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之悔
今年,优美一同在小姨的金果果艺术幼儿园上学,终于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了,她们无比开心,每天都盼着见面,也没有了以往上学的恐惧了,或许是因为小姨在幼儿园,或许是两人在一起,总之一切总算雨过天晴了。
因为怕两人坐在一起爱打闹,上课会开小差,所以我希望老师将她们分开坐。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但听说,只要不注意,她们俩又会不由自主地坐在了一起。老师说,两人很是在乎对方,如果批评小优,小美就会帮忙;如果批评小美,小优也会生气。呵呵,没想到两人出门在外倒是很团结,就是在家却总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宁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愿给彼此,唉。
小优上课,反应敏捷,表现活跃,总能跟着老师互动,还比较大方。但小美就稍逊一些,反应也敏捷,只是不敢大声说出来,与老师互动较腼腆。
其实小美现在课堂上的胆怯也与我有关,以前她比小优还要大胆一些,都怪我在她读幼儿园时的一个错误决定。当初选幼儿园,跑遍了大半个纸坊,最后决定在哆来咪幼儿园,就是看中那里的老师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年轻有朝气,幼儿园的园风,园貌也还不错。(小优爷爷因嫌离他家远,没有在此读,而在原金果果幼儿园就读。)本来小美也没上过幼儿园,就报读了小班,可是开学那天,送小美到教室,整个教室哭声一片,此起彼伏,有的小朋友竟然两岁不到,小美一进去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想小美本来也不适应,小朋友一哭更是引起了她的共鸣,于是我突然决定让她读中小班,说了半天,老师终于同意了,就这样只上过两天学的小美便进入中班学习了,因为中班没有小朋友哭,她也没有哭,我总算放心了。只是经常听外公说她每天临睡时都哭着说明天不上学,早上起床也不肯上学,一个学期下来,只有星期五放学是最开心的,在中班的一个学期里,她虽然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感觉她变得胆怯了,话也少了。我也隐隐觉得她是不是读中班,压力太大了,因为毕竟年龄也太小,一点基础也没有,而别的小朋友都是上了一年小班的,相比而言,不论行为能力,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比同班小朋友要弱一些,因此她会慢慢变得不自信。我很后悔让她读中班,虽然当初的选择并不是为了拔高,只是出于让她不哭,早点适应,但一不小心还是掉进了拔苗助长的圈子里。幼儿上学不适应,哭闹,是她们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是不要一步就跨过了,虽然小孩子不学爬行也会走路,但即使会走,他的行走稳健吗?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年小美依然和小优一起读中班,我并不希望她们在幼儿园里学多少知识,写多少字,我只希望她们在幼儿园里快乐成长,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快乐,学得快乐。
每次接优美,我都会对她们的老师说,如果我们优美每天回家都是快乐的,上学都是开心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你们幼儿园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今天用童车推着孙子出去溜达,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用一种带子牵引着孩子。细看那带子做工还很精细,说明是商品(不知道是什么人为了挣钱而发明的)。带子有两个套,套在孩子两个腋窝下,大人往上提着,这样孩子就被迫直立着。看那孩子不情愿的被大人提着托托捞捞往前走,脸上满是不情愿的表情。我看看车上的孙子,心里疼起那个与孙子差不多大的婴儿来,于是追其根来:“你这是干什么啊?”
