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到生人,总是容易害羞,不敢说话不敢有动作,这是很常见的。孩子不爱在生人面前表演,是由于害羞,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的害羞是先天的,或称之为与生俱来的,这类害羞的孩子长大也会成为友好的、有自信的成人。
要想改变孩子这种害羞的行为,愿意在生人面前表演,可以这样做:
1、接受他有害羞毛病的事实,四岁半的孩子是一个有主意的独立的个体,他完全可以不按你的愿望行事。不要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而发火,否则他会更退缩。
2、不要当他在场时议论他的害羞,说他不好意思在人前表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不愿意改了。
3、你可以鼓励他表演,甚至可以陪他一块儿表演,让他觉得在生人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妈妈也这样做了。
4、如果他不愿在人前表演,不必勉强,这并不是每个儿童在社会化过程必须做到的,这也并不是什么错误行为。
5、每次他表演完了,家长都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他的行为被肯定和欢迎,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胆怯和害羞,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在人前愿意表演了,他表演后,千万不能冷落他。
导读:每次吃饭,妈妈都让我多吃菜,可我不喜欢吃、不喜欢嚼;我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边吃边玩才好呢。听,我用小勺敲出的声音多好,我就想一边吃一边玩!
“听话”,涵盖了父母对宝贝很多的期待。然而,孩子长到两三岁,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却是“皮”了、“犟”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于是,“不听话”就成了爸爸妈妈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不过,你想过没有,宝宝为什么会“不听话”?其背后,是不是有一些“隐情”呢?
试试插座里面有什么
镜头回放
2岁的涛涛很有兴致地在电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头伸了进去。手被击了一下,他猛地缩回来,疼得大哭。妈妈闻声从厨房里跑过来,气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两巴掌:不是跟你说过它危险、小孩子不能碰吗?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孩子的心里话
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妈妈把电饭锅的插头插进去,不一会儿,好吃的饭就做好了;还有我床头的台灯,插上它才能亮……我想看看这几个“洞洞”里面到底有什么了!可是,妈妈不让我碰它,总说危险,但爸爸妈妈能摸它,我也能!
解读宝贝
涛涛这样做是出于好奇。两岁左右的孩子还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也不大明白什么是“不听话”。就宝宝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只能懵懵懂懂地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一知半解,并不理解父母的话的全部含意;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一次的指示太多,导致他们记不住。
你的做法
摸电门、玩火一类的危险活动一定要被制止,但最好让孩子眼见为实。比如找一些相关的故事书、电视片给孩子看,告诉他:如果触电会受重伤,非常疼;厉害的还有生命危险,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做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自觉地接受爸妈的指令。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镜头回放
“碗里的菜还有这么多,宝宝怎么自己不吃呀?妈妈说着,已经把一勺“虾仁胡萝卜豌豆丁”送进纯纯嘴里。纯纯则很有兴致地用她的小勺敲打着盘子和碗,半天也没把嘴里的菜嚼碎咽下去。妈妈一把拿走她的勺子,严肃地说:“好好吃饭!”纯纯却又抓起筷子继续敲,对妈妈送到嘴边的菜,就是不张口……
孩子的心里话
每次吃饭,妈妈都让我多吃菜,可我不喜欢吃、不喜欢嚼;我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边吃边玩才好呢。听,我用小勺敲出的声音多好,我就想一边吃一边玩!
解读宝贝
2岁宝贝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试图去做,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喜欢说“不”,或干脆执拗地对着干。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第一反抗期”了。
你的做法
避免孩子说“不”的有效方法是父母给出一些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对纯纯,妈妈可以问:“你是愿意先吃饭,然后妈妈和你一起敲,还是愿意磨磨蹭蹭地吃,吃完立刻睡午觉?”因为有妈妈这个“大玩伴儿”,孩子多半会选择前者。
不想当乖宝宝
镜头回放
星期天,琳琳妈的同学带着女儿珍珍来做客,两个孩子玩儿得可高兴了:她们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换了一套又一套;过了一会儿,琳琳拉出一小车积木,说:“咱们搭积木吧。”珍珍则把娃娃和衣服收进玩具盒。琳琳妈禁不住夸了几句:“珍珍好乖呦,都能自己收拾玩具了!琳琳,你看你,这儿摆一堆、那儿放一摊的,哪像个女孩子呀!”听妈妈这么一说,琳琳不高兴了,顿时把玩具盒推倒了,洒得满地都是……
孩子的心里话
和小朋友在一起,妈妈就爱说我不如别人。为什么他们总是比我好?妈妈那么喜欢他们,干脆给他们当妈妈好了,还要我干吗?!我越想越生气,索性把家里弄得越乱越好,反正也比不上珍珍了!
