面带笑容地问他:“还认得我吗?”客人没有料到,宝宝先是凝神用眼睛盯住客人,过了一会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看来,宝宝并不记得这位“老朋友”,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宝宝开始认生了。

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6个月左右孩子出现依恋,他就是不肯离开妈妈,或主要照顾他的人。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孩子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宝宝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密切,时间久了,宝宝也就认识这位陌生人了。

一岁多的孩子,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以内,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别人玩一会儿,会看看妈妈,只要能看见妈妈,他就放心了。他有时也会跑到妈妈身边,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这个年龄的宝宝,他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妈妈或其他亲人陪同,他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害怕情绪。以后,他可以渐渐地离开妈妈或亲人。因此,万万不可以突然地把宝宝交给陌生人。教孩子认识陌生人,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让他有一个从亲人到陌生人的交往过程。

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使宝宝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当宝宝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人曾经给他打过针,使他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

对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切忌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如在家里家长经常对孩子讲“外面有坏人,会把你抱走”之类的话,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那是三四岁以后的事了。

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比较不怕生,也会和陌生人交往。独门独户里的宝宝,如果经常跟着妈妈去串门,或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陌生人,那么也会得到锻炼。两三岁后,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他们也会喜欢和别人交往,包括和陌生人交往。

培养适应能力,孩子从此不怕生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某个阶段开始就会变得很怕生的,因为突然变了环境,突然身边的人都不那么熟悉了,突然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很害怕的。这是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强,所以才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新的群体中去,那么,该如何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呢?

孩子适应能力差坏处多多:

1.孩子会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觉得很没安全感,不愿意去融入,甚至出现抗拒反感的表现。

2.孩子会更加依赖父母,对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担。

3.孩子与他人的沟通水平会比较差,在交际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4.孩子去到新的环境,可能会哭闹或者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5.孩子没办法独立完成任务,一般都需要有熟悉的人陪同才能变得正常。

孩子适应能力强好处不少:

1.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或者去到新环境会产生什么不安的情绪,家长可以更安心地去做事情了。

2.有利于孩子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一般这些小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会比较强的。

3.自理和自立的能力也会相对比较好,可以很好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孩子的适应能力强,性格比较外向坚强。

如何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1.不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要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开阔孩子的眼界,对于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别让孩子自己玩,多让孩子和同龄人玩在一起,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分离,慢慢锻炼孩子离开了熟悉的人也能好好生活的习惯,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适应新的人和事物。

4.平时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自理能力,对于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需要不同于智力的另一种智慧,心智情商!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具有健全心智和良好品质,却是让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一来这些品质是‘软’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有,所以培养起来就更难了。所以,才会有风靡一时的‘成功学’方法,之后又到‘国粹国学’诵读等等。

其实,随着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智成长,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神秘和不可知,似乎要靠天分和悟性才能修成。一个人的心智发育、成长到成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对性格、心智的影响非常大,起到奠基的作用。

从感官发展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可以大概分成这几个阶段:

婴儿期:0-3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奠定心智基础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好坏、父母、保姆或其他花很多时间带孩子的人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孩子受到呵护的程度,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如果这个时期,照顾得当,处理得好,就给孩子心智发育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些坚实的基础之后,才能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健全的心智。如果把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过程比如做制作蛋糕,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制作蛋糕前的原材料准备,好的面粉、好的鸡蛋、并且要和好面,准备好幼稚的面团。

幼童期:3-6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性格心智形成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一个人的性格雏形初步形成,心智轮廓逐步成型。因此这个时期是积极训导,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品质、良好生活习惯、打造健全心智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相当于制作蛋糕的捏制成蛋糕雏形。

儿童期:7-11/12岁,心智、性格、个性逐渐强化成型期,这个时期相当于心智品格的‘烧制’过程,把幼儿期打造的雏形、模子强化固化,这个时候仍然可以干预,但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毅力方能凑效。这个时期和过程有点类似制作蛋糕烤制过程,稍有不同的是,心智成长过程是随时可以干预的。

青少期:12-15/16岁,这个人生发展中一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会给孩子的心智发展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个阶段相当于瓷器烧制即将出炉的时期,很敏感和脆弱,不小心就会导致有裂缝或划痕甚至破裂(但这个时候,更突显前面几个时期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好的原材料、好的雏形、好的烧制过程、将会减少青少期失败的几率)。这个时期和过程类似于蛋糕出炉阶段,从模子里弄出蛋糕。可以想象,如果前面的原材料不好,捏的雏形不好,烧制过程不恰当,这个时候出来的不会是什么好形好状的蛋糕。

类成人期(打磨期):16岁-步入社会,这个时期,性格心智已经和成人差不多,本质上已经成熟成型,只是在外在表现,与社会环境互动时候,根据环境情况做些调整和适应。相当于蛋糕制作的包装出售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呢?