那位年轻的母亲满脸通红的告诉我:“都16个月了,还不会走,一般大的孩子都满跑满颠儿了,只好用这个方法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对她说,你忙什么啊,到会走的时候就自己走了。又问她孩子到医院检查没有。她说检查过了,发育一切正常。我告诉她,每个孩子发育情况不同,有的先会走,有的牙齿出得快,有的先学会说话,只要没毛病,顺其自然好。她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解下那条带子,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我孙子可可也遭受过类似不公平的待遇。她妈妈在网上和书上查了好多资料,看到可可到正常会爬的时候没爬,她着急了,说可能缺钙,还要到医院检查,我没让。结果,十几天过后,爬得比同龄的孩子都快。到了出牙的时候,他妈妈又着急了,又要采取什么措施,我还是说不着急。孙子也争气,小牙不出则已,一出就是上下八颗。十一个月左右,她妈妈又犯嘀咕了:怎么还不会走啊?说也怪,他妈妈这话没说几天。可可的奶奶--我老伴,一天发现一个很大的惊奇。她告诉我,刚才可可离我有四五步远,我低头擦地的时候,也没看到他爬,不知怎么突然扑到我怀里了。我猜孙子又给我们惊喜了。就抱起他放到他奶奶说的沙发角落边上,然后,就用他喜欢的玩具逗引他。果然,他趔趔趄趄猛跑几步奔过去。这一下,我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他也高兴地拍着一双小手乐得十分开心,大有十足的成就感。这就所说的由爬行动物变成直立行走的“人”了吧。这都是自然的过程。
孩子成长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好,孩子没发育到那一步,拔苗助长的做法,有伤孩子的自尊心。也对他的成长不利的。婴儿天赋禀性、成长环境和其他一些外界条件不同,必然在发育上呈不同状态,只要没大毛病就不要心存什么疑虑。也不要和周围的同龄孩子攀比,更要用冷静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那些所谓的育儿书籍和网上的一些育儿方法。再说,那些育儿方法参照的地域也不相同,他们所谓的科学方法有多大参考价值,应该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古代“一母生十子,九子不相同”的说法,告诉我们育儿方法要结合实际,讲究区别,不能盲目仿效和使用。
饭桌上难免谈及这孩子读书的事情来。想当初,我和xx爸放弃在郊区买电梯楼而选择了市中心买了一个二手楼梯楼,就是为了xx的小学名校学位,那时他才两岁,但据说上小学必须拥有学位房并且在此居住不少于三年,于是乎,顶着高价买了一个并不算满意的房子。还好,年初看到一份全中国小学排名,此间小学排在全国第十二位(这排名不知道准不准,可能纯属无聊人士的娱乐)。今年四月份我们一朋友的孩子想进这小学,但苦于不是这边的地段生,要交15万才能进,想进的人还挺多,没关系就得看有没有空置名额。唉,就一小学就这么激烈了。
老板的儿子是今年小升初,他们小学没有选名校,就在小区的配套小学,孩子的成绩在学校可以排在前十名。但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就已经在各大培训学校上课了,哪个学校的数学培训好,哪个的英语好,哪个的语文好,反正上了三间,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没有假放,连轴转,成绩才有现在这个样子。前段时间总能听到老板娘带孩子在这间学校考试,又某天在那间学校考试。我才知道现在上初中虽然明面上说是电脑派位,但实际上每个名校都只招部分人员,一大部分名额放出来让学生去考学校出的试卷,把好成绩的全部都优先录取走了(公办的考上就不要钱,私立的考上也还要交钱,考不上就不会要),那么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完全是虚的,没用的考试了。
提前录取好成绩的也就罢了,可他们英语考初二的,数学考奥数,你说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怎样才能达到这水平?当然不得不进各种培训学校呀。并且小学的老师也给孩子们推荐各个培训机构,打电话说你孩子的成绩上某个学校估计还会差一点,要进某某学校培训一下才有希望,哪个家长孩子不愿上好学校,只好乖乖地让六年级孩子上初二的英语,让孩子从小学奥数,这样才有可能考得了各个初中名校的入学考试呀。
老板娘说现在孩子读书就是拼家长的金钱,拼家长的时间。随便算一算,一个孩子上三个培训学校,每学期1000元,从四年级开始学(五年级开始都太晚了),加上寒暑假三五千不等,这个费用就是几万了。上了也不一定就真能如愿上得了名校啊,这个投资还是未知的。然后家长还得每次接送孩子上培训课,牺牲所有周末和假期,想想我都怕呀。
这种让孩子提前学习和自己年纪不相符的课程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昨天看凤凰卫视一个节目就谈到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出来的大家反而没有建国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多(这三十年一个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中国孩子的计算全世界第一,可中国的孩子的创造力全世界排在后五,这是为什么?最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太失败,孩子的学习全部都是在应付各种考试。孩子们的各种培训都是为了考试能拿个好成绩,并且不惜毁掉孩子的童年,“拔苗助长”提前学习。孩子们累,家长们更累。谁都不想这样,谁都想孩子上好五天课,然后周末做好作业就能好好地玩。只不过实际情况不得不让家长孩子跟着学校转,大环境如此,有什么办法?