解读宝贝
随着宝贝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们不喜欢父母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脾气急、性子倔、又比较有主意的孩子更不甘居人后,一旦被当众“揭短”,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情绪表现激烈,摆出和父母“顶牛”的架势,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事后很快就会忘记。琳琳就属于这一类孩子。
你的做法
将心比心,理解、尊重孩子。父母可用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做事的方法引导,而不是生硬地批评,比如,妈妈对琳琳说:“宝贝,帮姐姐收娃娃吧,妈妈知道,你最愿意当小帮手了,是不是?”经妈妈这么一说,相信琳琳会乖乖地去做。当然,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妈妈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于得到了尊重,孩子大多能够配合。
为了方便说明,我先摘录这条微博:【让宝宝越来越听话的惩罚】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3、事不过三。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6、追加一些家务活。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目前惩罚教育观点比较流行,是父母期盼自己孩子有较好表现,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单纯的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在辞海中是说惩戒、责罚、处罚的意思,是施加鞭挞或体罚使之服帖、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如果把这个对待成人犯错误后的解决方法,直接引入到儿童教育中,那一定会出现偏差的,甚至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犯错后要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学习,其重要性远比知识学习还重要。对和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没有错也就没有对,反之亦然。同样的,错误和正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社会认知的变化而出现转化。所以,想让孩子明白和辨别什么是错误,就要让孩子去犯错误,以获得直接感知。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当孩子犯错误后,通过一些事先约定的惩罚,这对孩子加深记忆,以及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减少再犯,确实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或他们受到不恰当的惩罚,比如,孩子第一次犯某个错误就受到惩罚,或惩罚同时还受到人格侮辱,那孩子记住的是:下回怎么做的更巧妙一点,并想办法逃避惩罚!
下面我先对这七条“惩罚”原则做一个点评:
第一,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这是不恰当的做法,缺少对孩子错误原因的分析和执行的先决条件。对初次犯错误的孩子,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行为不恰当,那怕是父母事先说过,也不能说孩子有问题,他们不应受到任何惩罚。此时父母应结合孩子的直接体验,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其结果会伤害到谁,以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如果孩子经常重复错误,才有可能牵涉到惩罚,但先决条件是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以及需要事先和孩子一起对惩罚进行约定,孩子不认同,就是不平等条约。一般来说,惩罚只对孩子确实没有记住管用,而对那些“故意”行为,如果家长不解决错误背后的原因,孩子就会对获得和惩罚进行比对,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并想办法摆脱责任来逃避惩罚。参见《案例分析:让孩子尝到错误选择的后果》。
第二,失去某些特别待遇。这不是特别恰当的做法,做不好不仅会把原本不相关的事情混在一起,引发其他问题出现,也很容易让错误和正常物质奖励挂上钩。比如,家长要求孩子饭前写完作业,否则就不能吃饭。父母这样做,会把吃饭这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家庭生活享受,和学习的“痛苦”联结起来,最终导致孩子在饮食上缺乏乐趣,影响到正常生长。参见《教养坏习惯:孩子学习和物质挂钩》。
但是,如果把某些特别待遇,例如能给孩子带来愉悦的、非物质的事情,和孩子的时间管理或生活习惯结合,而不是和犯错误结合,家长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事先和孩子约定,写作业是一个小时,然后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如果孩子提前按质量要求完成作业,就可以稍微多看一点。反过来,写作业耽误了,就只能挤占动画片时间了。
第三,事不过三。这是一种非常成人化的处理方式,处理不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前面提到,如果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孩子可能是对界线的挑战,属于争夺控制权方式,也可能缺乏安全感,犯错是为了吸引关注,甚至还可能是孩子好心办坏事。例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不顾惩罚,故意出错让父母生气以获得关注。参见《故意犯错既是挑战也是享受》。
在孩子重复犯“错误”时,家长也要考虑孩子的行为是否事先得到许可或默许。比如,孩子以往拿着碗走路,有摔碎的情形,家长也告知孩子要注意。可某天孩子想帮助父母收拾餐桌,你没有禁止,结果导致摔碎了几个碗,此时再责备和惩罚孩子就是非常错误的了。所以,遇到孩子重复犯错误,仅利用惩罚来进行约束,很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参见《并非所有错误后面都是恶意的》。