成长管理的心智培养体系,从十个方面塑造孩子的心理性格品质:

爱心:爱,是使我们生活更加和谐和幸福的源泉!

进取心: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

好学:强烈的求知欲,是个人不断成长的保证。

正直:为人之根本,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力量源泉。

责任感:立足于家庭、社会的基本品质,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自律: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意志是否坚定不仅关乎能否成功,更是关乎能否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健康成长。

自信:超越自己,克服困难,拜托困境的不二品质。

自尊:高自尊,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基础指标之一。

目标感: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力量!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

乐观:最积极的性格因素,最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明天总会更好,永远微笑面对生活。

这十大指标(维度)给我们指出了培养孩子心智情商的方向,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那么孩子的心智成长就不会差。

孩子胆怯怕生怎么办?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

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

,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作用

三四岁的孩子最易怕生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

造成孩子怕生

宝宝认识了父母后,对父母有了依赖感,也开始怕见生人了。山东大众华澳双语幼儿园的杨春梅园长认为,造成孩子怕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遗传有关;另一方面,与后天的环境有关,而环境起主要作用。

济南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学前教育中心的乔莲蓉主任也说,社会环境造成了孩子怕生。有些家长怕孩子出去“被人欺负”,就限制孩子的交往,使得孩子的活动空间只有学校和家里两个地方,缺少和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孩子一旦见到生人,就很茫然很害怕。

走出去

给予孩子自信

杨园长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让他多接触陌生事物。社会是个锻炼人的大课堂,多让孩子走出去,和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碰撞”,利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有意识为孩子创造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和自信,学会与人交往。比如带孩子出去吃饭,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告诉服务员想吃什么菜;带孩子乘车,教孩子去向售票员买票或者问路;在公共场所游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和散步的老人、玩耍的孩子主动搭话。

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让孩子在不断和人接触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锻炼自己的孩子,杨园长曾经在孩子9岁的时候让他自己去银行存了4000元钱,这对孩子的胆量是个很大的挑战。杨园长说,当时为了鼓励孩子完成这项工作,她绘声绘色地为孩子讲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终于鼓起勇气,自己去银行存上了款。

请进来

锻炼孩子胆量

客人来访也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可以趁着有客人的时候教孩子怎样做,告诉宝宝主动和客人打招呼、让座、倒水等,孩子做了这些事一定要表扬他们,在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宝宝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应该让他主动和好朋友打电话,约好朋友到家里来玩,还应该让孩子自己到幼儿园或者学校打电话请假,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理解孩子

消除其疑虑

即使宝宝真地怕生,家长也要理解孩子,多和他谈心,了解孩子不安和担心的原因,努力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惑和恐惧。同时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真地不愿意叫陌生人“叔叔”“阿姨”,或者不肯在陌生人面前表演节目,家长也不要勉强孩子,以免适得其反。

家长可以事先跟孩子沟通一下,介绍一下陌生人的简单情况以及自己对孩子的希望。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带你见一些你以前不认识的人,他们都是妈妈的同事,和妈妈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喜欢小孩,见到你一定会喜欢的。如果妈妈让和他们打招呼,你能问叔叔阿姨好吗?”

肯定鼓励中

让孩子成长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孩子有进步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的努力得到回应,满足孩子心理上的期待,促使他努力有更大的进步。肯定与表扬要注意适时适度,表扬要具体,以便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进步在哪里。要帮助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指望一下子解决,也不要因为收效不明显而轻易放弃,帮助孩子改变一种行为需要时间和方法,需要循序渐进。

宝宝可以先与比他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玩开始,在他逐渐适应了与比他小的孩子玩的时候,可以过渡到与他同龄的孩子,然后逐渐过渡到比他大的孩子,最后过渡到成人,不停地给他鼓励和支持,让孩子一步一步走出去。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孩子参与演出、讲故事比赛等小活动,从孩子的潜意识里增强孩子的自信。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分寸,要教育孩子不要任意和陌生人说话,注意自身的安全也很重要。

如何训练孩子的思维


1、要善于对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

2、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3、学习分类法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4.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清楚“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

家园共育《心智训练让孩子不怕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孩子学会乘坐电梯教学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