又说从2016年开始,孩子升初中不再考试而改为面试,其实换汤不换药。因为平时的成绩占40%,期末的成绩占30%,老师的评价占30%,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从小到大都知道的道理,还不是一样要成绩好吗?只好成绩好才可能初老师推荐到名校,不然就等着电脑分配到谁都不想去的学校吧。
所以教学资源不均衡才是最大的病源。我真希望xx上小学之后能够不那么累,能够很快乐地过好自己的童年,而不是被各种培训资料以及升学的压力压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按照这一政策,现在学校普遍执行的是截至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入学,而9月1日出生的孩子,则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入学。在这一规定下,出现了让孩子提前出生的事情,出现了孩子回幼儿园复读的事件,这一切,都是政策“惹的祸”?
许多家长为了升学赶时间
许多准妈妈的预产期是9月初,可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小学年龄能赶上“末班车”,许多准妈妈愿意“挨一刀”,纷纷在8月31日选择剖腹产,提前让宝宝出生,这样就出现了8月30日、31日出生的宝宝多,而到了9月1日、2日则出生率骤然下降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按照《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小学入学年限须年满6周岁,具体时间就卡在9月1日,这一规定让许多只差几天就满6岁的孩子无法当年上小学,哪怕出生只晚一天,也必须多等一年,所以经常会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是9月以后出生的,明年才能上学是不是晚啦?”“差不多7岁上学是不是又给耽误一年了?”因此,不少父母考虑将来孩子上学的因素,选择提前剖腹产,提前将宝宝“赶”出妈妈肚子。
带着同样的忧虑,许多已然9月出生的孩子家长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为的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足岁的孩子回幼儿园“复读”
9月1日入学的规定,着实难住了不少心急的家长,也卡住了不少“不符合条件”的孩子,像家住北京朝阳的菲菲,眼看平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小学,而已经上完学前班、5岁半的菲菲却因为年龄不够不得不再次走进了幼儿园,成了幼儿园里的“复读生”。
“虽然已经上完幼儿园了,但因为年龄差两个月,没能升入小学,但也总不能让孩子一直在家呆着吧,而且两个人都忙,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让孩子再重上一年了。”菲菲的父亲何先生面带焦虑地对记者说。本来,何先生是想在给孩子小学报名时托一下熟人给报上的,但是没想到因为报的人太多,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只能再把孩子送回幼儿园。“现在的教育,6岁上一年级,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即便顺利的话大学毕业也要22岁了,要是再接着上就更大了,走上社会晚对孩子没好处。从孩子的前途方面考虑,也希望孩子能早上学就早上学。”
而这种现象,在北京市已不是个例。而家长们觉得,孩子经过幼儿园、学前班的学习,已经能认不少字了,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学习还是赶早的好,而且,耽误了一年的时间,对家长孩子来说都是损失。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学,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落下,不惜改了户口。
医生说应遵循生理规律
针对“抢着生”、托关系、改户口这些现象,许多人认为现行的小学入学制度是“导火线”,小学的入学条件不该卡得那么死,而且,现代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已经今非昔比,孩子们接受知识时间应该提前,因而旧时制定的入学条件该改了。是这样吗?而家长的心急火燎,究竟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在拔苗助长呢?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赵大夫说,从孩子成长的规律看,5岁和6岁孩子相比,其实心智发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都达不到上学的要求,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6岁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如果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而且勉强上学很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障碍,如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还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早上学违背成长发展规律,切莫草率行事。