第四,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这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属于阳性强化法。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奖励,应该是及时性的社会性奖励,如拥抱、夸奖、赞许的神态等,决不能是事先约定的物质奖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要想办法去“引诱”他们,并使其得到对应的快乐,孩子就有动力重复家长认为的好行为。参见《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第五,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此种做法,和目前某些部门采取罚款的方式,来解决违章和违规一样,其效果是什么,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为什么会被广泛采用,甚至出现钓鱼执法方式,大家可以站在“执法者”利益的角度,稍微想想就可以得到结果。其实,对孩子某些行为,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做,他们反而很快失去兴趣。比如,强迫孩子学习,他们很快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问题后面的善意。对错误进行惩罚,是一种省心、快速的方式,但这很容易使父母只看结果,忽视对孩子的倾听和了解行为动机。由于孩子发育不成熟,他们的能力不足会造成“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如果仅依据结果对孩子进行事先约定的惩罚,很可能让孩子产生退缩和失去尝试的信心,不再主动去做事。
第六,追加一些家务活。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做法,其核心是家长把家务活当成又脏又累的事情,是苦差事。实际上,家务活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生活任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承担对应的事物。所以,当家长把家务活当成一种游戏来奖励给孩子,那家务活就变成了对孩子的“引诱”,未来孩子才有能知道如何对自己的家庭和婚姻负责任。参见《让孩子按年龄学做家务活?》。
第七,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说实话,这条让人非常不明白,难道看见孩子的错误,就采取忽视的方法,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当然,在针对某些孩子因为好奇而出现的错误,比如幼儿骂人和说狠话,家长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方式,很快会使孩子失去行为的乐趣。所以,在教育上,缺乏条件的断章取义,很容易造成错误的效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靠惩罚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但这不是教育目的。更准确的说,对错误的惩罚,只是一种辅助教育手段,只有真正解决孩子错误背后的原因,同时在认识什么是错误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和弥补错误,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起来。而对于惩罚,只起到强化记忆和增加犯错误的机会成本的作用,孩子无法得到罪恶感。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所以,在儿童教育上,孩子每次犯了错误,都是极佳的教育机会。这和孩子学走路一样,孩子早一点摔跤不是坏事,反而更容易学会平衡。反过来,如果使用学步车和牵引带,孩子却总走路不稳。同样,鼓励孩子在幼时去体验和直接感知错误,使某些行为和不愉悦结合,就会从内心产生自我免疫的能力。等他们长大以后,反而会减少犯错误的几率。参见《放权就意味着要相信孩子》。
当然,任何对孩子的惩罚,都需要和孩子事先约定,这样才能起到对应的效果。如果没有事先公平地约定,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应该受到惩罚,否则就是家长的不良情绪发泄,对错误的了解只局限于是父母不高兴自己这样做。孩子不仅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因为受到惩罚,他们认为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和父母扯平了。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的儿童教育理念,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看是否正确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任何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或断章取义,都将使孩子教育出现问题。在生产中,是允许进行尝试和出现一定比例的残次品,可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如果家长采取“打草稿”式的教育,很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连带毁掉自己的晚年生活。
宝宝长大了,却不再像小婴儿时那么乖巧了,越来越调皮,还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常常对大人哭闹不止。宝宝不听话时该不该打呢?不听话时,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作为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尤其是爱面子的家长,如果是大人说出的话或者发出的命令,就要孩子能够立刻执行,否则会非常严厉。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因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哭闹不止,有些家长就会忍不住怒气大打出手。其实打孩子是没有用的,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在下次犯错误时更谨慎的寻找别的方法。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当宝宝出现种种问题,不听话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以更平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宝宝不听话家长如何应对
