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秘密

02-09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秘密”,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

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yJS21.CoM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

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剖析: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接回家之后更顽皮了,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特别娇气!这种“娇气之风”绝不能纵容!于是孩子越捣蛋,家长就越严厉,但很多家长发现,这样孩子会更加不听话……

你是否因此烦劳不已呢?心里不免有些埋怨吧?有时免不了放出狠话:“我怎么就生了你出来呢!”但爸爸妈妈,你懂得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吗?

心声一:“其实,我只是想你们多关注我一点”

家明5岁,他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所以只好将他放在奶奶家,周末的时候才将家明接回家。爸爸妈妈发现家明很奇怪,家明平时在奶奶家还是比较听话的,但一回到自己家,就整天大吵大闹,哭鼻子吵着买东西,一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没完没了,弄得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对他凶,拿出大棒子来“威胁”,但家明并没有变乖,反而越来越调皮。尤其是在送回奶奶家的前一晚,更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令父母头痛不已!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接回家之后更顽皮了,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特别娇气!这种“娇气之风”绝不能纵容!于是孩子越捣蛋,家长就越严厉,但很多家长发现,这样孩子会更加不听话……

家明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缺少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在周末,家明就一反常态,其实,他是想吸引爸爸妈妈更多的关注,家明心想:看看,我捣乱了,爸爸妈妈就更加关注我了,我大吵大闹了,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了,虽然我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赞许,但责骂也是一种关心,我只是,我只是想你们多爱我一点,再给我多一点点的时间,哪怕是一点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平时,家明的爸爸妈妈就应该多关心孩子,而不只是在周末,在平时,可以给家明打电话,送他喜欢的礼物,最重要的是让家明明白,爸爸妈妈是很关心、很爱他的。

心声二:“其实,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彩珠今年4岁,她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整天吵架,有时还举起菜刀和扫帚,可谓战况激烈。开始,彩珠会在一旁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爸爸妈妈看见她这样子,就不忍心再吵下去了,后来,爸爸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彩珠不再哭闹了,反而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经常跟小朋友打架,平时也不爱跟小朋友玩,自己坐在一旁,坐着坐着就突然大哭,不仅不听老师的话,居然还咬老师,弄到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彩珠就像一个问题小孩一样,她爸爸妈妈实在没办法,只能花更多的时间管教她,也没什么心思再吵下去了。

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了,本来家庭关系就很紧张了,孩子还在那里捣蛋,让自己操心,怎么孩子就这样不让人省心啊!

其实,孩子只是想跟你说:“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虽然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家庭紧张,不是孩子的责任,而年纪轻轻的孩子也不能为家庭做点什么,但孩子可不是这么想,著名的德国家庭系统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认为,孩子会将自己看作是家庭的保护神,他们会想方设法维护家庭。

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不能让他们互相伤害下去,我对爸爸妈妈是有责任的”于是,他会惊喜地发现,当自己发生问题时,爸爸妈妈就会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他的身上,暂时放下“恩怨”,爸爸妈妈的关系看似就好转了。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积极地改善关系!不让孩子“操心”!

心声三:“其实,我是太想念奶奶了”

西西的奶奶刚刚去世,西西的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西西却像没事发生一样,反而比以前更加顽皮了,偷吃拜祭奶奶的食物,在灵堂时大喊大叫,弄脏家具,还居然在客厅里大小便!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爸爸妈妈火冒三丈!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奶奶才刚刚去世,就这样胡闹了!于是,轻则摆起“包公脸”,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捣乱,重则举起木棒。

其实,你们都错怪孩子了!孩子只是想说:“奶奶,我太想念你了!”