北京昌平区京华幼儿园的何光敏老师告诉记者,教育部门规定的小学入学年龄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规定的,符合孩子从食物到图片再到文字符号的认知过程,假如过早上学就是将不符合其智力水平的内容强加给孩子,多数情况下是学不好的:“过早上学,如果成绩不佳,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何老师建议,家长应尽量在3岁时才让孩子进小班学习,并逐步升入中班和大班。“儿童应注重培养的是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而非一时的知识积累,避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北京市培红小学黄欣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国家规定的一年级学生入学的年龄是6周岁,截止到8月31日。他们每年招收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少孩子不够年龄的家长要求让孩子入学,对于年龄比较靠近的孩子,尽管学校已经根据孩子的情况酌情招收了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但是,黄副校长同时也强调,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目的都不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适应能力不足,容易跟不上。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最好还是按照学校规定来,循序渐进的上学。“实际上,小学对孩子年龄限制是有道理的,从儿童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状况看,满6周岁这个年龄是孩子入学的最佳年龄。这时,孩子在心理发育方面也日趋完善。如果提前入学,在低年级时还是会显得有些跟不上,比如在行为表现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因此孩子满6岁上学为好。这是依据我国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慎重确定的,有其合理的科学性,不是简单一句‘旧时制定’就可以否定。人为地提前,拔苗助长,看似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往往输在后半程。小学入学条件该不该改?涉及成千上万孩子,需要慎议。教育需要尊重规律,不能报上即兴一评,误导家长情绪。”
“抢跑”好心办坏事 拔苗助长不是真教育
最近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话题火热,但家长们都在说:只有自己家孩子幼儿园快乐的玩过来,上小学就明显差一大截,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啊!但从老师的眼里看出幼儿园“抢跑”的行为是什么效果呢?以下是一年级的老师所见所感。
去年秋天,我接受了一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我梳理出几个关键词:筋疲力尽、茫然、困惑、无奈。我喜欢用事实说话,先说汉语拼音教学。
开学伊始,我在家长中做了问卷调查。虽然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但都接受过系统的汉语拼音教育。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暑假还安排孩子进辅导班,接受“小学预科”培训,其实就是学习一年级语文、数学教材。所有这一切,只能称之为“系统”,决不能称得上“规范”。所以满眼可见,孩子们朗读不规范,发音不准确;书写不规范,随心所欲;拼读不规范,南腔北调……我虽然不懂幼儿教育,但我深知幼儿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小学教育。这样的幼儿教育纯粹是好心办坏事,是在帮倒忙。
孩子们个个天真无邪,他们以为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课堂兴趣不浓,老师在炒剩饭给他们吃,哪里还有好胃口?思维一旦形成定势,矫正起来有多难啊!一年级语文教师忙着教学生对口型,练发声,纠正学生东倒西歪的坐姿,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书写习惯,累得焦头烂额。教学进度上不去,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苦了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这样产生的巨大浪费,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
再来说说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也不乐观,几乎是汉语拼音教学的翻版,突出地表现在学生书写汉字不规范,倒顺笔现象非常严重。举一例:学生写“口”字,不是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上横来封口,而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更有甚者,竟然用画圈圈的方法来书写“口”字。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让人哭笑不得。至于汉字中特有的美感,学生更是不甚了解,要想重新唤醒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得不花大力气。
教育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教育为什么要“鸠占鹊巢”、越俎代庖?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构筑孩子的人格长城!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缺失了也许不是坏事,但如果出现了偏差,则更令人担忧。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们教育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头悬梁,锥刺股”,他们甚至会背诵《千字文》和《弟子规》里的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并沾沾自喜。私下里我和孩子们交流,发现他们个个理想远大、志存高远,却唯独少了一份童真、童心和童趣!