宝宝越长大,却越不好管,常常会不听话,跟大人顶嘴,满足不了宝宝的要求他就会发脾气,而且哭闹不止。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应该弄清不听话的原因,再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宝宝都处于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有的家长会发现宝宝脾气越来越大,爱扔东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在性格的敏感期,当他得不到满足时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让宝宝把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宝宝出现过激行为时,家长要安静地陪在他身边,支持他,让他的坏情绪慢慢地得到缓解,而不是用暴力的行为制止他。
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不但让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如果孩子性格较内向,打孩子则会让他产生阴影,而且有自卑的倾向;如果孩子性格较活泼,就很容易有暴力的行为。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只会教给孩子用野蛮的方法处理问题,同时也会破坏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1.因事制宜——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每次都用一种面孔、一种说理的方式,孩子会感到厌倦。你完全可以变换一些花样,因事制宜,尝试孩子能接受的各种方式。比如问题出现时先简单处理一下。然后在有时间的时候再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去动物园、参观博物馆、郊游等等形式,结合看到听到的事物深入地阐明你要告诉他的那个道理。在冲突的当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是在事后进行这种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2.暂停——在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说:“我不想现在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谈论它吧。”
3.教孩子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无礼的时候,不要立即处罚他,应该以友好的口吻来教育他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举止。“你玩完的玩具不应该随处乱丢,下一次请把它放入它应该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应该让它回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样,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丢在街上不让你回家,你觉得对不对?”
4.讲话的出发点要积极——不要这样来对孩子说,“我要说多少次你才会去刷你的牙齿呢?”而应该说,“去刷你的牙齿,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干净。”
5.向孩子解释而不是威胁——当孩子向你说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一种解释的权利,让他简短地解释他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之后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做错在哪里,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以及正确的做法。
6.珍惜每一个机会——不应该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举止上,其实每个冲突发生的时候,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机会,你不要放过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教育你的孩子。
7.给予激励——可以通过一些只语片言来激励你的孩子,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进取,类似的话语有:“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你完全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不对?”
8.要有柔性——如果你的小孩问:“在我们回去之前,我可以看完这一场表演吗?”如果你还有一些时间剩余的话,应该让出一些时间来给你的孩子。你应该尊重孩子请求的权利。
9.摆脱武力威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你要是再这样,你就快该挨打了!”“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为什么打你?”这种武力威胁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尤其更不应该提起以前给孩子造成的痛苦。武力威胁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专制粗暴的家长,而越发拒绝与你合作。
10.友善的态度——如果你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使用正常的音调与和蔼的态度的话,孩子会更有可能认真地听你说。
如今,宝宝的身体健康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但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宝宝的情绪也需要精心照料,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日前,市教育科研院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梅仲孙告诉记者,经常处于良好情绪中的孩子,身体发育好,智力发展得更好。因此,家长要照料好宝宝的情绪。
愉快、痛苦、兴趣、厌恶、惧怕、悲伤、惊奇,这是成人常常经历的情绪体验。与成人一样,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也有自己的情绪反应。奇妙的婴儿情绪表达着婴儿的感受和需要,也直接影响到他的一切活动。良好的情绪使婴儿身心愉快,吃得好、睡得香、玩得也开心,并且乐意学习新东西;相反,烦躁的婴儿情绪使得他拒绝接受外界信息,不听、不学,而且也不做。