因为奶奶在去世之前,就跟西西说过:“你真是气死我了!”不久之后,奶奶就真的去世了,西西感到很害怕,觉得是自己气死奶奶的!他感到深深的罪恶感,又不知道怎么告诉大人,所以他就变得更加顽皮,希望上天能惩罚他,将他一起带走,带到他奶奶身边,或者惹火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责罚他,让他愧疚的心好受一点。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西西将对奶奶的愧疚和怀念说出来,家长要耐心地倾听,而且要清楚地告诉西西,奶奶的去世并不是他的错,他没有必要感到愧疚。另外,家长也要多陪伴西西,一起走过这个悲伤的时期。

孩子爱缠人背后的原因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以上都是缠人现象和现象的纠正。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揭秘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

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其实,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请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幻想,或者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盘。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待人诚实很重要。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

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有3个好处: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3、为了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对孩子也说谎。比如,孩子想去看电影,父母答应他了。可是一会儿父母又不承认了,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谎。这时候,父母可以很轻松地告诉他:“我认为有没有说实话并不重要。也许刚才我是顺口说‘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说明就得带你去。我感觉你在家里愿意我们用这种方式和你说话,你也这样对待我们。你是在告诉我“我”必须说实话吗?但是,说不说实话对你就不重要了吗?这样做公平吗?”听完这样的一番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哭,是孩子心理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也会有对应的理由。一个正常的孩子,我想,没有不哭闹过的。每当遇到孩子哭闹,家长就像遇到孩子发烧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温度降下来再说,都是想尽一切的办法,先想着把孩子的哭闹止住。在方法上无外乎是采取共情、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有时候还会打骂、训斥孩子。

对于孩子哭闹时,你采用何种方法,其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某些方法是否会造成孩子未来性格扭曲,今天这里都不提。其实,上面说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是完全不能采用。但问题是,就像孩子发烧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哭闹,甚至是长时间的哭闹?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那你和蒙古大夫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不仅使你倍感挫折,对孩子不胜其烦,而且也使孩子感到痛苦,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解决孩子的哭闹,是一个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焦点就是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且要达到管教目的。但如果不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家长是无法正确应对的。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如果父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从孩子哭闹的原因上看,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也较大,从细分上讲,可以分生理反射性的、应答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

生理反射性:由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引起,多适合婴儿

●饿了;

●困了;

●累了;

●拉屎、撒尿了;

●身体痛苦和内部不适;

●衣服不合身;

●摔倒受伤类;

●被虫类蜇、咬;

●……

应答性: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这样的哭闹家长是比较容易判断的,脱离当前环境,孩子往往会很快地平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环境实际不可怕,但孩子害怕。

●空气太闷了;

●感到太热或太冷;

●视线中都是他们不想看的东西;

●奇怪的声音;

●强光、噪音等;

●被人惊吓;

●对环境不熟悉;

●遇到陌生的人;

●……

心理性:是孩子的心理引起

●无聊;

●不顺心或不如意;

●生气、发怒

●恐惧;

●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

●缺乏心理安全感;

●关注点被打扰;

●天生的性格,比较敏感;

●对某些事情无法理解;

●被暗示,如担心孩子哭时,先说“不要哭哦!”

●……

社会性:是孩子从经验中学到的

●想要有人陪他玩;

●不会玩玩具;

●玩具等坏了;

●行动受限制;

●被家长约束;

●自尊心受到伤害;

●感觉被家长忽视;

●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想要东西,愿望得不到满足;

●被贴上一个“好哭的孩子”的标签;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挨打和被训斥;

●撒娇,寻求关注,引起父母注意;

●爸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紧张和焦虑等,“传染”给孩子;

●有话说不出来,着急;

●遇到事情不知所措,以“哭”声告急;

●过度“关心”,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

●不会直接,或不敢提出自己的请求;

●用来威胁成人;

●委曲;

●……

虽然我井中月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不少孩子哭闹的原因,但我相信,还会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大家也应该可以察觉到,孩子哭闹背后原因最多的是社会性的,都是孩子从生活经验中学到的,或是模仿出来的。假若孩子的哭闹原因是社会性的,而家长又采取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好像除了“妥协、交易承诺”还有一点好处的,其他对孩子情绪岂不是火上添油?