我知道,我的课堂导致他们昏昏欲睡的原因有许多,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还不够生动,还不能贴近他们的心。成功的课堂总是趣味课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过度夸大前者,很容易导致后者的萎缩和沉沦。这是不是许多孩子怕学、厌学的原因呢?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把他的小孙女从一家幼儿园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原因是公办幼儿园从来不进行单元测验,也不考试。我啼笑皆非。我的朋友是一名科级干部,在本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了时下许多人的做法。许多幼儿园为了生存,为了吸引家长的眼球,不得不在所谓的“教学质量”上花功夫,有的甚至还会请外教来任教。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所谓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得不举起白旗。当幼儿教育也拜倒在分数的石榴裙下,教育还有出路吗?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老师说:“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童年的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周国平老师话说得婉转,是给教师和家长留面子,其实这种恶果早就显现出来了,只是大家都不说,保持集体沉默。
注重宝宝的早期教育,关心宝宝的潜能发展,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适当地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就有可能把它扼杀在摇篮中。以下3点,是培养宝宝艺术潜能时请父母注意的:
切莫把宝宝的艺术潜能简单定位
即使宝宝表现出扭扭唱唱或涂涂画画,也不能简单地推断说宝宝的艺术兴趣点就在画画或唱歌上。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中,兴趣点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因此,过早地、简单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往往会造成宝宝片面发展,对大多数宝宝来说,强烈的某方面的艺术倾向并不很明显。
大多数宝宝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宝宝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又喜欢弹琴的缘故。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艺术兴趣点,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创设相应的环境,为宝宝艺术发展的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化提供条件。
不要把发展艺术潜能同化为技能技巧的训练
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有某项艺术才能,或至少有点艺术气质,所以必须给予宝宝艺术方面的刺激,让宝宝的艺术潜能表露出来。这是对儿童潜能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著名思想家弗洛姆曾说,“……诸如艺术天才等这类更特殊的潜能,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宝宝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人要信任宝宝的这些潜能。”
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单纯的技能刺激,盲目地相信运用某种开发教材或某类教具,就能使宝宝的艺术潜能得以发展。与其信任某些毫无根据的发展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宝宝具有在一定环境下必将表露的艺术潜能。
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
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宝宝艺术成果的体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有的甚至过早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使宝宝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
发展儿童的艺术潜能,关键在于培养宝宝对审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或带宝宝到大自然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平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美的要素。试想,如果没有生动的、活的审美源泉,何以激发宝宝内在的艺术潜能呢?
父母要审慎对待宝宝的艺术潜能,对宝宝艺术潜能的发展切莫盲目跟风,以免宝宝的艺术幼芽在尚未绽放之前就已经枯萎。
就拿走路这事来说,xx从8个月开始正式爬行开始,直到13个月期间,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是自己满地爬,为此我也遭受到许多反对的声音,在外面爬多脏啊?就让孩子在地上爬,多凉?衣服裤子不都爬完了么。。。孩子爬行的阶段其实是很宝贵的,谁会说孩子不会走之前就一定要在屋里呆着?天气好的时候,带xx到户外,免不了要爬的嘛,只要注意口腔的卫生,避免一些危险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在爬,我一点不去阻止,并且还很鼓励她。
人家都说孩子过了周岁基本上就会走了,xx过周岁的时候还是整天爬来爬去,我也没有着急,心想着早晚都会走,急啥?多爬爬对大脑平衡发育有好处,爬去吧!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要走还不会走的时候最累人,整天弯着腰领着走,栽栽歪歪的,那腰都不是自己的腰了。我要说的是,xx在自己会走之前,几乎没有用我们去领着她走,都是一直在自己爬,或者自己扶着沙发、床头、柜子在走,全是她自己在摸索,直到13个月的那一天,突然就会走了……
这不,前几天遇到一位妈妈,宝宝13个月了还不会走,不免有些心急,按她的观点就是怪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训练他。训练?走也需要训练吗?她说那可不呀,每天在学步车里走走,或者大人领着胳膊多走走,怪自己工作忙,没功夫训练,所以13个月了才不会走。一边说着还一边给我做示范,每次一拽儿子的胳膊练习走路时,孩子都极其不情愿,伴随着哭咧咧的声音。宝妈严声喝斥,赶紧走几步,笨样儿你瞅你!腿伸直,好好走!