吃饱了心情才会好
和身体一样,婴儿的情绪也是逐步发展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的情绪也经历着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识别这些情绪,弄清这些情绪产生的诱因,尽量使婴儿处于正性情绪(如:愉快、兴趣)之中,避免负性情绪(如:惧怕、愤怒)的产生。
新生儿情绪比较简单,主要是痛苦、厌恶、微笑反应,这些反应取决于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健康状况是否良好。吃饱了,睡足了,他们就愉快,表现为安安静静睡觉,有时候还会在睡梦中出现微笑反应;相反,饥饿、瞌睡或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就痛苦,表现为哭闹、烦躁,遇到令人不快的不良气味或味道时,他们会以皱眉等反应来表示厌恶。在这个时期,父母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婴儿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他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
内心渴求抚摩交流
2—3个月的婴儿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的需要了,他们开始有社会性的要求,如:需要父母的抚摩,需要与人交流,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们的情绪更丰富,当看到妈妈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出现愉快的微笑。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多与婴儿肌肤接触,和他说话,逗他玩,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4—5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开始发育,喜欢抓握、摆弄东西。这时候,摆弄一件他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让他产生愉快情绪,而且如果他的活动要求受到限制,小宝宝也开始会生气。例如:把他正在摆弄的东西拿走,他会表现出愤怒。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满足宝宝对手部活动的兴趣,让他一次摆弄个够。
小小年纪分享爱心
6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陌生人和亲人,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这时候,离开母亲或其他抚养者时,婴儿会表现出焦虑、悲伤;与陌生人相处时,还会产生惧怕情绪。这个阶段,父母对婴儿应该给予更多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对父母的强烈依恋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依恋感,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遇到陌生环境,也不至于过分惧怕和焦虑,愿意和别人交往并适应新环境。
1岁以后的孩子会表现出简单的同情心,他会看到别人笑而笑,看到别人哭而哭。这种简单的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同时,看到新异的东西,他会感到惊奇,看到陌生人还会感到害羞。从此时开始,父母要开始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对新事物的兴趣了。
面对害羞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小心地帮他们应对,否则,很容易因为触动了他们敏感的心灵,反而造成对于人或环境的陌生与惊恐。
面对害羞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小心地帮他们应对,否则,很容易因为触动了他们敏感的心灵,反而造成对于人或环境的陌生与惊恐。
让害羞的宝宝不再脸红!
有些孩子,对于人群总会敬而远之。喜欢紧紧抓着爸妈的衣角,然后躲在爸妈身后;或是就扒在爸妈身上不愿下来,有别人想接近,也是赶紧地将脸埋到爸妈怀里。对于学步期的孩子来说,这会是最常见的状况。不过您大可不必太过紧张,以为这会成为孩子将来人际关系上的一大障碍。其实这只是他们对于环境的一种观察方式,等他们准备好了,就会愿意从您的身后走出来,将脸从怀里转过来。
面对害羞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小心地帮他们应对,否则,很容易因为触动了他们敏感的心灵,反而造成对于人或环境的陌生与惊恐。
不要着急,慢慢来
孩子是需要长一点的时间去认识周围的人、事、物的。对于陌生的东西,连大人都会需要在观察后,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不要强迫他们一定要让人抱抱,或一定要回答的落落大方;甚至也别强迫他们要去摸摸那只狗狗;待孩子觉得可以了,自然就会愿意去接近;慢慢来吧!
找寻孩子的玩伴
二、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交朋友了。通常就是2、3个固定的玩伴。家长可以找机会,让孩子多多与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的孩子聚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彼此熟稔;不过,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所以通常家长在一旁,会让他们比较放心。这样小型的社交活动,是提供孩子结交新朋友的机会,也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的好时机。
体贴孩子的心
虽说不要强迫孩子,却也是要为他们营造情绪与气氛去认识外在的人、事、物。不用急着为孩子贴上害羞的标记,慢慢带、慢慢引入人群,他们也就会懂得如何与外界接触。可以教导孩子一些问候的方式,并在亲朋好友的身上做演练,会减低孩子在面对人群时的慌乱心情。此外,不少爸妈的习惯,都会将孩子与其它人比较,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说:“你看人家妹妹都会打招呼,你怎么都不会说呢?”这样的比较,恐怕不能提起孩子的勇气,反而会因为感觉挫折、没信心,而加倍害羞。
孩子的个性,本就有内向外向的区分,就请您依着孩子本性,陪着他一同去观察环境,且与环境交朋友吧!或许,有些孩子会需要多一点的时间,不过,也就是这样的孩子,才更需要与朋友互动。提供孩子一些力量,同他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