另外,大家也应该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心理性哭闹和大部分社会性的哭闹,都是由于孩子的能力和认知不足造成的。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家长应该避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特别是不符合孩子年龄、能力和认知的要求。孩子正是由于这些“高要求”压力,采取了哭闹的“对抗”方式。面对这样的哭闹,家长是应该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而不能增加新的的压力。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孩子的哭闹,是父母惯的,与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孩子通过社会性的学习,在与父母“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学会了利用哭闹这一“利器”,迫使自己的父母妥协。所以,如果不给孩子竖立界线,且当孩子违线时,家长不能“温和而坚持”,孩子很快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运用什么武器了,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多孩子早上来园会哭,活动中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甚至做做游戏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奶奶、想回家。还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一定要老师喂,不喂就说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喂她就能把饭都吃光。数数这几个孩子,再联想与家长沟通之后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几个娇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溺爱的家长。

就拿我们班的哭泣包冉冉来说吧,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来园都要大哭,要抱她才不会哭,不抱就会一直哭,还越哭越大声,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愿意参与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站着。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出现了状况我们去处理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她就开始哭着说想妈妈了。和她的妈妈联系沟通之后,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以前在家的时候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基本没有,因为妈妈觉得小区里的游乐设施不卫生,不愿意带她下楼去玩,就算要玩也是去市区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而且都是大人全程陪同,养成了孩子现在这个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性格。因为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冉冉在幼儿园只黏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空就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被冷落,然后就会觉得委屈,想妈妈,最后就是用哭来表达。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比较特别,开学前的家访中他的爸爸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两周岁之前是蛋白质过敏,然后我们就询问现在能喝牛奶、吃鸡蛋之类的东西吗?爸爸的回答比较矛盾,他又想让我们照顾孩子的过敏但又说不要让孩子太特别,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待遇就好,别的小朋友吃的他们家也要吃的,但是又强调蛋白质过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还有从平时爸爸妈妈来园接送孩子以及和我们的沟通中就能看出爸爸妈妈在家应该是特别溺爱孩子的。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家家基本不吃菜,家长开放活动那天,妈妈看到家家把菜倒掉之后就说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拿一个特别卡通的小碗,然后在碗里放一点点菜让他吃的,所以导致家家在幼儿园都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当我听到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希望在家的时候不要再这样让家家吃饭了,因为这样他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他就不会好好的吃饭,这样下去会没有营养,孩子的身体肯定会不行的。

像这样娇气的孩子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们为什么娇气成这样,不难看出都和家长的溺爱有关,我们班的小雨小朋友,她的妈妈都说奶奶在家超级宠她,连爸爸妈妈都管不了,妈妈在和我们的沟通中都是很无奈的语气,我觉得要想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家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家长不可能跟着、陪着孩子一生,孩子总要长大,现在是幼儿园,可以说孩子还小,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小学,进入初中,到那时再来改就已经晚了

孩子梦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心理学家劝告,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梦,耐心地倾听,小心地询问,尽可能多地了解梦的细节。德国心理学家格奥尔克·芬克有一本新作,破译了儿童的梦之谜,解析了各种梦境背后隐藏的重要信号。

梦见深渊:梦见深渊时躲过了它,表明他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梦见掉下深渊,是感到孤独,无人照管他。