我在一旁直劝他,让他爬呗,爬多好,他愿意爬就让他多爬,才13个月你着啥急呀?她说:你不知道,我身边朋友家的孩子比他小的,人家都会走了,就他不会,急死人!每次看着宝宝从我身边爬过去的时候,我都积极地鼓励他,加油!继续爬,爬得真快呀~不知是我明白宝宝的心,还是看得出我为他加油,宝宝冲我开心的一笑,笑的我脸上开了花,甜蜜蜜的。
妈妈拔苗助长的做法我不是很赞同,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成长过程,尊重每一位孩子,其实也是爱孩子的表现。
育儿心得;关注幼儿身心健康,且记勿拔苗助长
首很感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说实话,赵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出乎意料,不得不刮目相看。
赵老师在讲座中,傍征博引,苦口婆心,甚至亲身例证,可谓用心良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赵老师一再告诫在座各位家长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教育重在身心健康,不要拔苗助长。赵老师以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总纲,指出家长对幼儿教育上不可操之过急,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循序渐进;不可过早进入学龄段的学校内容学习,而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推给老师和学校了之,而是以身做则、言传身教。
对于早教甚至教育,一直说法不一。虽然有个别有胆有识者,呼吁不能对孩子过分施压,但是大多数人以“社会竞争”激烈为由争先恐后地给孩子设计好了长长的学习表,课外时间被各种学习辅导占满,从周一到周日,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就像有的家长所说的“周围的人都这样,我们不那样,怕对不起孩子”,所以孰对孰错,做为家长,我也模糊了。
和大家一样,我们都是一路考试考出来的,我深知应试学习之害。很多学校只强调纵向的应试学习,而忽略了横向才能拓展,毕业后身无长物,除了一纸空文凭。进入社会,面临的是重新学习和适应,无所适从,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不知道对自己有正确的规划,迷茫、彷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尤其很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这样的情况更多,心理的挫败感更大,甚至会盲目地否定自己,一蹶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入学的那天开始,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考高分。“高分”,多么玄而虚,确是莘莘学子从小到大日日疲于追求的东西。待到进入社会,不再有学分了,我们能会做什么?之前高分是目的地,那么现在的目的地在哪,有何本事去达到。
“知识改变命运”,但一直以来,学校教材被作为了知识的主要甚至全部载体。人们认为,到学校学的就是知识,教材是正是主,教材以外是偏是末,所以为了考高分,家长谨慎而小心地监督孩子好好学习、认真作业、努
力考出好成绩;同时不能贪玩、荒废于课外的游戏、书籍、活动。为了以后成绩好,家长更是急迫地在小学前开始了小学课程的学习。
至此,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急功近利的竞赛,乏味、虚伪,毫无乐趣。有人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本就是吃苦的事,哪有什么乐趣。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必然是为学习而学习的人。苦,未尝不乐。学习之乐,就是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对明了的渴求,在百思不解时的坚持不懈,在契而不舍后的豁然开朗,在苦尽甘来的充实和满足。
如果,学习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扮演、无力地忍耐,既无主动地因好奇心而生求知欲,也无自发地努力探索,那么学习真的是可恨致极、难受致极。而家长却以爱的名义,理直气壮地、一厢情愿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这岂不是压迫和剥削,难道不可气、可恶吗。
正如赵老师在讲座中所讲,家长最好放下自己高高的姿态,贴近孩子,尊重孩子,不要颐指气使地只是挑剔和命令。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和培养孩子对事物、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过早地牵着孩子奔赴于各种学习辅导班,剥夺他们的童真和快乐。当他们有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主动探索,那么,以后的学校课程学习还需要家长坐在傍边盯着吗。
当然,如何做到良性引导,这也是家长需要下的功夫。我想家长首先做的就是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多了解多学习,多发现多思考。
不能看到别人送孩子学这学那,我们这就坐不住,心急火燎地拉着孩子去报名;有时间看些儿童心理方面的书很有必要,有时间借鉴下成功的育儿经验很有必要,有时间蹲下身子与孩子玩玩说说很有必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带着上天给它的独一无二的印记来到世上,那就是他们的天性秉赋,我们的孩子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人生大舞台,生旦净末丑,形形色色的角色都要有人去演绎,如果都做第一,那又哪来的第一;“此一时彼一时”,人生不足百,得失旦夕间,孩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未来是什么样,很多非人力所能及,我们以岂敢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去框架他们未来的道路。
作为母亲,我本能地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期望,但我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
期望。从孩子离开我身体的那一刻,我知道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他不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而是完全独立的新人,我要尽可能地保护和尊重他的个性,发现和培养他与生俱来的擅长。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我还在不断地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
作为母亲,我特别关注现在的学校教育。周围认识不认识的父母们已经用自己的殷切和盲从催发出了一种气候,在这种气候下,不合大众的执扭坚持或许有一天被瓦解。所以,今天特别感谢赵老师的这次讲座,我没有想到讲座的中心是这样,现在我完全可以确定并且很清晰,孩子的教育顺其自然、适时适度,量力而行。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这次表述的机会,其中我的某些想法和观点未必中肯,或许偏激,表达未必清楚准确,如有不合时宜,请多多包涵。谢谢!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拔苗助长可能扼杀孩子潜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语文教资面试助长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