梦见山峰:如果攀登艰难,意味着孩子担心完不成某项作业。如达不到顶峰,表示他感到负担过重,没有余力。

梦见小丑:孩子把马戏、杂技中的丑角看作是啼笑皆非的形象。梦见丑角是他不知道周围世界是否真正了解他。

梦见巨龙:同神话中的巨龙搏斗是内心感情的搏斗,或者孩子下意识地认为父母敦促他学习的压力太大。

梦见食物:梦见美食可以说缺少精神食粮,表示完成学习游刃有余。梦中不肯进食,是他厌恶日常生活中非做不可的某种事。

梦见跌落:掉进无底洞,表示孩子不善于与人接触,难以适应。原因也可能是做了点坏事情后有负疚感。

梦见玻璃物品:表示孩子害怕以往的密切关系会破裂,如怕父母离婚等。或者他怕说出可能挨骂的想法。

梦见猫狗:许多孩子梦见猫狗,表明他们缺少关注和温情,希望得到抚爱。

梦见孤岛:孩子要么感到孤单,要么把岛屿看成是逃避不公正待遇的地方。

梦见巨人:童话中的庞然大物往往是一个人人都顺从的超人,这表明孩子感到压抑,他的个性不能发展。

梦见溺水:反映出害怕感情“沉没”,孩子怕失去父母或朋友的爱。

梦见隧道:孩子周围一片黑暗,他正经历一个软弱的时期,应鼓励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梦见迷路:心灵在发生警告,你的孩子正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现在安全和爱。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近年来父母经常用“校园欺凌”这个词来定义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校园欺凌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噩梦,但“校园欺凌”有其具体的含义。

“Stopbullying.gov”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恶意攻击行为,包括威胁、传播谣言、故意排挤他人等。

该网站称,校园欺凌有一个前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力量强弱、受欢迎程度、信息获取等各面,实力都不均等。而且校园欺凌存在“反复性”,这种行为会经常发生,欺凌者“常常”欺负弱者。

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父母、校方、执法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立即制止,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校园欺凌行为。

前几天,有位学生遭到了同学的讽刺和挖苦,他非常难受、自卑,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当他将这件事告诉我时,我非常愤怒,气急之下做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受欺负时,我们很容易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这些行为直接定义为校园欺凌,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校园欺凌”这个词很重,千万不能轻易使用。当我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校园欺凌”这个词的含义,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欺凌的程度。

有些人性格本来就是咄咄逼人、强势的,他们通常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的余生中,他们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矛盾和人际关系有关。

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孩子在学校的不愉快遭遇都定义为校园欺凌,我们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矛盾的机会,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在《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无法区分校园欺凌和普通矛盾,就会忽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随便上升到欺凌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很脆弱,当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

近年来,社会开始重视“校园欺凌”现象,但这也导致了父母对“校园欺凌”这个词的误用。当孩子在学校遭遇不顺时,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这无形中也会使孩子变得脆弱不堪。

我认识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很宠爱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刚开始这个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这个女孩,但还是对她很友好,如果这个女孩请看电影、吃饭聊天,大家都会欣然接受。但是当这个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没有邀请这个小女孩时,女孩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园欺凌。

我还碰到过类似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对一门课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就表现得特别活跃,一位同学因此嘲笑了这名学生,回到家后,我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伤害孩子,但这绝没有到“校园欺凌”这个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自己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开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判断对孩子长远发展也很不利,当孩子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孩子们会变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对他们不友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欺负了,从而感到非常焦虑、自卑,长此以往,同伴也会慢慢疏远他。

肯尼迪·摩尔在她的文章中还指出,误用“校园欺凌”行为还有一个不利影响。如果有学生向学校报告自己受到校园欺凌,但结果证明不是欺凌行为时,那么这个学生在学校的威望和人缘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同龄人都不喜欢爱告状的孩子。

此外,随便指责一个孩子是校园欺凌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旦给这个孩子贴上了“校园欺凌者”这个标签,就很难撕掉,被贴上这个标签通常意味着被排斥和隔离,而且日后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这对这个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因此,随便指责孩子是校园欺凌者,这本来也是一种“欺凌”行为。

那么,当孩子遇到不友善的对待时,家长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利,让他们学着自己去面对。

当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回家想谈论对方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倾听并表现出同情心,接着问孩子:“你的选择是什么?做出这些选择后,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和矛盾,而不是“护犊子”,轻易地将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不友善”行为直接上升到“校园欺凌”,甚至直接替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秘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身体的秘密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